林藝芳
摘 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落實大單元教學模式,能有效推動傳統教學方式從碎片化向整體化的轉變,形成更為全面、系統的教學策略。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從一個更廣闊的角度來觀察和理解地理知識,深入解析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及各單元知識之間的互為關聯,以此培養起整體的地理學習思維。基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對地理科目的認識將得到有效加強,同時也有益于提升他們在地理學習過程中的整體感受,確保其在地理學科核心能力上收獲實質性進步。本文筆者認為,深入認識大單元教學理念、切實落實大單元教學細節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關鍵。
關鍵詞:大單元;高中地理;教學策略
在素質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對學生實施綜合素養培育成為教師當前核心的教育目標,因此教師亟須對傳統教育方式進行系統性創新,在現行的教育體系上設計出一套極具創新的教學框架,旨在塑造與全面發展教育觀念相契合的課程架構[1]。與基于單獨課程教學的傳統教育方式相比,基于大單元理念下的教學方法更側重強調全面的教學思路,引領學生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待學習任務。大單元教學摒棄了零散教學的思想,通過集中研究具有某一相同主題的課程任務,從而融合相關章節之間知識點,幫助學生形成更加完整的學習經歷,有助于促進學生關鍵學習能力的提升。
一、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的重要性
在現行的高中地理課堂上,教師須依據最新的課程標準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審視和構建地理課程內容,并根據宏觀教學法原則更新教學方案,以適應當今全面教育改革要求,確保大單元理念在地理教學過程中的有效實施,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地理學習環境,以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大單元教學是現階段高中地理重要的“教學單位”,通常由一系列相關主題或概念組成,旨在深入探討地理學領域中具有關聯性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和現象。大單元作為一個宏觀模塊,往往聚焦于某一具體的地理議題,例如自然生態、文化地理、都市設計、國際議題等,并由此展開課程教學內容[2]。在每個宏觀模塊中,學生將分別探索地理學科的核心觀點、理念結構、探索方法并學習與該議題相關的實證事例與文獻資料。高中地理學科教學領域包括了地球的自然屬性、人文社區與自然界的互動關系、世界各個區域的獨特地理屬性并涉及對全球自然議題的探討等。地理學科的大單元教學可以把分散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有效地整合起來,從而構建出一體化的學習模塊,這類教學思路可以助力學生更深刻地領會和把握地理學科領域的主要觀點與核心問題,進而增進學習成效。在地理學科大單元教學中,各個知識點融會貫通,學生在探討一個相對廣義的議題或面臨地理難題時,需要將他們所掌握的信息和分析方法進行有效融合,以此來提高他們應對地理學科問題的綜合能力。在深入研究某個大議題時,學生必須激活他們的地理評判性思維,對所接收到的資訊進行審視與概括。應對地理學科中所提出的問題時,要求學生擁有解決問題的思路,包括搜集資料、進行邏輯推斷等環節。因此,大單元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學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批判性分析思維與解題技巧,進而增進學生的綜合地理技能。
二、大單元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把握單元知識的內在聯系,設計啟發式問題
在授課之前,教師應當精心構思教案,保障所用到的素材與每一模塊之間存在著清晰、高度的相互關聯。教師可以把整個學習模塊分割成若干個重要議題或概念,并保證它們之間彼此存在合理的邏輯并能夠連貫性過渡,從而構建起有助于學生梳理地理分析思維的課程安排,進而更有效地掌握章節知識的深層次關聯。為了更有效地推進教學過程,教師應當采用互動、詢問等方式,引導學生探尋不同知識點之間的相似性和關聯[3]。例如,教師可以圍繞若干重要觀念與基本法則進行辨析和對比,協助學生識別它們相互之間的相似性與差異。此外,教師亦可以策劃在學生中展開團隊任務、執行探究計劃,促使他們將不同的知識內容串聯,構建一體化的學習成果。通過介紹實際地理事件與議題,學生得以將掌握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環境之中,輔助他們更深入地領會地理知識在現實中的運用及其相互間關聯。這種實例與現實結合的過程會極大提升學生的求知欲,有助于他們構筑各知識之間的相互關聯,從而激勵學生積極思索、主動提問并追求對知識點的深層次領悟。例如,在學習《大氣的運動》這一章時,教師可以這樣提問、引導:“什么原因導致某些區域的降水量豐富,而另一些區域卻飽受嚴重的旱情?”基于這一問題,學生開始深入探索地表水的分布以及降雨的規律,進而理解氣候與降水之間的聯系。“洋流對氣候有何影響?”該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研究洋流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況,并考察其對鄰近區域氣候溫度和降水量的影響。“為何某些國家極易遭受到海洋污染的侵襲?”學生可以基于這一問題,深思洋流對環境污染產生的影響,并認識到洋流在海洋污染擴散過程中的影響力。這些啟示性的問題對于學生深度反思與《大氣的運動》這一章節相關聯的地理概念,從而極大地激發其在課堂中參與討論,并在實際生活中進行知識點運用。相關問題不僅能夠激發教師的教學激情,也能夠鍛煉學生的辯證思考及問題解決能力,讓他們可以更加深入地領會地理學科在現實中的作用及重要性。在大單元教學快要結束時,教師可以規劃一些綜合評價活動,以檢驗學生對模塊知識之間相互關聯性的把握。這種做法不只是對學生整合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進行評估,而且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間內部聯系的領會。
(二)運用新型教學模式,開啟互動式教學方法
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發展,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來豐富大單元教學設計。在地理課堂上,以提問的方式開啟互動式教學方法能夠為大單元教學提供好的開頭。教師可以通過拋出地理問題,讓學生更深刻地參與地理學習。當有合適實踐機會時,教師可以策劃,讓學生實地參觀本地區的城市規劃展示以及田間水利設施等項目,或鼓勵學生挑選某個具體的地理議題進行徹底探究[4]。通過參與這些內容,學生可以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升自身的學習感受,這對于其消化理論知識非常有幫助,進而喚起他們對地理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現代科技發展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極大便利,教師可以借助多種教學工具展示地理中的相關理論,解釋自然現象。教師可以激勵學生借助網絡工具開展獨立學習與合作探究,例如,利用網絡平臺搜索與課程內容相關的音頻、視頻等,從而對書本知識形成客觀認識。借助這些工具和教學資源,教師可以打造一個更為鮮活、參與度高的教學氛圍,進而點燃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探索欲。例如,同樣對于《大氣的運動》這一章節內容,教師可以激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以針對性地探究問題并應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當學習常見天氣系統、氣壓帶和風帶等課程時,教師可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學習小組,分配給他們特定的議題,鼓勵他們共同交流并提出問題應對策略。例如,可以提出氣象預測的困難,鼓勵學生思索如何應用大氣流動的相關理論來推斷未來的天氣轉變;還可以策劃虛擬演練,借助這些虛擬演練,學生可以更深刻地掌握氣象活動的根本規律。再如,可以運用充氣囊、溫度表等資源,指導學生實踐模擬熱度差異和風的形成過程,以研究大氣中的垂直、水平流動。教師也可以引領學生進入大自然來探索氣候變化奧秘,走出教室、深入戶外,監測和評估大氣流動現象。通過這些互動式教學方式,學生可以更加直觀、深刻地掌握大氣的運動規律,把抽象的地理概念轉換成詳細的知識。這一過程有利于促進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識,提升他們對地理學科的學習熱情。
(三)構建完善的知識框架,引導學生連續性學習
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設計的教學內容要符合整體性和多樣化原則,因此教師需要構建更加完善的知識框架,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開展學習活動。對于知識框架的不斷完善可以協助學生有條不紊地掌握和領會地理知識,同時也能為教師在施教過程中提供方向和導向[5]。在搭建知識框架的過程中,教師需掌握高中地理的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這些共同指向了該學科需要準備的教學素材,是搭建知識框架的根基。教師可以根據大單元理念歸納出各相關層次的知識點,并采用某個主線進行貫穿。例如,地球科學可以根據地球結構、地理地貌以及社會文化等多個維度來進行分類等。每個層次或模塊都可以被進一步細化為更小的部分或分支,這樣做可以協助學生更高效地整理、掌握知識點。在教學準備過程中,面對各個大單元或下設模塊,教師可以構建對應的教學情境,并以具體學習活動來支撐,這樣可以清晰界定出學生必須掌握的對應知識點,從而為達成整個教學目標而開展特定練習或工作。例如,在學習《地表形態的塑造》章節時,教師重點要讓學生理解何種力量造就了不同的地表形態,理解板塊理論。
(四)找準單元定位,突出核心導向
為了構建大單元教學,教師首先應圍繞教學觀念進行更新,需要真正建立起整體化的教學視野,從大單元集中教學的角度出發對知識內容進行系統性的整合,從而實現對學生后續大單元學習活動的有序、良性引導。因此,在實施大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優先找準單元定位、確立教學單元關鍵內容,借此在隨后的教學活動里突出核心導向,從而為開展全面的大單元教學過程打下堅實基礎。例如,在《水的運動》這一章節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在構思大單元知識架構時應當在最初緊扣章節主旨進行計劃,同時將其與章節關鍵素養的培養相互結合,以便清晰地反映本章節在注重培養學生地理素養的重點,例如人與自然諧相處等,據此引導各大單元課程布局間的有效融合。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深入理解各單元定位,明確核心教學要求。
(五)結合學習需求,精準提煉任務
為了推動大單元教學過程的開展,教師還應結合學習需求,做好大單元教學任務的精準提煉。教學任務在連接各個大單元教學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教師需構筑明晰的知識架構,以便成為學生在該學習單元中探索的關鍵支撐點,這對于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顯著提升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當前課程改革過程中,想要促進學生地理素養的全面提升,需要教師在課程構建時必須刷新思想、改變視角,用進步的教學眼光來審視整套地理教材,并對教學資源進行重新優化、創新。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認知水平正處于迅猛增長的階段,許多學生開始對地理學科有了初步的認識,形成了適合自身的地理學習模式。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當考慮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地理知識運用能力、思維模式特點等多個方面,按照地理學科知識的固有邏輯性,促進教學資料的合理組織,以實現系統化和邏輯性的有機統一。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按照規劃好的教學方案逐步實施課堂互動,遵循從淺入深、從理論到實際的教學思路,協助學生建立起一套完整嚴謹的知識框架。在構建大單元教學時,教師首要任務是構思科學的教學目標,以便于學生明確關鍵知識點、確立學習主線。進而,教師需在授課過程中圍繞關鍵知識點來搭建知識框架,以便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同步推進抽象理解與具體應用能力的發展。其間,教師為了提高大單元教學效果,要確保知識模塊的連續性,通過深入探索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聯來優化知識模塊的排序方式,按照一定的理論體系構建來構筑大單元知識網絡。教師要依據學生學習需求,針對大單元學習以及下設層次的教學目標開展獨立課程素材的歸納整合,并在教學任務指導下促進學生在授課過程中提取關鍵知識要點。教師應當持續推進大單元教學體系的構建,激發學生對課程主旨的深入理解,讓學生在具體問題的解析過程中可以借助發散思維來連接知識點,形成知識樹,獲得更為完整的知識結構。最后,借助大單元作業詳盡分解,學生將逐漸完成知識架構的提煉過程,進而對大單元教學過程形成更加完整的認識,最終深刻掌握大單元知識點,達到真正提升地理素養的效果。
結束語
大單元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學符合新時期的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意味著素質教育對于完善知識體系構建、知識點關聯構建的強調,因此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一過程對高中地理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思維乃至整體教學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引起教師相應的重視,不斷提升自我。在本文中,筆者從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的重要性出發,圍繞大單元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學的具體策略,提出:把握單元知識的內在聯系,設計啟發式問題;運用新型教學模式,開啟互動式教學方法;構建完善的知識框架,引導學生連續性學習;找準單元定位,突出核心導向;結合學習需求,精準提煉任務幾方面內容,以期為我國高中地理教學提供相關借鑒。
參考文獻
[1]鄭春霞,梁文清.國家安全教育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的滲透: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35):56-58.
[2]龔家富,余亞洲,張建斌.基于多元能力課堂的高中地理差異化教學策略:以“交通運輸與區域發展”為例[J].地理教學,2023(24):53-55.
[3]林偉偉.高中地理章起始課的教學研究:以魯教版選擇性必修1第五單元“自然環境的特征”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25):34-36.
[4]王成龍.“雙新”視域下基于真實情境培育地理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以“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為例[J].地理教學,2023(10):45-48.
[5]楊立國,龍凱惠.高中地理教材課程思政要素的挖掘及教學策略:以新湘教版必修2教材為例[J].教育觀察,2023,12(14):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