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娜汐 梁瀚元 黃仲文 李佳佳 李琳
【摘? 要】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以藝術振興鄉村形式多樣,效果突出。研學課程的開展對學科教學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可以在體現學科教育價值同時,促進學生全方面發展。非遺是提升我國文化自信的寶貴資源,凝結著深刻而獨特的育人價值。文章結合三階段模塊化教學的建構思路,基于墩頭藍染非遺研學實際情況,采用調查法與實地考察法探討非遺研學課程開發與研究。旨在積極發揮非遺美育作用,提升學生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為美育賦能鄉村、非遺研學課程提供可行的方法策略。
【關鍵詞】 研學課程;非遺文化;藝術教育;鄉村振興
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發展青少年研學活動,將研學活動納入青少年素質教育,使之成為美術課堂教學的延伸。廣東省河源市彭寨鎮和平縣墩頭村,以“東江流域”客家文化聞名,具有獨特的非遺技藝——“墩頭藍染”。文章旨在探索結合當地文化特色資源的非遺研學課程設計,豐富教學資源,將研學納入青少年素質教育。課程設計注重非遺與美育的融合,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為研學課程開發者提供參考。課程充分利用當地非遺技藝,拓展美術課程資源,激發學生學習潛力,引導學生在美育實施中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素養,也為地方與美術研學課程融合提供更多可能。
一、墩頭村非遺研學課程研發緣起
和平縣彭寨鎮墩頭村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被稱為墩頭藍染之鄉。村內傳承著耕、織、染、踹等傳統手工藝,與古老的墩頭藍織染民居建筑群相輝映,成為東江流域歷史文化遺產的珍貴財富。2015年,墩頭藍紡織技藝被評為“廣東省代表性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被列為第五批民間文化藝術搶救遺產項目“廣東省古村落”。越來越多的人群和團體前來墩頭村,親身體驗“墩頭藍”文化。然而,由于研學課程形式單一且過于泛化,對不同年齡群體采用雷同的教學模板,課程的傳播力度有限,內容過于簡單,難以引起體驗者的興趣。而藍染技藝制作復雜且耗時,傳統手工藝逐漸被機器替代,村落設施日漸陳舊。此外,村中年輕人多數外出務工,導致對非遺的認知減弱,學習藍染技藝的年輕人稀少,藍染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嚴峻挑戰。因此,文章將總結墩頭村非遺的現狀,并指出藍染非遺研學課程的痛點所在。
二、墩頭村美術非遺現狀與課程研發痛點
(一)墩頭村非遺生存現狀
首先,墩頭村地處河源市和平縣,位于彭寨河上游,距離和平縣城20公里,離彭寨鎮中心1公里。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當地非遺發展和宣傳面臨一定障礙。從廣州市出發前往墩頭村,開車約需三個小時,也可選擇乘坐長途客車或高鐵換乘客車。由于這些交通限制,村落存在信息閉塞和對外交流不暢等問題。
其次,墩頭村雖然是非遺傳承地之一,但基礎設施卻不完善。交通不便和食宿服務不足限制了游客的到訪和體驗。在教育資源方面,僅有一所小學和一位專業藍染老師,缺乏專門的藍染體驗區域,這影響了課程的開展和游客對藍染文化的深入了解,給課程開展帶來了不便和挑戰。
最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離開家鄉,追求城市生活和更多工作機會,導致藍染手工藝的傳承人越來越少。藍染非遺傳承人曾老師表示:“其實我們這邊有很多家庭婦女、留守人員,但是他們覺得(非遺工藝品)賣不出去,因此不愿意學習和參與藍染技藝,他們更愿意在家里玩耍。”
(二)墩頭藍染非遺研學課程研發痛點
首先,課程內容淺顯。目前,墩頭村非遺藍染研學課程的開發和實踐存在一個突出問題,即過于偏重體驗而輕視知識傳授。課程更注重學生完成簡單的藍染技藝作品,如利用板藍染料進行簡單的扎染和浸泡,而忽略了系統的非遺藍染知識傳授。這種結果導向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可在短時間內完成作品,但未能真正領會非遺藍染技藝的核心。學生更傾向于追求體驗,而缺乏對文化內涵的深入理解,導致了玩樂取向大于學習取向的現象。
其次,鄉土文化的價值偏離。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精神文化的構建相對薄弱,導致了對本土文化的忽視。活動和銷售更多地依賴于旅游和商品,而非真正的文化傳承,這偏離了鄉土文化的本質價值,忽視了非遺藍染的重要性和文化引導作用。
最后,研學形式單一。目前墩頭村非遺藍染研學課程未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心理素質以及項目偏好等因素,缺乏多樣性和可持續性。因此,可以適度引入學生參觀、體驗非遺項目,并結合團隊合作、小組競賽等多種形式,以形成更加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
三、墩頭村非遺研學課程實踐
(一)研學課程設計思路
1. 深挖非遺價值精神
首先,為避免課程內容過于淺顯,應在學生實踐前加入藍染非遺歷史人文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墩頭村的耕讀文化。其次,非遺研學課程應注重跨學科整合知識,打破學科壁壘,有機融合多領域知識,從而幫助學生多角度、深刻地認識和理解非遺的價值和精神內涵。再次,在實操環節引入科學知識,解釋染色原理,并結合藝術學、歷史學等領域,解讀染色的審美價值和文化意義。最后,課程還需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和傳承意識,通過故事導入讓學生認識藍染非遺面臨的危機,并引導他們意識到自身在文化傳承中的責任和使命。通過上述思路,可以豐富研學活動,深挖墩頭村非遺價值精神。
2. 深度結合鄉土文化
首先,非遺研學課程需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內涵,緊密結合鄉土文化價值,使學生全面了解本地文化的獨特性和魅力。鄉土文化作為地域性文化的代表,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記憶、民俗風情和人文精神,是非遺研學課程的重要資源。其次,在課程設計中,可通過講述梅園書屋的歷史背景、藍染制作工藝、耕讀文化內涵等內容,帶領學生游覽村落建筑,學習客家建筑特色與文化習俗,以探究鄉土文化與非遺技藝的內在聯系。
3. 創新多元化教學形式
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論指出,初中生開始進入形式運算階段,能夠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思維,重建事物和過程以解決問題。他們還能基于概念和假設進行假設演繹推理,得出結論。基于此,可設計多種教學模式,包括實地考察、互動體驗、實踐操作及主題探究。同時,結合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如線上微課、多媒體教學等,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課程內容設計遵循層次化原則,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引導學生了解藍染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技藝特點,避免課程形式單一,內容呆板生硬等問題。
4. 實現非遺與美育的有機結合
研學課程應結合墩頭村當地藍染手工技藝的特色與傳統美術教學,既體現非遺文化的豐富與深刻,又展現出審美教育的教學特點。同時,課程設計應注重學生的參與性、實踐性和創新性,以墩頭村非遺文化為核心,以美術學科為基礎,融入探究式、體驗式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墩頭藍染文化的魅力,提升美術素養。
5. 創新研學模式并豐富研學內容
首先,在研學模式上,可以添加動畫形式的簡短介紹,以便學生快速了解墩頭村的歷史與非遺藍染技法原理。這種形式可以幫助打破空間限制,使學生提前感知、感受墩頭文化,對研學課程產生期待。其次,可以開發特色教具包,其中包括板藍染液、白布、媒染劑等材料,學生可以跟著教具包中的視頻和步驟自己動手嘗試。最后,在研學過程中,可以添加學生可隨身攜帶的研學手冊,手冊中印制非遺藍染的歷史淵源及重要步驟,并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在游覽體驗墩頭藍染時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想。這樣的做法有助于學生有效梳理所學知識,與實際相結合,溫故知新。
(二)非遺研學課程實施
課程由專業美術教師和非遺傳承人共同承擔,以墩頭村為實踐基地,采用現場教學、實踐操作、創作展示等多種形式,確保課程的順利進行。同時豐富教學媒介,將“線上”與“線下”結合。
1. 課前準備
確定研學主題:根據墩頭村的非遺資源,選擇適合的研學主題,如墩頭藍紡織技藝、手編繩編制技藝等。
制訂研學計劃:研學計劃應根據主題和非遺資源類型來制訂,包括時間、地點、內容、人員等。墩頭村以手工技藝類非遺資源為主,需安排學生學習和自主創作環節。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制訂了為期兩天一夜的研學計劃。結合墩頭村歷史與藍染文化,引導學生思考、參與和創新藍染圖案紋樣。
2. 課中實施
研學路徑:課中帶領學生在墩頭村實地考察,對當地歷史古跡形成大致印象,在教學過程中有村民充當故事角色解答學生疑問,布置任務驅動學生解開“謎題”,并由當地工匠指導學生體驗藍染工坊。
實踐體驗:在墩頭村進行實踐體驗,包括辨別板藍、了解板藍,嘗試運用植物進行拓染和紋樣創作以及棉麻織染、踹染等技術的學習和實踐。
文化探究:課程開始前舉行敬師禮,參觀梅園書屋,聽傳承人講解,深入了解墩頭村的非遺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設置情景讓學生沉浸式游覽村落,通過研學手冊串聯人文與美術知識,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積極思考。
美術創作:在教師與工匠的指導下,學生根據實踐體驗和文化探究的結果,進行美術創作,創新藍染圖案、制作各種各樣藍染工藝品,不再局限于普通棉布,材質和物品都有自由選擇的空間,學生們可以染出獨屬于自己的作品。
3. 課后評價
首先,在學生進行實操之前,讓他們學習與板藍相關的知識和歷史淵源。在實操過程中,非遺負責人會進行講解示范和輔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實踐步驟,并提高熟悉程度。學生在實踐中自己動手染出墩頭藍布料,同時掌握形成原理,實現了知行合一,有效地避免了課程內容過于淺顯和表面化的問題。其次,在本次研學中,學生與村民同吃同住,熟悉當地的生活方式,通過走訪村落,感受厚重的耕讀歷史,與千年的板藍文化對話,實現了與鄉土文化價值的融合。最后,本次研學將相對枯燥的知識與原創故事相結合,通過將線上微課動畫與線下故事情景相串聯,使課程內容更加生動有趣。同時,在課程中設置了討論如何宣傳墩頭藍染并排演情景劇場的合作任務,引導學生積極交流共同完成,為他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研學體驗,避免了課程形式單一導致的知識原理枯燥和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的問題。
(三)探索成果
首先,通過開展河源墩頭村非遺藍染相關的研學課程、產品制作和網絡微課的開發,有助于活化非遺文化。這一舉措打破了地域限制,使更多人能夠了解和學習到當地獨特的非遺技藝,從而促進了該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其次,墩頭村擁有得天獨厚的山水景觀,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使他們感受到自然之美。此外,墩頭村的客家文化得到了完整的保留,為學生提供了了解和體驗當地文化的良好機會。學生能夠通過觸摸藍染布料,感受其紋理與圖案,從而領悟到藍染藝術的魅力。通過沉浸式體驗非遺文化,激發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最后,該研學課程的探索推動了教學模式的更新與發展。它與美術學科教學融合,優化了美術課程結構,引入了傳統藝術元素和創意,擴展了美術學習的內容。這種課程設計與學校內部初中美術課程相輔相成,為地方與美術研學課程的融合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為開發類似課程的學者提供了有益參考。
參考文獻:
[1] 王婷. 山西省鄉村非遺研學產品開發研究[J]. 呂梁學院學報,2023,13(04):55-59.
[2] 張超. 鄉村振興背景下傳統村落文化保護性開發研究[D]. 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23.
[3] 徐其濤. “雙減”背景下國內研學旅游體驗價值共創研究[D]. 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