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實現初高中思政課順暢銜接,使初中與高中兩個階段形成統(tǒng)一體,讓學生順利適應高中政治的教學方法,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責任意識等核心素養(yǎng),是實現思政課一體化的主要任務。
【關鍵詞】思政課;一體化;初高銜接
作者簡介:韋春輝(1976—),女,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賓陽縣教育局教學研究室。
一、當前思政課初高銜接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不同
當前,思想政治課程的理論性明顯增強,強調學科思維。以“共圓中國夢”的主題為例。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有“我們的夢想”等內容;部編版思想政治必修1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內容。初中教師需要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認識中國夢的內涵和實現途徑;高中教師需要帶領學生解讀中國夢的內涵,并帶領學生探究如何實現中國夢。因此,高中的課程內容更為深入。
(二)教學方式不同
當前,初高中教師之間沒有足夠的交流,不熟悉對方的教材,也不熟悉對方的教學方式。初中的教學注重生活經驗的總結。因此,初中教師往往實施講授式、問答式教學,缺少有效的實踐活動[1]。高中的教學注重以議題為紐帶,以活動任務為依托,更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高中教師通常創(chuàng)設情境以引出議題,并以案例為載體,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知識[2]。
(三)考查重點不同
中考是達標性考試,重在考查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記憶背誦知識,能運用所學知識回答問題即可。因此,部分初中教師比較重視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忽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未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高考是國家級的選拔性考試,重在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知識的運用。
(四)教師的教學不夠科學
一方面,初中思政師資比較緊缺,非思政專業(yè)的教師承擔思政課程教學任務的現象較多。因此,部分教師的基礎學科素養(yǎng)、學科教育教學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在日常教學中,部分初中教師為了應對中考,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雖然講得細,但忽視學生的學習體驗。因此,學生不注重獨立思考和歸納總結。
高中選擇文科的學生相對較少,且部分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程不感興趣。學生依賴教師講重點,忽視對案例或時政材料進行思考分析,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的能力不足。部分高中教師采用“放羊”式教學,引導不力。因此,學生沒有正確的學習方向,對政治學科學習沒有興趣。
(五)家庭教育與初高銜接相脫節(jié)
縣域中學大多是寄宿制學校,學生在中學階段幾乎都是住校,與父母缺乏溝通和交流。家長多是從教師處了解學生的情況,有的家長認為學生自己可以解決學習問題,有的家長管得過多、過嚴。因此,很多家長不了解中考、高考的動向,也無法有效指導學生的初高銜接。
二、思政課一體化背景下初高銜接的策略
(一)教學內容的銜接
1.認真鉆研教材
教師要研讀初高中的課標和教材,把握思政課教學的初高銜接點。此外,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及特點,挖掘鮮活生動的思政課教學內容。
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堅持國家利益至上”與部編版思想政治選擇性必修1“國際關系”的教學為例。兩者的共同主題是“國家利益”。初中教師可以組織“赫赫而無名·論家與國”活動,引導學生樹立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的觀念;高中教師可以展開議題式教學,通過創(chuàng)設議題情境引導學生了解國家關系、影響國家關系的決定因素、堅定地維護國家的利益等內容。
又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我們的夢想”與部編版思想政治必修1“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教學為例。兩者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引導學生從歷史的視角,了解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追求的夢想,讓學生認識中國夢。初中教師可以組織開展“了解‘筑夢故事”的探究性學習活動。高中教師可以組織開展以“你認為從一百年前的中國夢到現在的中國夢,不變的是什么?”為議題的探究性學習
活動。
2.尋找教材的銜接點
初高中思政教材中有很多銜接點,只是不同學段的要求不同、表述不同。教師研究初高中思政教材,把握初高中思政教學的銜接點,可實現教學不超綱,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思政課程。
(二)教法的銜接
初高中思政教師應雙向聽課、研討,把握初高中教學方法的不同特點。初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議學情境,讓學生熟悉與高中議題式教學相似的模式。
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走進法治天地”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針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的相關規(guī)定創(chuàng)設議學情境,提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有何意義”“我們應該怎么落實《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等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通過議學活動,學生可以聯(lián)系時政熱點分析、思考和交流,并共享交流結果。這樣的教學與高中的教學接軌,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高階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觀念等核心素養(yǎng)。
雖然初中生和高中生在思維發(fā)展、課堂表現等方面有較大的差異,但是教師在教學中都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應成為初高中兩個不同學段教學的共同追求。初中教師可以選擇“送一程”的教學方法,如創(chuàng)設情境法、小組合作探究法、議題式探究法等,讓學生逐步認識并熟悉高中的教學方法。高中教師則可以選擇“接一把”的教學方法,如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快速適應高中政治的教學,激發(fā)學生對高中政治學習的興趣。
(三)評價的銜接
1.探索評價方式
基于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要求,初中階段重在打牢學生的思想基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高中階段重在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引導學生衷心擁護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初高中教師都應相互了解學情、考情,從而探索評價方式,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
2.改變考題設置方式
教師在為學生設計考題時要改變以往單純羅列知識點的做法,重在體現能力考查和知識考查的有機統(tǒng)一,即既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又考查學生的閱讀、應用等綜合能力。
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考題可以設置得比較簡單,側重于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進行分析;高中思想政治的考題則可以由易到難,層層遞進,強調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
3.設計課堂評價表
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精心設置題目,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課堂評價表。
以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走進法治天地”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課堂評價表(如表1所示),以自評的方式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從而達到“教學評一致”的教學目標。
又以部編版思想政治必修1“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課堂評價表(如表2所示),引導學生自評,從而實現“教學評一致”的教學目標。
總之,初高中教師要改進初高中思政課的教學評價方式,努力在教學評價方面實現初高中的接軌。
(四)師生心理的銜接
道德與法治是中考的必考科目。目前道德與法治的考查焦點逐漸從知識識記能力轉向知識運用能力。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基礎參差不齊,部分學生從七年級開始就有厭學現象。因此,中考對這部分學生來說并不容易,會給這部分學生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這部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焦躁不安、有失
落感。
初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心理,在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發(fā)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立德樹人的作用,為國家培養(yǎng)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人才。
進入高中后,受到文理分科、文理偏科的影響,部分學生不重視政治學科的學習。高中教師既要重視本學科的教學,又要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政治學科的態(tài)度。
高中教師應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道德情感、思想意識以及政治素養(yǎng),幫助學生補足精神之鈣,讓學生擁有良好的品德修為,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中國青年。
(五)家庭教育的銜接
中考對于初中生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家長應理性地看待學生的學習成績,既要給予學生足夠的關注,又要給予學生一定的空間。有的家長過度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這會給學生帶來沉重的負擔。如果家長發(fā)現學生的心理壓力過大,可以尋求教師的幫助,讓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從而幫助學生緩解心理壓力,以平常心應對中考。
高考對學生的人生軌跡具有重要影響。家長不僅應與學生一起了解高中學習和高中政治學科的特點,還應與學生一起了解高考改革的新方案。此外,家長還應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與信任,幫助學生尋找適合且符合高考需求的政治學科學習方法。
結語
總而言之,初高中思政課的有效銜接,包括初高中不同學段、不同教材、不同教法等要素之間的銜接。初高中思政教師應重視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這一重要工程,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遵循不同階段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傳好思政課的接力棒。
【參考文獻】
[1]韓震,萬俊人.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2]韓震,朱明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