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娜
摘 要:《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明確指出:“讓學生在欣賞音樂作品時,感受到音樂所蘊含的豐富的感情、獨特的韻味,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課標》明確提出,教師要讓學生主動地投入音樂教育之中,去感受、去體會各種音樂作品,從而提高他們的審美感知素質。通過梳理審美感知素養的內涵,分析高中音樂鑒賞課學生審美感知素養培養的意義,從欣賞音樂作品、理解作品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拓寬鑒賞途徑等幾個方面,提出培養高中生審美感知素養的策略,以期給相關工作者提供相應的參考。
關鍵詞:高中音樂;鑒賞課;審美感知;培養策略
音樂作為獨特的藝術形式,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審美價值。在高中階段,音樂鑒賞課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音樂、感受音樂,還能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其審美感知素養,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知識與技能,陶冶學生審美情操,培養其健全人格。通過深入探討高中音樂鑒賞課學生審美感知素養的培養策略,借助具體案例,構建音樂作品之間的橋梁,使學生在欣賞音樂作品時,能夠更加深入地感知作品當中的旋律、節奏、速度等,感受其傳遞的情感,進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促進其音樂綜合能力的提升。
一、審美感知素養概述
審美感知就是對音樂藝術的聽覺特征、表現形式和元素,以及其特有的美感的體驗、感悟、領會和把握[1]。在高中音樂教育中,審美感知作為其核心素養之一,是高中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中音樂鑒賞課教學中,對學生審美感知的培養對學生的音樂認識和掌握能力、審美意識、藝術素養、健全人格等方面的培養有著重要作用[2]。
二、高中音樂鑒賞課學生審美感知素養培養的意義
(一)有助于提高學生音樂知識水平
在高中音樂鑒賞課中,要想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素養,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根據音樂的表達特點,通過多種直觀的方式進行培養[3]。由此可見,對學生審美感知素養的培養,可以讓他們對音樂的聽覺特點、表現形式、表現要素、表現方法以及特有的美感進行深刻體會與理解,從而能夠熟練地掌握基本的音樂知識和技巧。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素養,又可以加深對音樂基本知識的了解與掌握。
(二)有助于陶冶學生審美情操
審美感知素養的培養能夠促進學生審美情感的發展,增強對音樂的感知與評價。在當前的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更加注重音樂旋律的優美性,而對作品的辨別能力不強,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較為不利[4]。對此,應對學生進行審美感知素養培養,以此來增強學生對音樂體驗、感知和評判的能力,使其可以去蕪存菁、去其糟粕,增強音樂感知能力,進而提高他們對音樂的認識和鑒賞水平。
(三)有助于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發展
音樂與其他科目的區別是,它能夠對人們的情緒產生直接作用,使學生從音樂中獲得一種強烈的情緒感受,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培養其積極樂觀的態度,從而形成一個全面發展、和諧健康的個性[5]。通過培養學生審美感知素養,能夠使其學會感受不同情感狀態,助力其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提升其心理韌性,為其全面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三、高中音樂鑒賞課學生審美感知素養的培養策略
(一)鑒賞作品,激發學生審美情趣
作品鑒賞是高中音樂鑒賞課不可或缺的環節,通過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引導學生深入感受和理解音樂的內涵,激發其審美情趣,可以有效培養其審美感知素養。教師可以選擇富有時代特色、民族特色或者經典的古典音樂,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引導學生理解作品創作背景及其內涵,并通過感受音樂的旋律、節奏、音色,深入體驗音樂的美[6]。
以《蟬之歌》為例,該作品以優美的旋律和生動的描繪,將蟬鳴的夏日景象生動展現出來。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文化內涵,使其對作品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和情感表達有初步了解。接著,教師播放音樂,讓學生聆聽《蟬之歌》的旋律和節奏。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注意音樂的起伏變化、音色的豐富多樣以及旋律的流暢優美,從這些要素中,引導學生逐漸進入音樂鑒賞的情境當中,體驗作品所傳達的情感和意境。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視覺元素,如展示該作品相關的圖片或視頻,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例如,教師在多媒體上展示夏日蟬鳴的場景圖片,引導學生將音樂與視覺形象相結合,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需要注意的是:一是引導學生對該作品相關的不同體裁、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進行欣賞,認識到其在創作技巧、表現手法等方面存在著哪些共性。二是用“心”去聽、去欣賞。鼓勵學生運用聽覺、視覺等多種方法來聆聽和欣賞音樂作品,安排學生去聆聽或觀看音樂會,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三是指導學生對《蟬之歌》進行分析和詮釋,并且要在聆聽和鑒賞期間積極地投入教學活動之中,感受音樂作品蘊含的豐富感情與獨特魅力,理解音樂間的相互聯系,與生活經歷相結合,開闊眼界,提高自身音樂鑒賞水平。
(二)理解作品內容,體會音符之美
1.音樂作品情景體會
歌曲類音樂作品的內容主要是在歌詞中,通過了解歌曲內容,體會其情感要素,從而為后面有感情地演唱和鑒賞歌曲做好情感鋪墊。
以《蟬之歌》為例,其中有段歌詞為:“河水呀沁通石巖流,妹妹伴著情哥走。嗎呀吉喝喲,吉嗎吉喲,吉喲。北當開呀喲當荷蓋呀列呃久。”該作品歌詞內容不多,大多屬于襯詞,模擬蟬鳴聲。這種排列方式為演唱提供了更大的余地,全曲簡潔而感情明確,描繪出一對年輕情侶在知了的鳴叫聲中美而又自在地相愛,表現出侗族人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播放歌曲音頻,并對歌曲內容進行解讀,引導學生去感受歌曲的感情。教師還可以收集侗族村寨的風光圖片以及生產場景圖,創造一個鮮活的教育場景,使學生對歌曲內容有全面的了解,同時也能夠營造出一個美麗的音樂環境,使其逐漸產生感情上的共鳴,為后面的審美感知素養培養奠定良好基礎。
2.體會音符之美
要想真正感受到音符的流轉與情感表達之間的聯系,就必須真正感受到音符流轉所產生的節奏之美。
以《蟬之歌》為例,作為一首侗族民歌,很多學生對其并不十分了解,僅從音樂的角度來看,很難掌握其整體的音樂形態及旋律走向。為此,通過采用奧爾夫教學法中的圖譜教學法,把抽象的音軌轉化為可視化的圖像,使學生通過聽覺來感受樂曲的特征。
一是繪制作品聲部。讓學生舉起雙手,在傾聽時要分辨高低,當他們聽見高音時,舉起自己的右手;當他們聽見低沉聲音時,舉起自己的左手。接著,根據聲音高低走勢,用他們的雙手來畫出示意線條。“空中手繪”完一次,就在紙張上作畫,可以將高低音調分別畫在不同的位置,以便更準確地畫出樂曲的曲調。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蟬之聲》中的高、低音部分。
二是感知樂段。在完成一張樂譜后,教師拿出一張《蟬之歌》的樂譜,讓他們仔細地看一遍,并對這首曲子的結構進行研究。《蟬之歌》由三節組成,每一節有三小節,通過結合侗族獨特的記譜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剖析。侗族民間常稱一支大曲為“一枚”,以“角”為單位,各角又分為“起頓”“更奪”“拉嗓子”。其中,“起頓”是獨唱;“更奪”為樂曲的齊唱;“拉嗓子”就是結尾處出現的一個尾腔部分。這三部分組成“角”,而多個“角”則組成了一部侗族民歌“枚”。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每一段的段落都標上序號,再將“枚”“角”“起頓”“更奪”“拉嗓子”進行歸納,更加直接地了解作品的整體構造。
三是段落分析。基于以上兩個步驟,對作品的段落特征進行深入剖析,使學生對作品的整體架構有更深入地了解。例如,在第1個角,第1—7節為一首歌的“起頓”,由一人來領唱;8—13節為多人合唱的“更奪”;14—46節則是“拉嗓子”部分,分為高音和低音兩個部分。高音部分是以具有豐富節奏變化的主唱人演唱;低音部分則是大家一起合唱,模仿著蟬鳴,給人一種連綿不絕的感覺。同樣地,可以按照這樣的方法指導學生對其他段落進行分析,通過對全文解析,使學生對《蟬之歌》中的每一段都有更細致、更深刻地理解,進而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整體走向特征。通過采用該方法,引導學生從微觀層面對作品結構進行分析,了解旋律的特點,并深入體會到音符的流動美。
(三)創新教學方法,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
在高中音樂鑒賞課中,創新教學方法是提升學生審美感知素養的關鍵。通過運用新穎的教學手段和方式,有助于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激發其學習興趣,進而有效實現審美感知素養的培養。
1.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就是在教學時有意地營造出一種帶有特定情感色彩、形象鮮明的情景,讓學生獲得參與感,有助于加深其對教材內容的了解,從而促進其智能發展和情感認識水平的提高。將情境教學法應用于高中音樂鑒賞中,旨在使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到音樂的多種表達特點,從意象出發,引起他們的聯系和想象力,以此來培育他們的審美情感,增強其審美意識。情境的設置形式多樣,可以在一節課內進行,也可以是某一部分的情境創設。
例如,在《蟬之歌》鑒賞教學中,借助多媒體播放有關侗族觀光游覽的視頻,并將其始終貫穿于整節課中,在歌曲的主旋律上,創造出侗族人民山間歌唱的氛圍。在教學結束時,播放侗族人民表演《多耶》,以表達對來賓的熱情。通過情境創設,以“意象”為切入點,引起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
2.律動教學法
瑞士作曲家埃米爾·雅克-達爾克羅茲提出,在音樂教學中,讓學生以肢體語言進行全面感受,可以促進他們對樂曲充分體驗。在高中音樂鑒賞課上,可以用律動的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感受到音樂的表現力之美。在進行身體律動練習時,要把握好三個要點:一是符合教學內容的文化背景;二是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三是與課堂實踐場地聯系起來。
在《蟬之歌》教學中,組織學生表演侗族舞蹈《多耶》,提高學生的參與性,感受侗族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在侗族民族舞蹈教學中,促進歌舞結合,帶動身體跟著節奏舞動;針對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設定不同難易程度的動作;根據場地條件,引導學生手牽著手,圍成一圈進行律動。通過引導學生親自體驗,使其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人類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從而產生一種“樂”的感覺。
(四)拓寬鑒賞途徑,體會音樂美感
根據音樂的表達特點,運用多種不同的音樂鑒賞渠道對學生進行審美感知素養的培養。在具體實施中,堅持以情為本、以德為本,通過行為來體驗。為此,在高中音樂鑒賞中,可以采取以下兩種鑒賞方法,有效促進學生審美感知素養的提升。
1.體驗式鑒賞法
所謂“體驗式鑒賞”,就是通過對“聲音”的感受,對音樂表現特征做出相應的反應。在高中音樂鑒賞課教學中,體驗式鑒賞法的應用要遵循如下幾個基本原理:一是“以聲為主導”,所有的反饋都是建立在“聲”之上。二是所有的反應都是聽者對“音樂是怎樣的”客觀反映。例如,在音樂鑒賞中,聽一段特定的音調并做出相應的反應,根據這一動作可以知道這個音調在一段樂曲中出現的次數。以《蟬之歌》為例,教師引導學生演唱其中的片段,讓他們體會到侗族人與大自然的融洽之美,感受到歌聲中那如清泉一般清亮的聲音、如蟬鳴一般的歌聲。
2.對比式鑒賞法
對比式鑒賞法是通過將不同作品或者一部作品中的各種元素相比較,從中感受到各種元素之間的差異,以此來獲得新的認識,提高學生審美感知素養。
例如,在教學《蟬之歌》時,把這首歌曲作品的主旋律以不同的速度和節奏進行兩次演唱,使學生認識節奏的相對自由和節奏的無周期特點。通過教師的兩段演示,學生可以看出兩段歌曲在旋律和快慢上是有差異的,并且感受到了節奏上的相對自由性,以及作品節拍的非周期特性。接著,讓學生認識到,侗族人世代都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鄉村生活,他們的勞動方式是悠閑的,這也造就了侗族民歌靈活的節奏。
結束語
在高中音樂鑒賞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感知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而緊迫的課題。通過音樂作品的選擇、教學方式的創新、審美情境的創設等,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塑造健全的人格。審美感知素養的培養關系到學生的個性發展,也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只有具有較高的審美感知素養,才能更好地體會到音樂中所蘊含的美,才能從生活中發掘美、創造美,為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貢獻一份綿薄之力。通過對高中音樂鑒賞課學生審美感知素養的培養進行深入研究,深刻感受到高中音樂鑒賞課對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素養的重要性。只有不斷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式,才能夠更好地為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素養提供良好的
支撐。
參考文獻
[1]張鑫宇.審美感知視域下高中音樂鑒賞單元教學研究[D].淄博:山東理工大學,2023.
[2]李志玲.高中音樂鑒賞教學學生審美感知素養培育價值[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3(2):124-125.
[3]蒲麗.審美感知素養在高中音樂鑒賞課中的培養策略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22.
[4]薛芳芳.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學生審美感知素養的培育價值及對策探討[J].學苑教育,2021(3):59-60.
[5]王莎.例談高中音樂鑒賞課學生審美感知素養的培養[J].新課程導學,2023(35):48-51.
[6]劉貝.淺談音樂審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養的培養:以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為例[J].中小學音樂教育,2022(6):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