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
摘 要:課程思政理念在新時代教育改革中得到廣泛探索與實踐,其核心在于將思想政治教育無縫融入各學科課程內容,強調由關注學科轉向關注學生,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在此背景下,高中民族音樂教學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獨特的藝術魅力,為課程思政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實踐平臺。基于此,文章以民族音樂鑒賞課為研究對象,全面解讀課程思政視域下開展高中民族音樂教學實踐的重要性,進而重點探討其實踐路徑,旨在將課程思政理念落實到高中音樂教學中,充分發揮音樂學科育人價值,從而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中音樂;民族音樂鑒賞;實踐路徑
在傳統的高中階段教學中,音樂課程受非考核主科的影響,長期處于邊緣地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在新課標與新高考制度的推動下,人們對素質教育有了全新的認識,音樂課程的教育價值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特別是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音樂教師肩負重任,不僅要精研音樂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更要巧妙挖掘民族音樂中的思政教育資源,以此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愛,提升其音樂審美素養、社會責任感、文化自信與家國情懷,從而響應立德樹人的時代要求,實現音樂教育在塑造學生全面人格與核心素養方面的深遠影響。
一、課程思政視域下開展高中民族音樂鑒賞教學實踐的重要意義
(一)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課程思政視域下的高中民族音樂鑒賞教學不局限于技藝層面,還透過思政視角深入剖析音樂作品的藝術美感與精神內核,以豐富的民族音樂素材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真正做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1]。同時,蘊含在民族音樂中的歷史脈絡、人文情感及價值觀,映照出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和道德追求,能夠滋養學生的心靈,提升其思想道德水準,從而實現對學生品格修養的有效培育。此外,通過系統學習和鑒賞我國多元且深厚的民族音樂文化,學生不僅能深刻理解并尊重本土音樂文化,更能從中汲取力量,樹立起堅實的文化自信,有力地推動其在人文社科領域的全面發展,最終成長為具有高尚情操、豐富文化底蘊和開闊視野的新時代青年。
(二)構建高效音樂鑒賞課堂的路徑
在課程思政視域下,教師通過挖掘民族音樂背后的歷史、文化與價值觀,能夠將枯燥的理論學習轉化為生動的故事與情境,激發學生對音樂知識與思政理論的探究熱情。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能夠在濃厚的興趣驅使下積極參與課堂交流與同伴研討,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從而使音樂鑒賞課堂充滿活力,成為集知識傳授、情感熏陶與價值觀塑造于一體的高效學習空間。
(三)新時代教育改革的必然需求
在新時代教育改革背景下,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成為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新課標要求,音樂教育除了讓學生掌握基本音樂知識、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外,還要學會如何表達藝術以及理解多元文化[2]。在課程思政引領下,高中音樂鑒賞教學能有效整合音樂美學教育與思政教育,促使學生在體驗民族音樂魅力的過程中,形成健全人格、良好品德、家國情懷,從而實現新時代教育對人才培養的全方位、立體化要求。
(四)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途徑
在課程思政視域下的民族音樂鑒賞教學,不僅是教授音樂知識與技巧的平臺,更是深層次挖掘、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橋梁。通過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民族音樂鑒賞課程,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在品味旋律之美、領悟藝術之魂的過程中,理解和珍視我國各民族豐富多彩的音樂遺產,喚醒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從而為傳承和發展中華音樂文化提供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有力推動民族文化自信與認同的建設。
二、課程思政視域下高中民族音樂鑒賞教學的實踐路徑
(一)價值定位,推動課程思政融入目標設計
傳統音樂教育長期處于邊緣地位,許多音樂教師對其內在教育價值認識不足,導致在實際教學中往往缺乏明確且全面的教學目標設定。對此,教師需在課程思政框架下重新審視音樂鑒賞課的價值定位,明確其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感知音樂形式美的基礎教育價值,同時更要深挖音樂背后的思政內涵,促進他們在道德品質與思想境界上的全面提升[3]。此外,教師應積極推動課程思政與音樂鑒賞教學目標相結合,確保教學目標兼具音樂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雙重維度,使其更加科學合理,更具指導性,從而實現音樂鑒賞課程的全方位育人效果。
以人音版高一必修1《姑蘇風光》民歌鑒賞為例,這是一首表現對家鄉熱愛的小調。對此,教師可以設定音樂學習目標,要求學生掌握江蘇民歌的基本旋律特點,如波浪式的旋律走向、婉轉綿長的音樂線條,并識別和分析歌曲中典型的一字多音的演唱技法,了解這種音樂形式如何體現江南音樂的細膩柔美。同時,對于思政教育目標,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深入理解歌曲中蘊含的思政主題,如通過歌詞內容體會人民對故鄉蘇州的深深眷戀與贊美,進而培養家國情懷和地域文化自豪感。
另外,教師還需關注學生個體在思政素養方面的差異化需求。不同學生對思政內容的理解程度和興趣各異,有的學生在平日里對思政知識表現出較高的熱忱和較好的積累,而部分學生的思政基礎相對較弱。對此,教師應充分考量此種差異性,依據學生的實際需求來設定音樂鑒賞課的教學目標,確保目標設計既貼合學生思政水平的實際狀況,又能促進整體教學質量的科學提升。
(二)整合內容,鏈接教材內外激發學習興趣
雖然教材中的音樂作品自帶一些思政元素,但受限于篇幅和內容范圍,其所含思政信息尚存挖掘空間。對此,教師應著力整合教材內外的思政資源,深挖音樂作品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將這些思政主題全面提煉并融入課堂教學,以豐富學生視野,激發其對民族音樂鑒賞課程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從而達成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有效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和文化認同感。
例如,《姑蘇風光》描繪了蘇州地區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傳達出對家鄉深深的熱愛和自豪感,這本身就是一種對地域文化和家國情懷的弘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和尊重不同地區的文化特色,培養學生的地方文化認同感和保護意識。同時,教師也可以引述《我的家鄉在高郵》這首課外民歌,展示江蘇不同地域的歷史文化底蘊,強調民間音樂如何承載和傳遞著世代相傳的歷史記憶。兩首民歌共同體現的思政元素在于傳承家國情懷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化學生對家鄉熱愛、民族文化根源的認知。或者,教師可以引入同屬江蘇小調的《茉莉花》,分析其如何從傳統民歌發展到成為國際舞臺上代表中國形象的符號,可以教育學生認識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鼓勵他們在學習和傳承中創新發展,讓傳統音樂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這些音樂作品無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生動載體,它們不僅能夠豐富音樂課堂的教學實質,還能夠點燃學生對于本土傳統文化的熱情,使得他們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對本民族文化的深深自豪與堅定自信,進而培育出健康的、積極的文化價值觀。
(三)創新模式,融合媒體驅動學生主動學習
傳統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容易造成學生被動接受、參與度低、課堂效率較低的現象,不利于思政素養的有效培養[4]。因此,教師應當積極探索創新教學模式,利用多媒體技術和情境教學法,搭建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的學習環境,驅動學生在音樂鑒賞過程中積極發現思政內涵,通過親身體驗與主動學習,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政認知水平和學習體驗。
以鑒賞《百鳥朝鳳》為例,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電影片段,展示《百鳥朝鳳》嗩吶演奏的精彩瞬間,讓學生直觀感受傳統樂器音樂的魅力和演奏者的技藝。接著,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如PPT、視頻、音頻等介紹嗩吶的歷史背景、制作工藝及其在中國傳統文化和地方民俗活動中的重要地位,使學生了解音樂背后的社會文化價值和民族精神。同時,在這樣的情境中,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合作探究學習,比如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或角色扮演,模擬電影中師徒傳授嗩吶技藝的情景,引導學生體會技藝傳承中的尊師重道、刻苦鉆研的精神風貌。或者也可以提出問題,驅動學生在欣賞《百鳥朝鳳》樂曲的同時思考其與現代社會的關系,如何通過音樂來反映社會變遷、文化延續和價值觀的傳播。通過這樣的情境教學,學生不僅能夠深入理解音樂本身的藝術內涵,更能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從而實現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四)學科融合,拓寬鑒賞視角深化思政效果
新課標倡導跨學科融合教學理念,旨在拓寬學生學習思維,培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此指導下,教師應發掘音樂與其他學科間的內在聯系,如結合歷史講述民歌產生的時代背景與文化傳承,借用地理分析不同地域音樂風格的形成原因,融入文學解讀歌詞寓意和情感表達,甚至聯動美術、哲學等學科,通過跨學科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多維視角下理解和鑒賞民族音樂,深化學習效果。
以學習鑒賞“學堂樂歌——黃河”為例,首先,教師可以從歷史角度,解析黃河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所承載的深厚歷史文化意蘊,以及“黃河”樂歌在特定歷史時期所表達的民族救亡意識與愛國主義情懷;其次,結合地理知識,探討黃河沿岸的地理環境如何影響音樂風格的形成與發展,以及各地域音樂元素在“黃河”樂歌中的體現;此外,也可以通過文學賞析,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歌詞中富含的比喻象征手法和激昂澎湃的情感表達。通過這樣的跨學科綜合教學,學生在音樂鑒賞過程中,既能增長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也能在多學科交叉中培養自身的批判性思維、文化認同感和創新能力,有效實現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
(五)鑒賞實踐,鼓勵學生踐行思政激發創新
思政教育的本質在于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才能真正實現其價值轉化與落地生根。在課程思政視域下的高中民族音樂鑒賞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所學音樂知識與鑒賞技巧,積極參與到音樂實踐項目中,如實地采風、民族音樂劇目創編、社區音樂分享會等。通過親身參與和體驗,學生能更深入理解音樂背后蘊含的思政主題,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
以學習鑒賞“學堂樂歌——祖國歌”為例,在課堂實踐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祖國歌》進行改編與創編,融入現代元素,創作成一部小型音樂劇。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深入挖掘和理解原曲中蘊含的思政主題,如國家民族的自豪感、振興中華的責任感,還要結合當代社會現實,創新性地詮釋和表達這些主題。例如,學生可以圍繞“上下數千年,一脈延,文明莫與肩”這一主題,搜集和整理相關歷史資料,通過音樂劇的表演形式,展現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歷史進程,以及現代青年學子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勇擔時代使命的決心。此外,學生也可以親手制作道具、設計舞臺布景,甚至邀請社區成員一同參與到音樂劇的演出或觀賞中來,通過實踐操作,真切體驗到思政教育的現實意義,培養團隊協作能力和公共溝通能力,實現音樂鑒賞與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真正將思政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在音樂學習中不斷錘煉自身的社會責任感與創新能力。
(六)完善評價,創新多元評價以評促教促學
新課標強調要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和改善功能,促進學生發展。首先,教師需構建全面且多元化的評價指標,既要涵蓋學生對音樂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如旋律感知、節奏把握、音樂理論理解等,又要關注他們在鑒賞過程中展現出的思政素養,如對民族音樂背后蘊含的歷史文化、民族精神、價值觀的理解與認同。在具體實施中,教師要創新多元評價方式如采用過程性評價,跟蹤記錄學生在音樂鑒賞實踐活動中的參與度、思考深度與創新表現[5]。同時,教師應及時給出針對性的反饋和指導,通過設立階段性考核、項目匯報、作品展演等多種形式,檢驗學生在音樂鑒賞與思政教育融合過程中的成果,引導他們將思政教育內化為音樂學習的一部分,不斷提升民族音樂鑒賞課程的教育教學質量和思政教育實效。此外,要注重實施師生交互評價機制,鼓勵學生對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內容、方法和效果進行反饋,教師則根據學生的評價調整教學策略,確保課程思政目標的有效落實,實現以評促教促學,共同促進音樂鑒賞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高中民族音樂鑒賞教學實踐著重融合音樂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通過采取價值定位明晰目標、思政內容整合、教學模式創新、跨學科融合教學、豐富實踐活動以及完善評價等路徑,成功地將課程思政理念貫穿始終,引導學生在欣賞民族音樂的同時,理解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從而在提升音樂素養的基礎上,有力推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升。未來,應繼續深化課程思政在民族音樂教學中的實踐研究,努力打造更多元、更有效的教學范例,為培養兼具深厚文化底蘊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時代新人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張清瑤.課程思政視域下的高中音樂鑒賞課教學[J].琴童,2023(10):114-116.
[2]李沐函.思政視域下高中音樂鑒賞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2.
[3]滑婷.思政視域下高中音樂鑒賞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J].新課程,2023(10):7-9.
[4]郝宇茹.高中音樂鑒賞課中實施課程思政的教學策略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23.
[5]伍慧敏.高中音樂鑒賞“課程思政”的教學探究[D].海口:海南師范大學,2022.
本文系福州市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課程思政視域下‘家國情懷教育在中學民族音樂教學的實踐研究”(編號:FZ2023GH11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