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穎 周瓚 周彤 林婕妤
摘要:基于認繳制背景下傳統的公司資本對債權人的保護意義減弱,公司減資行為更加頻繁且隱蔽,而我國現行公司法對債權人的保護還存在許多空白,本文針對公司減資中資本信息公示制度不完善、瑕疵減資的效力認定不明、股東責任認定不明等侵害債權人利益的問題展開研究,通過分析當前我國公司減資制度存在的問題,結合司法實踐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以期進一步完善我國公司法,并加強對公司減資過程的監管,以確保債權人的權益得到充分保護,助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關鍵詞:公司減資;債權人保護;法律法規;風險
中圖分類號:F23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1.047
“公司減資”,是指公司成立后依法減少公司注冊資本的行為,可以分為實質減資與形式減資,其目的是通過調整資本結構改善公司經營狀況,提高資金利用效率。我國在實行資本認繳制后對公司減資行為做出了程序限制規定,但在如何保護公司減資中債權人利益方面還存在諸多法律空白,在司法實踐中也存在大量同案不同判現象,故如何加強對公司減資中的債權人保護亟待規范。
1我國公司減資中債權人保護制度的缺陷
1.1資本信息公示制度不完善
我國公司法第177條規定了公司在減資中必須編制資產負債表及財產清單,在做出減資決議后應通知債權人并進行公告。政府配套建立了企業信息公示制度,要求企業向社會公示公司信息,保障債權人的知情權和債權的實現。然而在實踐中信息公示制度并未發揮其應有作用,由于市場的先天性缺陷,信息常以不完全狀態出現,公司與債權人之間信息不對稱現象依舊突出。首先,企業凈資產是動態變化的,企業信息公示缺乏時效性。債權人只能根據公司上一年的經營情況來評判風險,所掌握的信息極其有限。其次,企業信息公示往往流于形式。在信息時代信息披露的渠道更多,但許多公司為了應付信息公示義務故意將公司信息發布于難以找到的小報上,且其真實性無從確定,導致債權人很難及時采取措施維護自身權益。最后,我國公司法未規定公司不履行通知或公告等信息披露義務的法律責任,權利與義務的失衡極易使公司做出不履行通知義務的行為,加劇債權人在公司減資中的風險。
1.2瑕疵減資的效力認定不明
當公司減資未履行減資決議的通知或公告義務時,公司的減資行為效力為何?目前我國公司法對公司瑕疵減資的效力尚未有明確法律規定,而公司的減資行為是否有效會導致不同的法律后果,對債權人的利益也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學界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即無效說、相對無效說和有效說。無效說認為第177條減資程序的規定屬于強制性規定,不允許相關參與者隨意修改,違反其規定的應當被認定為無效。相對無效說認為公司瑕疵減資僅對未接到減資通知的債權人無效,該觀點基于利益平衡原則,考慮到公司減資涉及公司、股東、債權人及其他主體的多方利益,公司未履行通知義務只會對部分債權人利益產生影響,不能簡單認定為減資無效。有效說認為公司瑕疵減資有效,首先公司減資并不必然影響債權人利益,其次即使公司減資后償債能力下降,事后救濟也足以保護債權人利益,同時減資屬于公司內部自治行為,其具體內容債權人請求認定公司減資無效有擴張外部債權人介入權之嫌。
1.3股東責任認定不明
認繳資本制下,股東更容易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出資義務,抽逃出資現象泛濫,股東濫用公司獨立人格侵犯債權人利益更加普遍,而我國公司法目前對公司股東向債權人承擔何種責任尚未有統一的法律認定。《公司債務清償或擔保說明》中有類似于“股東保證公司已對債務進行清償和提供擔保,同時承諾若有虛假全體股東將會承擔一切法律責任”的表述,但由于債權人作為公司外部第三人無從得知其具體內容,該《說明》不構成保證且不具有法律效力。股東通過實質減資收回資本或免除出資義務,如果不對債權人承擔相應義務就會出現利益失衡。我國學者認為股東應向債權人承擔責任,但責任的范圍與形式為何存在爭議,例如有觀點認為強加股東并不對減資負有注意義務。
2公司減資中的債權人保護制度的分析
2.1資本信息公示制度的完善
我國《公司法》自2005年修訂后,新增了公司提供擔保、法人人格否認制度、關聯關系損害賠償和股東代表訴訟制度,以期進一步保障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但這種救濟方式顯然仍處于事后救濟的范疇,而當前我國公司法亟須完善的正是補充對債權人進行事前保護的方式。由于我國公司法起步較晚,對于減資僅僅只是作了原則性的程序規定,而對保護債權人的救濟權利有所疏忽,這種粗糙的規定損害了債權人的事中異議權和事后司法救濟權,使債權人處于極其被動的地位,往往已經遭受不可挽回的損失而救濟無門。因而,完善對債權人的事前保護,即保障債權人對債務人償還債務能力的知情權,通過立法來完善資本信息公示制度、保護債權人合法利益迫在眉睫。
根據目前對減資的相關規定,《公司法》雖然有作出通知債權人的規定,但對通知的形式、內容、具體的時間節點、不履行通知義務與減資中未編制資產負債表和財產清單的后果等并無具體的法律規定,導致權利與責任的不匹配,阻礙債權人合法利益的實現。由于《公司法》的程序性規定并未強制要求公司減資須通知債權人,公司和股東為了自身利益則很大可能選擇不履行通知義務,往往導致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信息失衡。并且因為債權人一般不直接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不熟知公司的經營狀況,信息不對稱的情形更加嚴重。此外,按照現行的法律和司法裁判的傾向,未履行通知或者公告的義務一般不會導致公司的減資無效,公司僅承擔輕微的行政處罰。這樣的責任不僅不能很好規制公司減資行為,反而會加劇公司不履行通知債權人等義務的現象出現。這對債權人而言,便會形成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加劇債權人在公司減資過程中所承擔的風險,影響債權人權益的實現。而一旦公司減資成功,公司的清償能力可能大為降低,甚至出現不能清償債務的結果,使公司法保護債權人利益的規定不能發揮其應有價值。
2.2瑕疵減資效力認定的分析
在司法實務中,當公司減資未按照程序履行減資決議的通知或公告義務時,由于未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其效力為何存在大量同案不同判現象。目前學界對于公司瑕疵減資主要有無效說、相對無效說和有效說這三種觀點。首先,盡管無效說有其合理性,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它對完成減資后的交易主體,尤其是不知情的外部第三人是極為不利的,也不利于經濟貿易往來。公司決議一般是法人的內部事務,不調整法人與外部第三人之間的關系。因此,決議屬于公司內部的自治范疇,主要受公司自身規范的調整;而履行通知義務主要是約束公司與外部債權人之間的關系,是否履行通知義務對決議本身不產生影響。所以,不宜將一切的瑕疵減資行為都認定為無效。
相對無效說認為僅對未接到減資通知的債權人來說公司減資才無效。但是在司法實踐的實例中不難看出,公司減資并不一定導致公司的清償能力下降或者必然會影響公司債權人的利益;或者以事后救濟的方式,補救自身的合法權益。在債權人利益沒有受損的情況下,沒有必要認定減資無效。況且,減資行為屬于公司自治范疇,公司決議也并未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因此在符合公司法規定的基本程序條件下,減資行為即應有效。因此,完善股東在取回資金范圍承擔補充責任的法律制度十分重要。所以,相對無效說也并不是那么適合中國的法治實踐。且公司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依照公司章程自主進行公司活動,債權人請求確認公司減資無效的行為,一定程度上屬于對公司內部事務的過多干預,不宜隨意擴張外部債權人的介入權。
有效說認為公司瑕疵減資有效,根據資本三原則的資本不變原則,一般不宜要求股東返還獲益資金,恢復原狀或重置公司資本。有效說更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更加適合中國的法治現狀。
2.3股東責任的認定分析
當公司瑕疵減資已經完成時,客觀上債權人已經無法要求公司提前清償債務或提供擔保,在此種情況下,法律應保障債權人行使權利來救濟自己受到侵害的債權。現代企業制度以市場經濟為基礎,通過公司這個中間物對外承擔責任。股東與公司人格相分離,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外承擔責任,股東以其出資額為限承擔責任,只要股東履行完出資義務,無論公司財產能否清償全部債務,股東對公司債務都不承擔責任。然而,在公司實質減資中,其減資本質是股東出資額的減少,所產生的法律后果是公司資本的減少,則可以看成是股東出資義務的未完全履行,因此要求股東對公司瑕疵減資行為承擔責任具有邏輯合理性,并不違反有限責任原則的根本精神,毋寧說是對有限責任原則的一種補充。同時如果不允許債權人向股東追責,公司減資完成后,公司財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債權人利益受損的法律后果無人承擔的問題也會影響商事交易安全,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穩定發展。因此以股東有限責任原則為基礎,在公司瑕疵減資情形下,由股東承擔對債權人部分責任具有一定合理性。當然,這并不意味著要求股東在所有公司瑕疵減資情形下均應當承擔責任,否則即與股東有限責任原則的精神背道而馳。
目前我國司法實踐中的主流觀點認為,公司瑕疵減資中股東應對債權人承擔補充賠償責任。主要有以下幾點理由:第一,公司有獨立的法人財產,根據《公司法》規定應以其全部財產對外承擔責任,即使公司減資行為存在瑕疵也應當先以公司財產對外承擔責任。而由于瑕疵減資行為損害了公司債權人的利益,股東應在其減資范圍內對公司財產不能清償的部分承擔責任,所以股東責任實際上是一種補充責任;第二,股東只承擔一定范圍內的補充責任。公司瑕疵減資行為實質上是未完全履行法定程序就免除了股東對資本減少部分的出資義務,基于股東有限責任原則和公平原則,股東應當在其免除出資義務即減資范圍內對債權人承擔責任;如果在股東已經在減資范圍內對債權人履行相應責任,但仍無法清償債權人的全部債權,即相當于股東減資前公司以其全部財產仍無法清償債權人的全部債權,在這種情況下,股東并未過錯,按照公司法的規定,股東僅承擔有限責任,債權人只能通過其他方式彌補損失,而不能再次要求股東承擔責任。股東對債權人承擔責任的范圍僅以其出資為限,對于瑕疵減資案件而言,不論股東是否履行其認繳部分的出資義務,只要超出其出資范圍,就應認為不能要求股東承擔對債權人的責任。
3公司減資中保護債權人制度的建議
3.1完善資本信息公示制度
首先,公司方應形成一套減資通知程序,強化公司減資信息披露義務,明確減資應同時履行“通知”與“公告”程序。可借鑒德國針對于此的規定,將公告作為一般通知方式,針對公司已經知悉或應當知悉的債權人則必須采用直接通知的方式。直接通知債權人時也應采取書面形式,以留存公司履行告知義務的證據。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只有在明確無法直接通知債權人或不知悉債權人時,才能僅實行公告送達方式。其次,考慮到一般的市縣級別報刊影響力有限,公司在履行公告程序時應盡量選擇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報刊上進行公告,或者在統一的企業信息公示系統上進行公示,充分發揮紙媒與線上信息網絡的傳播功能,確保債權人及時接收到信息,避免告知程序流于形式。
3.2明確瑕疵減資的效力
由于我國并未明確規定公司瑕疵減資的效力,因而法官在司法實踐中有充分的自由裁量權,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大量同案不同判現象,形成爭議。筆者認為,結合我國公司法治現狀來看,學界三種學說中以有效說最具適用性。即當瑕疵減資出現時,仍將公司的減資行為視為有效,若減資行為對債權人的利益產生損害,則采取事后救濟的方式追回債權人利益。這有利于保障公司的經營自主權,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如果在公司的減資行為不影響債權人的權益實現的前提下,直接否定瑕疵減資的效力,公司在恢復公司資本后仍需進行減資程序,形成了一定經濟成本。而將程序瑕疵減資認定為有效,更為經濟高效。但此種判定方法也僅適用于公司減資出現的是可以被補正的程序性瑕疵,但當公司的減資決議與國家法律法規等強制性規定相悖時,則應直接認定為無效。
3.3明確股東責任
根據上文分析可知,當有限責任公司在減資過程中違反告知義務時,公司股東應在其出資范圍內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公司擁有獨立的法人人格,具有相應的獨立法人財產,據此能夠肯定,在一段確定的債權債務關系中公司能夠作為最直接的承擔清償義務的主體存在。然而股東與債權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則不甚明顯且頗多爭議,所以,在公司對債權人的償債過程中,股東更多扮演“候補”的角色,負責承擔公司力所不能及部分的債務。當公司瑕疵減資完成后,股東應當在減資本息范圍內,對公司不能清償部分的債務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同時,債權人對于股東也僅對上述范圍內的債務具有請求權基礎。
4結語
公司減資行為是一個連續性行為,從公司股東(大)會通過減資決議到通知債權人,以及為債權人提供清償擔保直到在工商部門完成登記,都與債權人的利益緊密相關,必須設立嚴格的法律程序。我國《公司法》起步較晚,對于公司減資的相關立法規定大多只搭建了基本框架而存在諸多欠缺。本文通過公司減資中所存問題及立法現狀的梳理分析,對比域外模式,建議從完善減資條件、明確減資程序、規定減資責任等三個方面完善我國公司減資中的債權人保護制度,平衡各方主體利益,推動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守文.經濟法原理[J].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2),447.
[2]余彬.公司減資中的通知義務研究[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
[3]周林彬,余斌.我國減資改革中公司減資制度的完善[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
[4]高春乾.有限責任公司減資違反通知義務與股東責任承擔[J].人民司法,2011,(16).
[5]胡文秀.公司減資中債權人保護規則研究[J].西南財經大學,2022,(03).
[6]游沁嫻.公司瑕疵減資中股東責任承擔問題研究[J].西南政法大學,2020,(05).
[7]德國有限責任公司法(第58條第1款):“減資只能按照下列規定進行:1.業務執行人必須在公司公報上公告關于減資的決議;同時,在公告中應催告公司債權人向公司申報債權,對于在公司賬簿中清楚表明的或者通過其他方法知曉的債權人,應通過特別通知催告其申報債權”.
[8]佛山市禪城區人民法院(2017)粵0604民初10462號民事判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