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華
摘要:“雙高計劃”將專業群建設作為重要任務。厘清專業群的組群邏輯,實現科學組群是建設高水平專業群的前提和基礎。本文基于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的建設實踐,從休閑體育專業群的建設背景入手,深入剖析該專業群的組群邏輯,以期引發大家關注專業群的組群邏輯,切實推進專業群的建設水平。
關鍵詞:休閑體育;專業群;組群邏輯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1.084
2019年3月29日,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雙高計劃”),提出“集中力量建設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職學校和150個左右高水平專業群,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支撐國家重點產業、區域支柱產業發展,引領新時代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2020年9月16日,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提出“推進專科高職學校高質量發展,遴選300所左右省域高水平高職學校和600個左右高水平專業群”。
之后,高水平專業群的遴選與培育建設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教育部共立項建設56所高水平高職學校、141個高水平高職專業群建設單位,共打造253個國家級高水平專業群。在“雙高計劃”的引領和帶動下,各省也相繼啟動省級“雙高計劃”遴選,目前共立項322所省級高水平高職院校、982個省級高水平專業群,實現了19個高職專業大類的全覆蓋。
1體育專業群發展現狀
1.1體育產業前景廣闊
2014年10月20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國家統計局、國家體育總局于2022年12月30日聯合發布《2021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和增加值數據公告》,公告顯示,2021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總產出)已達到31175億元。
1.2體育類專業群建設水平滯后
在國家級高水平高職專業群中,還沒有一個體育類專業群入圍。從各省公布的省級高水平專業群來看,目前也只有9個體育類專業群獲得立項(見表1)。不難看出,在高水平專業群的建設背景下,體育類專業群還存在著建設總體水平不高、專業支撐基礎薄弱、理論研究力度不足等問題。聚焦于休閑體育產業領域的休閑體育專業群,其建設前景更是任重道遠。
2休閑體育專業群的組群背景
2.1加快發展休閑體育是實現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必然要求
2016年以來,國務院辦公廳先后發布《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77號)等系列文件,強調休閑體育產業是關乎廣大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民生產業、惠民產業,加快休閑體育發展不僅是建設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的重要內容,也是增強人民體質,實現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
2.2推進休閑體育大發展是推進大灣區體育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灣區和休閑灣區。香港和澳門地區的部分體育項目長期受困于場所、教練師資、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短缺,發展受限;廣東作為傳統體育強省,體育產業發展勢頭迅猛,群眾的休閑體育需求旺盛,體育產業轉型和新興體育運動方面領先于全國,電競及戶外休閑運動項目高速發展,行業需要大量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項目教練、賽事組織、體育產品及服務營銷等專業人才緊缺。
休閑體育專業群緊密對接大灣區休閑體育產業,著力培養滿足“休閑灣區”建設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助力廣東在建設經濟強省的進程中,借粵港澳舉辦2025年(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為契機,加強三地合作,共促體育事業發展。因此,推進休閑體育大發展是構筑休閑灣區、推進大灣區體育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
2.3革新休閑體育人才供給是創建世界體育名城的迫切需要
“十四五”時期是推動廣州建設世界體育名城的重要階段,也是實現廣州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和建設廣州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關鍵時期,廣州將精心籌備廣州馬拉松等品牌賽事、高質量創建全民健身模范市,精準對接上游的參與式體育消費與下游的專業體育用品消費,通過供給端的創新與升級進一步挖掘廣大群眾的消費需求,努力打造電競等具有吸引力的時尚體育項目,為群眾參與體育消費提供更豐富的體驗。休閑體育專業群積極關注體育產業發展動態,借助“廣州體育職業教育聯盟”,加強與行業企業的溝通和合作,為廣州打造世界體育名城、建設廣州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提供休閑體育服務業的人力支持。
3休閑體育專業群的組群邏輯
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是廣東省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是目前全國20所體育職業院校中僅有的兩所省級示范院校之一。該校休閑體育專業群涵蓋休閑體育、體育運營與管理、市場營銷、高爾夫球運動與管理、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等5個專業。
3.1對接區域休閑體育服務核心產業
2019年3月13日,國家統計局發布《體育產業統計分類(2019)》,指出體育產業包括體育管理活動、體育競賽表演活動等11個大類。休閑體育產業是體育產業在休閑領域里的子產業,是為滿足人們休閑體育消費而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組織的集合,包括休閑體育場地設施建設、休閑體育服務業、休閑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業,其核心是休閑體育服務業。休閑體育專業群參考體育服務業內部結構占比及發展趨勢,對接休閑體育服務業核心領域(參見圖1),定位于培養休閑運動項目教育與培訓、用品及產品銷售與貿易、休閑體育場地和設施管理等領域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3.2休閑體育專業群人才培養定位
專業群對接粵港澳大灣區休閑體育服務業的用人需求,強化校政行企協同育人機制,注重訂單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積極拓展產業學院辦學形式,面向粵港澳大灣區休閑體育服務產業,培養德技并修、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工匠精神,掌握相關休閑體育項目運動技能,具備產品銷售、運營推廣、客戶服務、數字媒體項目運作與管理、體育文化創新等專業技能,具有較強的就業創業能力,能夠特色運動項目培訓、賽事策劃組織管理、網絡營銷與推廣、體育用品銷售、體育商業運營、市場策劃等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3.3群內專業的邏輯性
3.3.1服務同一產業,專業各有側重
休閑體育專業群包括5個專業,分別以高爾夫、電子競技、山地戶外運動(如繩攀)、馬術等休閑體育項目為依托,開展特色項目拓展與培訓、賽事組織與管理、場地運營與器材維護、服務與產品營銷等體育商務活動,共同服務于休閑體育服務業。各專業根據自身特點分別偏重休閑運動項目培訓、體育賽事策劃、場地運營與器材維護、休閑活動及體育市場拓展等(休閑體育服務業與休閑體育專業群的邏輯關系見圖2)。
3.3.2專業基礎相近,底層資源相同
群內5個專業均要求學生熟悉休閑體育運動項目,具有一定的運動技能及康復保健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側重培養學生開展休閑運動項目培訓、場地維護及器材管理、賽事策劃與實施、產品銷售與推廣等技術技能。各專業均需開設體育概論、運動急救、市場營銷等專業課程,在休閑運動項目及產品拓展、實踐教學場地、師資等方面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資源。
3.3.3五個專業聚合,凸顯集群效應
群內各專業的人才培養雖各有側重,但均屬休閑體育服務業的細分領域,具有休閑體育運動項目相關崗位的一般屬性,各專業共同開發并共享課程、師資等教學資源,可形成合力,更有效地培養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引領粵港澳大灣區休閑體育服務業的轉型升級,服務廣州世界體育名城及“休閑灣區”建設。
4休閑體育專業群的建設路徑
4.1對標標桿院校,找準差距
全國20所體育類高職院校中,設置休閑體育專業群的院校較少。可對標已經獲得立項的省域體育類專業群,找準休閑體育專業群的主要差距,明確建設目標。
4.2了解關鍵問題,明確路徑
專業群圍繞廣東省體育產業轉型升級及粵港澳大灣區體育產業融合,以廣州體育職教聯盟為依托,深化“校政行企”體制優勢,健全專業群建設與發展的運行保障機制,促進各專業深度融合、共享與發展。在健全保障機制基礎上,提升團隊實力、完善拓展實訓條件、優化完善課程資源。
4.3細化建設任務,實現目標
建設高水平休閑體育專業群是一項任務艱巨的系統化工程,首先需要構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平臺,完善專業群的人才培養機制;然后在對接崗位基礎上,去開發優質課程資源;與此同時,要不斷推進“三教”改革,以求適應休閑體育服務業的新需求;還需通過引育并舉等多種方式,構建起結構化的創新教學團隊;必須緊扣產業,拓展一流的休閑體育實踐教學平臺;多措并舉,努力提升專業群的社會服務水平;多方協同,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機制。
參考文獻
[1]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
[2]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009/t20200929_492299.html.
[3]2022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http://www.hbxtzy.com/jjxy/info/1039/1085.htm.
[4]2021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與增加值數據公告,https://www.sport.gov.cn/n315/n20001395/c25062819/content.html.
[5]范旭東,顧穎,譚健,等.高職院校高水平體育專業群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建設路徑思考[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22,(5):2627.
[6]劉偉政,李華軍,謝卓霖,等.粵港澳大灣區金融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J].特區經濟,2021,(01):1418.
[7]談群林.“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體育類高水平專業群組群邏輯[J].教育觀察,2022,(07):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