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輝
摘要:隨著科技和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教育模式也在不斷演變,傳統的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模式已難以滿足現代教育的需求。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實踐能力,混合式教學模式應運而生。該模式結合線上和線下教學的優勢,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個性化學習支持。本研究通過對比兩個班級的課程參與情況、課程作業情況和期末考試成績情況,發現實驗班在各項指標上均優于對照班,表明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電子技術課程中具有顯著優勢,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實踐能力,為培養具有高度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從業人員提供了有效途徑。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模式;電子技術;實踐研究;線上和線下教學
中圖分類號:TB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1.092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教育模式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電子技術作為鐵路運輸行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具有高度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從業人員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傳統的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模式往往側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面臨實際問題時難以將所學知識有效地應用于實際工作中。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混合式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混合式教學模式結合了線上和線下教學的優勢,旨在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個性化學習支持。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課堂的限制,使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學習,同時還能與教師和其他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1混合式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區別
一是從教學模式的角度來看。傳統教學模式通常是以教師為中心,采用講授、示范等教學方法,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這種模式注重知識的傳授和灌輸,缺乏對學生個性化需求的關注。而混合式教學模式則是以學生為中心,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而是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這種模式更加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是從教學資源角度來看。傳統教學模式通常局限于教材和教師提供的教學資源,內容相對有限。而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整合多種教學資源,包括在線課程、數字化資源、多媒體素材等,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元化的學習內容和學習路徑。這種模式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興趣。
三是從教學時間和空間角度來看。傳統教學模式通常受限于固定的時間和地點,學生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到指定的教室進行學習。而混合式教學模式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學習,更加靈活自主。這種模式能夠更好地適應現代生活節奏,為學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學習方式。
2混合式教學模式案例的設計原則
2.1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原則
學習者在學習中是主動的、積極的,并強調與他人的合作與交流。教學應促使學習者通過自主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不應僅僅進行知識的灌輸,而是要引導學習者從已有的認知結構中構建新概念,發展新技能。
2.2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原則
混合式教學模式要求線上學習和線下教學深度融合,充分發揮二者的優勢。在線上學習平臺發布課前任務,記錄學習者數據,并在課中通過信息技術為學習者創造情境,增強學習體驗。
2.3積極的交流互動原則
學習者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討論和溝通,形成高頻互動。這種交流不僅促進學習者與教師、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聯系,還為不善于表達的學習者提供合適的交流平臺,提高參與度。
2.4評價多元化原則
傳統評價方式單一,主要依賴考試成績。在混合式模式下,評價應更多元化,包括多種主體參與的、多角度的、多樣化的評價方式。評價過程應兼顧學習者各方面能力的培養,結合過程性和總結性評價。
3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課程教學實施框架
在本研究中,以某高職學校,繼續教育學院,成人供電技術培訓班為研究對象共有2個班級,分別是供電1班和供電2班。其中,供電1班為實驗班,102人,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供電2班為對照班,105人,采用傳統大學課程教學模式。以電子技術課程為例,總學時60,其中30學時為理論課,30學時為實踐課,構建了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課程教學框架,并設計了相應的教學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劃分為課前預習階段、課堂探討階段和課后提升階段,如圖1所示。
4混合式教學模式學習過程效果分析
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電子技術課程中的應用效果,能夠顯著反映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本門課程在成人實驗班采用了混合式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結合了線上和線下的教學元素,為學習者提供了更加豐富和多元化的學習體驗。
為了深入評估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電子技術課程中的實際效果,本研究綜合分析了學習者的課程參與情況、課堂作業完成情況以及微課得分情況。這些數據不僅反映了學習者在課程中的整體表現,還有力地證明了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提高教學質量和促進學習者全面發展方面的有效性。
4.1課程參與情況分析
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課程參與情況通過學習者的課程討論和課堂簽到情況體現。利用超星學習通在線學習平臺數據庫,我們詳細記錄了學習者的討論和簽到數據。
在實驗班電子技術課程中,學習者積極參與超星學習通的在線討論和課堂簽到,總計達到20次。其中,課堂簽到有10次,課程討論有10次。每次參與可獲得5分,達到20次參與即可獲得滿分100分。學習者的課程參與得分情況看出,大部分學習者的得分集中在80~100分之間,其中100分的學習者最多占班級總人數的80%,60~80分區間的學習者也較多,但60~80分區間的學習者較少。值得注意的是,僅有3名學習者的課程分數低于60分。
在對照班電子技術課程中,教師采用了傳統的課堂簽到方式,學習者的出勤情況并不理想。盡管教師一再強調出勤的重要性,并要求學生按時簽到,但學生仍以各種理由缺勤。據統計,對照班中達到20次簽到要求的學習者比例較低,僅占班級總人數的40%。大部分學習者的得分集中在60~80分之間,有12名學生出勤分數在60分以下。這一結果表明,傳統的課堂簽到方式在提高學習者參與度和教學效果方面存在明顯的局限性。
相比之下,實驗班采用了超星學習通的在線簽到方式,學習者的出勤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班。這一結果表明,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習者參與度和教學效果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
4.2課程作業情況分析
通過超星學習通在線學習平臺數據庫,我們可以全面了解學習者的課程作業情況。在實驗班電子技術課程中,共發布了8次課程作業。學習者提交作業后,系統會自動進行批改,并采用百分制打分。
本研究將8次課程作業的成績數據導出,并計算出學習者的課程作業平均分。所有學習者的課程作業得分均在60分以上,這表明他們都能較好地完成課程作業,掌握所學課程內容的基礎知識。值得注意的是,只有一名學習者的課程作業得分為60分以下,其他學習者的得分均在80~100分之間,這進一步體現了實驗班學習者的高水平表現。
在對照班電子技術課程中,課堂作業完成情況并不理想。與實驗班相比,對照班的作業完成度較低,高分段的學生數量較少。具體來說,對照班中得分在90~100分區間的學生比例較低,僅占班級總人數的30%。而分數集中在70~80分區間的學生較多,占班級總人數的40%。此外,還有13名學生的作業得分在60分以下,作業完成情況較差。
這表明,對照班的課堂作業完成情況存在一定的問題。可能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導和監督機制,導致部分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不夠扎實,無法獨立完成高質量的作業。相比之下,實驗班在課堂作業完成方面表現較好,這可能與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對作業的細致指導和激勵措施有關,促進了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4.3期末考試成績情況分析
為了驗證混合式教學模式對學習者基礎知識掌握和成績的影響,教學完成之后,對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學習者進行期末測驗,期末測驗題型完全一致,檢測的試卷題目完全一致,如圖2所示,在實驗班中,90~100分數段的學生達到了36%,80~90分數段的學生占到了49%,70~80分數段的學生占到了8%,60~70分數段的學生占到了4%,但仍有3名學生未能及格。
如圖3所示,在對照班中,90~100分數段的學生達到了18%,80~90分數段的學生占到了26%,70~80分數段的學生占到了31%,60~70分數段的學生占到了15%,有12名學生未能及格。
圖3對照班期末考試成績情況分析
與對照班相比,實驗班的期末考試成績表現更加優異,這進一步證明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習者基礎知識掌握和成績方面具有積極影響。為了提高對照班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深入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況,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同時,對于低分段的學生,教師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幫助,通過個別輔導、作業支持和課堂互動等方式,幫助他們克服學習困難并取得更好的成績。
5總結
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模式更能加強學習者對知識的掌握。在課程參與方面,實驗班的學生表現出更高的積極性。他們更愿意參與線上討論,提出問題和分享經驗。這種互動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還促進了知識共享和深度思考。在課程作業方面,實驗班的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和速度均優于對照班,這表明混合式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知識,提高學習效果。期末考試成績是評估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實驗班的學生在期末考試中取得了顯著優于對照班的表現,他們的成績普遍較高,表明混合式教學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電子技術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
綜上所述,通過實證研究,我們得出結論: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電子技術課程中具有顯著優勢。它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課程參與度,提高學習效果,還能培養其自主學習和實踐能力。因此,建議在電子技術課程中廣泛應用混合式教學模式,以培養更多具有高度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從業人員。
參考文獻
[1]劉玲,汪瓊.混合教學模式下學習者學習投入的特點及影響因素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21,31(11):8086.
[2]王巍,閆寒冰,黃小瑞.OMO教學有多遠:從教師自我效能感看在線教學的重難點突破[J].現代遠距離教育,2021(01):4855.
[3]于若楠.中國教育行業線上線下融合教學OMO發展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21.
[4]周超.利用“雙螺旋”模式優化大學課堂教學的探索[J].高教探索,2019(10):7881.
[5]陳雪,劉興紅,張涵等.大學課程教學OMO模式構建研究[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43(01):108112.
[6]張國棟,趙育良,蘇媛媛,等.雙螺旋教學模式的探討[J].才智,2015(19):202204.
[7]祝智庭,胡姣.技術賦能后疫情教育創變: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新樣態[J].開放教育研究,2021,27(01):1323.
[8]張萌,楊揚,柳順義.基于雙向互饋原則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以大學數學公共基礎課程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20,30(12):119125.
[9]初宏宇,宋竹青.SPOC學術英語混合教學模式下成人學習者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實證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21(22):3539.
[10]王超,顧小清.OMO教學的推進:以中小學習者在線學習參與意愿為切入點突破在線教學困境——基于技術接受模型的實證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22,32(02):7280.
[11]熱烈與冷靜,教育OMO發展趨勢報告2021年[C].艾瑞咨詢系列研究報告(2021年第6期),2021:464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