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只有充分結合宏觀背景、結合時代特色,才能開展好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新時代背景下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深入研究新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點、了解高校學生新媒體使用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充分發揮新媒體在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最大化方面的作用。
[關鍵詞]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傳播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6.036
思想政治教育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基本遵循,這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實踐為中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個人品德的形成過程及發展規律,這不僅僅與高校學生所處的微觀生活環境有關,更與宏觀社會背景息息相關[1]。因此,只有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與當前的社會背景深入結合,才能處理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思想政治教育實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三者之間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治工作過不了網絡關就過不了時代關”。相較于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新媒體通過計算機互聯網與現代數字通信技術的突破,以強大的存儲功能、個性化的信息定制功能及互動平臺構建功能等高技術優勢,正在廣泛地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習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此為契機,在新媒體新環境下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特征,努力開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一、高校學生新媒體運用現狀
(一)形式更加靈活多樣
手機智能化的不斷加強與發展,使諸多借助手機運行的新媒體平臺具備了更大的優勢,例如手機QQ、微信、微博、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的興起在為大學生提供更便捷的通訊服務的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意見表達渠道和嶄新的社交方式,使他們能夠通過變換身份更加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更充分地獲取學習、生活、娛樂等各方面的信息。
(二)內容更加豐富開放
在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中,信息一般由專業人士發布和提供,這些內容除了受到專業人士所代表的群體的價值影響之外,往往還需要通過職能部門的審核,這在傳播者和受眾之間呈現出一種不對等性[2]。而新媒體平臺的出現,則打破了這一“信息壟斷”,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制造者和傳播者,大眾既是信息接收者、又是信息的發布者,這在極大程度上滿足了大學生群體的信息表達欲望,又使他們能夠接收到更加多樣的信息。
(三)“極化效應”影響力不容忽視
新媒體內部存在著豐富多樣的群體互動關系,擁有某些相同特性、相同觀點的人聚集起來組成一個一個小的群體,美國學者凱斯·桑斯坦認為,“通過同質性群體的建立,會產生一種‘群體極化效應,即通過某些具有相同愛好者的追捧,形成某種具有群體代表性、壓倒性的言論,這種言論通過網絡技術的不斷放大影響,可能會逐漸演變成一種主導文化意識,引發社會文化的動蕩”[3],并對青年人的價值觀形成產生不利影響。
二、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必須要借助一定的傳播工具,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多樣的傳播工具,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手段。然而,新媒體在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影響著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加靈活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通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借助信息的交流互動使受教育者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及精神狀態。新媒體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信息交互平臺,受教育者們既可以選擇通過網絡慕課、網易公開課等方式主動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知識,又可以在日常閱讀中被動接受主流價值觀的影響。此外,新媒體傳播方式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負擔,思想政治教育受時間、空間的束縛減小,課程的趣味性也有一定的提高,極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效率。
(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更加立體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的共享性極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多樣性。相較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主要來源于理論、政策,新媒體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來源更多樣,這為受教育者們提供了更全面、更立體的教育信息。學生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了解到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而這些信息也以學生更感興趣的圖像化形式呈現,降低了傳統“灌輸式”教學所帶來的厭煩感和抵觸心理,以新媒體為輔助的“滲透式”教學方式將更有助于全方面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增強教育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不斷增強
新媒體的不斷發展使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權威性降低,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不斷增強。新媒體平臺在為學生提供海量的信息的同時,也使得學生有更大的選擇權,學生們可以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信息的相對壟斷,教育者在進行思想灌輸時具有更強的思想權威,然而在新媒體時代,這種權威性在逐漸地弱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不斷增強,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學生的抵觸心理,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但另一方面,由于大學生還沒有形成較為完備的思想體系,在復雜的新媒體環境下不良影響更是被放大,一旦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念對大學生的未來發展危害甚大。
(四)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關系的現實性受到挑戰
在網絡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并不是面對面地進行交流,而是通過一系列網絡符號進行溝通,這在很大程度上沖擊著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現實關系。網絡世界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們提供了一個虛擬的交流環境,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這個環境中不必承擔現實生活中的社會身份,而是可以無障礙的用虛擬代號進行交流,這反映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性不斷增強;但另一方面,過于依賴虛擬環境中的符號與符號之間的互動,則會使人在現實世界中成為工具的奴隸,喪失人的本身特性,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關系上,就是受教育者在長期的網絡生活中逐漸對教育者的權威產生厭倦,從而拒絕這種存在等級關系的上下溝通[4],給主流價值觀的輸出造成障礙。
(五)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更加復雜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實踐性的活動,在開展的過程中需要仔細考慮外部社會環境的變化。隨著國家的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不斷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深入人心,人民群眾的思想素質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都影響著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和思考,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更為廣泛的社會基礎。
高校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組織,對青年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然而,西方思想對我國思想道德體系的沖擊,影響了傳統的價值體系,網絡更是一些西方拜金主義、奢靡之風的溫床,而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極易被這些不良思想蠱惑,這也使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的困難。
三、新媒體背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通過深入剖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點,我們能夠更加準確地把握未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為新媒體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工作方法、開辟新的工作路徑。
(一)打造教育平臺,豐富教育手段
新媒體網絡是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溝通平臺,要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共享平臺和實踐平臺,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們加強技能鍛煉,為大學生提供更加適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務;通過思政工作者和大學生的線上交流,有針對性的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服務學生、幫助青年成長成才的作用,保證教育主體間溝通的有效性,使教育者更準確地把握大學生地思想動態[5],進一步滿足大學生的需求。
(二)增強創新意識,提高職工素養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充分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階級性、實踐性和綜合性,創新工作思路、改進工作方法,為學生提供符合時代發展實際的課程教學;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知行合一”,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努力培養新時代新人才;要始終在課程上占主導地位,樹立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意識,形成全方面育人的良好氛圍。
(三)占領網絡陣地,培養“意見領袖”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獨立思維的養成,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干擾大學生的正常思考,并逐漸蠶食著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們需要主動占領網絡陣地,主動傳播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并引導大學生們提高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面對有些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觸心理,要著重培養大學生群體中的“意見領袖”,讓大學生群體中的“意見領袖”充分發揮“揚聲器”的作用,做網絡謠言的“粉碎機”。
(四)提高表達技巧,凝聚語言特色
面對新媒體文章閱讀量兩極分化的現象,高校新媒體運營者需要深入了解青年人的心理狀態、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念,掌握青年人的語言表達技巧,擺脫以往純“說教”的教育方式,巧妙地運用語言技巧,既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嚴謹性,又增強表達方式的生動性,掌握新媒體運營的主動權,使教育效果最大化;提高官微運營的自由度,以更“詼諧”的語言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對青年人的吸引力。
(五)加強現實引導,回歸生活世界
面對虛擬網絡世界的誘惑,經常有大學生沉溺于虛擬世界,而忽視現實世界面對面的人際互動與社會特征,最終產生虛無主義困惑,因此要加強對學生的關注,破除教育者與問題學生的溝通障礙,從個人的現實生活實踐出發,防止出現“線上世界”與“線下世界”相脫離的現象;引導學生回歸現實世界,實現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和諧互補,促進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主體間的良性互動。
四、結語
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要想突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式在學生心中的抵觸心理,就必須掌握、運用最新的新聞傳播手段。隨著網絡新媒體平臺的普及,以往教育者和受教者之間的知識壁壘正在逐漸消解,我們要能夠充分認識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特點、打破教育的時空界限,在加強對學生的政治引導的同時,利用新媒體傳播即時性、多元性的特點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和鏈接,從而真正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王學儉,張哲.“后現代閱讀”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4):86-90.
[2]季海菊.論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機遇[J].南京社會科學,2015(5):151-157.
[3]陳光軍.新媒體技術環境下語言特點及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71-73.
[4]劉曉慧,韓升.“互聯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模式建構[J].理論建設,2015(6):83-87.
[5]張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探析[J].高教探索,2016(2):118-123.
作者簡介:張巖(1987.8-),女,漢族,山東泰安人,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外傳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