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正 黃宣諭
摘? ?要: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是反映中國式現代化的系統性話語集合,其對于回應西方現代化話語霸權和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具有重大價值。為呈現學界對“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這一核心議題的研究現狀,系統梳理相關文獻后發現,學界主要圍繞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基本概念、建構基礎、建構內容、建構意義、建構路徑等方面進行多維度探討,研究內容較為豐富、視角較為多元、深度循序漸進,拓展了人們對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認識,為跨學科研究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提供了啟示,但當前研究仍存在概念界定不明確、研究深度有所欠缺、研究系統性較為缺乏等不足。鑒于此,學界應當在深化基本理論問題研究、增強系統性和整體性研究、促進宏觀和微觀研究相統一、加強現實性和實踐性研究等方面繼續深化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研究。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話語建構;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D61? ? ? 文獻標識碼:A? ? ? ?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4.03.001
文章編號:1009-6922(2024)03-05-11
“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1]46是新征程上將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勢能轉化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優勢的重要路徑。近年來,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研究的逐漸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到“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這一重大命題,并推出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梳理和分析這些成果有助于為研究的進一步開展提供理論借鑒。
一、理論界聚焦的重要研究論域
學界關于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現有研究主要涵蓋了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基本概念、建構基礎、建構內容、建構意義、建構路徑等。
(一)關于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基本概念
“話語來自于語言之中,原是指一個語言序列。”[2]學界將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歸納為一種政治表達系統,在具體概念定義上大致形成了三種觀點。
1.實踐反映觀。話語體系的形成和完善離不開物質世界的實踐,從根本上來說,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不是概念堆砌的產物,而是由社會實踐建構起來的。有學者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在思想理論層面上的外化表征形式[3]1。有學者認為,一般意義上的話語體系是對實踐活動的體系化表達,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則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多維圖景的話語呈現[4]1。從這一意義上說,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涵蓋了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并針對不同領域進行了相應的規范和構建[5]80。從實踐角度來分析和闡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概念,實質上是從唯物史觀的高度揭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根本來源,這種分析方法有助于抓住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根本性質和科學內涵。
2.中外比較觀。從話語表述來看,“中國式現代化”中的“中國式”已經指明了現代化的場域,自然包含著與西方現代化相比較的邏輯。有學者以此為基點,認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是一套有別于西方一元論現代化系統的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表意系統[6]。有學者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概念是基于與西方現代化比較來立論的,只有將西方現代化作為詮釋中國式現代化的參照,中國式現代化才能更為突出中國的特點和優勢[7]。有學者認為,西方中心主義話語體系是對現代化的典型誤讀,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是中國積極打破西方現代化敘事壟斷而建構的觀念,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體現社會主義原則和價值的現代化新觀念[8]。作為后發現代化國家的中國,需要遵循世界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用中外比較觀來定義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最終指向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1]22這一概念系統。
3.多要素集成觀。從語言學角度來看,話語的產生和傳播是多種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話語秩序建立的程度就是“要素之固化為相對長久的集合體的程度”[9]65。有學者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是中國式現代化知識體系和理論體系的綜合表達形式,是包括一系列概念、范疇、語詞和論斷的集合[10]103。有學者認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是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目標、特征、要求、原則、步驟等通過系列概念范疇建立起來的語言符號系統[11]4。有學者則將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歸納為關于中國式現代化歷史生成、重要特征、本質要求、戰略安排和重大原則等一系列概念總和的表達系統[12]13。多要素集成觀主要是從話語的直接構成要素來探究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概念,學者們基本上將其歸納為一種綜合性語言表達系統,這種定義方法可以較為清晰地揭示一般性話語的內涵和特征,同時也是研究政治話語的一種重要方法。
(二)關于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建構基礎
話語體系的形成、發展和完善總是建立在一定基礎之上的。學界主要從三個方面對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建構基礎進行了探討。
1.理論和文化基礎。“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13],黨的理論源頭來自于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現代化思想為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奠定了理論基礎。有學者指出,馬克思主義現代化思想體現出的話語立場和概念論斷為建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提供了科學依據[10]105。有學者從現代化的方法邏輯、目標任務和內容特征三方面說明中國式現代化話語是以馬克思主義現代化話語資源為根基的[14]。有學者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自主話語體系源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價值立場的人民性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性,更源于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人民性和真理性[15]。有學者從文化涵養的角度,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下大同”“民為邦本”“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理念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提供了歷史文化滋養[16]80。有學者認為,西方現代化理論對我國現代化道路探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是在對西方現代化理論的借鑒和超越基礎上建構起來的[17]。
2.歷史和實踐基礎。“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重大成果。”[18]31作為依存于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本質上是特定主體對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符號表達。有學者從現代化史觀角度出發,認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是對中國共產黨在探索現代化歷程中形成的思想方法的繼承,其生成和演進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三次飛躍具有很強的關聯性[19]。有學者從黨史出發,認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及新中國成立初期是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雛形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是其確立期,改革開放后的新時期是其發展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其成熟期[20]。有學者指出,新時代以來的偉大實踐直接開辟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源頭活水[21]101-102。
3.責任和價值基礎。建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是中國共產黨破解時代難題、承擔國際責任和彰顯自身價值的重大工程。有學者指出,面對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的時代命題,中國在大變局下需要彰顯大國責任,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是在構建國際交往理性和文明規則的基礎上建構出來的[22]17。有學者提出,建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是對世界話語權激烈競爭形勢的回應,是中國積極承擔國際責任的表現[21]102-103。有學者認為,當今西方文明正悄然衰落,人類迫切需要從非西方文明中找尋新的發展路徑。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是在回應時代關切,彰顯中國“為世界謀大同”的擔當和價值中建構出來的[12]18。有學者指出,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話語體系是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理解和認同的重要方式[23]58。
(三)關于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建構內容
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是一個嶄新的理論命題,涵蓋的內容十分豐富,學界對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建構內容呈現出多樣化的理解。
1.話語構成要素維度。持有這種觀點的學者主要從語言學的理論和范疇出發,將話語構成的要素集合作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內容。基于這樣的認識,有學者將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建構內容分成三大方面:一是在功能指向上呈現的目標話語、本質特征話語、原則要求話語和路徑方法話語;二是在外部形態上呈現的理論性話語、實踐性話語、制度性話語、價值性話語;三是在內在屬性上呈現的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生活話語[4]1。有學者認為,以要素為標準,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結構包括理論主題、基本范疇、邏輯主線和價值內核四個方面的內容,其中理論主題是“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范疇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現代化,邏輯主線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價值內核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12]20-22。有學者根據話語要素將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內容歸納為四個部分:一是生產力發展現代化的普適性要素;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質性要素;三是“走自己的路”歷史實踐的依托性要素;四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支撐性要素[24]。
2.話語對象維度。持有這種觀點的學者主要以具體領域為對象歸納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內容,通過外延式概括全面把握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內容。有學者認為,可以從三個層面回答“中國式現代化有什么”這個重大命題: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安全等領域的現代化模式;第二,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國式現代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第三,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基和前提[25]39-40。有學者認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空間范圍十分廣泛,主要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人的現代化等方面,并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豐富[26]。有學者從話語體系關涉的對象出發,將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歸納為政治話語體系、學術話語體系、大眾話語體系、對外話語體系,并指出這四大話語體系呈現出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樣態[27]12-13。
3.與中國式現代化內涵本質相統一的維度。黨的二十大報告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征,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和科學內涵。有學者將其作為理解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內容的切入點和分析框架,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系統論述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表達,全景式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內容[28]。有學者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從九個方面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說明了“共同特征”與“中國特色”的辯證關系,也勾勒出了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建構內容[29]21。有學者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具有標識性的原創話語,構建了一個系統完整、邏輯嚴密、內涵豐富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30]。
(四)關于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建構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創新、實踐發展和國際傳播的一件大事。學界主要圍繞理論意義、現實意義來展開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充分論證了其世界意義。
1.理論意義。學界對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意義的探討主要是在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和超越西方現代化理論的維度中進行的。有學者認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作出了重大原創性話語貢獻[25]42。有學者提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彰顯了歷史自覺、歷史主體、歷史主動、歷史自信的學理特質,是對“中國式現代化”術語革命意義上的深刻闡釋[31]。有學者從中國式現代化話語超越西方現代化話語的角度來分析其理論意義,認為中國式現代化在建構話語體系的過程中,通過對西方現代化話語的批判和借鑒,形成了獨特的現代化思維方式,實現了對西方現代化話語理論的超越[32]。有學者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對西方模式、西方標準、西方話語作出了中國回應,實現了對西方后現代性語境的超越[33]。可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既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創新,也實現了對西方式現代化理論的重大超越,具有重大的理論創新意義。
2.現實意義。學界主要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等宏觀層面、增強人民群眾強大信心和價值認同等中觀層面研究其現實意義。有學者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為塑造中國式現代化的優良形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了話語指導[34]48-50。有學者認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建構和傳播,對內可以使人民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卓越貢獻,對外可以為中國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27]8-9。有學者提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對于塑造中國式現代化正確認知和增進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認同具有重要意義[10]103-105。有學者從黨和人民主體的視角分析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意義。吳艷東、閆曉瑞(2023)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構建有利于激發黨和人民干事創業的內在動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信心和底氣[11]5。王海軍、鄭陽(2023)認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發展,增強了人民群眾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認同[29]27。
在世界影響這一層面,學界主要從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為世界現代化理論提供豐富樣態、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典范等角度進行闡述。有學者認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消解了西方現代化理論的話語霸權,豐富了世界現代化的理論樣態,向世界昭示了現代化道路的多樣性,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實現現代化的全新路徑[16]81-83。有學者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克服了西方現代化治理模式頑疾,滿足了后發國家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的要求,助推中國式現代化世界性意義傳播[11]6。有學者從重塑世界現代化話語表達格局的視角出發,認為建構和完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可以彰顯中國話語及其建構的國際話語表達體系,為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貢獻中國理念和中國話語[35]。這也說明了中國式現代化話語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它“為人類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為人類社會現代化理論和實踐創新作出新貢獻”[18]299。
(五)關于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建構路徑
如何建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是學界研究的重點,也是深化這一研究的核心。當前,學界主要從實踐深化、理論創新、人才培養、多元敘事、技術應用等方面展開研究。
1.在實踐深化中夯實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建構基礎。建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需要不斷深化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以夯實其建構基礎。有學者以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的五大原則為基礎進行分析,認為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揚斗爭精神是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根本路徑[10]108。有學者從話語主體的角度進行揭示,認為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需要運用好摸著石頭過河的群眾實踐和頂層設計的政黨實踐的歷史合力[34]51-52。有學者指出,在實踐中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建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源泉,具體路徑包括注重實踐案例的傳播、制定個性化的傳播策略、搭建中外學者的國際學術網絡等,通過實踐探索增強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傳播力和群眾認可度[36]19-20。
2.在理論創新中豐富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闡釋內容。要建構起系統完備且富有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必須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有學者指出,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要堅持和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總結提煉出新概念、新范疇和新表述[30]。有學者從守正創新的視角分析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理論建構,提出了“守正”就是要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關于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論斷和重要要求;“創新”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脈絡中創新,既不走復古路向,也不走西化路向[12]23。有學者認為,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在對西方現代化理論借鑒的基礎上建構起自身的話語體系,既吸收西方現代化理論中關于科技進步、市場經濟、現代法治等合理性因素,又要摒棄其內含的資本至上、兩極分化、霸權主導等弊病,實現人類現代化理論的更新與拓展[16]81。
3.在人才培養中壯大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宣傳隊伍。人才是第一資源,強化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關鍵要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人才隊伍,凝聚起全方位和系統化的宣傳力量。有學者認為,培養一支具有深厚學術背景、廣泛知識面和實踐能力的話語宣傳隊伍,需要加強對外語言和文化學習、意識形態教育、行業規范化管理等培訓,建立起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專業人才培養機制[5]84-85。有學者從政治、學術和生活維度分析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隊伍建設問題,提出黨員干部和媒體工作者需要在把準政治方向的基礎上挖掘中國式現代化與人民生活的內在關聯,理論界需要立足中國實際推進知識創新和理論創新[37]。有學者指出,打造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宣傳隊伍需要深化中國式現代化的學術研究,加強智庫建設,打造一批享有國際影響力的理論專業人才隊伍[38]。
4.在多元敘事中增強對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廣泛認同。建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需要根據不同的場景和對象創新話語表達方式,以增強話語對象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層理解和普遍認同。有學者從提升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國際傳播效能的視角進行分析,提出要加強話語議題設置,打造融通中外的新表達,推動中國現代化話語和世界話語的對話與溝通[23]62。有學者從微觀敘事的視角出發,認為個體的、微觀的表達和日常生活敘事更容易達成對話與理解,建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需要拓寬日常生活性的議題[22]23。有學者從話語傳播和文化認同關系的角度進行研究,指出在建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過程中,要擯棄傳播者本位思想,減少說教式傳播,以講故事作為表達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果的新方式,以細節的個人敘事代替宏大敘事,這樣更易引發話語對象的情感共鳴[39]。
5.在技術運用中提升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傳播效能。新興技術的發展為打造全方位和立體化的傳播空間提供了可能性。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需要借助具象化的載體輸出意識形態價值,以增強受眾對話語體系的信任感和認同感。有學者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要通過多元媒介進行建構,利用直觀可感的具象載體傳播內容,將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話語通過圖像、音樂、文字、視頻等媒介顯現出來[3]8。有學者認為,要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傳播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通過全球直播、內容平臺和社交媒體宣傳等方式將中國式現代化話語推向全世界[36]19。有學者提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設向縱深發展,通過智能技術創造出一個數字化的空間,受眾可以感受到中國的發展實際,“觸摸”中國現代化的脈絡,從而提升話語的傳播力和影響力[40]。
二、分析與評價
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是將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和實踐成果進行外化表達的過程,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當前,學界對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概念、基礎、內容、意義、構建路徑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進一步拓展的空間。
(一)已有研究成果取得的成績
1.豐富的研究內容拓展了人們對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認識。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實質上是基于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生發的話語集群,當前學界研究范圍不僅涵蓋中國式現代化的起點、歷程、基礎、內涵、意義、路徑等層面,還涉及話語體系本身的理論、概念、范疇、規則、邏輯、實踐等要素向度,呈現出多樣化和全景式的研究景象。雖然研究的內容、思路、方法、結論等不盡相同,研究的層次和水平也參差不齊,但如此大規模和大面積的研究不僅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研究的內容,也極大地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命題外延,為人們全方位認識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提供了多重路徑,標志著學界對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問題的認識達到了較高的層次和水平。
2.多元的研究視角為跨學科研究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提供啟示。從目前學界的研究成果來看,至少存在四種研究視角:一是歷史視角,不僅將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置于中國共產黨百余年歷史中進行考察,還將其置于中國近現代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世界現代化歷史等維度中進行研究;二是中西比較視角,將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和西方現代化話語體系進行對比分析,突出了話語體系建構過程中的中國立場、中國理念、中國特色、中國價值、中國方案;三是文化視角,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視角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文明之根、精神之基和力量之源;四是世界視角,將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提升到推動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高度,重塑了世界現代化話語格局,為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實現現代化的全新路徑。多元化的視角為多學科開展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研究提供了有益啟示。
3.日漸深入的研究進路強化了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理論和實踐建設。作為一種話語研究,學界對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研究是伴隨著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逐漸深化而產生的,在研究之初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和中國式現代化研究同質化的傾向,許多學者將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研究和中國式現代化研究基本等同。但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學界對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研究轉向更為深入的分析和全面的思考,在研究主題上由總體的宏觀式探討轉向個性化的深度分析,在研究內容上由依附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宏觀研究轉向話語體系本身的中微觀研究,在研究切入點上注重話語體系建構的基礎、內涵、困境、路徑等問題的探討,在研究方法上發揮歷史研究、比較研究、實證研究、理論研究的功能和作用等。這些研究既是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理論和實踐建設的有力表現,也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學術性和學理性的基本建構。
(二)已有研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概念界定不明確,學術共識尚未達成。概念是話語體系的基石,話語體系是由特定概念和范疇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組成的符號系統和表達系統,是一定知識體系的外在形式。概念界定對于研究的深入發展至關重要。當前,學術界還沒有形成關于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統一性和標志性概念。學者們要么從話語體系產生根源的角度分析其概念,要么從中外比較的視野揭示其概念,要么從語言學中多要素集合的視角定義其概念。這些諸多的概念界定具有許多相同點和共同點,基本涵蓋了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主要內涵和核心要素,但由于缺乏統一性概念,有些概念之間還存在不兼容甚至相互對立的狀況,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的混亂,影響了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研究的進一步深化。
2.研究深度有所欠缺,高質量成果較少。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是一個較為嶄新的研究領域,學界的相關研究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高質量研究成果還相對較少。整體而言,學界對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學理性和學術性探索還不夠,宏觀式話語建構分析和歷史解讀式研究較多,深入探討宏觀問題背后的邏輯性和學理性以及從話語形成和傳播規律的原理性視角揭示建構過程的研究較少。話語分析作為一種研究方法,既重視話語在實踐的創造性變化中的功能,“也重視話語在保證它們的再生產過程中的功能”[9]35。例如,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不是單向性的生產過程,而是通過話語再生產機制實現的動態建構過程。但鮮有學者深入分析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再生產機制的本質要求、結構要素、內涵特質、運行過程和生成規律等,這在一定程度上難以適應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新形勢和新需要,無法完整揭示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普遍性、特殊性和規律性。
3.研究系統性缺乏,學術體系尚未形成。話語體系建構具有全局性、整體性和系統性的特征,對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建構需要進行系統和整體的把握。從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生發出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研究,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社會、生態等研究領域,囊括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建設、話語體系建設等研究主題,包含話語對象、話語目標、話語內涵、話語實踐等話語要素。但當前學界對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研究還沒有形成較為系統的理論體系、學術體系和框架結構,對一些具體問題把握的系統性和層次性也略顯不足。例如,在歸納和提煉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構成要素的研究中,多數學者只是粗線條式地羅列出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要素,而對各要素之間及各要素與整體話語體系之間的邏輯關系則鮮有提及,沒有形成一個嚴密的理論體系和學術體系。
三、未來研究展望
話語體系建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學界關于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研究涉獵廣泛,但仍存在一些模糊甚至空白的研究領域,需要多方位、深層次和立體化地展開。
(一)深化基本理論問題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要從學科建設做起,“要構建成體系的學科理論和概念”[41],指明了基本理論建設對話語體系建設的重要性。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基本理論問題,包括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基礎、內涵、特征、目標、原則、意義、路徑等系列問題,整體上這些基本問題還有較大的研究空間。“話語建設的核心首要是理論建設”[42],深化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基本理論研究需要系統謀劃、整體推進。一是深化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研究,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內涵和外延、本質和特征、歷史和現實,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二是深化話語體系建構理論研究,借助語言學、傳播學、社會學等學科理論深入探討話語體系建構的依據、目標、條件、路徑等,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提供方法論依據。三是深化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基本理論研究,在總結和升華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實踐的基礎上,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時代風格和符合發展要求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學術體系和學科體系。
(二)增強系統性和整體性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18]230系統性和整體性既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也是深化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研究的理論需要。當前,學界關于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也正處于由碎片和淺層研究向系統性和整體性研究的轉變階段。為盡快促成這一轉變,需要綜合發力,久久為功。一是持續拓展多維度研究,整體性把握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過程中涉及到的領域對象、理論原理、實踐要求等,加強多領域、深層次和全方位的研究,避免單一視角的分析。二是不斷深化理論闡釋研究,從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實踐效果來看,寬領域、全方位、一體化的格局基本形成,但相應的理論闡釋卻落后于實踐要求,對此需要緊跟實踐和時代步伐,實現對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實踐的理論總結、理論闡釋和理論升華。三是繼續推進理論建構研究,當前學界對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研究條塊過多,各條塊之間缺乏理論梳理和理論整合,因此需要系統性梳理、總結和提煉其本質內涵、生成依據、發展意義、建構規律等,剖析各要素和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提煉出有學理性的理論。
(三)促進宏觀和微觀研究相統一
在話語研究中,“微觀分析和宏觀分析成為彼此相互需求的東西”[9]79。當前學界關于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研究中,大問題把握式的宏觀研究居多,小問題切入式的微觀研究相對不足,這不利于全面準確地把握這一問題。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雙管齊下,全面加強研究的多樣性和多元化,“逐步進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自由王國”[18]32。一是加強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分階段歷史研究,彌補當前研究籠統梳理不同歷史階段的不足。可以聚焦某一特定歷史時期,深入探討階段化時代化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目標、條件、內涵、路徑、經驗等,實現現代化話語和民族復興話語的有機統一。二是加強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探索研究,從話語主體角度出發,結合歷屆中央領導集體面臨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歷史任務等,揭示其建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可能性、迫切性和必然性,并深入研究不同時代領導集體建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區別和聯系。三是聚焦某一特定話語載體研究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建構規律,可以“以小見大”,從報紙報刊、政策文本、法律法規、新聞廣播、宣傳標語等話語載體中揭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要素、特點、過程和一般規律等,實現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的深度統一。
(四)加強現實性和實踐性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長期實踐探索的基礎上,“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1]22。這說明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實踐命題,依存于中國式現代化之上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也是一個實踐性命題,需要將其置于實踐性和現實性中進行考察,并將實踐性和現實性作為衡量研究成效的標準和尺度。在當前研究中,許多學者能夠根據現實需要提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多樣路徑,但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寬泛研究居多、具體研究偏少,邏輯推理居多、實證研究偏少等不足,因而未來仍需要加強實踐性研究,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一是加強數據統計研究,聚焦某些重點行業和關鍵部門,充分搜集、整理和分析涉及到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數據信息,為理論研究的深入開展提供現實依據。二是加強實證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田野調查、社會觀察、實地采訪等方式搜集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有效信息,并以此為依據,歸納和提煉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實踐思路、評價尺度和檢驗標準等。三是加強口述史研究,特別是在研究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歷程中,注意親歷者代表的敘事,通過口述史料來研究和重構現代化歷史中的話語結構、集體記憶和語言變遷等,既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提供新的史料,又可以從豐富生動的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福柯.福柯說權力與話語[M].陳怡含,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28.
[3]艾四林,陳鈿瑩.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三重維度[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
[4]齊道新.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構成樣態與功能指向[J].探索,2023(2).
[5]劉慧文,武雯宇.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構建方略[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6).
[6]李智.自主構建和對外傳播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J].人民論壇,2023(18):104.
[7]陳金龍,李丹.中國式現代化的敘事方式[J].學術研究,2022(11):1-6.
[8]祝大勇,彭娜.西方國家誤讀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視角、敘事話語與價值判斷[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24,25(1):92-99.
[9]諾曼·費爾克拉夫.話語與社會變遷[M].殷曉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10]呂丹紅,祖金玉.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基本問題論析[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3(4).
[11]吳艷東,閆曉瑞.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構建的三維論析[J].貴州社會科學,2023(3).
[12]武豹,吳學琴.論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建構[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1).
[1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4.
[14]毛磊,張今譽.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生成邏輯、內在意蘊與基本遵循[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22(6):10.
[15]吳學琴.在回答“四個之問”中生成中國式現代化的話語體系[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3(9):79.
[16]劉世強,杜敏敏.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建構及其世界意義[J].思想教育研究,2023(10).
[17]韓慶祥.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兼論中國式現代化是如何成功創造和建構起來的[J].哲學研究,2023(8):15-26.
[18]習近平.習近平關于中國式現代化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
[19]肖政軍,楊鳳城.論“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歷史生成、現實構建與未來展望[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6):1-16.
[20]王慧娟.中國共產黨現代化話語體系百年建構的歷程、邏輯與啟示[J].理論導刊,2022(1):44-47.
[21]陶蘊芳,饒偉.國際話語權視域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構建研究[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4).
[22]王磊.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自主性建構路向探索[J].北京社會科學,2023(11).
[23]崔宇馨.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的時代際遇、歷史演進與基本遵循[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23(5).
[24]馮冉,陳錫喜.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動力機制、結構要素與誤區規避[J].思想教育研究,2023(4):12-14.
[25]李永進,劉赟.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建構語境、核心內涵與時代價值[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2022(6).
[26]譚權潔.論中國式現代化話語敘事體系的建構[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3,34(4):18.
[27]雍濱瑜.“兩個大局”背景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構建與傳播研究[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24,39(2).
[28]岳奎,趙鶴玲.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嬗變與傳播[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54(1):6.
[29]王海軍,鄭陽.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體系建構與時代審思[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23(3).
[30]馮海波.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構建原則與創新路徑[J/OL].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7[2024-02-26].https://doi.org/10.19898/j.cnki.42-1704/C.20230829.01.
[31]顧海良.中國式現代化的話語與學理探尋[J].理論視野,2022(11):26-34.
[32]廖洪蘭.中國式現代化話語超越西方現代化話語的邏輯理路[J].湖湘論壇,2023,36(6):52-62.
[33]李雨豪,郭麗雙.中國式現代化對后現代性話語的超越:兼論鮑曼“流動的現代性”之理論局限[J].南海學刊,2023,9(6):18-20.
[34]曹勇,魯嘉敏,劉歡.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構建的三重邏輯[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0(3).
[35]楊彬彬,李福凌.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建構的世界意義[J].觀察與思考,2023(1):64-65.
[36]梁英,莊小萱.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體系構建路徑研究[J].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3,24(4).
[37]代玉啟.“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三重維度及其系統構建[J].求索,2023(1):43-47.
[38]呂偉松,趙慶寺.中國式現代化對外傳播話語體系的要素、邏輯和策略[J].學術探索,2023(7):63.
[39]許向東,丁兆鈺.中國式現代化元話語的建構及其國際傳播[J].對外傳播,2023(9):12.
[40]杜仕菊,葉曉宣.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理論旨趣、價值意蘊與實現路徑[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23(6):45.
[4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6.
[42]韓慶祥.話語建設的核心首要是理論建設[J].理論視野,2018(10):18-22.
[收稿日期]2024-03-05
[作者簡介]徐國正(1970—),男,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黃宣諭(1995—),男,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3級博士研究生。
[基金項目]2023年度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大項目“新征程上廣東‘走在前列研究”(項目編號:GD23ZD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