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瑜琨 高習明 王興民


摘要:課程思政是高職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信息技術課程作為高職公共必修課,更應將課堂作為課程思政的主陣地,實現知識傳授與育人目標的深度融合。結合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文章從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出發,圍繞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的探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旨在構建全流程的思政建設體系,并通過思政評價形成改進的教學閉環管理,以期在高職信息技術公共基礎課中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思政;立德樹人;公共基礎課;高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4)13-0147-0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
培養有擔當、有作為、具備民族復興使命的新時代人才,已經成為新時代高職教育的重要任務。為實現這一目標,高職教育需要有機統一德育、智育,實現全面育人。各類高職課程都應與思想政治相結合,形成協同效應[1],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信息技術基礎課程廣泛開設于各類高職院校,通常作為公共必修課在學生入學初期進行開設,具有面向專業廣泛、面向學生數眾多等特點,新生也正處于三觀建立、自主意識覺醒的關鍵時期,因此,信息技術公共基礎課是作為思政理論融入課堂的較好載體[2-3]。信息技術基礎課課程內容涉及面廣泛,除了能夠服務專業課程與知識技能,更能夠培養學生使命擔當意識與大國工匠精神,是課程思政的優勢課程。2020 年5 月,教育部正式發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想政治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 ,再次明確了人才的德育培養目標,并提出立德樹人的有效性是評估高校工作的根本標準[4]。按照《綱要》要求,結合高職教育特色,本文將圍繞信息技術公共基礎課程思政全流程建設研究與實踐展開討論。
1 信息技術基礎課程的思政教育融入情況現狀分析
本文以青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信息技術課程思政教學現狀為參考,面向學校學生和信息技術授課教師,通過問卷調查、個別訪談等多種方式進行調研,較為全面地了解了青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信息技術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情況。
1.1 教學理念亟須更新,德育目標不明確
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理念相對傳統。在教學目標建立階段,一些教師仍將技能操作、基礎知識掌握等作為主要教學內容。這種教學目標的設置往往對教學實施產生重要影響,德育目標的忽視或不明確導致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忽視價值觀等情感態度的培養,而將教學重點更多地偏向于技能操作或知識講授。即使部分教師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文件的指導下,嘗試加入課程思政元素,但由于缺乏明確的德育目標,教學內容與課程思政往往難以自然融合,導致德育效果不理想。
1.2 教學設計亟須優化,思政教育缺少設計
受限于信息技術課程性質,授課方法相對單一。教師操作演示與學生模仿練習是信息技術課程常見的授課方式,這種方式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對思政教育的融入也構成挑戰。部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嘗試加入課程思政內容,但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挖掘。學生往往對思政內容不夠敏感甚至無法捕捉到,教師應使用更加生動的案例或表現形式將其自然融入。
1.3 教學評價亟須升級,思政評價體系待建立
一些信息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評價體系相對傳統,主要依據出勤情況、作業情況和期末考試等方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幾乎不涉及德育教育及課程思政的評價。這種評價體系失之偏頗,不夠全面;既無法對課程思政效果進行評估,也無法全面閉環地評價教學成效,缺乏對教學質量的反饋。建立課程思政評價機制,使教師能夠根據課程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靈活調整教學策略,對課程思政建設質量進行全面評估,從而推動課程思政教育管理機制的閉環管理。
2 探索高職信息技術課程思政教學路徑
2.1 明確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確定信息技術課程的思政目標,需要關注的維度眾多,包括但不限于道德倫理、社會責任、法律意識、創新精神等方面。我們鼓勵學生具備創新思維和創造力,在信息技術應用中勇于嘗試、敢于創新,以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高職信息技術基礎課程的設置,旨在幫助學生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需求,培養他們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能力。根據課程要求和學科內容特點,我們確定的思政教學目標如下:
1) 感知我國信息技術領域的發展現狀:通過學習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在信息技術領域的快速發展和取得的成就,增強對國家科技實力的認知。
2) 培養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通過了解中國信息技術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激發學生對祖國發展的熱愛和對中國信息技術實力的自豪感。
3) 培養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鼓勵學生注重實踐操作,培養解決問題和創新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勇于追求真理、探索未知領域的科學態度。
4) 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強調細致入微、精益求精的態度,培養學生積極探索數據背后的深層次信息,追求數據分析和應用的精準度。
5) 培養法治意識:引導學生在信息技術應用過程中遵守法律法規,培養他們正確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增強信息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的責任感。
6) 感知科技強國的重要性:通過信息技術基礎的學習,引導學生認識到科技創新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建設科技強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7) 樹立科技報國的人生理想:通過了解科技報國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培養學生將個人的成長與國家的科技進步相結合,樹立遠大理想和目標。
2.2 充分挖掘課程思政元素
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涉及面廣,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深入挖掘這些元素,并結合思政點將課程內容重新組織梳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積累和完善課程思政案例集,將思政元素與信息技術課程融會貫通。思政元素的加入,旨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綜合素養,使其成為既具備專業知識又具備良好價值觀和創新能力的信息技術人才。
1) 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思政元素挖掘[5]。通過介紹中國信息技術的發展歷程和成就,激發學生對祖國科技實力的自豪感和對建設科技強國的使命感;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產業創新的認知和重視,引導他們在學習和實踐中追求創新和突破,培養勇于探索未知領域的科學態度;通過討論信息技術對社會和個人生活帶來的影響,培養學生關注社會問題、關心他人需求的意識,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應用中社會責任的思考和行動。
2) 結合信息技術課程內容進行思政元素挖掘。將課程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思政內容融入課堂教學和實操練習。例如,在講授計算機網絡部分時,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的內容,引入對網絡安全問題的討論,讓學生了解個人在網絡空間中的行為應符合法律規定,提高個人信息保護和隱私保護意識,并從網絡安全的角度培養安全防護意識。同時,也可以從國家網絡安全的角度出發,引發學生對國家網絡安全意識的思考,激發他們對國家網絡安全建設的理解和支持,培養他們的國防意識和科技報國意識。
3) 結合社會現象進行思政元素挖掘。國內時事和社會熱點問題是大學生關注的對象,將這些貼近社會生活的時事熱點作為思政元素進行挖掘,更容易激發大學生的認同感,提升他們的學習熱情。例如,在Microsoft Word 2016項目中,可以采用建黨百年的文字內容作為排版的素材,增強學生的黨史知識了解,提升他們的家國認同感,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懷。在Microsoft Excel 2016項目中,除了培養學生對數據計算嚴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還可以使用我國GDP值作為案例內容,通過數據篩選,讓同學們看到我國逐年攀升的數據,并以此為參考制作圖表,對我國國力有具象性的感知,增強民族自信。
2.3 探索教學實施路徑
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是將思政內容融入課堂的關鍵環節。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時,不能簡單生硬地進行思政宣講,而是要精準把握課程內容與思政內容的對應關系,使知識內容與思政內容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課程思政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如案例教學、啟發式教學、探究式教學、討論式教學、情景模擬教學以及比較教學等方式,有機融入課堂教學,潛移默化地傳遞價值觀念。
筆者根據青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信息技術課程的實際授課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梳理。將教學內容與思政內容相關元素進行了整合,表1展示了不同模塊中教學內容與思政目標和思政實施的對應關系。
2.4 課程思政評價體系
課程思政的評價與課程成績考核評價在指標設置和評價目的上存在差異:課程思政評價是一種素質評價,需要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表現以及教師的教化效率和學生的內化效果及外化效益;思政教育作為一種增值性評價,其效果可以在課程結束評價前的任何時間提升,具有持久性的特點。
筆者根據高職高專教育特點,針對青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信息技術課程的思政目標設置、思政實施情況,設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新思維、工匠意識、辯證思維、團隊合作、求真務實共6個評價點。通過對學生知識掌握、學習能力、素質提升等方面進行協同評價,對課程思政效果進行考核。在信息技術課程授課全過程中,將課程思政評價點作為必要的考核形式,以觀察學生在信息技術公共基礎課上的思政教育效果。
對于課程思政評價結果,通過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形成正向反饋。課程組及授課教師應及時調整和改進思政教學內容和方法[6],在思政“實效”上下功夫,提高課程思政的課堂融入度和學生認同感,避免課程內容與思政內容不同的現象。同時,這也為教學反思和教學改進提供了依據,有助于提升課程思政教學的質量與實效。
3 結束語
確保思政教育與教學目標融合是高職教師的重要任務。在公共基礎課中開展協同育人思政教育,將是未來高職高專院校課程教學的主流趨勢。本文以青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教育教學實例為基礎,以信息技術課程為例,從德育目標設置、思政教學設計、與知識點結合的思政教學實施,到指定評價點進行思政效果評價,形成了全流程思政建設,并通過思政評價進行了改進的教學閉環管理。這一路徑為高職高專信息技術課程的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們也希望這種課程思政全流程建設的教學思路能夠為其他課程的建設與改革提供有益的啟示。
參考文獻:
[1] 韓憲洲. 論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幾個基本問題:課程思政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干、怎么看[J]. 北京教育(高教),2020(5):48-50.
[2] 嚴樹,林丹玲,陳佳儀,等. 信息技術與課程思政教學的深度融合[J]. 電腦與信息技術,2022,30(5):97-100.
[3] 張淑輝,高雷虹,楊洋. 高校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困境及改進策略[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3):57-60.
[4] 王祖山,譚雪霏. 課程思政從“懸浮” 到“落地” 的實踐策略[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43(4):165-172,188.
[5] 張琦琪,滕躍民,曹蓓蓓. 基于混合教學模式的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踐[J]. 計算機教育,2023(5):70-75.
[6] 尤鴻霞. 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思政教學研究[J]. 電腦知識與技術,2023,19(10):169-171,180.
【通聯編輯:代影】
基金項目:青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科研項目“基于課程思政的高職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索”(項目編號:ky20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