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悅 須萍



摘 ? 要:中學物理教材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為德育教育融入物理教學提供多樣的教學素材。對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牛頓第三定律”一節(jié)的德育教育素材進行分析,提出將德育教育融入中學物理教學的路徑,幫助中學物理教師在教學中自覺、有機、高效地滲透德育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
關鍵詞:物理教學;德育教育;物理教材德育教育素材;滲透路徑
立德樹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我國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重點。黨的二十大再次強調“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1 ]。雖然很多中學物理教師意識到在課堂中要滲透德育教育,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存在如下現象:目標標簽化、形式化,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通常把德育教育目標用一兩句話一帶而過;過程生硬化,教師在滲透德育教育內容時生硬遷移和講解;評價漠視化,教師通常會忽略有關德育教育評價,對德育教育效果缺少反思。
基于出現的問題,筆者提出深入挖掘中學物理教材中德育教育素材的內涵,將其作為教師進行物理教學和德育教育的切入點,從而使物理教師在課堂中融入德育教育時有落腳點,進而教師在制定德育教育目標、實施德育教育過程以及評價德育教育效果時更有方向性和實操性。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牛頓第三定律”一節(jié)為例來探索在物理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具體路徑。
1 ?“牛頓第三定律”一節(jié)的德育教育素材
對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一(2019年版)第三章“相互作用——力”第三節(jié)“牛頓第三定律”一節(jié)中的德育教育素材加以分析,將其分為愛國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和科學態(tài)度教育三個方向。詳細的德育教育素材見表1。
通過文本分析法對“牛頓第三定律”一節(jié)中蘊含的德育教育素材進行分析,發(fā)現素材豐富,可供教師深入挖掘內涵。
2 ?德育教育滲透進中學物理課堂的路徑
以“牛頓第三定律”一節(jié)為研究對象,探究如何應用該節(jié)的德育教育素材從德育目標、德育過程和德育評價三個方面來實現德育教育與物理課堂的有機融合。
2.1 ?德育目標去“標簽化”
教學目標決定了教師的授課內容,也確定了教師授課的方法和策略,所以物理教師要從教學目標就開始重視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避免用形式化的語句來敷衍地制定德育教育目標。從核心素養(yǎng)來看,“牛頓第三定律”一節(jié)蘊含的德育教育內容主要在“物理觀念”和“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兩個方面。從教材來看,德育教育素材分布在“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心”和“對立統一規(guī)律”三個方面。通過“核心素養(yǎng)-教材”的雙向分析,再結合學情,制定“牛頓第三定律”的教學目標如表2所示。
2.2 ?德育過程去“生硬化”
通過將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素材作為物理教學和德育教育的切入點,教師合理地組織教學內容能有效避免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時生搬硬套、過分僵硬。
2.2.1 新課引入環(huán)節(jié)
導入環(huán)節(jié)是新課教學的準備環(huán)節(jié),教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要引導學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tài)。在導入環(huán)節(jié)運用德育教育素材,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可以培養(yǎng)學生愛國之情、辯證唯物主義觀念和科學態(tài)度。例如在引入環(huán)節(jié),教師應用“地球與人造衛(wèi)星受力示意圖”或“劃龍舟的插圖”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對相互作用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進學生了解中國成就和中華傳統文化;教師也可以應用實驗引入,通過特殊力(彈力、靜電力、磁場力)的演示實驗效果增加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由諸多特殊力歸納得出“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總是相互的”這一普遍結論,促進學生物理思維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念。例如,可以設計如下的教學過程。
教師展示劃龍舟的教材插圖,并且播放劃龍舟比賽的視頻。
師:這是書上展示的插圖,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活動嗎?
生:劃龍舟。
師:同學們知道劃龍舟是什么節(jié)日的傳統活動呢?蘊含著什么意義呢?
生:劃龍舟是在端午節(jié)進行的,為了紀念屈原。
師:是的,端午節(jié)是我國傳統節(jié)日之一,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同學們再仔細觀察一下,在劃船前進時船槳在水中是向哪個方向滑動的?
生:向后滑的。
師:為什么龍舟前進時是向后滑的呢?為什么不向前滑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進入今天牛頓第三定律的學習。
2.2.2 新課教學環(huán)節(jié)
新課教學環(huán)節(jié)是一節(jié)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需要教師重點關注。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在新知識的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在“牛頓第三定律”一課中,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本身就包含著辯證唯物主義中的對立統一規(guī)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同時產生、同時消失的,且不可分離,體現了矛盾的兩個方面是相互依存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體現了矛盾的兩個方面是對立的[ 2 ]。教師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引導,物理學中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順其自然地就慢慢進入學生的思維和知識結構中。此外,學生還需要進行如圖1所示的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實驗探究,通過實驗探究來滲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實踐觀,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在數據處理時堅持實事求是,在小組合作中積極交流討論、互幫互助。
2.2.3 知識應用環(huán)節(jié)
知識應用環(huán)節(jié)在教學中也有著重要的地位,既能檢驗一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還能實現愛國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科學態(tài)度的入腦入心。教師編制“牛頓第三定律”的習題時,可以把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素材作為問題情境,既增強了學生對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也主動滲透了德育教育,落實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設計題目可如下:
如圖2所示為我國“神州十六號”載人飛船剛發(fā)射時的情境,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火箭受到地面對它的彈力作用而升空
B.火箭受到發(fā)射架對它的彈力作用而升空
C.火箭受到向下噴射的氣體對它的作用而升空
D.火箭剛離開地面時合力向下
2.3 ?德育評價去“漠視化”
課堂教學是否有效運用了德育教育素材、是否真正落實立德樹人培養(yǎng)目標需要教師在授課結束后對德育教育的實施結果進行評價[ 3 ],不能以下課鈴響作為本節(jié)課的結束,要注重對一節(jié)課的評價和反思,以此來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牛頓第三定律”教學的德育評價表如表3所示。
3 ?總結
物理教師在進行學科教學的同時,應自覺、有機、高效地滲透德育教育。教師可以因“材”施教,把中學物理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素材作為德育教育和物理教學的結合點,在課前的教學目標的制定時就重視滲透德育教育目標,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適時融入愛國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和科學態(tài)度的教育,在課后對每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與反思。總之,教師要努力實現物理教學和德育教育的深度融合、有機融合,在物理教學中“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德育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張孟,盧楊,李燕.牛頓運動定律思政教學淺析[J].物理教學,2021,43(8):20-21.
[3] 范永梅.科學施策落實物理學科德育功能[J].物理教師,2020,41(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