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超
摘要:在數字技術和教育的不斷融合創新下,全球高等教育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教育數字化轉型對于高職院校創新人才培養以及提升自身競爭力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然而,我國職業教育在從傳統學習向數字學習的轉變過程中必然將面對很多挑戰。在闡述國內外相關理論框架和實踐措施基礎上,分析我國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中存在的“重硬輕軟”現象,探討如何從教學方法、教師培訓、課程評估、學生態度等方面更好地面對和適應高職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挑戰和要求,以期為高職院校教育數字化轉型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育數字化轉型;數字技術;實踐
一、前言
近幾年,信息和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催生了數字時代,這些技術正極大地改變人們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在全社會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點》提出:“全面推進高等教育教學數字化,加快建設以數字化為特征的高等教育新形態”。教育的數字化是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不僅改變了教育系統、教育人員的觀念、素養、能力和方式,同時也促進了教育觀念、教育規劃、教學方式、工作實踐、文化等方面的數字化演進和深化,高職院校正通過數字思維和方式來解決教育教學問題。作為社會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輸送的主要基地,高職院校教育數字化轉型是順應時代變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國際化人才的必經之路。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教育數字化轉型已從基礎設備建設和數字化校園普及階段進入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階段,這也就意味著傳統的學習形式將迎來巨大的改變[1]。為了整合數字化轉型能力,在依靠信息和數字技術的前提下,教育領域正在進行各個層面的變革。
二、國內外教育數字化轉型理論和實踐研究
國外教育技術的演變與發展變革始于十年前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和學習管理系統的引入,據調查[2],15000家教育科技公司申請了2018年的教育創業競賽,旨在設計各種數字技術,以幫助改善教學。在突發事件開始時,拉丁美洲許多教育機構的第一反應是投資于學習管理系統和技術工具,實施了不同的教學模式(混合、在線等),使師生能夠在突發事件期間繼續教學和學習。有學者[3]從教育標準、教學質量、虛擬學習、自主學習、教育權力下放等方面做出改變,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和互聯網為主要技術,設計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模式,從而觸發傳統教育的轉變,建立競爭優勢,提升教育可持續發展。隨著教師、學生和行政人員對技術工具的熟悉程度越來越高,與學生學習評估以及實施更積極和協作的學習方法相關的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英國、美國和新加坡相繼引入了創新型教學評估方式,優先考慮創造力、創新和批判性思維。巴布森學院、拉丁美洲社會科學學院、加泰羅尼亞大學等6所高等教育學校,以數字技術為中介,改變教育模式,進行學習資源共享,并構建新的知識結構,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獲取知識[4]。有學者梳理了美國、歐盟、德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家或組織的教育數字化轉型政策,發現國際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行動計劃均包含了技術平臺、資源、培訓、組織、機制、監管等各個方面的變革,具有一定的宏觀性、前瞻性和系統性。歐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認為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是課程和教學轉型,實施反思性教學法,強調課程要從以內容為中心的單學科課程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強調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西班牙地區公立大學在線教學經理小組給出的指導方針更注重能力而不是內容的教育。
我國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正式將“數字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自此,數字技術逐漸全面應用于全國各領域的建設,教育領域的數字化改革才逐漸加速。國內教育學者對教育數字化轉型構建了相關理論框架,如蘇珊[5]采用CIPP模型(包含背景評價、投入評價、過程評價和成果評價四部分),以持續優化為目標,構建針對高校數字化轉型案例的分析理論框架。朱德全[6]提出以數字化新基建為起點、以數字化技能培訓為進路、以職業教育技術理性為宗旨的邏輯框架。劉驥[7]基于經合組織PMCD框架,依托人工智能技術將培訓規劃、培訓方案匹配、內容與評估、培訓交付等作為四項關鍵路徑,加快教育數字化轉型。上海市作為我國首個教育數字化轉型試點區,從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本質、關鍵、戰略、核心、保障等方面來把握轉型的基本方向,不斷探索結果[8]。也有學者就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在線教學模式、智慧課堂建設、智能生態體系等問題進行了探討。遼寧生態工程職業學院通過規劃信息化發展、業務管理系統的統籌實施、實現移動辦公、基于人臉識別的一卡通系統建設來應對高職教育的數字化轉型[9]。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依托數字化平臺,運用項目實訓實戰引擎、個性化培養引擎、數字化校園運營引擎構建以教學科研為核心、覆蓋管理與服務的應用系統[10]。
教育數字化轉型不僅僅是技術、設備的轉型發展,更是深層次育人理念、行為的變革。僅以技術為重點的改革并不能讓學習效果變得更好,數字化轉型過程必須伴隨著學習環境的全面變革和領導者、教師數字素養的提升。2021年高等教育機構為應急突發事件已做好了較充分的技術準備,但是,教師、學生及行政人員對技術的熟練程度參差不齊,大多數教師和學生沒有足夠的經驗和知識來開展和參與在線課程。隨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等教育創新中心(中國深圳)和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攜手開展研究,編制了《高等教育教學數字化轉型》研究報告,以及《混合教學改革手冊》《高等教育教師教學能力手冊》和《職業教育教師教學能力手冊》,試圖為國際組織、政府、高校、企業以及其他利益相關方提供應對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理念、思路、方法、挑戰及對策等。但目前,我國的教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仍存在“重硬輕軟”的現象,將數字技術簡單生硬地運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例如,用視頻播放代替課堂講解、在線留言互動代替課堂交流,以及存在認識、管理體系、信息化服務能力等問題。教學管理模式、領導者的信息技術領導力、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以及學生面對學習方式改變時的態度需進一步改善和提高。
三、高職院校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實施建議
(一)創新教學方法
有研究表明,學生們很難在純粹的在線環境中保持注意力。數字化技術為教學提供了多種選擇。例如,通過軟件進行視頻會議、講座、共享材料(包括文本、幻燈片、視頻、演示文稿等),通過聊天進行互動、創建辯論論壇、答疑解惑、在線評估等。然而,這些資源的使用必須得到教育方法的支持,以保證學生的注意力并讓他們有效地參與課程。最初,學生們大部分時間都在接受有關課程內容的輸出,然而很快,學生就出現了明顯的注意力不集中、積極性降低的表現。如何使學習成為一種更積極的體驗,這就涉及教學方法的創新。第一,需要教師明確每項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設計視聽材料、合理規劃時間。課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網絡云平臺的微課,進行有針對性的課前預習,使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更加準確。課中,教師可以根據學情,結合多媒體等數字化教學設備,設計合理、有趣的教學任務,引導學生達成教學目標。課后,發放視頻、資料、文獻,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教師不僅要將信息與通信技術作為資源,還要將其作為學習方式。第二,需要改變教師的傳統課堂教學方法,在虛擬場景中要做到將“基于講座的學習”發展為“基于問題的學習”,轉變學生角色以及他們吸收和使用知識的方法,從而革新以往的教育模式,通過教學創新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同時提高學生運用數字技術手段獲取信息的能力。第三,數字化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更多可供選擇的機會,利用翻轉學習、游戲化或交叉學習等實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與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與教師進行一對一交流,一方面有利于教師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材施教,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二)推進在職教師數字化能力的培訓
美國國家教育技術和教師培訓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 and Teacher Training,INTEF)將數字能力定義為“創造性、批判性和安全地使用信息和通信技術來實現工作、就業能力、學習、空閑時間、包容和參與社會的相關目標”。在信息和通信技術貫穿整個生活的前提下,當今教師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是他們需要通過掌握必要的數字技術來適應新的教育場景。教師是這一技術教學轉變的主角,首先需要深入了解教育數字化與課程教學的真正含義,有良好的信息和通信技術的教學實踐至關重要,但教師的信息和通信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特別是年長的教師,不適應新的教學系統,數字技術水平不足。目前大多數教學實踐都“基于表面”地使用數字技術進行課前準備、個人交流、使用文字處理、幻燈片演示或搜索信息,并沒有進行持續性、規范化、系統化的培訓。教育部、學校等相關機構應該定期組織教師系統地參加數字化技術培訓學習,明確數字化相關概念,促進教師具備熟練的計算機知識、在線環境的溝通能力,學習先進的學習工具或平臺,如翻轉課堂、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學習管理系統等,將信息和通信技術有效融入課堂。其次,培養高等教育教師的領導力可以使教師有更多機會參與教學改革的決策,包括課程開發、員工培訓、學校改進、人事事務、學校管理等,從而擁有更積極的決策權,對調動教師數字化變革的積極性有非常顯著的作用。最后,結合國家和省級相關比賽,積極鼓勵教師參加教育教學能力比賽、教學信息化大賽等活動,不斷促進教師專業化和數字化發展。除此之外,高等教育教師目前應意識到數字化轉型有機會優化學生的過程管理,確保學生能順利過渡到數字化學習中,同時根據管理過程中的數據和信息做出正確的決策,教師在課堂上的領導力與批判性思維、學業成績、動機和課堂參與度呈正相關,有利于高等教育機構評估其過去、現在、未來的數字化轉型發展??傊瑪底帜芰Φ陌l展是教師初始和持續培訓的基本組成部分,培養教師數字能力的最有效模式是將數字技術融入學習過程。高職院校僅僅為教師提供信息和通信技術培訓是不夠的,還需要對某些數字工具進行實驗和技術培訓。因此,建議高職院校持續推進在職教師數字化能力的培訓,提高數字素養和數字技能,以實現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三)完善在線課程質量評估
教學質量已成為許多大學發展的可持續目標,建立和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促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保障。我國高校的線上教學模式在不斷探索和前進,課程評估隨著授課方式的改變也應發生變化。所有課程創新都應經過課程評估,以確認引入的變化是有意義和有效的,并通過評估獲得反饋來不斷進行調整。學生和教師是課程的重要參與者,他們的反饋是課程評估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積極運用過程性、個性化評估方法,激勵更多的教師不斷提高課堂效果。首先,問卷調查是獲取學生對課程各個方面匿名反饋最簡單的方法之一。例如,可以設計包含教學方法、內容、接受度、教材質量等各個方面的調查問卷用于評估在線課堂質量。其次,還可以運用數字技術在線評估,及時了解課堂動態。例如,學習完一個知識點后進行測試,教師可利用數據分析與云計算技術對學生實現個性化的考試內容構建,整合各項評估標準,形成系統性的評估框架,建立規范性的評估體系,綜合測評課程、師生能力以及引導教師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教學規劃,提升過程性考核的教育價值。最后,應適當放棄傳統的學習計劃,采用靈活的自主學習模式和面向學生自主性的系統,學生通過各種項目和場景,圍繞可持續發展、安全、健康和情感的目標發展能力和興趣?;跀底只x能創新教育評價體系,可以實現評價內容、評價形式的多樣化,從而促進教學的雙向互動,全方位制定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四)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
在實施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面臨著很多挑戰,其中一個主要短板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是學生。學生要在短時間內學會操作在線課程使用的軟件和平臺,并接受“陌生領域”,造成壓力大,不知道如何在虛擬環境中發展,以及缺乏社交產生了負面情緒,導致學生幸福感降低。人機互動代替了師生與生生的互動關系,卻極大地忽略了“人性化”,數字化轉型始終不能取代面對面互動的體驗。因此,在大步向前改革的同時,不能只專注于內容數字化并將其交付給學生。第一,需要專注于開發學習環境,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以及整體滿意度,特別是醫學教育,使用沉浸式技術(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擴展現實、三維醫學圖像)為醫學生創造一個高度互動和身臨其境的教育環境和體驗變得至關重要。第二,學校應聯合社會、家庭,組織適當的減壓活動和心理健康護理為學生提供情感支持,準備豐富有趣的學習材料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引入互動、虛擬實踐來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幸福感。只有當技術能夠打破課堂的障礙和單一的講授教學,提供前所未有的發展體驗時,技術才有意義。第三,學生在學術體驗過程中的各個方面均要使用數字工具,部分同學會存在對技術使用不熟練的憂慮和抵觸心理,給他們的學術經歷帶來消極影響,因此,將這些技術納入計算機課程同樣至關重要。
四、結語
與其他革命性變革一樣,教育的數字化轉型是一種戰略的改變、一個長期完善的過程,需要轉變心態、接受教育變革、做出戰略決策以采用新的教育方式,用數字化的理念、環境、文化、教育教學導向將教育推向新的數字化時代。對此,本研究基于國內外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工作的現狀,面對當前高職院校存在“重硬件輕軟件”的問題,重新定位師生在數字化教育中的角色扮演,創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師的數字能力,改變評估方式、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與參與態度,為致力于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研究提供參考意見。教育的數字化轉型意味著政策、研究指南、決策結構、機構評估、資源管理、系統支持、教師發展計劃、心理健康計劃、財務支持的轉變。教育數字化要以“以人為本”為核心,以數字化技術推進學校治理和管理能力的現代化。還需要結合學校自身的情況進行改革,在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基礎上,量力而行,逐層深入,逐漸完善。
參考文獻
[1]羅喜娜,陽曉昱.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中的育人困境探析[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4(03):48-52.
[2]李鋒,顧小清,程亮,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政策邏輯、內驅動力與推進路徑[J].開放教育研究,2022,28(04):93-101.
[3]趙朝暉,張花.數字化轉型:高職院校教育管理變革新趨向——基于高職師生在線調查的實證研究[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21(05):5-7+14.
[4]王姝莉,黃漫婷,胡小勇.美國、歐盟、德國、法國和俄羅斯教育數字化轉型分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2,28(06):13-19.
[5]蘇珊,馬志強.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國際經驗:基于CIPP模型的實踐案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2,28(08):18-24.
[6]朱德全,熊晴.數字化轉型如何重塑職業教育新生態[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2,34(04):12-20.
[7]劉驥,茍丹琪.人工智能何以驅動成人技能教育數字化轉型——基于經合組織PMCD框架的分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2,28(08):25-34.
[8]董玉琦,林琳.有效推進新時代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上海市教育數字化轉型“十四五”規劃》解讀[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2,28(07):10-20.
[9]朱峰.高職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賦能之路——以遼寧生態工程職業學院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9,32(23):54-59.
[10]何磊,朱小平,李龍圖.高職院校數字化轉型的研究與實踐——以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云中高職”探索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4):70-75.
作者單位:山東外事職業大學
■ 責任編輯:王穎振、楊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