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家校共育背景,從搭建溝通橋梁、打造開放課堂、轉換學習空間、開展家校共育活動、建立家校共育評價機制五個方面出發提出小學語文學科的共育策略,從而凝聚家校資源,育好新時代人才。
【關鍵詞】家校共育;小學語文;教學策略;教師;家長
作者簡介:劉煥勝(1966—),男,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譚坊鎮趙坡小學。
優秀人才的培養,既離不開學校提供的優良育人環境,也離不開家庭營造的良好教育氛圍。目前,教育領域全面實施改革,在新課標、新教材的共同作用下,學校應堅持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全面推動“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工作,基于家校共育為學生精準施策,提高教學質量。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是小學階段的重點學科。家校雙方應積極開展家校共育,不斷優化教學形式、拓寬教學渠道、提高教學能力,從而有效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
一、搭建溝通橋梁
有效的溝通是保證家校共育的基本前提。在家校共育中,教師與家長之間應基于充分且高效的溝通達成教育共識。
信息技術手段能夠使家校溝通更方便、高效、靈活。因此,家校雙方可利用信息技術搭建溝通橋梁,充分利用各種信息化平臺,打破家校溝通的屏障,根據學生成長、教育的需求調整共育內容和
策略。
以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動物王國開大會》的教學為例。為達成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筆者在本節課的教學前、教學后分別與家長進行溝通,并在一段時間后回訪家長,具體的溝通方式與內容如下。
課前環節,筆者通過微信、QQ、釘釘等社交平臺給家長發送課文原文、教學目標,使家長了解課文主題,理解教學目標。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借助看電視、睡前閱讀等契機,引導學生關注動物,使學生對動物產生興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課文的積極性。由此可以看到,課前環節的家校溝通,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使家庭教育發揮引導、啟發的作用。
課后環節,筆者將學生的課堂表現上傳至線上學習平臺,并結合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目標的達成情況,有針對性地指導家長開展家庭教育。具體而言,筆者結合學生拼讀生字、朗讀課文、演繹童話等過程的圖片和視頻,向家長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例如,在語言運用方面,學生簡單地練習了講故事,但他們存在語言繁復、邏輯性差的問題,需要在課后加強練習;在思維能力方面,學生對童話有了一定的認知,能夠提煉童話中的人物形象,并能簡單描述事件的發生、發展、結果等,但需要強化邏輯思維;在審美創造方面,學生的想象力豐富,能夠自主塑造童話的形象,但語言匱乏,需要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針對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筆者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意見。例如,家長可以帶領學生閱讀繪本,并以對話的形式引導學生復述繪本的關鍵信息。久而久之,學生能夠學會抓住閱讀內容的重點,邏輯清晰、詳略得當地講述繪本內容[1]。此外,筆者還倡導家長將家庭教育的情況反饋至線上學習平臺,從而建構良好的評價反饋體系。
回訪環節,筆者結合家長在線上學習平臺的反饋與家長進行電話或視頻溝通。這有利于調整家校共育的策略,完善家校共育的過程。
二、打造開放課堂
學??梢源蛟扉_放課堂,邀請家長走進語文課堂,與學生共聽一節語文課,從而讓家長更直觀地了解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為語文教學提出寶貴的意見或建議。
以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小馬過河》的教學為例。筆者準備一節公開課,邀請家長到校聽課;同時,筆者通過線上學習平臺同步直播教學,方便部分因特殊情況無法到校的家長聽課。此外,筆者還將課堂直播內容保存至線上學習平臺的資源庫內,方便沒有時間聽課的家長觀看回放[2]。
課堂上,筆者以任務為導向,引導學生研讀課文。具體而言,筆者引導學生研讀課文的第四至六自然段,分析小馬與牛伯伯、小松鼠的對話,并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牛伯伯說水很淺,小松鼠說水很深?小馬聽到牛伯伯、小松鼠的話后,心情分別是怎樣的?”
接著,學生積極討論,并結合生活經驗和課文場景模擬小動物的對話。學生通過轉變語調、表情等方式,惟妙惟肖地還原小動物的形象。此時,一起聽課的家長能夠清楚地看到學生的活力與創造性。
后續,筆者組織角色扮演活動,并邀請家長加入,使本節公開課成為親子互動學習的平臺。家長的積極參與,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欲,增強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筆者打造開放課堂,讓家長直觀地了解語文教學情況,并從不同的角度參與語文教學活動,有利于建構更和諧、高效的家校共育體系。
三、轉換學習空間
家校共育是長期的教育,但兩個教育主體所處的教育空間不同,雙方如何合理地介入共育空間,是需要考慮的問題。課堂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陣地,能夠使教師直接地介入學生的學習。家庭教育發揮輔助的作用,因此,家長的介入需要以課堂的教學情況為依據。教師應與家長協同配合,將家庭打造為學生的第二學習空間,讓家長合理地介入學生的學習。
以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父親、樹林和鳥》的教學為例。家庭可以作為課前導學、課后拓展的空間。
課前,筆者布置導學任務: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二至三遍,利用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問題;請家長配合,親子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文中父親愛鳥的情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家長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觀察不同的鳥類,讓學生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課后,筆者布置課后作業:請家長與學生共同觀看紀錄片《遷徙的鳥》《我們的星球》《完美星球》等,從而感受奇妙的自然世界;請家長聯合學生所在學習小組的其他家長,一起組織學生參觀動物園的飛禽館,從而讓學生了解鳥類的特點;請家長與學生連續觀察小區或其他區域的鳥類,對不同鳥類的棲息、繁衍、活動規律進行總結[3]。
家長在課程導學、課后拓展的過程中,一方面發揮監督、反饋的作用,另一方面發揮鼓勵、幫助的作用。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家長可以如同教師一般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使學生戰勝困難。
學校的教育空間是有限的,而家庭教育的空間更寬廣、自由。在家校共育中,真正發揮家庭教育作用的基本前提是家庭成為學生的重要學習空間。如此,既能夠為學生創造更多鍛煉語言運用能力的機會,又能夠更充分地利用家庭教育的資源,有效提升語文教學效果。
四、開展家校共育活動
家校雙方凝聚力量,共同策劃優質的教育活動,是發揮家校共育作用的關鍵。家校雙方可以根據學生的階段性成長需求組織以家庭為單位的親子活動,共建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家校共育機制,增強家校共育的效果。
部編版語文教材內容實踐性強,符合小學生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這為家校開展共育活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以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為例。本單元為神話故事單元,包含中國神話與外國神話。雖然神話中的表達具有夸張與想象的成分,但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性格鮮明,具有值得學生學習的精神品質。如勇于獻身的盤古、堅忍執著的精衛、甘于奉獻的女媧、勇敢不屈的普羅米修斯等。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不僅能梳理神話的起因、經過、結果,還能夠學習神話人物優良的個性品質和精神態度。
筆者聯合家長,組織開展以“演繹神話”為主題的親子活動。學生與家長可以選擇課內的神話,也可以選擇課外的神話,根據自己的理解共同創編劇本。如果劇本中的人物較多,家庭之間可以合作演繹。此外,學生與家長需要自行準備表演的服裝、道具。
在開展親子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運用語文知識、技能合理創編神話故事,既不忽略關鍵信息,又保證編排得當;此外,學生與家長動手制作表演的服裝、道具,將自己對神話故事的理解有機融入其中,充分展現自己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最后,由學校提供場地,支持學生與家長的精彩表演,讓學生與家長共同經歷新奇的語文學習體驗,并掌握創造美、表現美的方法,形成積極向上的審美情趣[4]。
由此可以看到,家校雙方借助語文教材的教學資源開展家校共育活動,不僅有利于深化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體驗,還有利于深化家校雙方對自身教育角色的認識,豐富家校共育經驗,增強家校共育效果。
五、建立家校共育評價機制
家校共育若想穩步推進、長久實施,應建立評價機制,落實家校雙方的育人責任,真正發揮家校共育的育人作用。
以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教學為例。本單元以“革命歲月”為主題,包含《七律·長征》《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燈光》《囚歌》等課文。一方面,這些課文能夠讓學生感受革命先輩英勇斗爭、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另一方面能夠讓學生掌握描寫場面的技巧。
在學生完成本單元的學習后,家長可以積極參與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通過學習形成的品質,發揮評價的檢查、激勵等功能。例如,家長可以留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困難時,是否具有不怕吃苦的樂觀精神[5]。又如,家長可以創造條件,帶領學生參觀革命遺址、名人故居等,觀察學生對革命精神的認識。再如,家長可以鼓勵學生簡要說說開國大典的過程,并說說自己的感受和見解,以深化學生對革命傳統的理解和認識。
教師應準確把握本單元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保證教、學、評的一致性。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朗讀《七律·長征》的課文,評價學生能否讀出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時的磅礴氣勢。又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學校運動會、演出、志愿服務等活動,描寫活動的場面,從而評價學生能否運用點面結合的方法,既從整體上寫場面,又用細節展示場面。再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關于革命傳統的整本書,并鼓勵學生撰寫讀書筆記,從學生讀書筆記的語言、思想等方面進行評價。
建立家校共育評價機制,有利于增強評價的科學性和多樣性,更好地了解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發現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和完善,從而使家校共育發揮應有的作用,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全面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人才培養是學校與家庭共同的事業。為了不斷提升家校共育的效果,教師應積極主動地承擔責任,與家長達成共識、努力開展合作,構建家校共育常態化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楷文.家校共育模式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3(34):69-70.
[2]李晨.共育引導,贏在方式:小學語文學科教學與家校共育活動的融合[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1(11):83-84.
[3]夏萌.家校共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育中的經典誦讀策略研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
(13):61-63.
[4]張婷.家校共育對小學低段語文課程建設的創新價值[J].小學生(下旬刊),2023(1):82-84.
[5]汪鳳姿.做好家校共育,不留小語低年級閱讀教學“死角”[J].課堂內外(高中版),2022(32):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