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教師應實現課程內容與德育元素的融合、加強行為規范引導、注重情境創設與德育熏陶。教師可以從課程內容、課堂氛圍、實踐活動、案例教學法、評價體系、家校共育等方面開展德育滲透,從而全面促進學生的品德發展和綜合素質提升。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數學;德育滲透;德育
作者簡介:陳軍(1977—),男,福建省泉州市泉州臺商投資區第七實驗小學。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數學作為基礎學科,其科學嚴謹的邏輯能夠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與規則意識,奠定良好的品德基礎;另一方面,教師通過結合生活實例進行教學,能夠引導學生理解公平公正等價值觀內容,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道德判斷力。因此,教師應將德育融入教學設計中,注重情境創設,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并內化道德規范,從而實現知識技能傳授與德育教育的有機融合,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關鍵
(一)課程內容與德育元素充分融合
教師需要深入挖掘數學課程中蘊含的德育元素,如通過解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形成公平公正的價值觀[1]。例如,教師在教授“等量代換”的概念時,可以引導學生理解公正和平等原則;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強調實事求是、嚴謹細致的態度。
(二)教學過程中加強行為規范引導
數學課堂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的重要場域。教師應以身作則,展示尊重他人、遵守規則的行為典范,并在小組合作、課堂討論等環節中,強化團隊協作、相互尊重、樂于助人的德育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注重情境創設與德育熏陶
教師應巧妙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手段,將德育融入生動有趣的數學情境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貼近生活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以此,在處理數據、分析問題過程中,教師應強調保護隱私、尊重事實、堅持真理的道德要求。
二、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路徑
(一)課程內容:融入德育元素,潛移默化引導
學生
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道德教育資源,尋找與數學知識緊密相連的德育切入點,有機滲透德育內容。
以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上冊“除法”的教學為例。針對“平均分餅干”問題,教師可以重新設計習題情境,比如“假設班里有24名同學,老師準備了192塊小餅干,要平均分給每位同學,請問每位同學能分到多少塊餅干?”如此,不僅能鞏固學生除法運算的知識,還能引出分享與公平的德育內容。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如果餅干數量不足以讓每個人都得到相同分量時,應該如何處理?”由此,讓學生思考公平分配的重要性,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共同討論決定如何分配,在鍛煉數學思維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教師應重視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態度、方法及團隊合作的表現,并通過正面反饋鼓勵學生展現積極的道德行為,如慷慨分享、公平對待他人等,讓學生逐漸認識到,通過數學學習可以提升個人品德和社會責任感。
此外,教師可以延伸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如家庭成員間的食物分享、班級活動資源的合理配置等,讓學生理解數學是在生活中體現公平、關愛與責任的重要工具,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社會倫理觀和道德判斷。
(二)課堂氛圍:營造德育環境,培養學生民主
意識
教師應營造和諧、尊重、包容的課堂氛圍,加強言傳身教,鼓勵學生表達觀點,讓學生學會傾聽和尊重他人的意見,培養他們的民主意識。
以“觀察物體”的教學為例。教師在組織學生觀察不同物體的形狀、結構和特點時,應鼓勵每一名學生積極參與,給予他們充分的表達機會。當學生分享觀察結果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并對不同見解保持開放和接納的態度,指導學生以尊重為前提展開討論,從而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和批判性思維。例如,教師可以設計觀察任務,展示物體并讓學生根據觀察結果畫出物體的樣子。而后,學生會發現不同的觀察位置會產生不同的觀察結果。由此,教師對“換位思考”的重要性展開講解,讓學生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待問題,從而理解他人、尊重他人。
此外,教師在示范觀察物體的方法和技巧時,應體現出德育的價值觀內容。例如,在比較物體大小或形狀時,教師應完整地展示正確的測量方法,讓學生理解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重要性,同時培養他們的空間感知能力。
(三)實踐活動:明確德育目標,讓學生對結果負責
教師可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規則意識,培養他們勇于擔當的道德素養[2]。比如,教師可以在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強調誠實的態度以及對結果負責的精神。
以“年、月、日”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名為“時間旅行計劃”的數學游戲。具體而言,教師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學生需要根據教師提供的年、月、日信息計算出特定日期是該年的第幾天,并規劃一次虛擬的“時間旅行”。在此過程中,學生分工合作,有的負責搜集日歷資料,有的計算天數,還有的設計旅行路線……這樣的團隊合作模式促進了學生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增強了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同時也讓他們在實踐中深刻理解年、月、日之間的關系及年、月、日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為了強化規則意識,教師還可以設置一些特定的“旅行規則”。例如,每個小組必須準確記錄計算過程,不得隨意更改數據;遇到分歧時,需通過討論達成共識;每個組員都要為團隊的最終結果負責等。如此,讓學生在體驗游戲樂趣的同時,學會了遵守規則、尊重事實,培養了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
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時間旅行展示會”,讓每個小組展示他們的計算過程、旅行路線等。通過演講展示和互相評價,學生不僅能提升表達能力和批判性思維,還能學會欣賞他人的努力和成果,形成健康的競爭與合作觀念。
此外,教師應注重活動的總結與反思,引導學生回顧整個“時間旅行計劃”的過程,分享個人感受與收獲。通過深度交流,學生深刻理解了數學學習是一種解決問題、培養良好道德品質的有效途徑。
(四)案例教學:滲透德育精神,鼓勵學生追求
真理
教師應利用具有道德教育意義的案例進行教學,比如講述古今中外數學家的故事,展示他們堅韌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風貌,讓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感悟其中蘊含的道德觀念和人文精神[3]。
以“生活中的負數”的教學為例。在課程的導入階段,教師可以講述劉徽的故事。劉徽是中國古代杰出的數學家之一,其在《九章算術注》中首次提出了正負數的概念,并通過“出入相補”的原理,形象地解釋了正負數加減法則。在講述劉徽的故事時,教師可以補充道:“劉徽沒有先進的計算工具,在簡陋的研究條件下,憑借非凡的毅力和對數學的熱愛,通過邏輯嚴密的推理,解決了許多數學難題。”如此,讓學生體會不懈探索數學奧秘的精神。
在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與負數相關的實踐活動,如氣溫變化記錄、銀行賬戶的存取款模擬等,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負數的實際意義,同時鼓勵學生像劉徽那樣,勇敢面對學習挑戰,不懈探索數學奧秘。
最后,教師可以組織“數學史上的英雄”分享會,鼓勵學生分享其他數學家的故事,了解那些在逆境中堅持追求科學真理的人物。這樣的活動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數學歷史的認識,也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同時讓學生獲得精神鼓舞,充分理解持之以恒、追求真知的可貴品質。
(五)評價體系:體現德育導向,提升學生自我
修養
構建以全面發展為核心的教學評價體系,不僅需要評價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果,還需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勤奮好學、互助互愛等品德表現。因此,教師應構建體現德育導向的教學評價體系,以激勵學生提升自我修養[4]。以“周長”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評價貫穿于以下三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理論講述與基礎認知評價。在講解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時,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來檢測學生的理解程度。例如,通過基礎練習題檢測學生能否準確應用公式計算簡單圖形的周長;通過變式題目,如給出周長求邊長或部分邊長,考查學生的逆向思維和知識應用能力。在此基礎上,評價的范圍不應僅限于解決問題的正確率,還應包括學生面對難題時的態度:學生是否勇于嘗試、敢于提問,在遇到錯誤時能否積極調整策略、堅持不懈。
第二環節,學習過程和行為表現評價。教師可通過觀察記錄和同伴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教師應關注學生在學習時能否主動記錄關鍵信息,在討論中能否尊重他人意見,進而促使學生積極參與互動,關注集體利益。
第三環節,反思總結與自我評價。課程末尾,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反思,鼓勵學生分享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困惑及其解決方法,促使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教師可以設計自我評價表,讓學生從知識掌握、問題解決策略、團隊合作態度、個人努力程度等多個維度進行自我評價。如此,學生不僅學會了自我反思,還學會了如何確定個人成長目標,實現自我成長。
將評價體系貫穿于課堂教學,教師不僅能準確了解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能有效促進學生在勤奮好學、互助互愛等品德表現方面的發展,從而實現德育與數學教學的深度融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六)家校共育:強化德育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家校共同參與學生的道德教育過程,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溝通聯系,讓家長了解和支持學校在數學課堂上實施的德育滲透策略,形成家校聯動的德育網絡,從而促進學生的品格成長與發展[5]。教師可以通過布置親子作業,引導家長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比如,在完成“認識更大的數”的課堂教學后,教師可以設計一項富有德育意義的親子作業。首先,教師可以布置一項數據檢索與分析任務,要求學生與家長一起搜索相關資料,以“大數”的形式記錄世界各國的國土面積,如中國國土約960萬平方千米、美國國土約937萬平方千米等。在此過程中,家長向學生介紹中國地理的特點以及國土的重要性,讓學生認識到祖國疆域的遼闊和自然資源的豐富。其次,教師可以將長江、黃河的長度作為數學探究任務,讓學生搜索并計算其長度,如長江全長6300余千米,黃河全長約5464千米。在此環節中,家長向學生講述這兩條河流在中國歷史、文化及經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加深學生對祖國自然景觀的認知和熱愛之情。同時,教師可以要求家長和孩子共同制作一份關于中國主要河流長度的數據圖表,并配以簡短的文字說明,從而強化學生的數據意識。
家校共育不僅能增強家校之間的溝通合作,還能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促進品德修養的提升,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教師應將德育元素融入課程教學,讓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應營造出民主的德育環境,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質;應結合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應引入典型案例,引導學生勇敢追求真理,培養實事求是的精神品質;應以德育為導向進行教學評價,激勵學生自我反思、提升修養;應以家校共育的策略強化德育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應深入探索德育滲透路徑,不斷推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提升和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迎春.論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才智,2020(15):90.
[2]王秋華.讓德育之“苗”在數學課堂“開花結果”:芻議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9):65.
[3]李玉濟.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17,3(6):67.
[4]馮寶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幾點思考[J].現代教育論叢,2006(3):52-53.
[5]高潔.德育滲透片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J].成才,1998(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