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敏
摘要:心理主題班會是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和手段而進行的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維護學生心理健康、培養良好心理素質。心理主題班會的實施包括了課前準備、課堂實施和課后總結。心理主題班會可圍繞自我認識、人際交往、情緒調節、學習心理和生命教育等方面內容開展,實施心理主題班會要注意避免形式化、課堂形式多樣及創新、提升教師心育水平、教育成效的鞏固和推廣等問題。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中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4)18-0072-03
一、引言
近幾年,青少年暴力事件、退學、網絡沉迷、抑郁、輕生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如何對該年齡階段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主題班會是專題性班級教育活動,以主題為靈魂,以教育為目的,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指導[1]。目前,學校開展的主題班會主要集中在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和行為習慣養成上,班會課往往都是班主任的“一言堂”,講解學生都懂但又很難做到的“大道理”,忽視了學生的實際需求,忽略了學生的內在感受和心理成長,缺乏觸及學生心靈的個體情感體驗,這導致班會課雖然專課專用,卻流于形式,無法實現對學生思想的轉化和良好班風的形成。可見,傳統的班會課模式已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需要注入新的能量。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指出,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與班主任工作、班團隊活動等有機結合,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班會課中若能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技術,無疑能夠給傳統的班會課注入新的能量,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為學生健康成長護航。
心理主題班會是圍繞某一主題,依托豐富心理學知識而進行的教學模式[2],是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和手段,通過激發內在動力、開發智力潛能,增強適應能力、維護心理健康,培育德性品格、養成行為習慣,培養良好心理素質[3]的課堂。它既重視學生的心理發展與成長問題,又重視班級建設,能促進形成良好班風。
本文結合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及平時工作中的思考,對心理主題班會進行梳理,以期對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產生積極影響。
二、心理主題班會的實施
心理主題班會的實施包括了課前準備、課堂實施和課后總結。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
(一)課前準備
充足的準備是心理主題班會取得成效的基礎,課程設計則是準備工作的重點。心理主題班會的設計包括主題的選擇、活動的選擇及活動材料的準備。
1.主題的選擇
心理主題班會的主題需要針對班級具體情況來確定,在開展心理主題班會之前,班主任可結合心理普查工作、問卷調查、訪談等結果,也可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普遍存在的問題、社會熱點、學生自身的需求、突發事件等方面,選擇學生較為關注的,對其學習、生活等影響較大的內容作為課程主題。比如,在期中考、期末考的節點上,選擇“應對學習壓力”和“調節考試焦慮”等方面的主題,幫助學生從容對待考試。再比如,針對班上出現的“瞎起哄”現象,可選擇“讓身邊更有愛”或“理性‘吃瓜”等主題,引導學生營造良好的班級人際氛圍。
從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及學生普遍問題的存在情況上看,心理主題班會可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1)自我認識方面。錯誤的自我認知會對個人及社會產生負面影響,小則影響自身成長,大則對他人、社會造成傷害。因此正確的自我認識是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更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自我認識相關主題班會能夠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幫助學生積極看待自身缺點并加以改正,促使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對此,我校針對不同年級、班級開展過的自我認識相關主題班會如“獨特的我”“我愛我”“我的特點閃閃發光”等,不僅受到學生的喜愛,也促使學生在課堂體驗中感受自己的獨特性,接納自己的不足,獲得改變自己的勇氣。
(2)人際交往方面。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一個人幸福感的來源之一,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也是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由于中小學生心智還不成熟、思維方式單一,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有效的人際交往技巧,部分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容易與他人產生矛盾或不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人際交往主題班會能夠幫助學生厘清自己的人際關系,看到自己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學會與人相處的技巧,促進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3)情緒調節方面。情緒與身體之間的關系密切,積極情緒能夠讓身體充滿能量和干勁,而消極情緒不僅會使身體虛弱,還會導致身心疾病。對于學生而言,保持良好的情緒還能提高學習效率。然而近年來,青少年抑郁現象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2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中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患抑郁癥人數9500萬,50%的抑郁癥患者為在校學生,18歲以下的抑郁癥患者占總人數的30%。抑郁癥發病群體呈年輕化趨勢,且成年期抑郁癥其實早在青少年時期就已發病[4]。可見,引導學生學會調節情緒極為重要。情緒調節主題班會可包含認識情緒、接納情緒、控制情緒、應對壓力等內容,引導學生關注積極情緒,掌握擁有積極情緒的方法。
(4)學習心理方面。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也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無論哪一年齡段的學生,都需要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同時,無論哪個班級,都可能有存在厭學、不懂得管理時間、缺乏學習目標、學習效率低下等問題的同學。心理主題班會中,低學段班主任可針對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創造力等方面開展主題班會,高學段班主任可開展學習動力、學習方法、積極學習心態等方面內容的課程,培養學生學會學習、樂于學習。
(5)生命教育方面。生命教育既是學校德育教育的內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內容。近幾年,學生心理問題愈發突出,不珍惜生命的事件也頻頻發生,這對當前的教育無疑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傳統的生命教育班會課往往只是班主任的說教教育,方式單一,“大道理”講多了難免會引起學生反感。心理主題班會能夠通過多種方式給學生提供足夠的體驗,比如用冥想帶領學生看到未來的模樣、用情景劇引導學生感受生活的驚喜、用游戲讓學生體驗生命的樂趣。在這樣的方式中,學生不僅能夠認識生命的可貴,更能看到生命的美好、未來的希望和生命的無限可能。
2.活動的選擇
心理主題班會注重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因此課堂活動要拋開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模式,選擇能夠帶動學生的活動。活動是實現課堂目標的載體,活動既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又要與目標相關。心理主題班會課的活動形式有游戲、繪畫、表演、故事、頭腦風暴、視頻啟示等,無論是哪一種形式,都需要遵循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原則,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從而幫助學生在活動中得到體驗和感悟。比如,在筆者開展的七年級自我認知主題班會課“有泥點,也精彩”中,采用粘貼橡皮泥的活動引導學生外化自己的缺點,再通過使用彩筆重塑缺點的過程來引導學生對缺點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接納缺點,接納自我。此外,應注意學生能力與課堂內容的匹配程度,該活動方式如果放在小學階段開展,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局限,可能無法取得良好效果。
3.活動材料的準備
不同心理主題班會所涉及的主題不同、活動內容不同,課堂所需的素材及工具也不同,在每節主題班會開展之前,班主任要先清點本節課所需的材料,做好充足的準備。比如前面提到的“有泥點,也精彩”一課,需要提前準備的素材和工具有橡皮泥、彩筆、白紙、背景音樂等,這些都要在進入課堂之前準備好,保證課堂的有效性。
(二)課堂實施
課堂的實施是心理主題班會取得成效的關鍵。班主任需要把握好課堂節奏才能保證課堂各個環節有序開展。與此同時,要想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師要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主動投入課堂、用心體驗、分享感悟。
最好的感悟來自于學生的課堂生成,在課堂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總結、歸納課堂生成,只有教師引導得當,才能夠保證課堂內容層層遞進,給學生帶來足夠的啟發和思考。
(三)課后反思
美國教育學加波斯納曾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可見,教學反思對教師成長的重要性。心理主題班會也不例外。每節心理主題班會結束之后,班主任應對班會課的內容、方法、效果和存在問題等進行思考和總結,通過課堂中的自我感受和同學們的課堂反映、課后反饋等,提煉亮點、完善不足,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三、心理主題班會實施注意事項
(一)避免形式化
心理主題班會的效果要得到保證,課程的開發及課堂管理顯得格外重要。在課程開發時,我們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選擇學生普遍關心和存在的心理問題為主題,而不是為了“湊數”隨便擬定不符合學生特點的主題。另外,由于注重學生體驗和參與程度,心理主題班會課的教學形式往往較活躍,不乏有學生不遵守紀律或不認真參與的情況。為避免此類情況,可在課程開始前,與學生簽訂課堂契約。
(二)注意形式多樣及創新
新鮮事物總能引起人們的興趣,對于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心理主題班會要讓學生一直保持興趣,班主任就需要在課堂呈現形式、活動選擇上多創新,也可以結合學生喜愛的網絡用語來吸引學生。比如,講“圍觀心態”話題時,教師用“吃瓜”這個網絡詞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異性交往話題時,不要簡單講如何正確看待該問題,而是可以通過列出不同性質的事件(包含異性交往事件和非異性交往事件)讓學生選擇更愿意花時間甚至金錢去了解的事件是哪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三)教師心育水平的提升
班主任作為心理主題班會的策劃者、組織者,無論是對心理主題班會主題的選擇、課堂活動的選擇或是課堂上對學生的引導,都會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在平時工作中,班主任不僅要掌握足夠的心理學、教育學知識,還要注重對學生的觀察與輔導,捕捉學生的需求,不斷激發學生對心理主題班會的熱情,讓學生真正得到啟發和引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四)注意教育成效的鞏固和推廣
對于學生反饋較好、效果較明顯的心理主題班會,班主任應及時做好總結和反思,并將成果在校內或更大范圍內進行推廣,讓心理主題班會所帶來的積極影響更大、更深遠,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心理主題班會是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及現實需要開展的,激發學生內在動力、維護學生心理健康、培養良好心理素質的課堂。心理主題班會課不僅是學校德育工作實施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實現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統化、常態化的有效途徑之一。將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融入班級主題班會中,有助于學校整合資源,促進學生發展。借助心理主題班會這一方式,學校能更好地實現“走心德育”,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曹雪君. 淺談如何通過主題班會實施班級德育管理——以初中七年級為例[J]. 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16):178-180.
[2]閆建英. 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為學生成長護航[J]. 課堂內外(高中版),2023(40):72-73.
[3]淺析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的設計形式[J]. 長江叢刊,2021(9):93-94.
[4]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藍皮書報告:“心理韌性”課程提升中小學生抗挫折能力[DB/OL]. http://psy.china.com.cn/2023-08/17/content_42472835.htm, 2023-8-17.
編輯/黃偲聰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