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媒體時代時代潮流,以紅色旅游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為方向,提煉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現狀,提出“平臺為舞臺、高校為銜接、學生為核心,政府、社會為支撐”“四位一體”提升對策。
【關鍵詞】新媒體|紅色旅游資源|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
一、研究背景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思想,推進“文化+”戰略[1],發揮文化教育人民、服務社會作用,這對高校思政課發展提供了新課題。紅色旅游資源是中國共產黨成立至新中國成立這一時期奮斗的智慧結晶,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具有極強的育人性,是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載體,對于涵養大學生文化氣質、升華愛國主義精神、發揚優良革命傳統、提高道德規范、培養現代公民意識等具有重要作用。
新媒體是借助互聯網、移動設備和社交平臺等數字技術興起的一種新型媒體形態,如利用博客、短視頻等實現信息的制作、傳播和交互。與舊媒體如電視、書籍、報刊等相比,新媒體在信息量承載、傳播效率、實時交互等方面優勢突出,已成為高校學生群體社會交往的主要陣地。當下新型數字媒體盛行,高校須應勢而謀、因勢而動、順勢而為、乘勢而上,運用新媒體優勢充分利用網絡,融合紅色旅游資源提升思政實踐課堂促使紅色革命精神弦歌不輟、薪火相傳,滋養心靈、淬煉靈魂,彰顯中華民族的民族氣質和信仰底色。
二、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現狀分析
近年來,紅色旅游人數穩步增長,紅色旅游熱度持續攀升,紅色旅游市場規模日益擴大[2]。據統計,在2021年紅色旅游客群中,“90后”“00后”人群占比超過51%。近年來雖然思政課建設取得一定成效,然而,通過文獻分析及教育實踐發現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以下困境:
(一)如何有效實現思政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同步度
學生更多關注諸如抖音、快手等特色和有創意的自媒體,新商業文明-文旅產業發展迅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融入更多元素泉、資源鋪,不斷滿足高校學生更新時尚厚重的思政需求。高校思政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雙線同步度、輔助性有待提升,未能實現串珠成鏈、以線帶面,未建成以課本理論為知識點、融合高校特色地方校園文化的實踐課教學課程。如何促使思政教育帶能升級,如何銜接紅色旅游資源架設橋梁,迎接“文旅+教育”新機遇,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課程守正創新,已是時代、國家、人才之需。
(二)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有待拓展,思政課教師素養有待升華
目前一些高校的思想課堂模式化、單一化,開展活動趨于形式化,活動內核不凸顯,學生積極性參與性大打折扣。同時,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整體素養亟待進一步升華。一方面,長期以來高院思政課教師更多專注于理論研究,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鉆研關注度不高。另一方面,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駕馭能力有待提升。思政教師集體實踐出游幾率較低,對這方面信息資源獲取渠道也不多,進而降低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駕馭能力。
(三)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實效度有待深化
紅色文化教育話語體系及史實體系的邏輯推演有待提升及史實材料須補充。同時,紅色文化傳播出現了不和諧結果,如紅色文化內涵闡釋深度不足、紅色文化環境保護意識淡薄、紅色文化輻射廣度不高、炒現飯、博眼球、模式趨同問題等,這些問題需補充紅色文化史實認知及情感共鳴。最后,思政實踐教育與紅色旅游資源協同育人模式及融合機制還處于初級層次,緊跟時代脈搏、以技能型社會所需的人才思政素養和能力為導向規劃的實踐內容體系有待擴展[3]。
(四)協同聯動、高校的助力路徑有待創新
由于認識偏差、學生重視度不高,同時高校的思政實踐課沿用“單打獨斗、閉門造車、畫地為牢”課程模式,協同聯動有待提升。部分高校學生表示想要共享的是“紅色”價值,提供的是景觀展覽;想要獲取的是“紅色”核,但沒有達到心理預期。因此,政府、社會需創新紅色資源展示方式,各高校需創新紅色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實現知行合一。
三、創新思政課實踐教學理念,延伸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新思路
紅色旅游資源融入高校思政實踐教育,幫助學生通過紅色旅游來了解國史國情、認識民族精神、感悟文化傳承,提升思想教育的成果力和感染力。基于此提出“平臺為舞臺、高校為銜接、學生為核心,政府、社會為支撐”的“四位一體”提升對策,具體如下:
(一)打造“三動”“紅色旅游+”平臺
打造全國聯動、地區互動、高校推動的“三動”“紅色旅游+思政”“紅色旅游+鄉村振興”“紅色旅游+傳統文化”等多項選擇統一綜合平臺。首先,開設高校聯盟紅色旅游公眾號,設置多項及特色專欄。通過新媒體發布紅色旅游路線、簡短推介、特色說明,有條件的可利用計算機技術使紅色景點人物“走出來”“動起來”。高校社團也可結合本校特色組織紅色文化之旅,形成“紅色旅游+教育+文化傳播+時尚”新陣地。其次,開展“紅色旅游+校園文化”“一”活動。例如:舉辦紅色故事講一講、紅色詩歌頌一頌、紅色文學作品會一會等。同時利用現代化設備幫助學生“打頭陣”,通過AI、VR、AR、MR等新技術,將靜態瞻仰轉變為動態體驗。
(二)堅持開拓創新“紅色旅游+思政”的時代黏合力
挖掘國家與地區的紅色文化積淀,發揮各地區位優勢,打通高校紅色旅游實踐與理論體系切合路徑。在跨界大融合的趨勢下,不斷創新“紅色+思政+”課程實踐路徑。“紅色+思政+文化遺產”融合,如非遺旅游、博物館旅游、考古旅游等,為紅色實踐課堂注入新活力。“數字+紅色旅游+思政”融合,豐富思政課堂實踐新場景,如動漫、云展覽、數字藝術等數字文化產業新業態。“紅色旅游+思政+鄉村振興”行動,提升文旅產業、教育行業賦能鄉村振興效能,實施公共文化潤心工程,有助于加大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品牌+紅色旅游+思政”行動,打造出一批可借鑒的示范典型,形成特有的“高校品牌”。
(三)開設思政課模擬實踐教學課堂,增強“葡萄串”引路效應
選擇以“項目+PK”的方式打造思政課模擬實踐教學特色課堂。一是投石問路,層次分明。圍繞旅游線路作為切入點,利用數字技術鏈接資源,形象直觀展現項目主題,將學生分為不同線路組,PK形式促使學生主動尋找最優方案。二是架設橋梁,足智多謀。設置網絡留言區交流互動,選取優秀小組,進行全校PK。三是定位時間,高情遠致。結合新生入學、清明節、“五四”青年節、畢業生離校、建黨節、建軍節、國慶節、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等特殊節點,開展特色旅游主題活動。四是精彩紛呈,同頻共振。開辟提供創造、思考和發聲的紅色文化平臺,可以文章、音樂、書法、情景劇、VLOG短視頻征集等形式,此外,有興趣的教師、學生可進行插圖創作,助力共情共鳴,打造兼具多元化、青春化、時代化的“紅色圈”。
(四)拓展“紅色旅游+思政”發展理念,采取政府+社會+高校的合作促進模式
政府和社會資本共同助力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和運營,高效發揮“中間人”優勢做好銜接,以“是什么的精神追尋、為什么的保護理念、怎么樣的傳承特色”為宣傳脈絡,創新“紅色熱情人、綠色小達人、信仰堅定人”的發展理念,將革命傳統教育與生命價值人格教育相結合,將“舊的故事”引入“現代表述”。政府可通過戰略合作、志愿服務等方式,鼓勵高校共同搭建紅色旅游教育平臺,提升紅色旅游效力。紅色景區可加入音樂劇、實景劇、情景黨課、朗誦劇展演等形式,實現現代時尚與紅色文化無縫銜接,提升受眾感官體驗,政府、社會、高校聯動形成文化傳播載體,推動紅色文化資源進高校進校園進課堂等,書寫新媒體時代紅色旅游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新華章。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劉士燕.文旅產業融合下傳統工藝文創設計研究[J].上海包裝,2023,(2):186-188.
[2]朱艷鑫.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 推動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N].中國旅游報,2022-10-19(3).
[3]周新娟.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研究——評《新媒體時代紅安紅色文化傳播研究》[J].人民長江,2023,54(1):255.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度山東省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媒體時代紅色旅游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3GXS11033)】
(作者簡介:溫朝芳,山東協和學院教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及歷史文化;陳冬穎,山東協和學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