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單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聯合過渡期護理(TCM)干預對肺癌患者圍術期指標、炎癥及免疫功能、生活質量的影響,并對其手術安全性進行評估。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3年8月邢臺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85例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不同手術方式將其進行分組,其中將采用三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的患者作為三孔組(42例),將采用單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的患者作為單孔組(43例),兩組均給予TCM模式護理干預,并隨訪3個月。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相關指標,術前及術后7 d的炎癥及免疫指標,術前及術后3個月的肺癌患者生存質量測定量表(FACT-L)評分,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單孔組患者術后引流量少于三孔組,引流管拔除時間短于三孔組;術后7 d兩組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32(IL-32)、降鈣素原(PCT)、CD8+百分比均較術前升高,但單孔組均低于三孔組,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均較術前降低,但單孔組均高于三孔組;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FACT-L各維度評分均較術前升高,且單孔組均較三孔組更高;單孔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三孔組(均Plt;0.05)。結論 單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聯合TCM模式干預可減少肺癌患者術后引流量,縮短置管時間,減輕患者機體免疫及炎癥反應,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且術后并發癥較少,安全性較高。
【關鍵詞】肺癌 ; 單孔胸腔鏡術 ; 過渡期護理模式 ; 炎癥反應 ; 免疫功能
【中圖分類號】R7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09.0121.04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09.039
肺癌作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類惡性腫瘤,手術為其主要治療方式,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胸腔鏡根治術在臨床治療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患者術后肺功能保留更多,恢復速度較快。三孔操作是胸腔鏡根治術較為常見的切口設計方案,盡管該手術方式較開胸手術創傷更小,但對患者機體造成的免疫炎癥刺激仍較為明顯[1]。近些年來,單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逐漸應用于臨床中,其放棄輔助操作孔,僅通過一個主操作孔完成術中所有操作,借以減輕對患者機體的手術損傷,幫助患者術后快速恢復[2]。過渡期護理(TCM)模式的護理干預是在患者康復階段實施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可針對肺癌手術患者的需求進行全面護理干預,緩解患者不良情緒,調動患者積極性,繼而幫助患者預后恢復[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單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聯合TCM模式干預對肺癌患者圍術期指標、炎癥及免疫功能、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3年
8月邢臺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85例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不同手術方式將其分為三孔組(42例)與單孔組(43例)。三孔組患者中TNM分期[4]:Ⅰ、Ⅱ期患者分別為23、19例;年齡41~76歲,平均(52.19±4.73)歲;BMI 18~26 kg/m2,平均(22.37±0.65) kg/m2;男性20例,女性22例;病灶部位:上葉、中葉、下葉分別為16、14、12例。單孔組患者中TNM分期:Ⅰ、Ⅱ期患者分別為25、18例;年齡39~78歲,平均(51.73±5.18)歲;BMI 18~25 kg/m2,平均(22.07±0.71) kg/m2;男性19例,女性24例;病灶部位:上葉、中葉、下葉分別為18、15、10例。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⑴符合《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8版)》 [5]中的診斷標準,并經臨床綜合診斷確診;⑵具備胸腔鏡手術指征;⑶未出現遠處轉移;⑷未發現明顯胸膜增厚或粘連;⑸臨床資料完整無缺失。排除標準:⑴合并其他臟器功能障礙;⑵既往有胸部手術史;⑶伴有肺結核、慢阻肺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⑷無法正常溝通交流。本研究經邢臺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手術與護理方法
1.2.1 手術方法 三孔組患者采用三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給予患者靜脈雙腔氣管插管麻醉,采用健側90°臥位,健側肺通氣。自第4肋間腋前線作3 cm切口作為主操作孔,自第7肋間腋后線作1.5 cm切口作為輔助操作孔,自第7肋間或第8肋間腋中線作1 cm切口作為觀察孔。置入胸腔鏡對患者病灶轉移及粘連、胸腔積液情況進行觀察,探查結節是否出現臟器胸膜凹陷及定位標記確定其位置,確認肺裂發育情況及肺門位置,游離出肺靜脈、肺動脈、支氣管進行離斷。根據肺動脈的直徑選擇合適的離斷方式,大于5 mm的血管雙重結扎后使用超聲刀進行離斷,其余血管以直線切割縫合器進行離斷,氣管及發育不良的肺裂以直線切割縫合器進行離斷。清掃縱隔、肺門淋巴結,試水膨肺無誤后從切口處置入引流管進行引流,縫合切口結束手術。單孔組采用單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麻醉方式、手術體位等與三孔組相同,于腋中線第5肋間作3 cm切口作為操作孔,置入胸腔鏡和切口保護套,其余操作均與三孔組一致。兩組均術后隨訪3個月。
1.2.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TCM模式干預。具體為:⑴加強醫護患合作。與患者家屬積極溝通,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了解患者個性及想達到的目標,根據患者需求制定管理策略。⑵監測患者病情對其整體康復內容進行掌握,積極查閱相關資料,結合臨床情境設計科學、有效、可行的方案。⑶開展出院前至出院后的過渡期護理干預。出院前階段,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做到按時記錄,結合患者的血氧飽和度測量指標遵醫囑酌情給予合適的氧流量,合理安排患者飲食(術后6 h結合患者具體狀況可進食流質食物,并逐漸增加高纖維、高蛋白類食物)、體位(術后患者保持平臥位并將頭偏向一側,6 h后將床頭抬高30°以上,并逐漸過渡體位)、早期活動等事項,幫助患者排痰(每隔4~6 h為患者拍背咳痰,5 min/次,過程中以患者耐受為宜),指導其如何應對術后疼痛、惡心嘔吐等情況,制定個體化的肺功能呼吸訓練方案,主要包括上下肢功能鍛煉、呼吸肌鍛煉等;出院至術后3個月,開展康復指導,幫助患者改變不健康生活習慣,對其飲食、運動、休養進行量化干預;安排具體的復診時間,根據患者情況制定潛在危險的處理方案。
1.3 觀察指標 ⑴圍術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手術時間、引流管拔除時間、淋巴結清掃個數。⑵炎癥及免疫指標。術前及術后7 d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3 500 r/min,15 min)提取上層血清,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患者白細胞介素-32(IL-32)、降鈣素原(PCT)水平;另取空腹靜脈血3 mL,以流式細胞儀(深圳唯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號:EasyCell 103A0)檢測患者外周血CD4+、CD8+百分比,并計算CD4+/CD8+比值。⑶生活質量。于術前、術后3個月根據肺癌患者生存質量測定量表(FACT-L) [6]評估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量表共包含36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為0~4分,分為5個維度,分別為情感狀況(6條目)、功能狀況(7條目)、社會/家庭狀況(7條目)、身體狀況(7條目)、附加狀況(9條目),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⑷并發癥。記錄兩組患者術后肺炎、肺漏氣、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總發生率等于各并發癥發生率之和。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手術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單孔組患者術后引流量少于三孔組,引流管拔除時間短于三孔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個數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炎癥及免疫指標比較 術后7 d兩組患者血清IL-32、PCT及外周血CD8+百分比均較術前升高,但單孔組均低于三孔組,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均較術前降低,但單孔組均高于三孔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FACT-L評分比較 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FACT-L各維度評分均較術前升高,且單孔組均較三孔組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隨訪期間單孔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三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
3 討論
肺癌作為一種惡性腫瘤,可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針對早期肺癌患者,手術為最佳治療方案,近些年臨床逐漸由開胸術式轉變為胸腔鏡手術,且隨著微創術式的不斷改進,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已然成為臨床治療肺癌常見方法。
三孔操作為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的常用切口設計方案,對患者造成應激創傷仍較為明顯,患者可出現背部切口疼痛等問題,影響患者預后恢復。單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與三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相比,所有操作均由同一操作孔完成,在胸腔鏡的引導下手術器械更接近目標病灶組織,可與其起到相互協調的作用,在合適的手術視角下可達到更好的根治效果[7]。另一方面,單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還可減少術中副操作孔造成的神經、血管、肺組織損傷,且僅有一個手術切口,對患者的創傷更小,可降低術后切口感染率及相關并發癥發生風險[8]。TCM護理模式是指患者在疾病治療與康復階段,針對患者診療環境和護理需求的改變,對患者實施符合患者需求的過渡期護理的干預模式。肺癌術后患者在出院至術后復診期間,常是患者恢復的關鍵時期,TCM護理為患者出院前后過渡期護理提供了保障,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9]。本研究中,單孔組術后引流量較三孔組少,引流管拔除時間較三孔組短,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三孔組,這提示單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聯合TCM模式護理干預可減少術后引流量,縮短置管時間,減少術后并發癥。
IL-32及PCT均可反映機體炎癥應激反應,其水平增高提示患者機體出現炎癥反應;CD4+、CD8+為機體免疫功能指標,兩者具有相互調節的作用,其水平下降時往往意味著患者機體的免疫應答能力降低。受手術侵入性操作的影響,患者機體腎上腺皮質的可分泌大量皮質醇,交感神經處于異常興奮狀態,術后早期患者機體炎癥指標有所上升,免疫功能受到一定抑制。本研究中,術后7 d兩組患者IL-32、PCT、CD8+百分比均較術前升高,但單孔組均低于三孔組,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均較術前降低,但單孔組均高于三孔組;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FACT-L各維度評分均較術前升高,且單孔組均較三孔組更高,這提示單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聯合TCM模式護理干預可減輕患者機體免疫及炎癥反應,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其原因在于,相較于三孔胸腔鏡,單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中切口更少,術中損傷更小,對機體產生的炎癥刺激更輕微,同時患者術后的疼痛感更輕微,機體免疫等各項機能恢復更快,患者生活質量更高[10]。基于TCM模式的護理干預中,患者自入院至術后各個階段均接受專業、全面的護理,該模式的護理干預以患者為核心,以其身心需求為出發點,在很大程度上確保護理工作的連續性與協調性,可有效促進患者術后恢復[11]。
綜上,單孔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聯合TCM模式護理干預可減少術后引流量,縮短置管時間,減輕患者機體免疫及炎癥反應,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且術后并發癥較少,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建軍, 孫宇, 李古益. 單孔胸腔鏡和三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早期肺癌的療效比較[J]. 中國臨床醫生雜志, 2022, 50(2): 184-187.
[2]劉軍, 張雷, 李洪林, 等. 單孔胸腔鏡與三孔胸腔鏡在肺癌肺葉切除術中臨床應用比較[J]. 臨床軍醫雜志, 2021, 49(7): 813-814.
[3]戴安, 杜晶晶, 劉思雨, 等. 基于TCM模式構建肺癌手術患者康復護理方案及應用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 2020, 23(35): 4508-4513.
[4]劉寶東, 支修益. 肺癌第8版TNM分期解讀與展望[J].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 2016, 37(6): 753-757.
[5]中華醫學會, 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中華醫學會雜志社. 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8版)[J]. 中華腫瘤雜志, 2018, 40(12): 935-964.
[6]潘雁, 徐云華, 王韡旻, 等. FACT-L中文版4.0用于肺癌化療患者生命質量測定的分析研究[J]. 中國衛生資源, 2010, 13(6): 265-267.
[7]王小衛, 濮忠建, 包軍軍, 等. 單孔、兩孔及三孔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對老年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療效及對氧化應激的影響[J]. 中國醫藥導報, 2024, 21(2): 124-127, 131.
[8]王輝, 鄭翔, 聞作川, 等. 三孔和單孔胸腔鏡手術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圍術期應激指標水平及并發癥的影響[J]. 分子診斷與治療雜志, 2023, 15(11): 1921-1924, 1929.
[9]張志敏. 過渡式護理模式對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J].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8, 15(1): 105-106.
[10]張彤, 張安慶, 張榮新, 等. 單孔及三孔胸腔鏡對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臨床指標及術后恢復的影響[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20, 19(21): 2316-2319.
[11]石玲, 陶彤, 張筱童. 基于TCM模式的護理干預對肺癌手術患者情緒、肺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23, 32(13): 1876-1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