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銀萍
一、課程背景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對勞動課程進行了具體指導。但因我國南北地域的顯著差異以及勞動課程強烈的社會性和實踐性,在勞動教師本就以兼職教師為主,專業水平和實踐教學經驗都比較薄弱的情況下,缺乏完善教材,就更難上好勞動課,影響了勞動教育的育人效果。因此,學校需構建符合《課標》和學校實際的勞動校本課程,為勞動教師提供教學的“腳手架”。
本校有一個占地面積為2029.53㎡的勞動實踐基地——“創生園”,是全佛山市校內種植面積較大的勞動實踐基地。本校因地制宜,設計出以農業生產勞動為主,日常生活勞動與服務性勞動相結合的“1+X”融合式勞動教育課程。
二、課程目標
以“1+X”融合式勞動教育校本課程構建為突破口,借助本校“創生園”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平臺,實現傳統種植與智慧種植勞動實踐課程和多個學科教學相結合,構建具有我校特色的“1+X”融合式勞動教育校本課程。梳理出“1+X”融合式勞動教育課程的資源,探究課程實施的方法策略,以及制定課程評價內容與方式,提高學生的勞動實踐能力和勞動素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三、課程內容
(一)種植實踐課程
“1”是指學校根據本地區的地理條件、氣候類型等實際情況開展具有本地區特色的種植課程。本校依托勞動基地開設的種植課程為必修課程,充分發揮校內勞動實踐基地——“創生園”的重要作用,開設具有特色的種植課程:無土種植和傳統種植兩大課程。所有課程設有“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兩大模塊,并具有從教師授課到學生學習的相關教學資源和平臺。
(二)融合式課程
“X”是指學校基于種植必修課程而延伸出來的、符合學生興趣及年齡特點的,與各個學科相結合的勞動實踐活動。
1.校內:“創生園里寫詩歌”(與語文融合)“創生園里的小畫家”(與美術融合)“植物生長大探秘”(與科學融合)等有趣的學科融合式勞動教育課程。
2.校外:“家庭勞動教育清單”“研學實踐活動”和“社會服務性勞動”相融合的勞動實踐課程。
四、課程實施
(一)勞動課程師資建設
專家引領,骨干帶動,提升勞動教師專業素養。為提升勞動學科教學質量,加強勞動師資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專家示范、引領、輻射作用,本校聘請基礎教育界、高校教授、教育教學科研員等專家,成立勞動教育專家智庫。專家團隊分別從課程框架搭建、課程內容設計以及課程實施等方面給予了高層次的指導。在專家引領下,我校勞動教師有了上好勞動課的底氣和勇氣。
本校還以“骨干帶動”為策略,精心選拔了一批優秀教師組成勞動學科核心團隊,發揮示范作用,以此帶動整個科組發展。例如,勞動骨干張老師多次承擔展示課任務,帶動一批勞動教師共同成長。同時,主管勞動教育的蔡校長帶領幾名教師參與鎮域勞動實驗項目,在研究過程中打磨出一系列精品課例,為我校教師專業化成長提供路徑。
(二)勞動課程實施方式
1.項目化學習
(1)入項探索
我們把勞動課程里面的各項勞動內容作為入項活動,通過真實或模擬的情境讓學生對勞動項目主題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或認知沖突,提出驅動性問題,并進行自由探索。例如,在水培葉菜的勞動項目中,教師可以帶學生到創生園的無土栽培大棚,觀察對比水培葉菜和外面傳統種植的葉菜,學生發現“水培葉菜沒有蟲洞,而傳統種植的葉菜卻被蟲子咬得滿身都是蟲洞”,從而讓學生在感性的認知沖突下進行下一步的探索學習。
(2)知識與能力建構
基于入項探索中學生存在的認知難點,教師提供資料、工具、支架等支持性指導,引導學生深入探索并形成新的認知。比如,學生在開展“怎樣防止水稻被小鳥偷吃?”的項目化學習中,有學生想做個會動的稻草人來趕走小鳥,可是,在學生的已有知識儲備中不知道如何制作稻草人。此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稻草人制作的短視頻和制作需要的勞動工具,讓學生繼續探索學習。
(3)合作探究
學生組成項目學習小組,一般2至4人為宜,小組之間進行分工合作,交流討論,分享不同的解決方案。
(4)形成與修訂成果
教師根據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提出的各種解決方案進行集中批判性分析,評估其可行性、嚴密性等,引導學生對勞動成果進行修改、迭代。
(5)出項
出項是學生展示自己和同伴對勞動項目的理解,學生可以用豐富多樣的形式來呈現勞動項目的過程和成果。以“植物生長大探秘之蘿卜的生長”勞動項目為例,有的學生撰寫了觀察日記,詳細記錄了蘿卜從播種到收獲的變化;有的則把種植好的蘿卜進行銷售,并制作了短視頻,將種植過程以圖片和視頻的形式生動展現給顧客;還有的將種植心得和所遇問題整理成條理清晰的成果報告……學生在這個實施環節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充分展現他們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
(6)反思
反思是回顧整個勞動項目的歷程,在教師引導下對前期的各種勞動過程進行反思,聚焦前期的失誤、經驗和教訓,并把這些經驗推廣到其他勞動項目中,培養學生的良好勞動品質和勞動精神。
2.融合式教育
(1)教師融合
不同學科教師跨學科兼任勞動教育教師,讓勞動老師“雜”起來,讓不同學科的教師與勞動教育碰撞出更多有創意的教育火花。
(2)學科融合
構建“勞動+”學科融合式勞動教育模式,如“勞動+語文”“勞動+美術”“勞動+科學”等,挖掘各學科勞動教育資源,在學科教學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拓展勞動教育育人途徑,提升勞動教育效果。
(3)場域融合
“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勞動場域互相融合,共同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勞動教育場景。比如,我校給每個班級都配備了一塊約50平方米的種植地。在學校,班主任帶領孩子開展栽種、拔草、澆水等勞動項目;假日里,家長帶孩子回校參與水稻收割、采收蓮藕等勞動項目,并把采收到的蔬菜、蓮藕等帶回家烹飪,或者拿到市場去體驗售賣蔬菜活動。
(4)活動融合
學校勞動教育與其他教育教學活動的相互融合,有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例如,“學雷鋒紀念日”活動就是勞動教育與德育活動的理想結合點。學生可以參與志愿活動,為他人提供幫助,體驗無私奉獻的喜悅。這既有益于學生品德的培養,也能錘煉意志品質。此外,勞動教育也可與科技節活動相結合,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學生可以參與設計、制作科技產品,通過動手實踐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三)勞動課程實施保障
1.課時安排與師資保障
學校每周安排一節勞動課,確保勞動課程的實施,還安排了與勞動課程相關的課后服務素質拓展課程,滿足熱愛勞動的學生需求。此外,學校還培養了一支經驗豐富、富有教學熱情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以確保高質量的教學實施。
2.配套課程和資源支持
學校提供與勞動校本課程相關的優質教學設計、課件和資源,以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充分利用這些工具,順利開展勞動課程。
3.實踐機會和場地
確保學生有足夠的實踐機會,以及適當的場地和設施支持,以便他們能夠在真實的勞動環境中學到實際技能,提升勞動素養。
4.家長和社區的支持
通過與家長和社區的密切合作,促進家校合作,使得勞動校本課程更好地融入學生的成長環境。
5.安全保障
需建立健全安全教育與管理并重的勞動安全保障體系。對師生進行勞動安全教育,科學評估活動風險,排查隱患,規范操作,強化管理,確保教學過程中的安全,包括勞動工具的使用、特殊勞動項目的操作流程等,都要制定完善的操作規范。
五、課程評價
(一)過程性評價
在勞動課程的過程性評價中,可以關注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精神。通過觀察和記錄學生的表現,評價其對勞動的積極態度、任務完成的程度和團隊協作能力。在我們的校本課程里,每個課時都會根據具體的勞動項目要求,圍繞勞動素養的四個方面,通過評價記錄表進行自評、互評和師評,確保“教-學-評”的一致性。
(二)階段綜合評價
綜合評價融合過程性與結果性評價,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建立數字化評價檔案。教師和家長可隨時上傳學生勞動實踐記錄并評價,保障評價完整性并分散工作壓力。結果性評價包括勞動成果展示和年級技能比拼活動,綜合評價勞動素養和技能表現,為教學改進提供參考。
通過“1+X”融合式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學生得以在真實的勞動環境中學到實際技能,培養勞動素養。專家引領、骨干帶動等方式提升了勞動教育師資隊伍的水平,科學的評價體系確保了勞動課程的實效性。這一勞動教育模式不僅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而且為學校培養未來時代的創造者提供了有效途徑。
責任編輯 鐘嘉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