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金怡
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實施德育教學的重要渠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打破過去“滿堂灌“的模式,尊重學生主體,打造自主多元、具有深度和廣度的課堂。“讓學引思”的教學方法給予學生擴展思維的空間,有效調動學生參與、思考、交流、提問的積極性。本文將圍繞“讓學引思”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踐方法展開討論。
關鍵詞:讓學引思;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4-0156-03
“讓學引思”教學法以學生本身為核心,先“讓學”后“引思”,鼓勵和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思考,對所學內容進一步深化理解。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而言,應用“讓學引思”教學法可以有效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學習、主動思考,從而進一步培養善于思考的學生,有利于加強初中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以及綜合素質。
一、“讓學引思”教學模式的定義與作用
“讓學引思”教學模式以解放頭腦、開放自由為出發點,鼓勵和倡導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探索知識的邊界,對所學內容和實際生活體驗不斷提出問題和思考,從而完成知識的內化,同時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卓越的思維能力。“讓學引思”融入思考和探究,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滿足新時代學生自主性需求,讓其在深入思考、探究知識、反復論證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和愉悅感,使學習質量更上一層樓。采用“讓學引思”教學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不停思考,留給其更多的表達機會,將課堂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借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鍛煉學生的綜臺能力,為其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基于“讓學引思”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方法
(一)問題啟發思考,層層導入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實際中,學生不僅要了解和記住課本上所涉及的知識點,更要深層次地理解和消化,懂得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教師應遵循“讓學引思”教育理念,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思考空間,活用、巧用不同難度的問題啟發學生思索。初中生正處于自我意識增強的成長期,他們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同時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故此,教師可根據每節課不同的知識點設計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借問題啟發學生思考,用反問引導學生探究,用設問擴展學生思維。
舉個例子,在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探問生命》這節課中,教師可從課前導入開始,設置一系列問題,由淺入深,推進學生思考,引導學生理解生命的意義,產生對生命的敬畏之心,尊重生命。首先,打開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BBC紀錄片《生命LIFE》,這部紀錄片用鏡頭探索生命物種多樣性以及動植物為了生存而練就的不凡本領。在觀看完紀錄片選段后,請學生靜下心來思考一下:“為什么這些動植物在進化過程中練就了這些獨特本領?它們是為了什么呢?”由此獲得“動植物為了生存而演化出各種本領,生命來之不易”的結論。接著拋出問題,要求學生運用幾個關鍵詞來描述生命的特點:問題1,“你認為生命的特質有哪些?”問題2,“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人類生命的價值?”經過短暫的思考之后,不少學生提出了他們的想祛,給出了自己對生命的理解以及關鍵詞。隨后,教師可以繼續探問,將班級學生的思路引向“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主題,“大自然中的動植物們在數千年的進化過程中,衍生出那么多生存的手段,都是為了生命的繁衍與延續。生命是脆弱的,也是堅強的。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生命只有一次,我們應該怎么對待生命?如何對待生命關系?”,由此鼓勵學生踴躍發言,表達看法。有一些學生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分享了自己對于生命逝去和誕生的體驗。
整堂課氛圍融洽,學生都很投入。最后,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將本節課所有的問題串聯起來,邀請幾位學生上臺,將他們對于生命的感悟和理解歸納總結,用自己的語言寫出答案。思維導圖是可視化的工具,有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有助于在課堂上整理和把握知識。設置特定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最后借助直觀的思維導圖,把不同問題和知識點全部串起來,實現了“讓學引思”教育理念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實踐運用。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設問,圍繞主旨進行追問,可以推動學生不斷深入思考,讓知識理解得更透徹。
(二)聯系實際生活,深化理解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既是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同時也是法治教育、國情教育,有助于初中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和世界觀。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需將課本上的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聯系起來,深化學生田理解程度。先“讓學”,掌握課本知識內容,后“引思”,聯系知識和日常生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以學生為本,啟示學生擴展思維,實現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點的活學活用。充分踐行“讓學引思”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去感情、反思、探索,打造“學思并濟”的高效課堂,有效提高初中生的思維能力、理解水平。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七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生括需要法律》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實際案例,讓學生透徹理解法律在現代生活中的重要性,然后再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經歷,明白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法律的加持。“同學們,法律是治理國家的重器,同時也保障和規范著現代文明生活。大家能夠列舉出幾個法律法規的正式名稱嗎?”在學生作答后,播放近年來的典型法治新聞的視頻。素材可以通過《法制網》《央視網:法制新聞》《法治中國新聞網》等網站獲取,如“網絡水軍”“高空拋物”“非法投放外來物種”“電信詐騙”等都是學生們耳熟能詳的熱點新聞,看完后,學生們的討論意愿強烈。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場景、哪些行為是受到法律保障或規范的,如果觸犯法律會面臨怎樣的后果。從日常的交通出行到刑事案件,學生們積極發言,集思廣益,列舉了許多他們在生活中遇到或聽說的實際案例,如闖紅燈、逆行、醉駕、吃飯逃單、偷竊、打架斗毆等。“同學們分享的例子都很典型,沒錯,我們的生活其實時時刻刻離不開法律的規范和保護。它看不見、摸不到,卻對現代社會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維護社會安定,保障國家運行,同時也守護著我們每個人。現在請大家來想象一下,如果現代社會沒有這些法律,我們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子的呢?”從生活實際出發討論,要求學生發散思維,換位思考,根據之前聯想的生活與法律相關的事件,來反思法律的意義,如果沒有法律,或法律意識的淡薄,將對每個人的生活造成什么后果。
這節課上,教師充分發揮“讓學引思”教學的作用,鼓勵學生多看、多想、多講、多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引導他們從課本知識內容出發,延伸到實際生活中,最后再回歸“生活需要法律”這一主旨,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讓原本抽象枯燥的知識點更親切、更真實,同時也使學生有所想、有所悟。
(三)創設小組任務,探究討論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需要學生擁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思考,將“學”與“思”融為一體,鼓勵學生擴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探究學習、互相交流,將“讓學引思”落到課堂教學實踐中。沒有思維就沒有發展和創造,缺乏思考也就喪失了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學習能力無法得到提升和發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習小組,鼓勵學生互動交流,開展學生之間的協同學習活動,創設特定的課堂學習任務,讓學生去探究、討論、總結、歸納。即踐行“讓學引患”教育理念,同時也鍛煉了初中生的思維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識。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八年級上道德與法治《合理利用網絡》這節課時,教師讓各個學習小組以“如何安全使用網絡?沉迷網絡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對待網絡謠言”這三個問題開展課堂討論,以此加深學生對網絡安全以及理性參與網絡生活等相關知識的理解。每組學生將有十五分鐘的討論時赫,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同時也需要將觀點進行提煉、歸納和記錄,完成一份可視化的簡報。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和提示,鼓勵學生在課本內容的基礎上擴展思考,盡可能提出更多元、更完整、更豐富的觀點,并撰寫成簡報內容。最后,邀請小組代表上臺分享篇報,講解組員們的觀點。班級中所有學生都參與其中,小組化討論讓性格較為內向的學生也能敢于發表自己的想法。大多數小組都完成得不錯,不少學生談到了“遵守法律、恪守道德、傳播正能量、防沉迷”等內容,還提出了他們對未來網絡世界的暢想。在每組代表分享完畢后,教師給出準確的點評和正面反饋,對學生們的看法進行適當補充,即培養了初中生的思維能力、團隊合作精神、文字歸納能力,同時也幫助學生建立了自信心,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踴躍分享,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并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
小組討論的學習模式能讓每一位學生都全身心投入課堂中,促進學生在交流互動中實現多向思考、思維互補和共同進步。學生不僅要掌握課本上已有的知識,更要通過自身的思考和感悟提出見解,觀察、思考、參與、運用,才能掌握抽象的知識。
(四)開展課堂辯論,鍛煉思維
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應該讓學生在每一節課上“享受到熱烈的、沸騰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可設置符合初中生性格特點的思辨環節,將“讓學引思”真正落到實處,鼓勵學生表達自我意識,善于思考,敢于提向,勇于質疑。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進程中融入思考性、啟發性強的辯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八年級下道德與法治《我對誰負責,誰對我負責》時,教師引導班級學生開展辯論,并設計“我們是否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身上的責任是否在逐漸增大?”“責任與自由之間是怎樣的關系”等核心問題。學生經過自愿分組,根據自己感興趣的選擇辯題,每組學生將有數分鐘的準備時間,兩組之間將圍繞同一題目展開不同論點的辯論賽。開展辯論比賽最重要的不僅是結論,更應注重學生在辯論過程中思維、思考的推進,注意學生對課題的理解、判斷,考察班級學生對于“責任”定義的理解程度,他們闡述的論點是否能夠站住腳、邏輯是否清晰、表達是否流暢。這也需要教師的鼓勵與反饋,對學生提出的反思、延伸、聯想、質疑,都應當給予指導和鼓勵,培養初中生敢說敢聞的自信心。在本次辯論活動中,幾乎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不少同學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和想法,言之有物,條理清楚,課堂討論范圍濃厚。最后再由教師總結,回歸課程內容本身。“我對誰負責,誰對我負責”幫助初中生深化理解什么是責任,經過討論,學生們懂得在社會生活的舞臺上,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承擔著相應的責任。“責任與自由是共同存在,并不沖突。我們在享受自由的同時,也需要盡到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那么接下來請大家思考一下,在生活、學校和社會這三個不同前提下自己的責任有哪些呢?”討論、辯論、再思考,便于學生深入理解和徹底消化本課知識點,其次調動了學生的頭腦,使他們積極參與到交流活動中。
學生的辯論探討的過程就是“引思”的過程,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和體現責任擔當,將“學”“思”充分結合,帶動和鼓勵初中生發言表達。將每一節道德與法治課堂變為學生思維的訓練場,擺脫灌輸式、填鴨式的刻板教學,讓那些原來在班上不敢發言的學生,通過討論、辯論、演講等活動環節得到鍛煉。
三、結語
基于“讓學引思”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助于讓課堂教學走向高效,提升初中生的綜合素養和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同時,提高思維能力。在活動參與和體驗的過程中加深對思政文化內涵的理解,增強道德與法治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引導初中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為其以后的成長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責任編輯:劉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