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字治理是時代大勢所趨。浙江省海鹽縣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數字化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從2010年起的信息化建設,到2015年開始逐步將 “互聯網+”應用到醫院、醫藥和醫保 “三醫”領域,對標全省 “健康大腦+智慧醫療”“健康大腦+數字健康管理”的大框架,尋找改革的小切口,再造醫療服務流程,迭代升級醫保服務,不斷取得新突破。本文選取海鹽在推進全領域 “互聯網+醫療健康”中的典型實踐進行分析,探索典型實踐背后的規律,提煉得出數字治理驅動下公共服務供給流程再造的經驗啟示。
關鍵詞:全領域 “互聯網+醫療健康”;數字化改革;流程再造;制度重塑
步入新發展階段,數字治理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數字中國,并寫入國家 “十四五”規劃。浙江在數字治理領域先行先試,相繼推動了 “最多跑一次”改革、政府數字化轉型、數字化改革,取得了良好基礎。當前,公共服務供給更趨均等化、多樣化,但由于公共服務供給主體涉及不同部門,而部門間存在多種壁壘,供給碎片化仍是公共服務領域的一大問題。數字化改革將有效推進部門核心業務數字化,打通部門間數據壁壘和業務壁壘,為解決供給碎片化提供技術支撐和制度保障,全面推動跨部門高效協同。
一、數字治理驅動下公共服務流程再造的理論邏輯
“流程再造”起源于企業業務流程的更新再造,后被應用于政府的政務流程再造和公共服務流程再造。當前,在數字治理驅動的新形勢下,在數字化改革的新浪潮中,公共服務的流程再造又有了更深層次的含義,它作為公共服務數字化改革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制度和機制重塑的重要基礎。按照系統分析 “V”字模型理念,公共服務的數字化改革要以重大任務為起點,確定改革的著力點,基于重大任務定準核心業務,拆解業務單元,梳理協同業務清單,明確業務流、數據流。同時,以需求導向全面分析發展需求、民生需求、治理需求等,厘清當前公共服務流程機制中的堵點問題,靶向發力,重造業務流程,重構規則標準,重塑治理端和服務端的功能,推動全方位的制度性機制性變革。
二、海鹽全領域“互聯網+醫療健康”實踐
在推動 “互聯網+醫療健康”的進程中,海鹽圍繞醫院、醫藥和醫保 “三醫”資源,全方位推進。在2010年被列為國家醫改信息化 “3521”工程試點縣,累計投入近億元推動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2015年起,將 “互聯網+”廣泛應用于中醫治療、醫保移動支付、線上復診、藥品調配等領域,更好地為群眾就醫提供了線上線下全覆蓋的精準服務。2021年,對標全省 “健康大腦+智慧醫療”“健康大腦+數字健康管理”的大框架,尋找改革的小切口,再造醫療服務流程,迭代升級醫保服務,不斷取得新突破。
(一)實踐一:互聯網醫院
為向群眾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醫療服務,海鹽加快推動互聯網 “三醫聯動”工作,于2020年11月建成全省首家縣域互聯網醫院平臺,率先開發線上實名制認證技術,與醫保中心搭建線上結算綠色通道,全面優化 “掌上醫療”。海鹽互聯網醫院平臺可以為縣域簽約居民患者提供在線復診、遠程會診、診后隨訪、處方審核、藥品配送、報告查詢、健康管理等一體化的就醫全流程服務。在優化服務端的同時,進一步強化統籌,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建成全縣統一號源池,實現全縣門診、醫技、床位的全盤統籌、精準管理,推動域內轉診順暢流動;細化分時段預約至20分鐘內,確保供需精準對接。總的來說,互聯網醫院平臺相當于醫療服務數字化的一個基底,依托該平臺,中醫藥數字化健康服務、老年人 “兩慢病”數字化健康服務的部分業務可直接實現模塊嵌入、迭代升級。
(二)實踐二:“慢病通”應用
1.需求分析
從總趨勢看,慢性疾病成為老年人身體健康的重大隱患。從服務側看,老年人對于慢病的認識及重視有待提高、自我管理有待提升。從治理側看,相關部門、醫療機構對慢病知識的普及、慢病人群的管理、慢病情況的掌握等有欠缺。
2.場景建設
應用針對高血壓、糖尿病兩類慢病,場景涵蓋:①慢病綜合治療。提供數字家醫、預約診療關懷、智能隨訪、互聯網醫院慢病在線復診續方等醫療新服務,落實慢病分級診療政策。②慢病智慧分析。基于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塊上”歸集縣域醫療系統內部數據,與縣域中醫藥大數據分析平臺對接,“條上”連通省市平臺,打通醫保、民政、公安等數據流通道,形成 “一庫、一圖、一指數、一報告”的多維動態慢病分析網。③院區多跨協同。完善醫共體基礎設施,統一內部診療流程、轉診服務等,集成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改革中慢病工作當量數據,實現醫共體智慧化考核。④適老智享改造。建立電視機端適老數字健康服務,簡化操作流程,提供紙質健康報告、語音互動服務、子女替代操作等功能。
3.改革突破
“慢病通”以慢病為突破口,集智慧醫療、數字健康管理、績效管理于一體,構建了醫療健康領域的大場景,為其他小切口深層次拓展提供了范本。在提供 “兩慢病”全鏈條閉環醫療服務的同時,實現與現有系統的數據互聯,形成可視化全屏掌控,助力有效開展最小顆粒度的精細化管理。
(三)實踐三:數智國醫
1.需求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薄弱,信息缺乏有效整合利用。中醫藥 “簡便驗廉”的優勢可更好滿足群眾就醫需求。
2.場景建設
線下建立 “1+1+9+N”中醫藥智能醫共體,形成縱向四級服務網絡。線上打造 “五智型”區域中醫智能醫共體,實現智醫、智藥、智聯、智數、智學全方位拓展延伸。打造全國首個縣域 “互聯網+”現代中醫藥診療服務平臺,實現網上復診掛號、線上診療、線下處方開具、中藥 (代煎)配送的就醫全鏈條服務。全國首個部署縣域中醫智能診療系統,實現 “病癥輸入—自動開方”的智能化流程。形成醫療信息大數據池分析居民健康情況,引導居民健康生活。率先建成縣域共享中藥房,實現患者使用同一飲片庫、庫存飲片統一回購、飲片質量統一把關、處方統一配送。
3.改革突破
全面提升中醫資源利用率,線上直達全國民醫,連通省級醫院,線下基礎配套完善、醫共體聯動良好,中藥飲片統一管理,有效整合中醫資源,實現高效共享。全面推動中醫就診智能化,中醫在線復診、遠程就診、智能處方、醫保實時報銷等功能的上線實現了 “零接觸”醫療服務。全面規范中醫醫療服務,先行先試規范了中醫門診電子化病歷、中醫智能開方系統,是中醫領域的重大成果。
三、數字治理驅動下公共服務供給流程再造的經驗啟示
醫療健康服務是公共服務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綜合分析海鹽醫療健康領域四項實踐,深入探析實踐中的共通點,并拓展應用邊界至公共服務領域,可發現,公共服務領域的流程再造包含以下五個特點,這也是公共服務領域流程再造的著力點和落腳點。
(一)供給思維:從管理到服務
公共服務流程再造過程中,供給主體逐步從管理思維轉向用戶思維。數字化的應用推動供給思維加速轉變,在提供公共服務時,更加注重 “群眾需要什么、怎樣更便捷”。海鹽醫療健康領域的改革也是基于群眾對于醫療服務的多樣化、個性化、便利化的需求,不斷推動流程再造,并用制度化的成果固化流程變革、機制變革。[1]
(二)供給導向:從當下到未來
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之快、群眾需求變化之快,需要在公共服務領域流程再造時堅持未來導向,超前謀劃、超前布局。海鹽醫療健康領域的信息化建設在2010年即啟動,積累了扎實的基礎,當面對新冠疫情時,能夠及時把準方向,建成互聯網醫院,實現 “零接觸”就醫。公共服務領域的流程再造同樣要有前瞻性、創新性。
(三)供給內容:從粗放到精細
以往公共服務是較為單一粗放的,如就醫只是單純的 “醫生—病患”兩點一線,而當下,供給內容實現了兩端突破。從服務側來說,供給內容不斷拓展延伸,覆蓋了看診、報銷、配藥、住院等各個領域,并且聚焦每一細分領域提供更加精細化的服務;從治理側來說,更加注重情況 “一屏統攬”,注重用數據預測輔助決策。同理,交通、旅游、教育等公共服務的流程再造,都需要實現功能精細化、集成化、系統化。
(四)供給方式:從分散到協同
相較于以前公共服務的分部門供給,數字化改革趨勢下,更加注重部門之間的高效協同配合,即要推進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整體智治,建立共享數據倉,通過系統對接、系統打通,促進數據流通,改變以往數據壁壘、“數據孤島”等弊端,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效率。數據共享的背后,更是部門職能的整合、業務的協同,最終的目的是通過流程再造,提供更為便利的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務。“3+N”一站式結算正是供給方式變革的生動體現,流程再造后,群眾享受到了醫療費用報銷的便利化。
(五)供給績效:從封閉到開放
以往公共服務供給績效大多由政府內部評估,評估結果對外公開較少,現在更加注重群眾滿意度,建立了 “就醫—評價—反饋—整改”閉環機制,供給績效更加透明化。無論是互聯網醫院、中醫藥數字健康服務,還是 “慢病通”,系統中都有用戶滿意度評價模塊,通過用戶評價,倒逼醫療服務質量提升、醫療服務短板補齊。
四、深入推進公共服務數字化改革的若干建議
海鹽數字化 “三醫聯動”實踐是公共服務數字化改革的一隅,由點及面,深入推進以數字社會 “12個有”為代表的公共服務數字化改革,要堅持整體智治、高效協同,利用系統 “V”字模型,推動理念、工具、機制迭代。
(一)系統推動“一件事”集成改革
海鹽的改革覆蓋了就醫全鏈條。公共服務數字化改革的思路也要從聚焦部門的 “一件事”轉變成聚焦群眾的 “一件事”,跳出部門局限,換位群眾視角,延展 “一件事”范圍,形成全鏈條服務。就 “住有所居”而言,群眾關心的是房子 “一件事”,覆蓋了找房、中介、貸款、辦證、物業、裝修等一系列事件,而部門往往從自身職能出發,更多關注其中一個環節。[2]在 “一件事”理念指導下,要有機系統串聯起公積金、住建、市場監管、銀行等部門,統籌推進 “住有所居”各環節暢通,確保群眾 “一件事”全流程服務。
(二)前瞻性發現并滿足群眾需求
海鹽實踐起步早、進度快,在疫情挑戰和數字化改革機遇下有了新突破。因此,要強化前瞻性意識,立足建設共同富裕典范城市的重大任務,持續考慮未來10多年里群眾對于公共服務多樣化、個性化、便利化的需求,超前布局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務。[3]瞄準公共服務質量不高、便捷不夠、供需不對稱、供給不系統等問題,在省統一規劃、省統建應用的基礎上,從善育、優學、頤養、宜居、暢行、樂游等方面謀劃關鍵小事,推動相關應用推陳出新、無中生有、有則變優,推進公共服務精細化。關注 “數字鴻溝”,融入適老化改造,促使改革成果全民共享。
(三)健全治理端、服務端、市場端“三端”機制
從治理端看,完善部門多跨協同機制,打破系統壁壘、業務梗阻,主觀一體推動,這是確保公共服務供給完整性、高效性的重要基礎;完善線上線下貫通機制,線上建系統、通數據、做分析、做預測,實現地區情況一屏全覽,為高效治理提供輔助;線下夯基建、強隊伍、優流程、暢機制,確保工作運行順暢。從服務端看,群眾是公共服務的接受者,也是打分人,要建立 “辦事—評價—反饋—整改”閉環考核監督機制,用戶可邊用邊評,服務績效更加透明化,評價結果更具實用性。[4]從市場端看,堅持公平原則,鼓勵社會參與、多元投資,推動改革市場化、效率化,如海鹽醫保領域引入商業保險,群眾多重受益,改革更可持續。
(四)以一地創新、全域共享為導向推進改革
堅持改革的高站位,從全省、全國的站位謀劃,考慮公共服務中的共性和個性問題,一體融入改革,確保改革的全面性和適用的廣泛性。堅持改革的統一化,以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為底座,按照數據指標 “應編盡編”原則,解決應用建設中數據無法獲取的難點,實現數據歸集、共享、流轉零阻礙,為應用完善、推廣夯實基礎。[5]
五、結束語
數字治理驅動下,公共服務的流程再造迎來了新契機。海鹽醫療健康領域的流程再造體現了供給思維、供給導向、供給內容、供給方式、供給績效等五個方面的轉變,為公共服務供給的流程再造提供了方向和思路。總的來說,公共服務供給的流程再造要充分把握好 “整體智治、高效協同”的根本原則,堅持服務端和治理端 “兩端透出”,堅持需求導向、未來導向,瞄準體制機制中的難點堵點問題,在梳理核心業務的基礎上統籌流程再造、優化工作機制,并以制度重塑固化改革成果。
參考文獻:
[1] 金竹青.公共服務流程再造:中國政府流程再造的新趨勢[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8(05):30-33.
[2] 徐蕾,李靖華.公共服務流程再造的決定因素:基于行政服務中心的前沿實踐[J].管理評論,2009,21(03):107-115.
[3] 丁元竹.網絡環境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方式研究[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9(01):48-55.
[4] 張會平,李茜,鄧琳.大數據驅動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研究[J].情報雜志,2019,38(03):166-172,179.
[5] 王亞婷,張宇.數據開放視域下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流程再造與治理創新[J].圖書館學研究,2020,489(22):15-21.
作者簡介: 許文婷,女,漢族,浙江嘉興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體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