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麗影



摘要:目的? 以內科護理學課程為例,分析“互聯網+護理服務” 背景下的“三步四導四課堂”課程思政教學對提升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操作技能和職業素養的效果。方法? 以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大二護生為研究對象,按自愿原則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按原教學模式開展線上線下教學,試驗組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背景下的“三步四導四課堂”課程思政教學。結果? 試驗組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得分(t=-4.11,P<0.05)、專業操作技能得分(t=-17.32,P<0.05)、對“互聯網+護理服務”各評價指標了解程度評分(-21.09≤t≤-13.96,均P<0.05)、對從事“互聯網+護理服務”認同度的評分(t=-4.11,P<0.05)高于對照組。結論? “互聯網+護理服務”背景下的內科護理“三步四導四課堂”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提升了內科護理學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內科護理學;課程思政;互聯網+;護理服務;老齡化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437(2024)02-0055-04
0 引言
目前,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內科護理學正在探索實施“互聯網+護理服務”背景下的內科護理“三步四導四課堂”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教學過程包括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步驟,教學內容導入采用新聞導讀、案例導入、教師引導、學生主導四種方法,情景式教學課堂包括網絡課堂、傳統課堂、臨床課堂、社會實踐課堂四種類型。課前通過網絡課堂把與“互聯網+護理服務”相關的最新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研究成果以及網絡平臺使用、服務項目、上門護理服務流程、護患安全、優秀案例等發布在學習通班級群內,為學生課前學習提供新聞導讀,同時將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掌握的、通俗易懂的知識點編排在有針對性的案例中,進行課前線上案例導入,并提煉案例中的思政元素。課中利用傳統課堂將難度較大的知識點放在課堂上進行教師操作示范、理論講授情景模擬、案例分析引導講解,鼓勵學生主導討論。課后通過臨床課堂到醫院臨床護理一線見習學習,同時請相關護理專家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專題講座、指導和帶領護生們通過社區、居家、機構等社會實踐課堂開展護生上門護理服務社會實踐活動。這種“三步四導四課堂”課程思政教學模式,使學生不僅會做護理的事、還有服務人民的心、奉獻護理事業的情、樹立興醫強國的夢。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互聯網+護理服務” 背景下的“三步四導四課堂”課程思政教學對提升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操作技能和職業素養的效果。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23年9月—2024年1月,從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大二護理專業按自愿隨機原則抽取學習態度端正、學習積極性高、成績優秀的6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0人。兩組學生年齡、性別等一般人口學資料無明顯差異。
1.2 研究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取原教學模式開展線上線下教學。教師課堂講授,學生聽課為主,課堂中老師適當加入針對所講章節知識點的教學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課后在學習通發布作業和討論,要求學生及時復習并進行線上輔導答疑,學生根據個人意愿進行預習和復習。
1.2.2 試驗組
試驗組采取“三步四導四課堂”課程思政教學模式開展線上線下教學。
(1)課前
提前1周教師在超星學習通內科護理課程網絡平臺發布課前預習及學科延伸資料。
新聞導讀:護患情深 為愛前行——阜陽市第五人民醫院護士上門為患者解難題。
通過轉發此新聞稿,讓同學們思考:對于身體不便、行動不便等無法親自前往醫院接受護理的患者胃管堵塞怎么辦?什么是“護士上門”?你愿意接受這種新的護理模式嗎?
案例導入:患者因為高血壓導致腦出血,長期臥床,日常飲食需要通過留置胃管進行,這兩天老人的胃管不小心滑脫,家人都無法操作,老人身體不便,家離醫院比較遠,無法到醫院接受治療。引出什么是高血壓?什么是腦出血?如果讓你上門為這位腦出血導致偏癱的患者插胃管,解決其居家護理難題,你愿意嗎?如果你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是否能提升你的職業成就感、自豪感與自我認同感?
(2)課中
教師導入:播放一段網約護士居家照護腦出血病人的視頻。視頻中網約護理人員按照上門護理的服務流程和技術規范在病人家中一邊和病人聊天,一邊指導病人家屬正確維護留置胃管、進行床上肢體的康復訓練等。學生通過學習感受到這種新的護理模式可以幫助那些因為腦出血而導致偏癱、偏盲、偏身感覺障礙的病人減輕痛苦,解決他們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再通過教師操作示范、理論講授、情景模擬、案例分析等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地職業責任感、幸福感、創造力。
學生主導討論:鼓勵學生圍繞教學重點和難點展開討論,復習鞏固知識點,指導病人進行有效的康復訓練,并通過網絡平臺接單、角色扮演、案例情景再現等方式讓學生進行上門護理服務模擬訓練,強化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操作技能,為以后更好服務社會做好準備。
(3)課后
帶領學生到合作醫院的心血管和神經內科見習,收集高血壓、腦出血的相關病歷,讓學生認真研讀,學習如何為病人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同時請護理專家為學生舉辦相關專題知識和“互聯網+護理服務”的講座,在提前取得護理部和患者及家屬同意的前提下,分批分次跟隨護士一起到訂購上門護理服務的患者家中進行見習。
1.3 效果比較
1.3.1 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操作技能考核成績比較
試驗結束,比較兩組學生專業理論知識考核成績(總分100分,內科護理學專業知識占70%、“互聯網+護理服務”相關知識占30%)和專業操作技能考核成績(總分100分,校內實訓室臨床實操占50%、模擬“互聯網+護理服務”居家場景實操占50%)。
1.3.2 對學生了解“互聯網+護理服務”程度的評分進行比較
通過問卷星對兩組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兩組學生對“互聯網+護理服務”了解程度評分的比較。采用Likert5級計分法,從“完全不了解 ”到“完全了解”,分別計1分、2分、3分、4分、5分。
1.3.3 對“互聯網+護理服務”認同度的評分比較
通過問卷星對兩組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兩組學生對“互聯網+護理服務”認同度的評分比較。采用Likert5級計分法,從“完全不認同(不愿意)”到“完全認同(愿意)”,分別計1分、2分、3分、4分、5分。
1.4 統計分析
運用SPSS26.0統計分析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計量資料用( ±s)表示;用 t 檢驗統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操作技能考核成績
兩組學生專業理論知識考核成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11,P<0.05),試驗組考核成績(82.7±9.27)分高于對照組(73.8±7.41)分。兩組學生專業操作技能考核成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7.32,P<0.05),試驗組考核成績(95.0±2.23)分高于對照組(76.0±5.59)分。見表1。
2.2 對“互聯網+護理服務”了解程度評分
兩組學生對“互聯網+護理服務”了解程度各指標評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21.09≤t≤-13.96,均P<0.05),試驗組學生對“互聯網+護理服務”模式、服務項目、網絡平臺使用、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發展前景的了解程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見表2。
2.3 對從事“互聯網+護理服務”認同度的評分
試驗組學生對從事“互聯網+護理服務”認同度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11,P<0.05),試驗組學生對“解決居家護理難題,提升護士職業成就感、自豪感與自我認同感”“靈活的工作方式,激發了護士學習、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職業發展的多樣化,為護士提供了展現專業技能、發揮專業價值的舞臺,有利于護士更好的服務社會”“從事‘互聯網+護理服務”的意愿均高于對照組,見表3。
3 結論
3.1 采用“三步四導四課堂”課程思政教學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操作技能
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非常關鍵。在以往的內科護理教學中,教師雖然很注重對內科護理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但是課堂設置的案例場景都是醫院,而且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教師講授更強調臨床護理工作流程的規范化,課堂教學沒有創新點。高職護理學生一部分來自中職學校護理專業,他們對專業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也經歷過臨床實習,毫無新意的講授是無法吸引他們的;另一部分學生來自高中起點的高考生,他們沒有醫學基礎,加上內科護理學知識量大,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習效果也不好。把“互聯網+護理服務”的相關知識貫穿了“三步四導四課堂”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全過程,特別是加入了社會實踐課堂這一環節,順應了護理模式的改變。護理新模式靈活的工作方式加上一個個具有溫度和故事性的案例讓每節課都成了一次次奇妙的探秘之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讓學生意識到職業發展的多樣化,為他們提供了展現專業技能、發揮專業價值的舞臺,所以通過對比試驗發現,試驗組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操作技能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互聯網+護理服務”背景下,內科護理學采用“三步四導四課堂”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學生利用網絡課堂的新聞和案例導讀自主學習,實現新知識的初步架構;教師利用傳統課堂、臨床課堂和社會實踐課堂情景式教學與學生小組討論式學習相互碰撞,學生實現了知識的鞏固同時也獲得了學習的新意。
3.2 采用“三步四導四課堂”課程思政教學法有助于提升學生對“互聯網+護理服務”的了解程度
內科護理學作為護理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要順應社會需求和醫學發展,不斷增添新的內涵和拓展新的領域。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慢性疾病的增多,護士開始走出醫院,面向社會,面向家庭開放式病床,滿足院外病人尤其是老年人的基本治療和護理需求,因此內科護理學課程教學中,教師利用校內外課堂讓學生認識護理行業、了解護士職業新發展新變化,對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發揮著重要作用。專科護生對“互聯網+老年家庭護理服務”認知率較低、參與意愿高,建議院校合作共同開發“互聯網+老年家庭護理服務”居家護理相關課程,開展規范化培訓,加大對新興護理模式的宣傳力度,鼓勵護生積極參與[1]。目前“互聯網+護理服務”最大的問題還是護理人力資源不足,雖然現在很多護理學生不符合“互聯網+護理服務”護理人員的入職要求,但是護理專業學生是未來護理行業的核心力量,提前通過內科護理學課程讓學生了解“互聯網+護理服務”這種新興護理就業模式是非常必要的,董星、虞仁義、陳玉爽等研究者的研究結果表明,對“網約護士”了解程度越高,認為其發展前景越好的護生以后的從業意愿越強[2]。本研究也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試驗組學生從事“互聯網+老年護理”的意愿評價優于對照組學生,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采用“三步四導四課堂”課程思政教學法有助于提升學生對從事“互聯網+護理服務”的認同度
良好的職業素養是護生以后開展臨床護理活動的關鍵。內科護理學課程教學要突出價值目標對學生的引領。有研究表明,實訓中案例導入情景模擬的思政教學方法能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3],本研究通過設置思政案例引導學生認識到與病人增進交流,為病人解決居家護理的實際困難,可以提升護士職業成就感、自豪感與自我認同感;通過“上門護理”這種靈活的護理工作方式,可以激發護生學習和工作的積極性、創造力。職業發展的多樣化,為護士提供了展現專業技能、發揮專業價值的舞臺,有利于護士更好地服務社會,提高了學生對從事“互聯網+護理服務”的認同度。
參考文獻:
[1]劉立珍,王平,丁燕,等.專科護生對“互聯網+老年家庭護理服務”的認知、意愿與培訓需求調查[J].中國當代醫藥,2023,30(22):132-136.
[2]董星,虞仁義,陳玉爽,等.互聯網+背景下護生對“網約護士”的從業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J].全科護理,2023,21(6):825-828.
[3]楊永,張瑛,楊連招,等.中醫院校《外科護理學》案例情境模擬實訓“課程思政”教學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36):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