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文獻綜述和邏輯分析,研究了志愿服務對社區居民生活質量的正面影響,以及其產生影響的機制。研究表明,志愿服務可以提高社區公共服務供給,豐富居民文化生活,增強社區凝聚力,從而提升居民生活滿意度。具體來說,志愿服務通過彌補政府與市場供給不足,為居民提供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豐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強了社區內部組織與人際網絡。這些都顯著提高了居民對生活的滿意度與幸福感。這種正向影響的產生,在于志愿服務彌補了政府與市場供給不足,并增強了社區組織與居民之間的聯系。
關鍵詞:志愿服務;生活質量;社區居民;影響機制
隨著我國城鎮化和社區建設的推進,社區志愿服務日益成為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方式之一。現有研究表明,志愿服務可以通過滿足居民多元化的公共服務需求、豐富其文化生活、增強社區凝聚力等途徑,提高居民生活滿意度與幸福感。但關于志愿服務如何具體影響居民生活質量以及其作用機制的實證研究還較為匱乏。本文試圖通過文獻綜述與邏輯分析,厘清志愿服務對社區居民生活質量的影響路徑,解析其產生影響的機制,以期為推進我國社區志愿服務的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一、志愿服務對社區居民生活質量的正面影響
(一)提高公共服務供給
隨著社會的發展,居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政府和市場的公共服務供給往往無法充分滿足居民的需求。志愿服務彌補了政府與市場供給的不足,幫助提供了教育、醫療、文化等廣泛的公共服務,滿足了居民的多元需求。例如,許多志愿者會定期到社區為老人、兒童及其他需要幫助的群體提供免費教育或培訓服務,幫助他們學習新知識、新技能。[1]這相當于增加了社區教育的公共服務供給。有專業背景的志愿者團隊會在特定時間到社區提供義診、協助社區衛生所開展保健指導等,這補充了政府提供的醫療衛生公共服務。此外,一些志愿團體會舉辦文藝表演活動、手工藝培訓課程,豐富了社區的文化生活。總的來說,志愿服務顯著提高了社區的公共服務供給,滿足了居民在教育、醫療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這直接提升了他們的生活質量與滿意度。
(二)豐富文化生活
志愿服務豐富了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正面影響。許多志愿者團體會定期在社區舉辦文化活動,組織居民一起欣賞音樂、話劇、舞蹈等文藝表演,這無疑充實了居民的業余文化生活。這些志愿者組織的文化活動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往往能吸引不同年齡層次的居民參與,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一些有專長的志愿者還會在社區開設手工藝培訓班,教居民學習繪畫、手工編織等技能,培養居民的文化興趣愛好。這些文化活動不僅豐富了居民的業余生活,也增強了居民之間的交流互動。可以說,志愿服務給許多社區居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娛樂活動,提高了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屬于志愿服務的重要正面效應。總體而言,志愿服務顯著拓展和豐富了社區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活動,滿足了居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這對增強社區凝聚力和提升居民福祉有著重要作用。
(三)增強社區凝聚力
志愿服務增強了社區凝聚力,使居民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許多志愿服務活動需要居民共同參與,這加強了居民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例如,社區義診時,居民互相幫助傳遞信息、引導就診順序等都會增進相互理解;文藝活動中,居民表演節目、一起欣賞也讓彼此更親近。[2]此外,在參與志愿服務過程中,居民之間自然形成維護公共利益的共同目標,這凝聚起居民集體榮譽感與使命感。這種志愿服務激發的精神紐帶,使居民更積極主動關心社區事務,增強社區認同感和凝聚力。志愿服務組織還充當了 “橋梁”和 “紐帶”,將原本隔閡的不同居民群體聯系在一起,拉近了居民之間的距離。例如,退休老人參與志愿服務后,與青少年的交往更加密切。可以說,志愿服務增強了社區網絡,使居民關系更加融洽,這也從側面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質量與幸福感。
二、志愿服務對居民生活質量產生影響的機制
(一)彌補政府與市場供給不足
志愿服務之所以能對居民生活質量產生正向影響,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彌補了政府和市場無法滿足的公共服務供給短板。我們知道,政府和市場都有各自的局限,很難完全滿足居民生活的各方面需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往往更注重基本型服務,對居民個性化、多元化需求的回應不足;而市場服務則以營利為導向,對一些無利可圖的公共服務不感興趣。這就出現了公共服務的空白領域。志愿服務恰恰彌補了這一空白。例如,很多志愿者提供面向特定群體或個人的定制化服務,如為殘疾孩子的家長講解護理知識、給孤寡老人做心理輔導等,這是政府的公共服務難以承擔的;而一些非營利性的公益活動,如社區文藝表演、環保宣傳、義診等也非市場力量的服務范圍。可以說,志愿服務彈性大、針對性強,彌補了政府和市場的不足,滿足了居民多元、個性化的公共服務需求。這正是它對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產生重要影響的關鍵所在。
(二)增強社區組織與居民聯系
志愿服務增強了社區組織與居民之間的聯系,這是它對居民生活質量產生正面影響的重要機制之一。首先,志愿服務為居民提供了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的平臺,居民可以通過志愿活動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和決策,這增強了他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責任感。[3]例如,一些社區設立了居民委員會或業主委員會,志愿者可以加入其中,對社區公共設施建設、環境治理、鄰里關系等問題進行討論和監督。這讓居民真正成為社區事務的決策者和參與者。其次,志愿服務組織還常舉辦一些展示社區歷史文化的活動,如老照片展、故事分享會等,這增強了居民對社區的歷史認同,培養他們的社區歸屬感。最后,志愿服務倡導互助友愛、奉獻社會的理念,居民在服務他人的同時也培養了社區公民意識,這對社區內部融洽與和諧有積極作用。總而言之,志愿服務增強了居民與其所在社區之間的認同、責任和紐帶,這是它對提高生活質量產生影響的重要機制。
三、志愿服務對社區居民生活質量的負面影響及應對
(一)增加居民精力和時間消耗
志愿服務雖然對居民生活質量有正面影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居民的精力和時間消耗,形成負面影響。具體來說,居民投身志愿服務需要花費大量業余時間參與培訓、活動準備和開展等,這無疑占用了他們工作、學習、家庭和休閑的時間資源。尤其是那些過度投入志愿服務的居民,往往付出了巨大勞動而收入甚微,長此以往很容易導致身心疲憊。此外,參與志愿服務本身就存在一定工作壓力,一些服務較為繁重或內容敏感,如照料重癥患者、支持心理咨詢等,都可能給志愿者精神帶來負擔。可以預見,如果居民過度或長期參與志愿服務,這種時間和精力的雙重消耗將削弱他們的工作和生活質量。所以,這是志愿服務實施中需要注意的負面影響之一。
(二)可能損害服務對象權益
志愿服務存在的另一個風險是可能無意中損害服務對象的權益。主要表現為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個人信息泄露,以及服務中斷后對象產生依賴性等。第一,由于志愿者普遍未接受專業訓練,服務水平高低不一,一些重大疾病的宣教、特殊人群的關懷等服務可能因水平不足產生負面效果;第二,志愿服務需要獲取對象詳細信息,這很容易導致個人隱私泄露;而信息使用不當也會侵害對象利益;第三,如果志愿服務突然中斷,一些依賴這些服務的對象如病患、特困群體會造成生活質量下降甚至產生心理創傷。這類情況在校園或社區等志愿服務退出后時有發生。總的來說,志愿服務對對象的幫助與損害是同時存在的,對象權益保護問題突出,這方面的監管和預防也是志愿服務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三)應對策略
對于志愿服務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需要從志愿者和管理者雙方面提出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
第一,志愿者自身應合理安排服務時間,注意身心休息,避免過度疲勞。可以定期輪崗,適當減少服務時間。同時,要學會管理精力,在家庭、工作、服務之間尋求平衡。第二,志愿服務組織應加強培訓和流程建設,規范服務標準,提高服務質量,保護好對象信息。建立崗前培訓、上崗審核等制度,讓志愿者掌握技能,還要提供心理調適支持,減輕壓力。第三,完善外部監管與服務協調機制。建立第三方評估考核,開展定期檢查,及時發現問題;構建社區內部協調網絡,避免重復服務或中斷服務。第四,建立違規責任追究制度,一旦發生權益損害可以依法處理或進行賠償,維護好對象權益。只有不同主體各司其職,持續改進,志愿服務的負面影響才能化解。
四、完善我國社區志愿服務的政策建議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為更好發揮志愿服務的正面作用,需要從政策層面加大對社區志愿服務的支持力度。[4]第一,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落實支持志愿服務發展的文件精神,轉變政府角色,支持社會組織和志愿者自主參與社區建設。明確政府在志愿服務中的職責,為其提供政策支持和活動場所。第二,加大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可以設立政府購買服務機制,就志愿服務在教育、醫療、環保等領域的公共產品供給進行合理資助;或設立專項資金,面向志愿服務組織開展公開申請。此外,完善志愿服務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和高凈值人群的捐贈,拓展志愿服務的籌資渠道。第三,建立政府部門與志愿組織的定期溝通機制,聽取意見建議,配合提供公共資源,對接需求服務,實現良性互動。只有深化政府和社會在志愿服務中的合作,形成合力,志愿服務才能在社區深入開展并發揮應有成效。
(二)構建多元化的組織形式
為推動社區志愿服務的發展,除政府支持外,還需要構建多元化的服務組織形式。首先,要支持和發展獨立設置的志愿者社會組織。這類組織具有專業性強、服務持續性好的優勢。可以給予其法人資格認證、政策扶持、稅收優惠等,支持其立足社區開展多樣化公益活動。其次,應進一步鼓勵和引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組建企業志愿者隊伍。發揮企業資金、場地、人才等方面的優勢資源,支持員工參與社區志愿服務。再次,需要推動扶貧基金會、紅十字會等基金會性質的社會組織積極開展面向特定領域或群體的志愿服務項目。[5]最后,要支持大專院校、科研機構中的志愿者團隊深入社區開展志愿活動,發揮其專業服務作用。總而言之,構建政府引導、社會推動、多方參與的分工合作模式,培育多元的社區志愿服務組織,能使這一事業更加活躍和協調有序。
(三)加強系統性管理和協調
為規范和有效管理社區志愿服務的開展,建立系統性的管理和協調機制也很有必要。首先,各級政府應建立健全法規標準體系,為志愿服務提供法律保障。如制定志愿服務促進法,明確規范各方權利義務;出臺服務標準、操作流程、監管考核等制度文件,理順管理新機制。其次,完善志愿服務統計調查制度。定期開展抽樣式調查,建立全國性、區域性的志愿服務數據庫,加強對參與主體、服務內容和效果等的信息收集與整理分析。這可為決策部門提供數據支持。再次,在社區內部建立統一協調機制。各類志愿服務組織之間,以及與企業和政府之間要加強信息共享、合作對接和聯動服務,提高工作效率。最后,各級政府要設立專門的志愿服務管理機構,統籌規劃、支持指導、監督管理全轄區的志愿服務事業。建立系統化、規范化的管理,是完善我國社區志愿服務的重要保障。
五、未來發展展望
通過對志愿服務的正面影響及其機制進行深入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到志愿服務對社區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變化,志愿服務也需要不斷創新和完善。未來,我們應當加大對志愿服務的政策支持力度,構建多元化的組織形式,加強系統性的管理和協調。只有在政府、社會組織、企業以及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志愿服務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進一步提升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
未來的發展方向包括技術與創新的應用、多元化的服務項目、跨界合作與資源整合以及培養和引導更多的志愿者等。利用互聯網和智能技術,建立志愿者與服務對象之間更加便捷、高效的溝通和協作平臺,將有助于更好地組織志愿服務活動,提高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此外,未來的志愿服務還可以拓展到更廣泛的領域,包括環境保護、社會公益、科技普及等,以滿足社區居民不同方面的需求。同時,加強與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等各方的合作與協作,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和優勢,進一步發揮志愿服務的作用,推動社區發展和居民生活的改善。需要加強對志愿者的培訓和引導,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和服務意識,進一步激勵和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志愿服務,建立起一個更加強大和穩定的志愿者隊伍。
六、結束語
志愿服務可以通過提高公共服務供給、豐富文化生活和增強社區凝聚力等途徑,顯著提升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這種正向影響主要源于志愿服務彌補了政府與市場的供給不足,并增強了社區內部的組織與凝聚力。相關研究結果對于推動我國社區志愿服務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政策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景一鳴.貼心的為老服務離不開 “細節控”[N].北京日報,2024-02-21(007).
[2] 崔宏堯,劉敏智,于志宏,等.信息化背景下智慧社區的建設研究[J].數字通信世界,2024(01):7-9.
[3] 翁華鴻,呂暖.志愿服務不止步 繪就最美夕陽紅[N].廈門日報,2023-11-28(A06).
[4] 周子怡,王卓,何敬,等.美英公共體育服務中社區體育志愿服務的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三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墻報交流(體育管理分會).浙江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2023:3.
[5] 劉林.大學生志愿者參與社區養老服務的研究[J].才智, 2023(27):127-130.
作者簡介: 孫寧寧,男,漢族,河北滄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