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具身認知視角下的創造性思維

2024-07-03 20:02:10張克杜秀敏
心理科學進展 2024年7期
關鍵詞:發散思維創造性思維

張克 杜秀敏

摘 ?要??創造性思維是指產生新穎且適用觀點或產品的思維形式。隨著具身認知觀的興起, 基于該觀點的創造性思維研究涌現, 但國內相關研究匱乏。為推動國內該領域發展, 從身體動作、視覺、觸覺、味覺角度對具身認知視角下創造性思維研究進行綜述, 并從概念隱喻理論、皮亞杰發生認識論、進化心理學說角度對相關具身效應進行解釋。未來需從具身效應雙向性、認知神經機制、可重復性、多感覺通道、善惡意創造力、機器學習等角度進行深入探索。

關鍵詞??創造性思維, 具身認知, 隱喻, 發散思維, 聚合思維

分類號??B842

1??引言

創造性思維(creative thinking)是指在特定環境下產生新穎、獨特且適用觀點或產品的思維形式(Yang et al., 2022)。創造性思維在科學技術、發明創造等諸多社會領域均發揮關鍵作用, 被譽為引領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它包括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Yang et al., 2022)。發散思維(divergent thinking)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 甚至有時等同于創造性思維, 發散思維是指個體根據給定信息, 沿著各種不同方向思考、探求多種新穎答案的思維, 包括獨創性、靈活性和流暢性三個維度, 主要通過替代用途任務(Alternative Uses Test, AUT)、托蘭斯創造性思維測驗(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TTCT)等任務來考察(Duan et al., 2019)。聚合思維(convergent thinking)是指把各種信息綜合起來思考, 以得出一個正確答案的思維, 主要通過遠距離聯想測驗(Remote Association Test, RAT)、頓悟問題解決任務(Insight Problem Solving)等任務來考察(Duan et al., 2019)。

第一代認知科學將人類的心理過程類同于計算機的信息加工過程, 認為人類認知和感知運動相互獨立。在其影響下, 以往創造性思維研究更多關注的是創新想法或產品的信息加工過程。比如,?創造力的雙通道模型(dual pathway to creativity model, DPCM)認為個體可通過兩個通道來完成創新想法或產品的加工過程, 即在不同類別或方法之間靈活轉換的認知靈活性通道, 以及在某一范疇內努力挖掘想法的認知堅持性通道(Wu & Koutstaal, 2022)。有研究認為創造性思維過程包括準備期、醞釀期、明朗期和驗證期四個階段(Wallas, 1926)。情緒、動機、記憶、獎賞、心智游移、內插任務性質等均是創造性思維過程的影響因素(李子逸?等, 2022)。以上研究碩果累累, 但是缺乏身體的感知運動經驗在創造性思維中作用的考量。隨著第二代認知革命的興起, 研究者提出了具身認知的新觀點(embodied cognition)。具身認知觀認為身體在認知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身體既是認知的來源, 也會影響認知過程(丁鳳琴, 孫逸舒, 2020; Malaie et al., 2023)。身體的物理屬性決定認知過程進行的方式和步驟, 身體的運動、對身體狀態的體驗或模擬提供認知的內容且影響認知的功能。研究發現上下、大小、顏色、距離等視覺體驗, 軟硬、輕重等觸覺體驗, 甜酸等味覺體驗, 趨近遠離、關閉打開等身體動作, 以及上升下降等心理模擬, 可以影響記憶、道德認知、權力概念、重要性判斷等認知功能(丁鳳琴, 孫逸舒, 2020; 丁鳳琴, 王冬霞, 2019; 魏華?等, 2018; Malaie et al., 2023)。具身認知觀點的發展對心理學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 使心理學研究從離身轉向具身, 為心理學研究提供了全新視角。近年來, 國內心理學學者已經在具身認知視角下開展了一系列實證研究, 并取得豐碩成果(丁鳳琴, 孫逸舒, 2020; 丁鳳琴, 王冬霞, 2019; 魏華?等, 2018; Malaie et al., 2023)。創造性思維是人類重要的認知功能之一。與傳統的創造性思維不同, 具身認知視角下的創造性思維強調身體的作用, 認為創造性思維是根植于身體之上的, 身體運動和身體體驗既為創造性思維提供原材料, 也會對創造性思維產生影響。多項研究也證實打破墻壁等身體動作、無序環境等視覺體驗、柔軟等觸覺體驗可以促進創造性思維(Kim, 2015; Slepian & Ambady, 2012; Vohs et al., 2013; Wang et al., 2019, 2022)。目前, 國際上基于具身認知的創造性思維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 但國內只有很少學者開展相關研究(Hao et al., 2014; Wang et al., 2019; Xie et al., 2016)。因此, 很有必要對該領域的研究進行梳理, 以推動國內基于具身認知的創造性思維領域研究的發展。根據已有研究, 本文將從身體動作、視覺、觸覺和味覺角度梳理具身認知視角下創造性思維研究進展, 對創造性思維的具身效應進行理論解釋和探討, 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未來研究的展望。

2??具身認知視角下創造性思維的實驗研究

身體動作、視覺體驗、觸覺體驗和味覺體驗等均屬于身體的感知運動經驗。這里以身體動作和視覺角度為主, 介紹身體的感知運動經驗影響創造性思維的相應研究進展。

2.1??身體動作

2.1.1??打破墻壁的動作

墻壁是指磚石等砌成承架房頂或隔開內外的建筑物。墻壁可以將房屋或院落切割成不同的區域, 從而限制人的活動范圍。在中外文化中, 墻壁常常用來表示規則、束縛和禁錮。比如, “鉆穴逾墻”和“紅杏出墻”中的“墻”均表示規則和束縛, “逾墻”和“出墻”則表示打破規則和束縛。英文“the Berlin wall” (柏林墻)象征禁錮自由, “tear down this wall” (推倒柏林墻)則象征打破禁錮, 獲得自由和統一。因此, 打破或者推倒墻壁與打破規則、打破禁錮存在隱喻聯結。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會束縛創造性思維, 而打破舊有規則、慣例對思維的禁錮才可以創新。

Wang等人(2019)通過實驗檢驗了打破墻壁與打破規則、實現創新的隱喻聯系。Wang等人(2019)采用虛擬現實技術實現打破墻壁的場景。實驗結果顯示, 相對于不打破墻壁, 打破墻壁促進了個體在替代用途任務中發散思維的獨創性、流暢性和靈活性, 認知靈活性或認知堅持性均在打破墻壁和獨創性之間發揮完全中介作用。研究進一步發現, 相對于不打破墻壁, 打破墻壁降低了額極區域(與規則感有關)、背外側前額葉區域(與認知控制有關)、右側顳頂聯合區(參與軀體感覺信息加工)的激活水平。這提示打破墻壁可能通過抑制右側顳頂聯合區, 增加具身感, 通過打破墻壁與打破規則的隱喻聯結, 抑制額極區域, 降低規則意識, 從而打破舊有規則對思維的束縛, 進而通過抑制背外側前額葉區域, 降低認知控制, 最終通過激活認知靈活性或認知堅持性來促進創造性思維。

2.1.2打開和閉合動作

當雙手交叉抱肩且雙腿閉合時, 個體排斥外界事物, 屬于閉合型身體動作。當雙手和雙腿伸展打開時, 身體自由開放, 接納外界事物, 屬于開放型身體動作。研究發現閉合型身體動作可以誘發焦慮、煩躁、自卑等消極情緒, 開放型身體動作可以誘發愉悅、放松、自信等積極情緒(Hao et?al., 2017)。而消極情緒可以抑制創造性思維, 積極情緒可以促進創造性思維(程瑞?等, 2021; Lee et al., 2022)。因此, 閉合型身體動作和開放型身體動作可以通過誘發不同情緒來影響創造性思維。研究發現, 相比于閉合型身體動作, 開放型身體動作既可以促進個體在個體創造性任務中發散思維的靈活性、流暢性和獨創性(Andolfi et al., 2017), 又可以增強團體在團體創造力任務中發散思維的獨創性(張玲, 2022)。這可能是由于閉合型身體動作通過誘發消極情緒從而對創造性思維產生抑制作用, 而開放型身體動作通過誘發積極情緒而對創造性思維產生促進作用。此外, Hao等人(2017)通過視頻誘發積極或消極情緒, 考察視頻誘發情緒與身體動作對發散思維的交互作用。實驗結果顯示, 當個體處于開放型身體動作時, 視頻誘發的積極情緒條件下發散思維的獨創性、流暢性以及認知靈活性均顯著優于視頻誘發的消極情緒條件。當個體處于閉合型身體動作時, 視頻誘發的消極情緒條件下發散思維的獨創性以及認知堅持性均顯著優于視頻誘發的積極情緒條件。這可能是由于開放型身體動作誘發的積極情緒與視頻誘發的積極情緒具有一致性, 可以通過認知靈活性來促進創造性思維, 而閉合型身體動作誘發的消極情緒與視頻誘發的消極情緒具有一致性, 可以通過認知堅持性來促進創造性思維。

2.1.3趨近和回避動作

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 人類進化出多種趨利避害的動作, 伸直或彎曲手臂就是其一。當我們身體直立且遇到危險物體時, 我們常常向前伸直手臂, 手掌朝向前方, 推開前方物體, 使其遠離自己。當我們身體直立且遇到安全或喜愛的物體時, 常常伸出手臂抓住前方物體后, 手臂彎曲, 上臂收回, 使物體漸漸趨近自己。因此, 當身體直立時, 手臂伸直常常與回避某些物體聯系在一起, 并傳遞周圍環境危險的信號; 手臂彎曲常常與趨近某些物體聯系在一起, 并傳遞周圍環境安全的信號(Friedman & F?rster, 2000)。在危險環境中, 個體注意狹窄, 更愿意采取局部加工的認知策略, 而局部加工的認知策略會抑制創造性思維(Friedman & F?rster, 2000; Hao et al., 2014)。在安全環境中, 個體更愿意采取整體加工和啟發式策略, 而整體加工可以通過擴大注意范圍以及增強語義網絡中更遠距離概念間的連接, 來促進創造性思維(Friedman & F?rster, 2000; Hao et al., 2014)。因此, 當我們身體直立時, 伸直手臂會抑制創造性思維, 而彎曲手臂會促進創造性思維。研究發現, 當個體靜坐時, 相對于手臂伸直組, 手臂彎曲組不僅在鑲嵌圖形測驗的成績、雪圖任務成績、格式塔完形測驗成績、類別包含任務成績均更好(Friedman & F?rster, 2000), 而且在替代用途任務中發散思維的流暢性、獨創性更高(Hao et al., 2014)。這提示手臂彎曲可能通過釋放的安全信號激活了整體加工方式, 整體加工方式可以激活抽象概念, 促進語義網絡中兩個遠距離概念形成新穎連接, 從而打破思維定勢,?增強認知重構和認知靈活性, 最終增強創造性思維。而手臂伸直則可能通過釋放的危險信號激活了部分加工方式, 抑制語義網絡中遠距離概念間的連接, 從而抑制創造性思維。

而身體平躺時手臂伸直或彎曲引起的身體回避或趨近效應與身體直立時不同。當個體平躺且伸直的手臂向上彎曲時, 雖然手中物體起初與身體距離幾乎為零, 但隨著手臂彎曲, 前臂抬起, 手中物體漸漸升高而遠離身體, 所以引起回避效應。當個體平躺且彎曲的手臂伸直時, 雖然手中物體起初因手臂彎曲、前臂抬起而高于身體, 但隨著手臂伸直至與身體平行, 手中物體漸漸降低而最終接觸身體, 所以引起趨近效應。身體平躺時手臂伸直或彎曲引起的趨近或回避效應會對創造性思維產生不同影響。研究發現, 當個體平躺時, 手臂伸直組在替代用途任務中發散思維的流暢性和獨創性均高于手臂彎曲組(Hao et al., 2014)。這可能是由于個體平躺時手臂伸直使身體趨近物體, 可能通過傳遞安全信號, 激活整體加工方式, 增強語義網絡中遠距離概念間的新穎連接, 從而促進發散思維。個體平躺時手臂彎曲使身體遠離物體, 可能通過釋放危險信號, 激活部分加工方式, 抑制語義網絡中遠距離概念間的新穎連接, 從而阻礙發散思維。

2.1.4 換手動作

在英語中, “hand” (手)通常用于表示角度或方面, “the other hand”表示另一角度或方面, “on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表示不同的角度或方面。因此, 在語言上不同手與不同角度存在隱喻聯結。舊有思考問題角度容易產生思維定勢, 阻礙創造性思維, 而創新需要從不同角度探索才可以獲得新穎方案。因此, “on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用于鼓勵個體從新穎角度思考答案以創新?(Leung et al., 2012)。Leung等人(2012)通過實驗檢驗轉換不同手與不同角度的隱喻聯結。在執行第一個階段發散思維任務時, 實驗組和對照組均伸出右手。在執行第二階段發散思維任務時, 實驗組伸出左手, 而對照組依舊伸出右手。結果顯示, 兩組在第一階段的表現無差異, 而實驗組在第二階段發散思維的流暢性、獨創性和靈活性均優于對照組。這提示第二階段單手不換可能會導致思維僵化, 難以突破第一階段舊有思維模式, 而第二階段左右手互換則可能會通過隱喻激活個體轉換思考問題角度的意識, 促進個體從新穎角度思考問題答案, 從而打破思維定勢, 激發創造性思維。

2.1.5自由流暢的動作

自由流暢的動作是指自由靈活、流利順暢的身體動作, 比如自由漫步, 繪出平滑、流暢線條的畫線動作。而非自由流暢的動作常常受到限制或者陷入卡頓, 比如限定路線的步行, 繪出曲折且有棱角線條的畫線動作。

在執行創造力任務時, 創造性思維可以促使個體在不同類別之間自由靈活地轉換, 并連續生成豐富多樣的新穎想法。學者認為創造性思維像液體一樣自由順暢、靈活多變地流動。基于相似性, 自由流暢、靈活多變的發散思維與自由流暢的動作可能存在隱喻關系(Slepian & Ambady, 2012)。Slepian和Ambady (2012)通過實驗證實了二者的隱喻關系。實驗結果顯示, 相對于繪畫曲折且有棱角的線條, 繪畫平滑、流暢的線條可以促進個體在類別包含任務中的認知靈活性, 替代用途任務中發散思維的流暢性和獨創性, 以及遠距離聯想測驗的聚合思維。這提示, 當個體繪畫平滑、流暢的線條時, 像水流一樣自由流暢的繪畫動作可能通過隱喻激活自由流暢、靈活多變的創造性思維。而當個體繪畫曲折且有棱角的線條時, 思維會像線條一樣不再流暢, 陷入卡頓。但是該研究并沒有探討其內在認知機制。

當自由漫步時, 個體可以隨心所欲地走路, 不受任何羈絆, 同時可以自由張望, 視野開闊。而當步行路線被限定在某一范圍內, 比如個體只能沿某直線路徑來回走動, 或只能圍繞某矩形路徑走動, 則該限定路線會產生一種限制感, 而且眼睛必須隨時關注限定路線, 防止出界, 這導致注意狹窄。有研究通過Navon測驗操控注意范圍發現, 注意范圍擴大可以促進發散思維, 注意范圍縮小則抑制發散思維(Murali & H?ndel, 2022)。因此, 自由漫步或限定路線的步行可以對發散思維產生不同影響。有研究將被試分為自由漫步組和限定路線步行組。限定路線步行組在矩形小路或直線路徑上來回步行。兩組被試均在步行時思考發散思維問題, 步行結束后寫下答案。實驗結果表明, 自由漫步組發散思維的靈活性、流暢性和獨創性均優于限定路線組(Leung et al., 2012; Murali & H?ndel, 2022)。在網絡游戲中, 被試將自己想象為虛擬化身, 并且讓虛擬化身自由漫步或限定在矩形小路上步行。實驗結果顯示, 操控虛擬化身自由漫步組在發散思維任務的獨創性優于操控虛擬化身的限定路線組(Leung et al., 2012)。這可能是由于現實和虛擬世界自由漫步時注意范圍擴大, 可以促進被試在兩個較遠的無關物體之間建立新穎聯系, 突破舊有思維模式, 激活創造性思維。而現實和虛擬世界的限定路線步行則導致被試過多關注自己身體是否沿著限定路線移動, 注意范圍狹窄, 聚焦于事物間舊有聯系, 導致思維定勢, 從而抑制創造性思維。

2.1.6聚合動作

聚合動作是將分散的事物聚集到一起的動作, 比如, 用手將散亂的書本、硬幣、水果聚集到一起。與聚合動作相似, 聚合思維過程也是將多個分散的信息或想法聚集整合, 以得出唯一正確答案。因此, 在英語中“put two and two together”常用于激勵聚合思維(Leung et al., 2012), 聚合動作與聚合思維可能存在隱喻關系。Leung等人(2012)通過實驗證實了該隱喻關系。Leung等人(2012)將多個圓形紙質杯墊切分為左右兩半, 每半一堆, 共計左右兩堆。實驗組使用雙手同時將兩堆杯墊移到桌子中央, 聚合成一堆。對照組只將其中一堆杯墊移到桌子中央, 而另一堆杯墊不動。之后, 兩組被試完成聚合思維任務和發散思維任務。實驗結果顯示, 與對照組相比, 實驗組在聚合思維任務的表現更優, 而兩組在發散思維任務的表現無差異。這可能是由于當實驗組將兩堆杯墊聚合成一堆時, “合二為一”的聚合動作通過啟動效應, 激活個體的聚合思維。在執行隨后任務時, 聚合思維會促進個體整合多個想法或信息來得出唯一正確答案, 即提高個體聚合思維任務的成績。但是當實驗組執行發散思維任務時, 個體探求多種新穎答案的思維過程與聚合為一無關。因此, 聚合動作可以通過隱喻促進聚合思維任務表現, 而不影響發散思維任務表現。

2.2視覺

2.2.1距離

距離是指空間相隔長度引起的一種視覺體驗。在中外語言中, 人們常常使用距離遠近來描述關系密切與否, 比如“親近”、“疏遠”、“distant relation”。在生活中, 當與親戚朋友相處時, 我們常常擁抱、握手、勾肩搭背, 身體間距離很近。而當看見敵人時, 唯恐避之不及。因此, 人際空間距離遠或近常被內化為人際關系疏遠或密切(Shin et al., 2019)。人際關系密切有利于團體合作及團體創造力(Wang et al., 2022)。因此, 團體成員間空間距離遠近可以影響團體創造力。Wang等人(2022)采用替代用途任務作為團體創造性任務, 考察團隊成員間不同空間距離對團體創造力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 相對于團隊成員間空間距離遠條件, 團隊成員間空間距離近條件下團隊合作更密切, 團體創造力的流暢性和獨創性更優。研究進一步發現, 團隊成員間空間距離近條件下的額極(與言語流暢性有關)、角回(與觀點采擇有關)和背外側前額葉皮質(與人際合作有關)的腦間同步性均更高。這可能是由于團體成員間近距離可以誘發關系密切感, 激活角回區域同步, 促進個體感知或想象團隊其他成員的觀點或態度, 激活額極區域同步, 促進團隊成員間順暢溝通, 進而激活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同步, 促進團隊合作, 最終增強團體創造力。

2.2.2直視和斜視

與人交流時, 目光直視和斜視常常蘊含不同意義。當我們對他人充滿鄙夷、敵意、怨恨時, 我們常常不愿意正眼看他人, 而用眼睛余光斜視他人, 聽對方每一句話都很煎熬。當我們對他人充滿尊重、真誠、崇拜時, 我們常常目光直視對方, 認真傾聽對方每一句話。因此, 交流時斜視常被認為鄙夷、敵意, 提示關系存在問題。交流時直視常被認為真誠、尊重, 提示關系密切。而鄙夷、敵意以及真誠、尊重會對團體合作產生不同影響(Eriksson et al., 2021)。因此, 目光直視或斜視會通過團體合作而對團體創造力產生不同影響。Wang等人(2022)考察團隊成員間目光直視或斜視對團體創造力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 與團隊成員間目光60度斜視相比, 團隊成員間目光直視條件下團隊合作更密切, 團體創造力的獨創性更高。研究進一步發現, 團隊成員間目光直視條件下角回和背外側前額葉皮質的腦間同步性均更高。這可能是由于團體成員間目光直視可以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真誠和尊重, 激活角回和背外側前額葉皮質腦間同步, 利于自己從團隊其他成員角度思考其想法, 促進團隊合作, 最終增強團體創造力。

2.2.3 ?明暗

明暗是光源發射的光線或物體表面反射的光線強弱引起的一種視覺體驗。在西方語言中, 思維困境就像漆黑一片的深夜, 而頓悟就像照亮思維困境的一盞明燈。因此, 頓悟和明燈可能存在隱喻聯結。有研究通過實驗證實了二者的隱喻關系。當被試執行解題任務時, 研究者打開熒光燈或照明燈。與打開昏暗的熒光燈相比, 打開明亮的照明燈可以加快個體對頓悟詞匯的判斷速度, 提高空間頓悟問題、言語頓悟問題和數學頓悟問題的解題成績, 但不影響非頓悟問題的解題成績(Slepian et al., 2010)。這可能是由于頓悟和明燈存在隱喻映射關系, 解題時打開照明燈則激活了頓悟概念或頓悟思維過程, 增強了創造動機, 從而加快了個體對頓悟詞匯的反應, 促進個體對頓悟問題的解決, 但不能影響非頓悟問題的解決。但是如果環境中燈光過強, 則會導致緊張, 昏暗環境下頓悟問題解題成績以及發散思維獨創性反而高于明亮環境(Wang et al., 2021)。除了積極隱喻外, 燈泡也可以通過消極隱喻影響頓悟。頓悟與黑暗中的明燈存在隱喻關系, 心力交瘁、思維枯竭則與燒毀的燈泡存在隱喻關系。Marin等人(2014)通過呈現燒毀且昏暗的燈泡圖片, 來考察消極隱喻對頓悟解題成績的影響。結果顯示, 與觀看明亮燈泡圖片組相比, 觀看燒毀燈泡圖片組的創造動機降低, 對困難頓悟問題的思考時間減少, 頓悟問題的解題成績更差。這提示燒毀燈泡圖片可能通過消極隱喻來引起個體的思維枯竭感, 降低個體的創造動機, 促使個體過早放棄對難題的思考, 最終導致頓悟解題成績變差。

2.2.4顏色

在日常生活中, 顏色無處不在。不同顏色常常被賦予不同寓意, 從而對人們的認知和行為產生不同影響。紅色常常被賦予禁止、危險、回避等含義。比如, 紅色交通燈代表禁止通行, 紅色標志警示危險及回避。研究也發現紅色可以誘發回避動機(Mehta & Zhu, 2009)。與之相對, 藍色的大海常被賦予開放、包容等含義, 所以藍色可以誘發趨近動機(Mehta & Zhu, 2009)。而趨近動機可以促進創造性思維, 回避動機可以抑制創造性思維(Hao et al., 2020)。因此, 藍色或紅色可以通過誘發不同動機而對創造性思維產生不同影響。研究發現, 相對于紅色背景, 藍色背景可以誘發趨近動機, 促進被試在替代用途任務中發散思維的獨創性, 以及遠距離聯想測驗中聚合思維, 趨近動機在其中發揮中介作用(Mehta & Zhu, 2009; Xia et al., 2016)。這可能是由于藍色背景可以誘發趨近動機, 趨近動機下個體更傾向于采用冒險策略, 其思維更有探索性和靈活性, 因而藍色背景最終促進創造性思維。而紅色背景可以誘發回避動機, 回避動機下個體傾向于采用保守策略, 注意范圍縮小, 思維靈活性降低, 因而紅色背景最終抑制創造性思維(Xia et al., 2016)。

2.2.5 空間物理秩序

普遍存在于人類社會的空間物理秩序, 是某空間內物體間位置根據一定模式或規律決定。空間物理秩序, 比如空間有序環境和空間無序環境, 常常與社會文化、道德規范等相聯系, 進而影響人們的心理與行為。

在社會中, 良好的生活、工作習慣是將家庭和辦公場所打掃干凈, 物品擺放整齊。因此, 有序環境往往與習慣、規則相關聯, 而無序環境則與打破慣例、打破規則關聯, 即秩序與習慣、規則存在隱喻關系。Vohs等人(2013)發現, 相對于書本有序的辦公環境, 書本無序的辦公環境下個體在替代用途任務中發散思維更優, 更傾向于挑選標為新品的果汁。Kim和Zhong (2017)使用樂高積木作為實驗材料來考察不同秩序下創造性思維的差異。對于有序組, 樂高積木根據顏色和形狀而整齊擺放在不同盒子里。而對于無序組, 不同顏色、形狀的樂高積木混雜在一起。兩組任務均是取用樂高積木來拼造外星人。結果顯示, 無序組拼造外星人的獨創性高于有序組, 并且認知靈活性或認知堅持性均在其中發揮中介作用。這表明無序環境和無序實驗材料均可以促進創造性思維。這可能是由于無序樂高積木和無序的辦公環境均可以通過隱喻激活個體打破習慣、規則束縛的意識, 促進個體在執行創造性任務時, 將語義網絡中兩個遠距離、無關的概念重組并建立新的聯系, 打破思維定勢和功能固著, 最終通過增強認知靈活性或認知堅持性來促進創造性思維。

2.2.6內外

空間內外是生活中普遍的視覺體驗。當位于鐵箱、房屋之內時, 視線受到阻擋, 身體活動受到限制。當位于鐵箱、房屋之外時, 視野開闊, 身心自由。在英語中, “box”常用來表達對思維的束縛或限制, 而“think outside the box”則用來鼓勵擺脫思維束縛, 跳出固有思維模式, 創新思考(Leung et al., 2012)。因此, 思維束縛或自由與空間內外可能存在隱喻關系。而創造性思維需要擺脫束縛, 思維自由探索。因此, 空間內外可能會對創造性思維產生不同影響。

Leung等人(2012)研究發現, 與坐在箱內思考以及無箱思考相比, 坐在箱外思考時遠距離聯想測驗的聚合思維更優。Marin等人(2014)通過向被試呈現一張位于箱外大腦的圖片, 來誘發被試箱外思考的感覺。實驗結果表明, 箱外大腦圖片增強了個體在遠距離聯想測驗的聚合思維。這可能是由于無論實際坐在箱外, 還是觀看箱外大腦圖片, 都可以通過隱喻誘發個體的身心自由感, 促進個體擺脫思維定勢, 思維沿著不同方向自由探索新穎答案, 最終促進創造性思維。而坐在箱內以及箱內大腦圖片都可以誘發限制感, 束縛思考問題角度的轉換, 從而抑制創造性思維。

2.3觸覺

觸覺是人類發展最早、最基本的感覺, 當皮膚觸覺感受器受到機械刺激時便產生觸覺。軟硬是觸覺中的一種。生活中, 柔軟的物體常常靈活多變, 比如, 舞蹈演員的柔軟肢體, 可以自由靈活地轉動, 變換多種形態。而堅硬的物體常常形狀單一, 比如, 堅硬的石頭難以擠壓變形。因此, 人們將“柔軟”與“靈活多變”聯系起來, 將“堅硬”與“單一”聯系起來。Kim (2015)通過考察擠壓軟硬球對創造性思維的影響, 驗證了二者的隱喻關系。研究結果顯示, 相對于擠壓硬球, 擠壓軟球可以促進托蘭斯創造性思維測驗中發散思維的獨創性和流暢性。Xie等人(2016)也發現所坐凳子軟硬可以影響創造性思維, 即軟凳子組在中文謎語頓悟問題的解題成績優于硬凳子組。這可能是由于擠壓軟球或坐軟凳子時, 形狀多變的軟球或軟墊可能通過隱喻而激活靈活多變的概念, 促進個體執行創造性任務時思維在多種維度間自由轉換、靈活多變, 從而打破思維定勢, 沿著多個方向探求多種新穎答案。而形態單一的硬球或硬座可能通過隱喻激活單一的概念, 導致思維只能從少數角度思考問題答案。此外, Kim (2015)發現, 相對于擠壓軟球, 擠壓硬球可以促進遠距離聯想測驗的聚合思維。這可能是由于形態單一的硬球可能激活單一的概念, 而聚合思維也要求個體綜合各種信息以探求單一答案, 所以擠壓硬球通過相似性來促進聚合思維。而多種形態的軟球可能激活多變的概念, 與探求單一答案的聚合思維不相似, 所以擠壓軟球不能促進聚合思維。

冷暖是皮膚感受器受到冷暖刺激時的感覺。在中外語言中, 冷暖常用來描述人際關系, 比如, “熱情”、“冷淡”。研究也發現身體冷暖與關系遠近存在隱喻關系, 即溫暖感或寒冷感可以分別拉近或疏遠事物間的關系(丁鳳琴, 王冬霞, 2019)。而類別包含任務和托蘭斯創造性思維測驗等任務均需要個體設法建立兩個無關事物間聯系。因此, 溫暖感或寒冷感可能通過影響事物間關系進而影響創造性思維。研究發現手握溫暖水杯組在類別包含任務的認知靈活性以及托蘭斯創造性思維測驗的發散思維均優于手握冷水杯組(IJzerman et?al., 2014)。這可能是由于溫暖水杯可能通過隱喻激活事物間關系密切的概念, 這有助于個體擯棄無關事物之間無法結合重組的舊觀念, 利于個體從新穎角度思考并發現兩個無關事物之間存在密切聯系, 構造事物間新的組合, 最終促進創造性思維。

2.4味覺

在人類社會進化發展過程中, 通過味覺初步判斷食物性質對生存意義重大。戰爭、災害導致的饑荒時有發生, 所以多余食物常常儲存備用。品嘗儲存已久的食物時, 酸味提示其可能腐爛變質。因此, 食用酸味食物具有風險性, 研究也發現飲用酸水可以促進冒險行為(Vi & Obrist, 2018), 而傾向于采用冒險策略的個體才可以創新(Xu, Xia, & Pang, 2022)。因此, 酸味可以促進創造性思維(Wang et al., 2021)。除了酸味, 甜味對人類生存也非常重要。人類的主要能量來源于糖類, 糖類多含甜味。甜味代表食物富含能量, 攝入甜味食物意味生命安全, 同時誘發積極情緒(Zhou & Tse, 2022)。而安全環境可以激活整體加工以促進創造性思維(Hao et al., 2014), 積極情緒也可以促進創造性思維(Lee et al., 2022)。因此, 甜味也可以促進創造性思維(Wang et al., 2021; Xu, Mehta, & Hoegg, 2022)。

在中外文化中, 以辛辣味為主的酒精常常與擺脫世俗羈絆、重獲心靈自由存在隱喻聯系。而擺脫世俗規則的束縛、思維自由探索才可以創新。因此, 古代許多詩人常在酒后靈光乍現、文思泉涌、佳作頻出。研究也發現與攝入安慰劑相比, 攝入酒精可以適度降低認知控制功能, 并促進遠距離聯想測驗的聚合思維(Benedek et al., 2017)。這提示酒精可能通過隱喻或生理反應等來適度降低自上而下的認知控制, 擺脫規則的束縛, 增強身心自由感, 從而激發創造性聚合思維。

3??理論解釋

目前, 身體的感知運動經驗影響創造性思維的理論解釋主要包括概念隱喻理論、皮亞杰發生認識論、進化心理學說。

3.1??概念隱喻理論

在具身思潮背景下, Lakoff和Johnson (1999)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CMT)。當熟悉、具體的經驗與陌生、抽象的概念具有相似的組織形式時, 隱喻產生。隱喻是從一個熟悉的始源域概念映射到一個陌生的目標域概念。概念隱喻理論認為, 隱喻有助于主體利用熟悉、具體的經驗去構造陌生、抽象的概念(丁鳳琴, 孫逸舒, 2020)。身體運動、身體的感覺體驗屬于熟悉、具體的經驗。利用隱喻映射機制, 主體可以通過身體運動、身體感覺體驗來理解抽象的概念(丁鳳琴, 孫逸舒, 2020)。比如, 主體可以通過身體的冷熱感來表征抽象的社會距離遠近, 通過身體臟凈感來理解抽象的道德潔凈, 通過形狀大小來構造抽象的權利大小(丁鳳琴, 王冬霞, 2019)。對于抽象的創造性思維來說, 人們也可以利用隱喻映射機制, 通過熟悉的身體動作、身體感覺體驗來理解和表征。比如, 墻壁、箱內、有序環境常常給人規則或限制感。而打破墻壁、坐在箱外、無序環境則可以打破規則或限制, 產生身體和思維的自由感。因此, 墻壁、箱內、有序環境與規則、限制存在隱喻映射關系, 打破墻壁、坐在箱外、無序環境與打破規則、限制存在隱喻映射關系。當打破規則束縛、擺脫思維限制時, 才可以創新。因此, 與未打破墻壁、坐在箱內、有序環境條件相比, 打破墻壁、坐在箱外、無序環境條件下的創造性思維更優(Leung et al., 2012; Murali & H?ndel, 2022; Vohs et al., 2013; Wang et?al., 2019)。如前所述, 換手動作與轉換思考問題角度存在隱喻關系, 柔軟與靈活多變的思維存在隱喻關系。轉換思考問題角度和靈活多變思維有利于個體打破思維定勢以創新。因此, 與單手不換和擠壓硬球相比, 換手和擠壓軟球可以促進創造性思維(Kim, 2015; Leung et al., 2012)。

3.2皮亞杰發生認識論

皮亞杰發生認識論認為圖式中儲存了大量基于動作內化了的思維, 通過同化和順應過程, 個體從不平衡逐漸趨向更高的平衡狀態(Piaget, 1970)。因此, 皮亞杰發生認識論支持認知不僅來源于身體并受身體影響的具身認知觀點。感知運動經驗的內化也影響了創造性思維。比如, 人際空間距離遠近與人際關系疏密。當親戚、朋友、情侶久別重逢時, 他們常常彼此擁抱、握手、勾肩搭背, 身體發生零距離接觸。當對手、敵人遠遠看到彼此時, 他們常常繞道走開, 相互躲避。因此, 人際空間距離遠近與人際關系疏密聯系, 個體常常將人際空間距離遠內化為人際關系疏遠, 將人際空間距離近內化為人際關系密切。當團隊成員間距離近或遠時, 個體可能會無意識啟動關系密切或疏遠的概念, 進而促進或抑制隨后的團體合作及團體創造力(Wang et al., 2022)。與之類似, 交流時目光斜視常被內化為鄙夷、敵意, 提示關系疏遠。交流時目光直視常被內化為真誠、尊重, 提示關系密切。因此, 與相互直視相比, 團隊成員相互斜視可能會通過誘發鄙夷、敵意感, 而導致團隊成員間合作水平及團體創造力水平均降低(Wang et al., 2022)。

3.3 進化心理學

人類高級水平的認知常常建立在身體感知運動經驗基礎上, 并由自然選擇而形成, 對人類生存具有適應意義。比如, 在嬰幼期, 身體因不小心被尖銳物體刺傷或劃傷, 身體流血并且疼痛難忍, 所以身體立刻產生躲避行為。經過多次類似事件后, 嬰幼兒將血液的紅色與危險、躲避聯系起來。紅色可以誘發回避動機(Mehta & Zhu, 2009; Xia et al., 2016)。這可以使人保護自我, 遠離危險, 具有進化意義。回避動機又可以抑制創造性思維(Hao et al., 2020)。因此, 紅色可以通過回避動機來抑制創造性思維(Mehta & Zhu, 2009; Xia et al., 2016)。對于嬰幼兒, 當其直立行走遇到危險的人或動物時, 他會伸出雙手, 推開危險事物。而當遇到安全的、喜歡的食物或玩具時, 會抓住食物或玩具, 彎曲手臂以放到自己懷里。久而久之, 嬰幼兒會將手臂伸直與危險信號聯系起來, 將手臂彎曲與安全信號聯系起來。這可以使人趨利避害, 具有進化意義。身體直立時手臂伸直或彎曲會自動傳遞危險或安全的信號, 分別通過激活局部或整體加工, 進而抑制或促進創造性思維(Friedman & F?rster, 2000; Hao et al., 2014)。此外, 在人類社會進化發展過程中, 食物味道可以反映食物的質量或能量等信息, 這對人類生存意義重大。如前所述, 酸味反饋食物腐爛風險的信息, 酸味食物可能通過激活冒險行為來促進創造性思維(Vi & Obrist, 2018; Wang et al., 2021; Xu, Xia, & Pang, 2022)。甜味反饋食物富含能量的信息, 甜味食物可能通過誘發積極情緒或激活整體加工方式來促進創造性思維(Wang et al., 2021; Xu, Mehta, & Hoegg, 2022)。

4??總結與展望

具身認知觀使創造性思維研究從離身轉向具身, 為創造性思維研究提供了全新視角, 近年來具身創造力的實證和理論研究極大地促進了創造性思維的研究進展。具身創造力研究從身體動作、視覺、觸覺和味覺角度探索身體對創造性思維的影響。身體動作、視覺經驗、觸覺經驗和味覺經驗均屬于身體的感知運動經驗。如前所述, 與禁止、危險有關的紅色通過誘發回避動機來抑制創造性思維, 與包容、開放有關的藍色通過誘發趨近動機來促進創造性思維(Mehta & Zhu, 2009; Xia et al., 2016)。身體直立時, 傳遞危險信號的手臂伸直動作可以通過激活局部加工方式來抑制創造性思維, 傳遞安全信號的手臂彎曲動作可以通過激活整體加工方式來促進創造性思維(Friedman & F?rster, 2000; Hao et al., 2014)。換手動作可能通過轉換思考問題角度的隱喻促進個體擺脫舊有思維模式, 從新穎角度思考, 從而創新(Leung et?al., 2012)。酒精可能通過擺脫世俗羈絆的隱喻或生理反應等來適度降低自上而下的認知控制來激發創造性思維(Benedek et al., 2017)。閉合型身體動作或開放型身體動作可以分別通過誘發消極情緒或積極情緒來抑制或促進創造性思維(Andolfi et al., 2017; Hao et al., 2017)。由此可見, 身體感知運動經驗可以通過動機因素、認知因素或情緒因素等的中介作用, 進而影響創造性思維, 具體作用模型如圖1所示。

雖然具身認知視角下的創造性思維研究已經積累了一些成果, 也獲得了一些非常有價值的結論, 但該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 并且還存在一些局限性。未來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深入探索。

第一, 加強具身效應的雙向性研究。目前, 雖然具身認知視角下的創造性思維研究成果較多, 但這些成果多是探討身體的感知運動經驗對創造性思維的影響。而創造性思維對身體感知運動經驗影響的研究很少, 缺乏具身效應雙向性的探討。研究發現多種具身效應具有雙向性。比如, 具身道德研究發現黑白顏色與道德存在雙向映射(丁鳳琴, 王冬霞, 2019)。相對于白色背景, 黑色背景會導致被試將道德兩難故事中的人物判斷為更加不道德; 相對于明亮環境, 黑暗環境中被試會更傾向于認為他人對待自己不公正。相比回憶道德事件, 回憶不道德事件的被試認為環境更加黑暗。此外, 溫度與道德判斷、臟凈與道德判斷、權利與大小等均存在雙向映射(丁鳳琴, 孫逸舒, 2020; 丁鳳琴, 王冬霞, 2019)。因此, 基于具身效應雙向性的可能, 未來研究不但要關注感知運動經驗對創造性思維的影響, 而且應考慮創造性思維對感知運動經驗的影響。

第二, 加強具身認知視角下創造性思維認知神經機制研究。目前, 雖然具身認知視角下創造性思維研究成果較多, 但多數研究缺乏探討其內在認知機制以及神經機制。探索感知運動經驗通過哪些心理因素來影響創造性思維, 對具身認知視角下創造性思維的內在認知機制研究, 以及創造性思維的干預訓練, 具有極其重要意義。探索感知運動經驗對創造性思維影響的神經機制, 有助于理解具身認知視角下大腦對信息的加工過程。功能性磁共振技術或腦電技術等可以從腦區激活角度或時間角度反映感知運動經驗對創造性思維的影響。對于功能性磁共振與腦電等技術, 身體動作變量可能因其產生噪聲, 而影響數據采集和分析, 所以身體動作變量難以實現。但可以考慮通過圖片以及心理模擬來實現身體動作變量。比如, Marin等人(2014)通過圖片實現位于箱外變量, 結果顯示呈現該圖片可以促進個體的創造性思維。此外, 為了降低身體動作變量的噪聲影響, 可以采用近紅外腦功能成像技術。Wang等人(2019)采用近紅外腦功能成像技術, 考察了打破墻壁對創造性思維影響的腦機制, 結果顯示額極皮層、背外側前額葉皮層和右側顳頂聯合區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第三, 加強具身認知視角下創造性思維研究的可重復性。雖然多個研究發現感知運動經驗可以影響創造性思維, 但多數研究缺乏重復證據, 而且某些研究存在可重復問題。比如, Slepian和Ambady (2012)的研究顯示, 相對于繪畫曲折且有棱角的線條, 繪畫平滑且流暢線條可以促進發散思維的流暢性和獨創性。Imaizumi等人(2020)對該研究進行了重復驗證, 結果顯示繪畫平滑且流暢線條可以促進發散思維的流暢性, 但不影響發散思維的獨創性。因此, 以后研究應當增加具身效應的重復實驗, 或者從多個角度對具身效應進行實驗論證, 以增強研究的可重復性和科學性。

第四, 加強多感覺通道的感知運動綜合經驗對創造性思維影響的研究。目前, 研究多是考察單個感覺通道的感知運動經驗對創造性思維的影響, 而針對多感覺通道的研究很少。相對于單感覺通道, 多感覺通道的感知運動綜合經驗對創造性思維的影響可能更強。而且現實生活中感知運動經驗來自多感覺通道而不是單感覺通道。因此, 針對多感覺通道的感知運動綜合經驗的研究更有意義, 更有助于創造性思維的提升訓練。比如, 在藍色操場上, 酒后微醺、張開雙手、自由漫步的個體, 在創造性任務中的表現可能更好。

第五, 加強具身認知視角下的善惡意創造力研究。目前, 具身認知視角下的創造力研究多采用替代用途任務、遠距離聯想測驗等任務, 考察感知運動經驗對一般創造力的影響。但創造力也包括“陰暗面”和“光明面”, 即惡意創造力和善意創造力(Gao et al., 2023)。惡意創造力是指蓄意傷害他人、組織或社會的創造力。惡意創造力的破壞性和難以預測性給他人或社會的有效防范及應對帶來極大困難。善意創造力是指基于善意目的幫助他人、組織或社會的創造力。目前, 具身認知視角下的善惡意創造力研究很少。然而, 該視角下的研究意義重大。揭示善惡意創造力的具身影響因素并應用于干預研究, 對于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德育教育具有積極作用, 對于社會穩定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第六, 將機器學習用于具身認知視角下創造性思維的研究。近年來, 機器學習因其強大的數據處理和挖掘能力, 已經被廣泛用于認知、情緒等心理研究, 以及自閉癥、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等精神疾病的診斷研究(董健宇?等, 2020; 章文佩?等, 2019; Stevens & Zabelina,?2020)。機器學習可以通過學習訓練集數據的規律, 構建模型, 并將模型用于預測集的分類和預測。機器學習包括決策樹、隨機森林、支持向量機等算法。其中, 基于支持向量機的多變量模式分析(multivariate pattern analysis, MVPA)在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廣泛(謝慧?等, 2023; 趙春宇, 郭春彥, 2023; Huang et al., 2021)。未來, 在功能性磁共振技術、腦電技術、近紅外腦功能成像技術等應用于具身創造力研究的基礎上, 可使用機器學習算法對相應信號進行神經解碼, 以探索不同感知運動經驗下創造性思維神經表征的差異。

總之, 具身認知已經成為創造性思維研究領域的新視角, 但該視角下的研究還有很多問題亟需探討, 未來研究需要從具身效應雙向性、認知神經機制、研究可重復性、多感覺通道、善惡意創造力、機器學習等角度進行深入探索。具身認知視角下的創造性思維研究具有極大應用價值, 在今后創造性思維激發和培養工作中, 可引入具身認知觀, 融入身體動作、身體感知覺等影響因素, 為國家和社會培育更多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程瑞, 盧克龍, 郝寧. (2021). 憤怒情緒對惡意創造力的影響及調節策略. 心理學報53(8), 847–860.

丁鳳琴, 孫逸舒. (2020). 具身視角下道德概念凈臟隱喻的特征、影響因素與未來展望. 心理科學43(6), 1327–?1332.

丁鳳琴, 王冬霞. (2019). 道德概念具身隱喻及其影響因素: 來自元分析的證據.?心理科學進展27(9), 1540–1555.

董健宇, 韋文棋, 吳珂, 妮娜, 王粲霏, 付瑩, 彭歆. (2020). 機器學習在抑郁癥領域的應用. 心理科學進展28(2), 266–274.

李子逸, 張澤, 張瑩, 羅勁. (2022). 創造性思維的醞釀效應. 心理科學進展30(2), 291–307.

魏華, 段海岑, 周宗奎. (2018). 具身認知視角下的消費者行為. 心理科學進展26(7), 1294–1306.

謝慧, 林軒怡, 胡婉柔, 胡曉晴. (2023). 情緒調節促進負性社會反饋的遺忘: 來自行為和腦電的證據. 心理學報55(6), 905–919.

張玲. (2022). 開放型姿勢和流暢性動作對團體創造性活動的影響及腦-腦間神經互動機制 (碩士學位論文). 華東師范大學, 上海.

章文佩, 沈群倫, 宋錦濤, 周仁來. (2019). 基于事件相關電位(ERPs)和機器學習的考試焦慮診斷. 心理學報51(10), 1116–1127.

趙春宇, 郭春彥. (2023). 合體字與復合詞中聯結編碼和項目編碼的關系. 心理學報55(4), 513–528.

Andolfi, V. R., Di Nuzzo, C., & Antonietti, A. (2017). Opening the mind through the body: The effects of posture on creative processes.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24, 20–28.

Benedek, M., Panzierer, L., Jauk, E., & Neubauer, A. C. (2017). Creativity on tap? Effects of alcohol intoxication on creative cognition.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56, 128–134.

Duan, H., Wang, X., Wang, Z., Xue, W., Kan, Y., Hu, W., & Zhang, F. (2019). Acute stress shapes creative cognition in trait anxiet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10, 1517.

Eriksson, K., Simpson, B., & Vartanova, I. (2021). The power of tolerance vs. unselfishness as a cultural determinant of cooper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12, 678237.

Friedman, R. S., & F?rster, J. (2000). The effects of approach and avoidance motor actions on the elements of creative insigh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9(4), 477–492.

Gao, Z., Lu, K., & Hao, N. (2023).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 targeting the postcentral gyrus reduces malevolent creative ideation.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18(1), 1–12.

Hao, N., Qiao, X., Cheng, R., Lu, K., Tang, M., & Runco, M. A. (2020). Approach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enhances malevolent creativity. Acta Psychologica203, 102985.

Hao, N., Xue, H., Yuan, H., Wang, Q., & Runco, M. A. (2017). Enhancing creativity: Proper body posture meets proper emotion. Acta Psychologica173, 32–40.

Hao, N., Yuan, H., Hu, Y., & Grabner, R. H. (2014). Interaction effect of body position and arm posture on creative thinking.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32, 261–265.

Huang, Q., Li, D., Zhou, C., Xu, Q., Li, P., & Warren, C. M. (2021). Multivariate pattern analysis of electroencephalography data reveals information predictive of charitable giving. NeuroImage242, 118475.

IJzerman, H., Leung, A. K. Y., & Ong, L. S. (2014). Perceptual symbols of creativity: Coldness elicits referential, warmth elicits relational creativity. Acta Psychologica148, 136–147.

Imaizumi, S., Tagami, U., & Yang, Y. (2020). Fluid movements enhance creative fluency: A replication of Slepian and Ambady (2012). Plos One15(7), e0236825.

Kim, J. (2015). Physical activity benefits creativity: Squeezing a ball for enhancing creativit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27(4), 328–333.

Kim, Y. J., & Zhong, C. B. (2017). Ideas rise from chaos: Information structure and creativity.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38, 15–27.

Lakoff, G., & Johnson, M. (1999).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ee, S., Kenworthy, J. B., & Paulus, P. B. (2022). Effects of positive affect and humor on divergent thinking.?Journal of Creativity32(3), 100037.

Leung, A. K. Y., Kim, S., Polman, E., Ong, L. S., Qiu, L., Goncalo, J. A., & Sanchez-Burks, J. (2012). Embodied metaphors and creative “acts”. Psychological Science23(5), 502–509.

Malaie, S., Karimi, H., Jahanitabesh, A., Bargh, J. A., & Spivey, M. J. (2023). Concepts in Space: Enhancing Lexical Search With a Spatial Diversity Prime. Cognitive Science47(8), e13327.

Marin, A., Reimann, M., & Casta?o, R. (2014). Metaphors and creativity: Direct, moderating, and mediating effects.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24(2), 290–297.

Mehta, R., & Zhu, R. (2009). Blue or red? Exploring the effect of color on cognitive task performances. Science323(5918), 1226–1229.

Murali, S., & H?ndel, B. (2022). Motor restrictions impair divergent thinking during walking and during sitting. Psychological Research86(7), 2144–2157.

Piaget, J. (1970). Genetic epistemolog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hin, J. E., Suh, E. M., Li, N. P., Eo, K., Chong, S. C., & Tsai, M. H. (2019). Darling, get closer to me: Spatial proximity amplifies interpersonal lik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45(2), 300–309.

Slepian, M. L., & Ambady, N. (2012). Fluid movement and creativit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41(4), 625–629.

Slepian, M. L., Weisbuch, M., Rutchick, A. M., Newman, L. S., & Ambady, N. (2010). Shedding light on insight: Priming bright idea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46(4), 696–700.

Stevens Jr, C. E., & Zabelina, D. L. (2020). Classifying creativity: Applying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to divergent thinking EEG data. NeuroImage219, 116990.

Vi, C. T., & Obrist, M. (2018). Sour promotes risk-taking: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ffect of taste on risk-taking behaviour in humans. Scientific Reports8(1), 7987.

Vohs, K. D., Redden, J. P., & Rahinel, R. (2013). Physical order produces healthy choices, generosity, and conventionality, whereas disorder produces creativity.?Psychological Science24(9), 1860–1867.

Wallas, G. (1926).?The art of thought. New York, NY: Harcourt Brace.

Wang, Q. J., Barbosa Escobar, F., Mathiesen, S. L., & Alves Da Mota, P. (2021). Can eating make us more creative? A multisensory perspective. Foods10(2), 469.

Wang, X., He, Y., Lu, K., Deng, C., Qiao, X., & Hao, N. (2019). How does the embodied metaphor affect creative thinking? NeuroImage202, 116114.

Wang, X., Lu, K., He, Y., Gao, Z., & Hao, N. (2022). Close spatial distance and direct gaze bring better communication outcomes and more intertwined neural networks. NeuroImage261, 119515.

Wu, Y., & Koutstaal, W. (2022). Creative flexibility and creative persistence: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instructed vs autonomous choices to shift vs. dwell on divergent and convergent thinking.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105, 103417.

Xia, T., Song, L., Wang, T. T., Tan, L., & Mo, L. (2016). Exploring the effect of red and blue on cognitive task performance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7, 784.

Xie, J., Lu, Z., Wang, R., & Cai, Z. G. (2016). Remember hard but think softly: Metaphorical effects of hardness/softness on cognitive function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7, 1343.

Xu, L., Mehta, R., & Hoegg, J. (2022). Sweet ideas: How the sensory experience of sweetness impacts creativity.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72, 104169.

Xu, X., Xia, M., & Pang, W. (2022). Do all roads lead to Rome? Authenticity, openness to experience, and risk-taking relate to general and malevolent creativity differently. Current Psychology, 42, 13424–13431.

Yang, W., Green, A. E., Chen, Q., Kenett, Y. N., Sun, J., Wei, D., & Qiu, J. (2022).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in knowledge-rich context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6(10), 849–859.

Zhou, Y., & Tse, C. S. (2022). Sweet taste brings happiness, but happiness does not taste sweet: The unidirectionality of taste-emotion metaphoric association.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34(3), 339–361.

Creative thin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odied cognition

ZHANG Ke, DU Xiumin

School of Education,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China

Abstract: Creative thinking?is the kind of thinking mode that generates novel and appropriate viewpoints or products. With the rise of 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 numerous researches of creative thin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odied cognition have been reported. However, relevant researches in China are scar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research, we reviewed relevant researches from the aspects of perception of movement, visual sense, tactile sense and taste sense. Relevant embodied effects were expla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proposed by Piaget,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and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Future research should explore the embodied creativity from the aspects of bidirectional embodied effects, the cognitive neural mechanisms, experimental repeatability, multisensory channel integration, malevolent creativity, benevolent creativity, machine learning and so on.

Keywords:?creative thinking, embodied cognition, metaphor, divergent thinking, convergent thinking

猜你喜歡
發散思維創造性思維
探微小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個性化與多元化
在小學數學課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分析
試論情感調動與中學散文教學
如何運用數學教學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文理導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4:55:32
數學建模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考試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2:46:15
例談發散性思維訓練
考試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7:50:41
金融新晉軍的“發散思維”
首席財務官(2016年9期)2016-11-07 17:32:58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20:17
大學英語創造性學習共同體模式建構案例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伊人色婷婷|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国产毛片不卡| 2022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综合久久五月天|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激情综合图区|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无码'专区第一页|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怡春院|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911亚洲精品|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天堂成人在线|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电影|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JIZZ亚洲国产|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99|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欧美激情首页|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日韩AV无码一区|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免费的一页|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91av在线|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亚洲视频在线青青|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欧类av怡春院| 色丁丁毛片在线观看| a级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网站| 青青操视频在线| 亚洲浓毛av| 精品国产91爱|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亚洲天堂伊人| 亚洲无码37.| 国产亚洲精品97AA片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久草热视频在线| 日韩欧美91| 国产女人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五月网|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91精品视频网站| 在线视频97|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亚洲成人精品|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