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講述中國故事、傳承中國精神是中華兒女的重要職責。英語教師應指導學生掌握英語交際技能,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因此,小學英語教師需要開展多模態英語教學,增強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體驗,引導學生積極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
【關鍵詞】小學英語;多模態教學;中華傳統文化;文化體驗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基于多模態理論的兒童英語文化體驗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C-c/2021/02/161)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婷婷(1984—),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通州小學。
開展多模態英語教學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教師應借助多模態教學來豐富學生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體驗。這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也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提升他們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能力。
一、多模態教學的基本含義
多模態的研究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當時許多教師將聽覺、視覺、觸覺等多模態的素材融入課堂教學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這些嘗試沒有得到深入的研究和發展。21世紀初,Stein首次提出多模態教學理論,他指出教學是一種多模態的交際行為,強調將不同模態的教學元素納入教學體系,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主要平臺,調動學生聽覺、視覺、觸覺等感官,讓學生對英語知識形成感知,獲取多維度的體驗。
小學英語教學是外來語言的教學,學生需要在理想的語言環境中進行學習。在教學實踐中融入多模態教學理論,能夠創造出符合小學生學習特點的語言環境。同時,多模態的教學形式和內容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展開聯想,加深對語言知識的記憶。此外,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具體特點,積極進行多模態的交際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英語課堂的積極性,從而加深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理解和感悟[1]。
二、多模態英語教學對于學生文化體驗的重要價值
小學英語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其中文化素養的培養能夠充分體現核心素養的價值取向。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應采用聽、說、讀、寫、觸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是學生拓寬文化視野、培養文化意識的重要時期,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了解多元文化,增進國際理解,從而培養家國情懷[2]。基于此,多模態教學在增強學生英語文化體驗方面有以下價值。
(一)搭建學習平臺,提升文化素養
多模態的教學形式能夠為學生搭建一個文化學習的平臺,讓學生了解并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化,更好地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學生以英語為媒介,了解中國乃至世界各國的生活習俗、風土人情,理解文化多樣性,感受不同民族和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素養。
(二)活躍課堂教學,拓展表達渠道
采用多模態的教學形式,不僅能鍛煉學生聽說讀寫的英語技能,還能拓展學生的表達渠道。此外,多模態教學也拓寬了教師使用教學資源與素材的途徑。教師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將豐富的教學資源和素材融入多模態教學之中,為課堂注入活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獲得身歷其境的文化體驗[3]。
(三)分析文化差異,提高學習能力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版)》指出,英語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文化意識,讓學生通過學習加深對中外文化的比較和研究,提升他們對優秀文化的鑒賞能力。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需要對其中蘊含的態度和價值觀進行積極的辨析和認知。在面對文化沖突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堅定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立場,客觀看待其他國家和其他優秀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尊重但不輕視、不盲從,從而培養學生分析、闡述、歸納、總結和創新的思辨學習能力。
三、以多模態教學增強學生中華傳統文化體驗的教學策略
文化體驗是學生對文化進行感知、理解和實踐的重要過程,能有效銜接學生的自主經驗,加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小學英語教師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實際,從以下幾個方面優化課堂教學,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體驗。
(一)創設多元情境,初步感知文化
小學生具有好奇心強、求知欲強的特點,他們對語言學習有較高的熱情。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或繪本閱讀中的文化元素,巧妙運用文字、圖片、音像等多模態資源創設多元情境,拓寬學生文化體驗和文化交流的形式,引導學生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激發學生愛黨、愛國、愛家的美好情懷,厚植文化自信。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5“Seasons”的教學為例。該單元呈現的內容體現了四季的美和生活的樂趣,教師可以根據四季的特點,積極創設多元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設計“Guess and say”的活動,巧妙運用音頻、視頻和圖像積極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多模態感官體驗,鼓勵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參與趣味性游戲活動。在這一環節中,教師通過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引導學生猜測“spring”這一季節;播放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朗誦音頻,引導學生猜測“summer”這一季節;展示冬至、臘八等中國傳統節日活動的圖片,引導學生猜測“winter”這一季節;等等。由此,學生在意趣結合的多模態感知中增強文化體驗,為后續的深入學習夯實基礎[4]。
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通過積極的互動交流,引領學生進入主題情境,幫助學生初步感知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個性化表達中提高語言應用能力。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6“An interesting country”的教學為例。本單元的主要話題是“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在“Story time”和“Fun time”兩部分分別介紹了澳大利亞和英國這兩個國家。由此,教師可以將“Introduce China”這一話題作為切入點向學生提問:“If you want to introduce China,what aspects do you want to talk about?”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引領學生積極思考、發散思維,從多個角度出發進行回答,如“I want to introduce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I want to introduce our Chinese food.”“I want to introduce our sports.”“I want to introduce our interesting cities.”“I want to introduce animals.”“I want to introduce our history.”等。此外,教師可根據學生多角度的回答,在黑板或多媒體設備上呈現思維導圖,將文化體驗中的思考過程進行可視化處理。
(二)設計層次活動,加深文化理解
通過英語學習活動,學生能夠逐漸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在觀察和比較文化差異的同時,汲取文化精華,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從而形成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能力。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8“Birthdays”的教學為例。本單元的主要話題是“不同國家的生日習俗”,其中“Story time”板塊介紹了Su Hai和Mike過生日的方式。教師可以設計層次活動,以加深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價值認同。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以問題“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birthdays?”引出單元的主要話題,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回答出cakes、noodles、family、friends等有關生日的元素。在閱讀環節中,教師設計“Fill in the chart”的閱讀活動,鼓勵學生在自主精讀中找出“When”“What”“With whom”等方面的關鍵信息,并引導學生嘗試用語言描述Mike和Su Hai的生日活動。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從過生日的人、方式以及食物這三個方面,讓學生深度思考,思辨中國人和西方人過生日的不同。例如,教師融入中國的面文化,向學生介紹了“Wonton Noodles”“Lanzhou Beef Noodles”“Dan Dan Noodles”“Sour Soup Noodles”“Rice Noodles”等面文化,讓學生理解“過生日吃面寓意健康長壽”的文化內涵。隨后,教師通過“Who do you like to celebrate birthday with?”“How do you celebrate your birthday?”等問題,引領學生進行個性化語言表達。此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提問:“What's the similarity among Mike's birthday,Su Hai's birthday and your birthday?”以此啟發學生領悟幸福、快樂和祝福的價值內涵。
(三)融入課外資源,豐富文化內涵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當教材內容蘊含的中國文化知識不夠豐富時,教師應積極融入課外學習資源,豐富文化內涵,促使學生在融合閱讀中學習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學生對中華文化的深層理解和認同,厚植文化自信。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4“Then and now”的教學為例。單元中的“Culture time”板塊通過簡短的對話和文字介紹,呈現中外文化的異同,拓寬學生文化視野,有利于深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在教授了“The Chinese invented the compass.”“The British invented the train.”等文化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向學生提問:“What else did the Chinese invent?”以此讓學生聯想到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激活學生的語言思維。由此,教師融入課外學習資源,呈現自制的文本,帶領學生閱讀學習“Compass”“Paper-making”“Printing”“Gunpowder”等知識。接著,教師通過視頻介紹的形式,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相關內容,讓學生拓寬文化視野,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勤奮。而后,教師提問:“Do you know Chinese four new inventions?”以此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展開思考,從而認識到“High-speed train”“Alipay”“Bike-sharing”“WeChat”對生活帶來的便捷性,讓學生領悟中國勞動人民所具備的“工匠精神”;最后,教師提問:“What do you think of Chinese people?”引導學生通過語言輸出深刻領悟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教師通過融合課外資源,拓寬學生的文化學習視野,增強學生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四)拓寬體驗形式,實現文化育人
課堂作業設計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是內化和豐富學生文化體驗的重要方式,更是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實現文化育人的重要環節。教師應基于單元主題,積極拓寬學生文化體驗的形式,指導學生表演戲劇、制作傳統文化繪本、制作小報、宣講視頻等,促使學生在思考與實踐中提升綜合素養。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7“Chinese festivals”的教學為例,本單元的主要話題為“中國的傳統節日”。在學生了解了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教師設計“Make a mind map”的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從“History”“Food”“Time”“Activities”等方面進行介紹,并繪制成思維導圖。如此,學生在語言積累和結構化知識的整合中提升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和語言能力,同時增強文化認同感,涵養文化品格。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特定節日中進行經典故事的戲劇演繹,引領學生用豐富且生動的語言描述、呈現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語言的個性化輸出中,學生能夠更深刻地領悟中國傳統節日的歷史內涵,提升文化素養。
教師還可以布置閱讀作業,讓學生在經典英文閱讀中增強文化體驗,深刻感悟中國文化,并學會用多元發展的眼光看待文化,汲取文化精華。例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1“The king's new clothes”的教學中,教師融入英文繪本Yu Gong moved the mountains的內容,從而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中國經典故事的魅力。課后,教師布置相應的閱讀作業,以閱讀的方式增強學生的文化體驗,有效培育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思維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多模態教學是一種貼近學生學習習慣和生活經驗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促使學生對傳統文化展開深入理解。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因勢利導,為學生補充多模態的學習素材,以多模態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創造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的文化體驗平臺,切實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并適應時代的發展,為他們將來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韋琴紅.多模態化與大學生多元識讀能力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09(2):28-32.
[2]趙凌志.多模態話語環境下的英語文化體驗[J].考試周刊,2016(1):86-87.
[3]曹韻.多模態教育環境中的多元識讀能力培養研究[J].外語學刊,2015(4):134-137.
[4]夏艷.多模態時代文化教學新視角:多元識讀教學模式的應用[J].邢臺學院學報,2012,27(4):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