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受公共突發衛生事件、經貿摩擦、市場收縮及企業自身短板等影響,廣東外貿高位運行的不確定性增加。要以“五外聯動”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設貿易強省,培育外貿新優勢,需直面外貿新業態在促進內需、完善產業鏈供應鏈、提高開放水平、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及加快內外貿融合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多角度、多途徑、多方位考量外貿企業的STO發展路徑,通過構建外貿新業態生態、推動提速、加快粵東西北錯峰發展、多部門協同強化市場監督管理等措施,形成多元發展態勢,保障外貿新業態的發展。
關鍵詞:外貿新業態 廣東 對外貿易 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F7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6-128-03
一、引言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對外貿易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對外貿易是我國開放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要創新服務模式、渠道、業態模式來培育外貿新動能[1]。商務部《“十四五”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規劃》強調,“十四五”時期要優化貨物貿易結構、創新發展服務貿易、加快發展貿易新業態、提升貿易數字化水平、構建綠色貿易體系、推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意見》針對跨境電商、市場采購、外貿綜合服務企業、海外倉、保稅維修、離岸貿易等六種新業態新模式的健康持續創新發展提出了支持舉措[3]。廣東作為我國的貿易大省,要發揮中國外貿“頂梁柱”的作用,就要進一步穩住外貿基本盤并提升質量,通過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激發外貿主體活力、拓展外貿發展空間、提高外貿運行效率。
二、廣東進出口貿易發展現狀
(一)外貿總量保持領先但占全國比重及增速下降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外貿進出口額連續38年居全國首位。2023年,廣東外貿進出口總額達8.3萬億元人民幣,穩居全國第一,但在全國比重未顯著提升。數據表明,2018至 2022年,廣東外貿進出口總額占比從23.5%降至19.8%,2023 年略回升至19.9%(見表1),出口總額占比從26%降到 22.3%,2023年小升到22.7%(見表2)。這既體現我國外貿多元化和區域經濟均衡發展,也表明廣東勞動力等優勢不再突出,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全球經濟不確定給其外貿出口帶來壓力。
(二)廣東各地市出口競爭力發展不平衡
本文參考嚴兵(2006)的測算方法(公式1),通過計算某一年廣東省各地級市出口貿易額占省貿易總額比重與各地級市GDP占該年省總GDP比重之比,來衡量地級市在經濟水平不變時通過出口貿易獲取國外市場份額(利潤)的能力。借助統計年鑒數據,測算出21個地級市的出口競爭力指數(ECI)。當ECI>1時,對應地級市出口競爭力強;ECI<1則表明其出口競爭力弱。表3顯示,2018年至2022年,深圳、珠海、中山、東莞、惠州的ECI大于1,出口競爭力較強,其他地級市在0.09到0.81之間,且汕頭、佛山、江門、清遠、陽江、湛江、肇慶等地級市出口競爭力逐年提升。廣東各地級市出口競爭力呈不均衡狀態,珠三角地區出口競爭力高但提升遇瓶頸。要提升廣東省整體出口競爭力,應著重關注粵東西北地區出口競爭力的提升。
ECIi= (1)
(三)廣東跨境電商帶頭作用明顯
2022年2月,國務院批準廣東韶關等8市設立跨境電商綜試區,廣東省跨境電商綜試區實現全省全覆蓋[4]。2023年,廣東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達8433億元,增長25%,約占全國的35%,占廣東全省外貿比重也突破10%,為穩住廣東外貿基本盤作出積極貢獻。在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服務鏈、價值鏈五鏈支撐的基礎上,跨境電商為廣東外貿發展賦予新的內涵。除廣州、深圳等跨境綜試區,“跨境電商+產業帶”逐漸成為粵東西北的新機遇。這些地區能在家居、玩具、日化產品、陶瓷、珠寶首飾等特色產業帶上力求突破,摸索建立“自營平臺+平臺”的雙引擎發展之路,助力特色產業出海。
(四)廣東市場采購貿易出現成效
截至2022年9月,我國已分6次發布39個市場采購貿易試點名單,廣東省有5個,是市場采購貿易的主陣地。2021年我國市場采購貿易出口達9303.9億元,廣東突破3000億元[5]。廣東通過積極發展市場采購貿易新業態,為外貿增長注入新動力,新增的佛山順德和中山市場采購試點業務發展迅速。且廣東還提供系列便利化措施,包括24小時全程電子通關、簡化報告等,提高了貿易效率,破解小商品出口的瓶頸。
(五)廣東重點地市貢獻突出,東西兩翼增長快速
從地市層面看,2023年廣東深圳、廣州、惠州等市的進出口總值占全省外貿總值的超60%,拉動廣東整體外貿增長3個百分點。這些市貿易自主性強,保稅物流業態發展態勢良好,成為廣東外貿進出口的關鍵支撐。同時,廣東省推出一系列諸如廣東省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18條、推動全省外貿穩規模優結構20條措施等鼓勵外貿發展的政策,積極提升進出口通關效率,幫助企業減負增效,以重大項目充當“推手”,帶動了廣東湛江、揭陽、汕尾等粵東西北地市外貿增長,推動了產業的有序轉移,優化了外貿區域布局,使粵東西北地區在復雜嚴峻的對外貿易環境中彰顯出較強活力,產業也呈現出多元化、特色化的發展趨向。
(六)民營企業參與度高
從傳統制造業到新興產業,從一般貿易到跨境電商和市場采購貿易,民營企業以靈活的經營機制和創新精神,搶占先機,成為推動廣東對外貿易的重要動力源。2023年,廣東擁有進出口業務的民營企業10.9萬家,比2022年增長11.4%,其一般貿易、保稅物流分別進出口3.6萬億元、8813.7億元,分別增長9.5%和15.6%,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增長了4.7%,達到了2萬億元,對美國、歐盟、中國香港進出口分別增長了8.7%、3%和4.3%。民營企業的積極參與,使廣東的對外貿易呈現多元化局面。
三、廣東發展外貿新業態的必要性
外貿新業態包括跨境電商、1039市場采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商以及基海外倉、“保稅+新業態”和離岸貿易等[6]。廣東雖有優越的地理位置、發達的經濟基礎和開放的營商環境,但也面臨貿易保護、數字經濟挑戰、競爭激烈、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問題。實施以培育競爭新優勢為核心的競爭戰略(Strategy),采用“傳統貿易+跨境電商”雙軌并行的營銷戰術(Tactic),增強跨境電商和市場采購引領作用的運營模式(Operation),可明確和細化廣東傳統外貿企業的STO發展路徑,提升傳統外貿企業尋找新客戶、承接新訂單的能力和意愿,推動對外貿易的轉型升級。
廣東外貿出口主要在珠三角地區,而其他地區如粵東、粵西和粵北的出口額較少,區域差距較大,產業結構也不平衡,新興產業和高附加值產業出口相對較少。發展外貿新業態,加強粵東西北地區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和企業培育、發揮市場采購貿易試點功能、支持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布局,發展“跨境電商+產業帶”等,是應對挑戰、推動廣東外貿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四、外貿新業態模式下廣東省對外貿易發展策略
(一)加強外貿新業態生態構建
廣東外貿高質量發展需要進一步提升廣東外貿新業態的競爭力。在經濟深度調整轉型時,傳統外貿模式已難以契合新發展需求,需加速構建外貿新業態環境助力轉型升級,為產業結構優化提供新動力和支撐。
構建廣東外貿新業態要優化貿易服務體系,健全國際化數據、服務、交易流程等相關標準,優化海關監管來提升口岸綜合服務能力,深化稅收征管改革以推廣關稅保證保險,推進檢驗檢疫監管模式改革并加強檢疫審批流程管理,支持地方政府規范口岸收費制度且精簡項目,放寬準入促公平,推進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并完善服務型政府等。只有政府、企業和社會齊心協力,才能提升廣東開放型經濟水平,促進其與全球經濟深度融合。
(二)推動外貿新業態提速前進
推動廣東外貿新業態提速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拓展市場空間,加快在管理、標準和規則等方面與國際對接,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和規則的制定;第二,利用跨境電商綜試區全覆蓋優勢,通過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全球貿易數字化領航區、爭創國家跨境電商示范省、爭取建設“產業集群+跨境電商”試點等,培育相關主體,完善機制體制改革;第三,加強海外倉建設,完善政策與補貼,鼓勵金融機構推出相關產品服務以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利用數字技術拓展服務范圍;第四,推動市場采購貿易和融合發展,適度擴大試點并與跨境電商結合,強化管理制度;第五,針對不同區域特點,穩固原有市場,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依據產業鏈和供應鏈靈活運用多元化策略。通過這些措施,促進廣東外貿新業態更好發展,提升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三)助力各地市特色發展與協同共進
廣東作為中國經濟重要引擎,其外貿高質量發展需全省各地市共同努力。珠三角城市群特色明顯且經濟實力強,是廣東乃至全國的經濟大動脈。而粵東西北地區與珠三角差異大,外貿發展極不平衡[7]。廣東要實現外貿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應根據各市能力和發展方向,有序擴大外貿新業態的試點范圍,推動各地市特色發展,提高粵東西北試點覆蓋率。如汕頭、湛江可充分利用自身港口資源和地理優勢,依托跨境電商綜試區,汕頭寶奧國際玩具城市場采購試點等,通過政策扶持和產業引導吸引企業參與到外貿新業態中,推動外貿轉型升級。此外,廣東應基于各地特色產業適當延長產業鏈,如潮州陶瓷、陽江刀剪、揭陽五金等產業,通過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提升產品質量和附加值,還可開發相關文旅產業。
(四)多部門協同強化市場監督管理
外貿新業態是推動廣東外貿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較好發揮跨境電商與數字貿易的協同作用,解決市場采購貿易、海外倉等新業態監管規范與模式不完善,監管漏洞突出等問題。只有加強統籌協調,處理開放與安全、發展與整理、創新與監管之間的關系,才能在高質量發展的引導下,發揮外貿新業態對外貿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8]。廣東可通過加強打擊違法犯罪、強化稅收安全保障、精準監管、出臺支持政策、實施數字化監管、簡化審批事項流程、降低準入門檻、加強多部門信息共享、建立常態化、數字化的外貿新業態風控體系和風險防控網絡等來加強統籌協調、處理好開放與安全、發展與整理、創新與監管的關系,來維護外貿和整體經濟安全。
綜上所述,廣東外貿新業態發展較為迅速,但也面臨一些平均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廣東需依據省域對外貿易發展的特點進行規劃性的戰略部署,在政策支持與各部門協調推進等方面下功夫,以構建新型貿易形式與運行模式為目標,持續加強實踐經驗總結,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平臺、促進區域外貿出口競爭力的均衡發展、提升跨境物流效(下轉第132頁)(上接第129頁)率、轉變監管理念等來推動外貿新業態的疊加質躍,實現廣東省對外貿易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對外貿易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20〕40號,[EB/0L]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62936.htm,(2020-10-25),[2024-05-05]
[2] 商務部“十四五”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規劃,[EB/OL],http://big5.www.gov.cn/gate/big5/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1/24/5653009/files/2b503a03727a459eb49fe8e620461744.pdf(2021-11),[2024-05-05]
[3] 國辦發〔2021〕24號,國務院辦公廳“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意見”,[EB/OL],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27685.htm,(2021-07-02),[2024-05-05]
[4] 國務院關于同意在鄂爾多斯等27個城市和地區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的批復,[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2/08/content_5672535.htm,(2022-02-08),[2024-05-05]
[5] 唐曉婷,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現實邏輯與實踐路徑[J]南海學刊,2023(05):104-112
[6] 鄒靜,侯俊華,創新驅動視角下江西省外貿新業態發展對策研究[J].價格月刊,2022(08):46-53
[7] 李湲.“時空二維”視角下汕頭在“深汕深度協作”中的轉型發展研究[J].商業時代,2024(2):44-46
[8] 寧莉,新業態新模式導向下的外貿高質量發展[J].全國流通經濟,2023(3):28-31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廳普通高校特色創新項目(項目編號:2020WTSCX248);廣東省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群項目(項目編號:GSPZYQ2021094)。]
[作者簡介:李湲(1979—),女,漢族,廣東潮州人,經濟學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國際貿易、國際商務。]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