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視聽文化創作開創新局面是廣電行業的責任和使命。踐行“兩創”要準確把握其科學內涵,遵循文藝創作的規律,用心用情用功講好中國傳統文化故事,構建百花齊放的視聽文藝“兩創”新局面。
關鍵詞:習近平文化思想 視聽文藝 文藝創作 傳統文化 “兩創”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明確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廣電行業作為黨和國家思想宣傳、文化傳播重要陣地,必須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下簡稱“兩創”),努力實現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視聽文藝的雙向奔赴、雙向賦能,推動行業形成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一、準確把握傳統文化“兩創”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七個著力”重大要求,“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就是其中之一。這一論述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系統性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深入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維度,更是我們做好視聽文藝“兩創”的根本遵循。
1.踐行“兩創”要深刻理解文化的“主體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有了文化的主體性,就有了文化自信的依托,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漫長的歷史長河孕育和發展了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這些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也是鑄就文化新輝煌的力量源泉。廣電行業要擔負起展現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重大職責,以更多更好的“兩創”視聽作品實現增強全民族文化自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崇高使命。
2.踐行“兩創”要深刻理解“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系統論述了“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并指出, “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我們應該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因此,傳統文化“兩創”實踐不僅要努力從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中汲取營養,更要找到歷史與現實的聯結點,以時代精神激活傳統文化的基因。
一方面,要堅守文化根脈,展現中華悠久文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廣電行業要積極創新創造紀錄片、綜藝、劇集、動畫片等豐富的藝術形態,展現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綿延不絕的燦爛文明,賡續每個中國人深入骨髓的文化血脈和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要注入時代精神,創造文明新形態。“兩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這種新形態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新形態。廣電行業應深刻領會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積極賦予傳統文化當代語境和時代精神,讓觀眾在與節目的“熱感應”中建立與傳統文化的“強鏈接”。
3.踐行“兩創”要準確把握“繼承性”和“創新性”的辯證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與創新性,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繼承性和創新性是文化發展這一歷史進程的兩個方面,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體現了“承繼性”與“創新性”的辯證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講話中明確指出,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要“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要“有鑒別地對待、有揚棄地繼承”。這些重要論述闡明了視聽文藝創作繼承和創新的辯證邏輯,形成了文藝創新創造的科學方法論,指引我們的創作與時俱進,并在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中永葆活力。
二、踐行創新性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推動視聽文藝走向高質量發展
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要求,視聽文藝創作要用心用情用功講好中國傳統文化故事,構建百花齊放的視聽文藝“兩創”新局面。
1.歷史文化類紀錄片豐富了民族記憶
紀錄片是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相冊。進入新時代,文化傳承類紀錄片獲得長足發展,各方面都出現了一批精品力作。《敦煌:生而傳奇》《李白》《跟著唐詩去旅行》等作品以人記事,展現歷史人物的人生軌跡;《如果國寶會說話》《書簡閱中國》等作品以物敘史,勾勒文化圖騰;《我在故宮修文物》等讓觀眾觸摸跨越千年的文化綿延和精神延續;還有《岳麓書院》《又見三星堆》等作品,圍繞各地歷史遺產和文化瑰寶,傳遞泱泱中華極具地方特色的悠久歷史和氣度神韻。許許多多文化類紀錄片不斷刷新人們的審美體驗。
2.文化類綜藝節目提升了綜藝境界
近年來,文化類綜藝節目取得長足進步,從形式到內容加快創新升級,覆蓋人群不斷擴大,影響力持續延展,成為當之無愧的頂流。一是《中國詩詞大會》等“綜藝+競答”類節目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樣式。二是《國家寶藏》《萬里走單騎——遺產里的中國》等“綜藝+文博”類節目,深入文博細分領域,讓沉睡的歷史“醒過來”,讓靜止的文物“動起來”。三是以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為代表的“綜藝+傳統節日”類節目,讓傳統文化不僅“活起來”,而且“活潑起來”,在創新創造中持續釋放激情與活力。大型文化綜藝節目《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用古今“雙向穿越”的大膽巧思,搭建古今共鳴、意境深遠的文化磁場,成為“兩創”又一力作。各播出機構和網絡平臺重點發展文化綜藝,鑄就了新時代綜藝的一大門類, 成為節目創新創優的重要領域。
3.歷史文化題材劇集聚合深層次文化認同
劇集尤其是歷史正劇,重現歷史場景、再現歷史事件、塑造歷史人物,并因廣泛影響力成為文化傳承的優良“容器”。十八大以來,涌現了一大批歷史題材劇。《天下長河》不僅還原清康熙年間波瀾壯闊的治河故事,而且展現了獨具特色的傳統河工技術,以“一部治黃史,半部中國史”的宏大視野,傳達了中華民族“逆流而上護衛蒼生”的擔當精神。《大秦賦》講述秦始皇“掃六合、定天下”的歷史故事,通過徐徐展開的畫卷,讓觀眾感受戰國末期群雄爭霸走向大一統國家的磅礴歷史,喚醒了每個中國人對自己文化根脈的認同和自豪 。這樣的歷史文化題材劇層出不窮,體現了我國劇集生產的文化底蘊。2023年的年代劇《珠江人家》、歷史劇《丁寶楨》、歷史傳奇《一代匠師》 等等,都在探索“雙創”之路并取得新的經驗。
4.歷史文化類動畫片拓展文化創意空間
動畫創作賦予傳統文化新形象、新意趣,并從主題傳達、藝術表達、技術呈現等多維度實現突破,又一次迎來新繁榮。取材于中國古代典籍、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的《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八仙過海》《百鳥朝鳳》等作品,從剪紙、皮影、木偶、水墨、年畫等中國特色藝術中汲取靈感,創造了氣韻生動、神采飛揚的動畫形象。尤其2022年推出的《中國奇譚》,以極具民族化的方式,講述幾代人心中的中國故事,不僅發掘中國志怪文學的浪漫主題,而且展示了中國美學特有的瑰麗想象,闡述了“生與死”“虛與實”“善與惡”等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呈現獨一無二的中國意境、中國價值。
三、以高度的文化使命感推動視聽文藝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中發揮更大作用
習近平文化思想以強烈的歷史主動和文化自信,提出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廣電行業必須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文化自覺,精準發力、奮發有為,著力賡續中華歷史文脈、譜寫當代廣電華章。
1.加強規劃扶持
進一步重視“兩創”視聽創作,通過主動謀劃、積極策劃,推出一批優秀的反映中華傳統文化的紀錄片、綜藝、劇集、動畫、短視頻等視聽產品。通過規劃引導、資金扶持、創作支持等方式,加速“兩創”精品產生,樹立行業標桿,推動形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作自覺和創作熱情,形成“兩創”視聽文藝新局面。
2.鼓勵創新創造
在“兩創”創作中,把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倫理價值、人文精神用通俗的語言、有趣的形式呈現出來、傳播開來,讓觀眾喜聞樂見,要重點做好兩方面的創新。第一,要做到敘事創新,通過打破范式、跳出套路,提高“講故事”的技巧,讓作品別開生面、別具一格。第二,要強化技術創新。不同于現實題材,“兩創”作品尤其要借力“新科技”,讓觀眾在“超現實”的歷史時空,完成沉浸的、交互的、唯美的視聽體驗和心靈激蕩。
3.豐富創作生態
推動“兩創”的重要一環是加強與文旅、文博、教育等機構的合作和聯動。通過多部門、多機構在創作、推廣、產業運營等方面合作,夯實創作專業基礎,拓展視聽作品價值空間,豐富“兩創”產業生態,形成一個社會廣泛關注且多方參與的“兩創”創作新格局。不僅如此,這種融合聯動將進一步促進創作和產業雙向賦能,助力大視聽產業升級,實現“兩創”視聽創作中文化價值、商業價值、藝術價值、傳播價值的統一。
4.做好對外傳播
如果說視聽文藝是對外傳播的名片,那“兩創”作品可被視為這張名片上亮眼的標識。所以,我們除了要創作更多優秀“兩創”作品,還要通過深入實施“絲綢之路視聽工程”“視聽中國播映活動”等對外傳播項目,提升“兩創”作品對外傳播針對性、實效性。同時,要拓寬對外傳播的渠道,積極利用海外新媒體平臺、網絡自媒體等新路徑,推動傳統文化 “爆款”產生,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W
(作者董瀟瀟系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