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向飛
摘 要:本文圍繞高職院校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建設要點進行深入分析,主要探討了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建設的關鍵環節與實踐策略。通過闡述實訓資源共建共享、教學資源庫建立與共享、師資隊伍的專業發展與實踐能力提升、職業技能競賽在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專業技能中的作用、訂單班教學模式的創新實施及技能鑒定與素質提升中心的建立等方面的實施策略,旨在為同類高職院校提供參考與借鑒,促進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的全面發展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城市軌道交通 運營管理 專業建設 校企合作 職業技能
城市軌道交通作為現代城市公共交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緩解交通擁堵、提升市民出行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軌道交通網絡的不斷擴張,對于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高職院校作為職業技能教育的重要基地,肩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1]。然而,在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高職院校面臨著諸多挑戰,如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構建、實訓條件和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師資隊伍的專業化建設以及教育模式的創新等。
1 校企合作建設實訓資源
在高職院校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建設中,校企合作模式是連接教育培養與行業實際需求的重要橋梁。此模式不僅促進了教學資源與實訓條件的優化,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實施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包括共建實訓基地、實訓室的構建與利用,及校企共享實訓資源等[2]。
(1)通過企業的資金支持和資源共享,學校可以建立與行業標準相符合的實訓基地。這些基地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接近實際工作環境的實訓場所,而且還能夠使學生直接接觸到行業最新技術與設備。例如,某高職院校與地方軌道交通企業合作,共同投資建設了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實訓基地,其中包括模擬控制中心、車站模擬運營室等,充分模擬了城市軌道交通的運營管理環境。
(2)學校依托企業的技術支持和專業指導,建立了多個專業實訓室,如信號控制實訓室、客服服務實訓室等,這些實訓室覆蓋了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的各個關鍵崗位。實訓室的建設旨在提供一個模擬真實工作場景的環境,讓學生在學習期間就能夠接觸并掌握必要的職業技能,如應急處置、客戶服務等。
(3)校企共用實訓資源極大提高了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使學生能夠在真實或接近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學習和實踐,從而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的結合點。企業參與教育過程,可以直接對學生的技能培養提供指導和反饋,有助于學生技能的精準提升,同時也為企業培養了符合需求的潛在員工。校企合作還促進了教師隊伍的實踐能力和業務水平的提升,通過企業實踐,教師能夠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提高教學質量。
學生通過參與實訓基地和實訓室的學習,不僅掌握了專業知識和技能,還培養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顯著提高了就業競爭力。同時,企業通過與學校的合作,得以直接參與人才培養過程,為自己篩選和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減少了企業的人才引進成本和培訓成本。學校方面,通過校企合作,不僅提升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條件,還拓展了學校的社會服務范圍和影響力,增強了學校的品牌和聲譽。
2 教學資源庫的建立與共享
教學資源庫的建立與共享,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和促進學生學習具有深遠的意義。教學資源庫主要包括教材、課程、實訓素材等內容,其構建和維護需要系統的規劃和持續的努力。
教學資源庫的構建以滿足專業教學需求為出發點,圍繞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的核心知識和技能培養目標進行。具體而言,教材的選擇和編寫要緊密結合行業最新發展趨勢和技術標準,確保內容的前瞻性和實用性。課程的設計要基于職業能力模型,通過任務驅動和項目導向的方式,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操作中。實訓素材的開發則需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資源,結合實際工作場景,制作出接近真實環境的模擬材料和案例,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3]。
教學資源庫的維護需要不斷更新和完善,不僅包括定期的資源評審和更新,還應鼓勵教師和學生參與到資源的創新和豐富中來。例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反饋和行業發展動態,調整和優化教材和課程內容;學生在實訓和項目學習過程中產出的優秀作品,也可以作為教學案例收入資源庫,既豐富了教學資源,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力。
教學資源庫的建立與共享對提高教學質量和促進學生學習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高質量的教學資源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關鍵,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資源庫的共享機制有助于實現教學資源的最大化利用,不同課程和教師之間可以相互借鑒和學習,形成良好的教學協同效應。最后,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學資源庫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實現在線訪問和學習,為學生提供更加靈活便捷的學習方式,拓寬學習渠道,促進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培養。
3 師資隊伍的建設與發展
在高職院校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的建設中,師資隊伍的建設與發展是確保教學質量和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的關鍵。
(1)專業帶頭人是專業建設的核心,通常由經驗豐富、學術造詣深厚的教師擔任。專業帶頭人的主要職責是制定專業發展規劃、引領教學科研方向、協調資源整合以及帶領團隊攻克教學和科研難題。專業帶頭人還需定期接受最新的行業培訓,保持專業知識的前沿性,以確保專業教育內容與行業需求緊密對接。
(2)骨干教師作為教學團隊的主力軍,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骨干教師不僅要在教學中發揮示范作用,還要積極參與教學改革、課程開發和科研項目,通過不斷地實踐和研究,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對骨干教師的培養,學校可以通過設立教師發展基金、鼓勵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提供行業實習機會等方式,激勵其不斷成長和進步。
(3)產業導師則是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重要產物,通常由行業內的資深專家或技術骨干擔任。產業導師的職責主要是將行業最新的技術動態、工作流程和企業文化帶入課堂,通過講座、實訓指導、項目合作等形式,增強學生的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4]。此外,產業導師還能為學生提供就業指導和職業規劃建議,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和進入職場。
為了有效實施上述師資隊伍建設策略,學校需采取一系列措施:制定明確的師資培養計劃,定期組織教師培訓和學習交流活動;建立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加強校企合作,吸引更多產業專家加入教學團隊;以及建立教師績效評估體系,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職業發展。
4 職業技能競賽的作用
通過參與職業技能競賽,學生可以深化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則能借此機會更新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對學生而言,職業技能競賽是展示和錘煉自己專業技能的平臺。通過競賽,學生可以直觀地了解行業標準和技能要求,明確自己在專業學習中的定位和不足,激發學習興趣和動力。競賽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做中學”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此外,競賽還為學生提供了與企業接觸的機會,有利于學生提前適應職場環境,增強就業競爭力。
對于教師而言,在準備和指導學生參加競賽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深入研究專業技能要求和行業發展趨勢,更新和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使之更加符合行業標準和企業需求。教師在競賽中能夠發現和總結有效的教學模式和策略,為教學改革提供實踐基礎。教師通過與企業和其他院校的交流合作,可以拓寬自己的專業視野,提高科研和創新能力。
為了有效組織和參與職業技能競賽,高職院校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應建立完善的競賽選拔和培訓體系,通過內部選拔賽篩選優秀選手,并為他們提供專業的訓練和指導。其次,學校應加強與企業的合作,邀請行業專家參與競賽題目的設計和評審,確保競賽內容的實踐性和前沿性。再次,學校還應為參賽學生和指導教師提供必要的物質和精神支持,如設立獎學金、組織經驗分享會等,激發全校師生對職業技能競賽的熱情。最后,學校應充分利用競賽成果,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反思和改進,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5 訂單班教學的實施
訂單班教學模式作為創新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緊密結合行業需求和教育培養,通過校企合作為企業定制培養所需人才,不僅能夠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還能顯著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就業競爭力。
實施步驟包括需求調研、課程體系設計、教學實施、實踐訓練和評價反饋五個階段。首先,需求調研階段需要學校與企業進行深入溝通,明確企業對人才的具體需求,包括專業技能、工作態度和職業素養等方面。其次,在課程體系設計階段,根據企業需求調研結果,結合學校教育資源,設計符合行業標準和企業需求的課程體系,確保教育內容的實用性和前瞻性。在教學實施階段,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踐訓練階段則通過企業實習、工作坊式教學等形式,讓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工作環境中學習和應用所學知識。最后,在評價反饋階段,通過學生的就業結果和企業反饋,評價教學質量和培養效果,進一步優化教育教學。
訂單班教學模式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5]:(1)訂單班教學模式能夠實現教育內容與企業需求的高度匹配,使學生能夠學到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知識和技能。(2)該模式增強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參與企業項目和實習,學生能夠提前適應職場環境,減少職業適應期。(3)訂單班教學模式加強了學校與企業的合作,為企業輸送了大量定制化人才,同時也提升了學校的教育質量和社會聲譽。
在連接教育與產業需求、提升學生就業能力方面,訂單班教學模式通過校企合作,使教育教學更加聚焦于產業和企業的實際需求,有助于學生掌握最新的行業知識和技術技能,提高其就業競爭力。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企業實習經歷,能夠幫助他們建立職業身份,明確職業發展方向,順利實現從學校到職場的過渡。
6 技能鑒定與素質提升中心的建立
技能鑒定中心和全員素質提升中心的建立是高職院校響應現代職業教育需求,促進學生職業技能和終身學習能力提升的重要舉措。雖然兩個中心側重點不同,但共同目標是為學生提供一個系統、全面的技能培訓和評價體系,幫助他們適應快速變化的職場環境。
(1)技能鑒定中心的建立過程通常包括需求分析、資源整合、設施建設和人員培訓四個階段。首先,通過需求分析確定哪些職業技能是市場所需、學生所缺的,進而確定中心的重點建設方向。接著,整合校內外的教育資源,如聘請行業內的專家參與教學、利用企業的實訓基地等。設施建設階段著重于構建符合行業標準的實訓室和評價場所,確保學生能在接近真實工作環境中進行學習和評價。人員培訓則旨在提升教師和評價人員的專業水平,確保技能鑒定的準確性和公正性。技能鑒定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對學生的職業技能進行系統評價,通過頒發職業資格證書等形式,幫助學生獲得行業的認可。
(2)全員素質提升中心的建立則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職業素養、團隊合作能力、創新思維等。建立過程同樣需要進行需求調研,了解學生和行業的需求,然后設計符合需求的培訓課程和活動。資源整合是全員素質提升中心的關鍵,需要通過校企合作、與其他教育機構的聯盟等方式,引入多元化的教學資源。此外,還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素質評價體系,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評估和反饋。全員素質提升中心的功能在于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和實踐機會,幫助他們建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提升個人綜合競爭力。
技能鑒定中心和全員素質提升中心在提升學生職業技能和終身學習能力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技能鑒定中心通過系統的技能培訓和嚴格的技能評價,確保學生掌握必需的職業技能,增強其就業競爭力。另一方面,全員素質提升中心通過全面的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為其未來的職業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堅實基礎。這兩個中心的建立,體現了高職院校教育模式的轉型升級,是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徑。
7 結語
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建設是高職院校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舉措。通過實施校企合作、建立實訓基地、發展教學資源庫、構建師資隊伍、開展職業技能競賽、實施訂單班教學、建立技能鑒定與素質提升中心以及推進國際化服務等策略,有效提升了專業建設水平和學生的職業技能。面對快速變化的行業技術和市場需求,專業建設仍面臨著課程內容更新、教學方法改革等挑戰。未來,高職院校應持續優化校企合作模式,加強新技術新理念的引入,以創新的教育思維和方法,培養適應未來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黃婧,劉小俊.基于崗位引領的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研究[J].交通企業管理,2023,38(6):99-102.
[2]王向陽,朵建華,劉懂懂,等.城市軌道交通多專業數字化運維體系[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23,26(11):212-216.
[3]袁珺.城市軌道交通運管專業課程開發實證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8):8-11.
[4]邢倩荷.職業教育信息化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研究——以《鐵道概論》課程為例[J].山西青年,2023(16):43-45.
[5]李艷.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產教融合育人模式探究[J].寧波經濟,2023(1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