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梅
摘? 要:近年來,我國的教育教學體制改革步伐加快,各種新興的教育手段、教育理念不斷涌現,為高中英語教學效能的提升注入了活力。基于此,在思維品質的培養上,教師應綜合運用問題鏈引導、小組合作討論、思維導圖等方式啟發學生靈感,拓展學生的思考深度,借助中肯、準確的評價,幫助學生理清思維品質的培養方向,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英語教學;教學形勢;思維品質
一、思維品質概述
(一)思維品質的內涵
思維品質指思維能力的表現與特點,也可稱作為“智慧品質”。其在人類的思維活動中是有差異性表現的,包括思維的六個方面,分別為廣闊性、邏輯性、深刻性、靈活性、批判性以及獨立性。對于思維品質,可以從“量”與“質”這兩個維度進行理解。
(二)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意義
由于英語教學不只是進行語言知識講授,更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利用英語教學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其英語應用能力與跨文化意識。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有助于學生拓展文化視野。教師通過西方國家歷史、文化以及社會的介紹,強化其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學生思維品質,使其在未來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并展現出自己的價值。
二、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策略
(一)創設趣味情境,激活思維動機
從認知心理學的視角看,思維實際上就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本質及聯系的認知,它具有鮮明的間接性、概括性特征,是人類認知過程的高級階段。這種認知過程的實現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知覺、記憶等認知活動推進、深化的基礎上完成。傳統英語課堂中的死記硬背、機械跟讀的方式,雖然能夠促進學生對詞匯、句式等知識的吸收,但也容易帶來枯燥乏味之感,打擊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阻礙學生思維品質的訓練和培育。因此基于思維品質培養目標推進英語教學時,教師務必加強課堂的趣味性設計,用多元多樣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和觸覺感官,激活學生的思維動機,使之在更加投入、活躍的狀態下參與到學習中。
以“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一課為例。教師在課程開始環節,可以采用多媒體情境創設的方式,播放不同國家節日的盛典場景和活動,讓學生在精美的影像、畫面中感受節日的濃烈氛圍,提高思維活躍度,為后續的問題探究和主動思考做好鋪墊;還可以采用游戲情境創設的方式,將某種節日活動轉化成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內容,通過游戲互動營造活躍氣氛,促進學生主體的探究和思考。游戲開始前,教師應當使用口頭表述的方式簡明扼要地說明游戲的規則和玩法,使游戲教學活動合理有序地開展,避免本末倒置,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此外,還可以應用故事情境創設法、音樂情境創設法等,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和教學需求,用更富有樂趣的方式激活學生的思維動機。
(二)設置有效問題,拓展思維深度
英語教師基于思維品質培養目標優化高中英語課堂時,需要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情境中真感知、真行動,從而獲得真知。但這種探究并非完全放任不管,學生囿于自身的學科認知局限,總會遇到知識盲區和思維盲區,此時還需要教師積極地引導和啟發。問題鏈便是啟發誘導環節最常用的教學工具之一,鏈條中的單個問題來源于課程內容,它們相互獨立而又緊密聯系,體現出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特征,十分符合學生的思維認知規律;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閱讀材料的行文脈絡,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認知習慣,使之更好地把握信息的捕捉、分析、推理的思維邏輯方法,并將其遷移應用到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實現思維品質的跨越式發展。
以“The power of nature”單元為例。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采用問題鏈教學的方式,鼓勵學生主動思考探究。課程開始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平臺呈現現代科技圖片,如aeroplane、atomic bomb、spaceship等圖片,讓學生在溫習已有知識的同時,思考問題“What do you think of human power?”,繼而拋出引導性問題“Have you ever considered how weak humans are compared with natural power?”。教師以此導入課題,鼓勵學生回想有關自然災害的事例。接著,學生在略讀、詳讀、精讀之下,逐一回答有關文章大意、文章細節的問題內容。這樣做,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對文章主旨大意、行文結構的認知,另一方面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思考natural power的內涵,如文章介紹的火山學家為何被作者稱為the greatest job等。教師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拓展學生深度,讓學生認識到保護自然、愛護自然的重要性。教師要注意,在問題設置的過程中,應當關注到不同問題之間的銜接關系,由淺入深地呈現引導性問題,避免設置跳躍性問題或過難的問題,防止打擊學生的自信。
(三)鼓勵猜想討論,鍛煉推理思維
小組合作探究同樣是高中英語思維品質培養過程中較為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它倡導以小組為單位,引導學生思考、協作、探討,從而發現新知、獲得提升。在小組中,每位學生都擔任、扮演著不同的任務和角色,他們從自身的經驗閱歷和認知基礎出發,對具體問題提出看法和建議,不同的思想理念相互碰撞、交融,更有助于學生思維的更新和優化。教師在組織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務必加強對小組合作探究方法的應用,要以任務內容為依托,結合學生的學科能力、興趣傾向等科學劃分組別,鼓勵學生通過投票等方式進行組內分工,各司其職,確保探究效率。
以“A healthy life”單元的閱讀部分為例。該部分主要呈現了爺爺給孫子的一封信,信中提到了吸煙的危害及戒煙建議等。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采用小組交流的方式,拋出問題“If you were asked to write a letter persuading others to quit smoking,what would you write?”。讓學生通過初步的猜想推測,對文章大意建立設想和預期,鍛煉學生的推測推理能力和語言邏輯組織能力。學生通過猜想結果和文章內容的對比,總結和發現差異之處,進而更有針對性地完善了思維結構,獲得了閱讀、寫作方面的雙重提升。
(四)多元角度探究,增強辯證思維
辯證思維和批判思維是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環節需要關注的焦點問題,也是傳統英語教學模式下最容易被忽略的兩個問題。實踐中,教師務必給予充分重視,通過有效的引導和激發,讓學生自由發表創造性的觀點、看法和意見,在交流中實現碰撞和提升。
以“Robots”單元中的“Reading satisfaction guaranteed”一課為例。課程主要話題為人工智能,教師可以依托文本和教材內容,拋出引導性問題“Do you think robots have emotions or feelings?”以及“Do you think robots will be able to think independently like humans”等,以“頭腦風暴”、辯論賽等方式選出代表人發言,在辯論中促進思維碰撞,鍛煉學生運用辯證思維、批判思維、創新思維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問題選取環節務必遵循以下三個原則:1. 趣味性原則。教師要從高中生關心、關注的話題入手引申相關問題,問題內容可以是科技類、學習類、生活類等多元多樣的,但要遵循與時俱進和服務教學的理念,要能夠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增強學生主動參與、主動辯論的積極性,使之自覺調動經驗、發揮想象,形成成熟的觀點和看法,推動辯論活動的開展。2. 可談論性原則。問題內容要具備討論價值,能夠對學生價值觀、世界觀的塑造產生積極影響,能夠推動學生辯證思維的訓練和碰撞,切忌選取陳舊、老套、千篇一律的問題內容,避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3. 開放性原則。用于辯證思維訓練的問題通常不具有唯一答案,學生可以從自身閱歷、立場出發自由發表看法。
只有具備以上三個特征,該類問題才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辯證思維訓練,保證學生思維品質的優化發展。
(五)引入思維導圖,培養概括思維
思維導圖是現代學習模式中較為常見的圖形表征工具,能夠促進思維過程的可視化轉換,幫助學習者更好地掌握不同知識模塊之間的邏輯關系,找到知覺、記憶的盲區和誤區,在提升認知系統性的同時鍛煉概括思維能力。現階段,思維導圖已經被廣泛應用到各領域、各行業中,具體形式也更加多元和多樣,但總體而言,需要包含三種基本元素:其中核心主題位于思維導圖的核心位置,并向四周發散出連接線,與分支主題相聯系。對高中英語課堂而言,可用的思維導圖模式同樣十分多樣,除常見的輻射狀導圖、結構性導圖外,還有時間線導圖、樹形導圖和流程圖等,教師要結合文本內容和實際的教學目標進行比較和選擇,幫助學生盡快掌握知識點之間的銜接關系,促進分散、零碎知識點的整合,進而推動學生認知結構的完善和健全。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文本特征對學生進行高效有機的引導,幫助學生正確選擇思維導圖的類型、整合梳理相關知識內容,逐漸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概括思維能力。比如“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的閱讀部分為科普類說明文,主要介紹地球是如何產生的,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制作時間線類思維導圖,按照時間推移順序將文本內容進行重構重組,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再如“Working the land”單元的閱讀部分,呈現了一篇以有機肥、化肥對比為主體的議論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繪制結構型思維導圖,通過分列不同性質肥料的使用優缺點,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文本內容,同時促進學生邏輯思維、概括思維的發展。
(六)及時反饋評價,突出思維價值
1. 評價內容。既要關注知識性內容的對錯,也要關注學生在問題思考、交流過程中表現出的探究意識、合作意識,以及創造性、辯證性思維意識。對學生的優異表現,教師要用精準、確切的語句給予及時貼切的肯定,通過不斷的正強化,鼓勵學生積極聯系實際、突破瓶頸、探索未知。以“Cultural relics”單元的“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一課為例。在文本閱讀的基礎上,學生進行了“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的相關探究,很多學生提出了創造性的看法和意見,如開發研學旅游、搭建文化遺產類主題公園等。教師在聽取這些觀點時,不可片面關注學生語法、表述的正確性,而是要從創造性思維層面入手,給予學生更多的肯定,采用期待性語言鼓勵學生的發展,保障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和優化。2. 評價主體。在評價主體上,教師也要采用創新化、多元化的思維,綜合運用小組成員互評、學生自我評價等方式,鼓勵學生深入分析,針對性地攻克思維盲區和薄弱點。3. 評價方式。評價方式上,教師要更多地采用過程性評價而非終結性評價,重點關注學生表現出的思維品質,幫助學生樹立和鞏固思維品質、訓練培養意識。
在反饋評價方面,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教學目標的具體設立情況進行內容、方式等設計,可以提前制訂合理的反饋評價方案,并將配套方案的設計作為教研重點內容,保證反饋評價的有效性。教師要以發展的眼光審視學生認知水平的變化,對應完善評價反饋方案,讓評價反饋結果更具參考價值,推動學生思維品質的成長。此外,在反饋評價方面,教師需要更加注重對學生思維表現的正向反饋,由此增強學生思維品質的自主優化意識。在反饋評價方法上,教師要積極運用新興的技術手段,可以應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評價,通過電子問卷等更加便捷的方式調查學生對英語課堂的建議,評估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狀況,并將這些信息進行整理,得出量化的結果,由此更加明確、精準地了解學生的思維品質成長現狀,制訂出更行之有效的思維品質訓練方法,從而提高教學工作質量。
此外,在反饋評價方面,教師需要更加注重對學生思維表現的正向反饋,由此增強學生對思維品質的自主優化意識。在反饋評價方法上,教師要積極運用新興的技術手段,可以應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評價,通過電子問卷等更加便捷的方式調查學生對英語課堂的建議,評估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狀況,并將這些信息進行整理,得出量化的結果,由此更加明確、精準地了解學生的思維品質成長現狀,制訂出更行之有效的思維品質訓練方法,從而提高教學工作質量。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英語教學強化學生思維品質培養的訓練大有裨益,實踐過程中,教師務必給予充分重視,要立足課本教材內容創設富有趣味的故事情境、音樂情境、游戲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多元感官,激活學生的思維動機。
參考文獻:
[1]岑麗君,蔡建忠. 在初中英語聽說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教學實踐[J]. 英語廣場,2023(08):129-132.
[2]王影超. 高中英語敘事語篇教學中思維品質的培養路徑探析[J]. 英語廣場,2023(05):133-136.
[3]尹巧玲. 英語聽說教學中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 教學與管理,2023(06):91-95.
[4]王卉. 義務教育英語新課標的“變”與“不變”:兼論語言知識在新課標中的平衡作用[J].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50(01):130-137.
(責任編輯:鄭? 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