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怡 劉宇梵
作者簡介:王靜怡(1973—),女,教授,博士生導師,學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音樂學、中國音樂史。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社科項目成果,項目名稱:近代中國音樂文化海外傳播歷史研究,項目編號:19BD056。
【摘? ?要】近代中國傳統音樂在北美洲的傳播主要集中于美國與加拿大兩國,北美洲的唐人街作為華人社區的聚集地,不僅為華人提供了一個保護和傳承文化的空間,也成為中國傳統音樂對外傳播的重要基地。本文主要剖析中國傳統音樂在北美洲的傳播背景,探索其傳播歷史,并以此總結其傳播特點。
【關鍵詞】中國傳統音樂? 海外傳播? 音樂活動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傳統音樂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中國本土有著深厚的根基,其影響力亦跨越大洋,遠播至世界各地。近代以來,隨著大量華人移民的腳步,中國傳統音樂在北美洲逐漸生根發芽,成為連接華人與祖國文化的重要紐帶。自19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華人勞工的大量涌入,北美洲特別是美國和加拿大逐漸形成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區——唐人街。這些地區不僅是華人聚集的居住地,更成為中國傳統音樂傳播的重要基地。中國傳統音樂在北美洲的傳播經歷了從陌生到接受,再到廣泛認可的過程。這一過程中,不僅見證了華人群體在異國他鄉的堅韌與創新,而且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與影響力。
本文將通過詳細的歷史梳理和案例分析,展現近代中國傳統音樂在北美洲的傳播面貌。將從華人移民的歷史背景入手,探討中國傳統音樂如何在北美洲落地生根;分析不同時期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播特點,以及這些特點背后的社會文化因素,并總結中國傳統音樂在北美洲傳播的特點。
一、近代中國傳統音樂在北美洲的傳播背景
19世紀50年代以后,由于北美洲金礦的發現,驅使一些中國人開啟遠渡重洋的淘金旅途,許多中國沿海地區人民選擇去往國外謀生。
(一)近代中國人到達美國的歷史
自1820年起,中國沿海地區的居民開始隨商船跨越大洋,踏上北美大陸土地。在隨后的二十年間,盡管只有十余位中國人成功抵達美國,但這一群體的存在無形中架起中美兩國音樂文化交流的橋梁。這些早期的華人移民雖然數量不多,卻因其對家鄉音樂的熱愛,無意中促進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在美國的傳播,為后來的音樂文化交流奠定基礎。
隨著中國人的到來,中美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中國音樂也隨之傳入美國。這些遠赴北美洲追尋財富的“淘金者”們始終有著家鄉音樂的陪伴。中國傳統音樂不僅成為他們在異國他鄉的心靈慰藉,幫助他們度過每一個孤獨和辛勞的時刻,而且在那片遙遠的土地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二)近代中國人到達加拿大的歷史
加拿大的華人移民身份種類繁多,19世紀50年代起,來自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華人陸續到達加拿大,他們大多來自四邑地區(包括臺山、開平、新會、恩平),還有一部分來自三邑地區(包括番禺、順德、南海),其余則來自珠三角周邊地區,以及廣東省內其他地區。
二、近代中國傳統音樂在北美洲的傳播歷史
1849—1949年,近代中國華人移民北美洲大多是來自廣東省的青壯年,因此廣東地區的粵劇成為在美國占主導地位的中國傳統音樂活動,粵劇作為華工的精神慰藉支撐著他們努力工作,中國傳統文化為這些身處異國的國人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撐,組織和參與中國傳統文化活動則成為他們團結互助的重要紐帶。由于最初抵達北美洲的中國移民多數源自珠江三角洲地帶,因此他們所帶來的音樂文化自然以粵劇和廣東音樂為主,這就使得在北美洲舉辦的中國傳統音樂相關活動反映出濃厚的廣東地區特色。
(一)近代粵劇在北美洲的傳播歷史
近代粵劇在海外的傳播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引入(19世紀50—80年代)、衰落(19世紀80年代—20世紀40年代)、回升(20世紀40年代以后)。本文以加美兩國不同地區為例,列舉不同時期粵劇在北美洲的傳播歷史。
1.引入
(1)舊金山
以美國舊金山為例,19世紀50—70年代,由于華裔移民到達加利福尼亞州后都是從舊金山登岸,因此華商在舊金山設立華人臨時安置點。隨著人數增加,促進了該地區華埠的形成。
自從中國戲院在舊金山落成,它便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前來觀賞中國戲劇。雖然當時的觀眾可能并不完全理解中國傳統音樂內涵,但那些充滿異域情調的旋律深深吸引了那些對遙遠東方國度充滿好奇的人們。早期在舊金山進行表演的劇團主要由廣東地區的成員構成,他們懷揣著參與當地“淘金熱”的夢想,通過海外巡演方式,將中國戲曲帶到這片土地上。
1852年10月18日晚,中國粵劇戲班“鴻福堂中華劇團”在舊金山舉行了他們在北美洲的首演。“鴻福堂”在宣傳策略上不僅關注華人觀眾群體,同時也努力吸引非華人觀眾來關注,海外觀眾對演員們的特技表演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鴻福堂”在舊金山的演出取得巨大成功,這促使更多粵劇戲班冒險跨海到美國進行巡演。
(2)紐約
隨著紐約唐人街的逐步成型,中國音樂也開始在當地生根發芽。早期前往紐約的華人同樣主要來自廣東,因此粵劇和廣東音樂成為當地華人音樂活動的核心。雖然這些音樂活動最初主要在唐人街內進行,但也逐漸有部分活動開始融入美國的主流社會中。
最初大多數赴美的中國人都是懷揣著淘金夢想的淘金者,因此在1870年紐約唐人街形成之前,選擇在此定居的華人數量并不多。從1853年5月20日開始,從舊金山遠道而來的“鴻福堂”粵劇團約50名“鴻福堂”劇團的演員在尼布羅花園進行了為期數晚的演出。
(3)溫哥華
加拿大是一個經濟和文化多方面發達的國家。中國傳統音樂在加拿大的主要傳播方式同樣是通過華人移民帶來的。華人從1858年起到達哥倫比亞采金地,直到20世紀80年代溫哥華都是加拿大華人的主要活動地區。為抒發思想感情,他們在閑暇時間里聽戲和唱戲,以抒發自己的情緒,當時的娛樂活動主要是唱粵劇和粵曲。
2.衰落
由于加美兩國頒布的政策影響,粵劇在當時幾乎與當地社會隔絕,因此這一時期的粵劇主要為海外華人的自娛自樂。盡管他們不受當地社會的歡迎,但當時的中國音樂活動并沒有減少,甚至融合當地文化后得到進一步發展。
(1)美國
中國傳統音樂將國人與祖國聯系在一起,但因其文化差異,加之美國民眾的誤解,中國傳統音樂在此期間不被美國社會所認可。此外,紐約唐人街粵劇的沒落與京劇的出現也不無關系。隨著時間推移,美國觀眾對于中國粵劇的熱情逐漸降溫,導致粵劇在美國的各類中國音樂活動中的地位從核心逐漸被邊緣化,這種趨勢反映了文化新鮮感的自然衰退,以及觀眾興趣轉移的普遍現象。
(2)加拿大
1916—1941年,溫哥華唐人街成為中國粵劇團頻繁演出的地點。20世紀20年代,粵劇演出作為當時火熱的中國音樂活動,先后有五個粵劇戲班到溫哥華并活躍于唐人街。然而到了20世紀30年代后,粵劇團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受制于當地政府出臺的政策,以及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劇團在維持運營和生計上遇到重大挫折,導致演出活動多次被迫中止。
3.回升
1943年以后,第二次中國僑居美國熱潮出現,來自各地的中國人相繼前往美國,美國的中國傳統音樂逐漸發展起來,來自中國各地的文化促使當地的中國傳統音樂更加具有多樣性。在他們之中,有一些來自中國上層社會的青年學生,在他們頻繁與美國學界及上層社會接觸中,成功地彌合了長期以來華人社群與美國主流社會之間的隔閡,從而促進了中國傳統音樂在美國的傳播,并逐漸與美國音樂文化相融合。19世紀70—80年代是所謂的美國華人戲劇黃金時代,四個粵劇團在舊金山頻繁演出。舊金山的華人通過組織參與社會活動,向美國公眾展示、傳播著中國文化。雖然當時的演奏者都較為業余,但他們將中國音樂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向美國公眾盡力展示出來,加深了美國公眾對中國音樂文化及其內涵的理解。
4.粵劇在北美洲傳播的意義
中國傳統音樂始終植根于中國人心中,粵劇在傳播過程中從未真正停止過演出,粵劇在海外的流動與傳播促進了中國傳統音樂在海外的傳播,也令海外華人與祖國時刻聯系在一起。粵劇社團及藝人來往于中美兩國之間,不僅為海外華人提供了娛樂場所,擴大了其在海外的影響力,同時也為國內的粵劇文化市場開辟道路。
粵劇源自中國珠江三角洲的廣東地區,作為一種深植于當地人血脈中的傳統音樂文化形式,在海外的傳播并未受到當地政策和經濟衰退的影響,其演出活動一直在海外持續進行。在北美和中國廣東之間,粵劇戲班和藝術家的交流從未中斷,他們不僅為海外粵語社群提供了豐富的娛樂和社交機會,促進了社區成員之間的交流與團結,同時也為國內的粵劇市場開辟了新的發展道路,為粵劇藝術和藝術家們提供了更廣闊的生存和創作天地。
粵劇在海外的流傳與演出不僅僅是文化和音樂的簡單流動,它已經成為海外華人情感聯系的重要紐帶,并且深深植根于他們的身份認同之中。對海外的粵籍華人來說,粵劇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它是家鄉的聲音,是與祖國和根源地情感相連的橋梁,在他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通過粵劇,這些海外華人得以保持與傳統文化的緊密聯系,同時也在異國他鄉中找到一種文化上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二)近代其他音樂形式在海外的傳播歷史
1.廣東音樂
廣東音樂于20世紀20—30年代開始流行于全國,并隨之走出國門。其初期的海外傳播主要是由部分粵籍華僑華人在海外自發組建或加入粵樂相關樂社,通過經常組織文藝匯演、慈善義演等方式推進。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舊金山的南中國樂社,該樂社成立于1925年,是早期成立的具有代表性的音樂社團之一,樂社以“弦歌消遣、音樂凈化民心”為宗旨,致力于推廣粵樂、粵曲,為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作出貢獻。
2.臺山木魚歌
木魚歌屬于曲藝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南部重要的說唱藝術之一。臺山木魚歌則是木魚歌的當地變體。20世紀初以來,印刷的木魚歌唱本不斷引入美國,一些木魚歌詞描述了早期中國勞動者的體驗。作為一種代代相傳的藝術形式,在臺山移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不僅為那些在異國他鄉辛勤勞作的人們提供了心靈慰藉,而且通過其悠揚的旋律和深情的鄉音緩解了他們對故土的深切思念。
隨著新一代臺山人沿著先輩的腳步繼續在海外追求他們的“黃金夢”,臺山木魚歌依然是他們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家鄉與異鄉的橋梁。然而,由于早期移民大多未能進入美國社會的上層,他們的生活和文化活動主要集中于唐人街內,這使得臺山木魚歌主要在華人社區內部流傳,并未進入美國主流社會的視野。直到20世紀中后期,臺山木魚歌仍然在華人社區的活動中占有一席之地,它在老年華人活動中心和唐人街的街頭巷尾被傳唱,被歌者和聽眾親切地稱為“故鄉之歌”。
3.京劇
京劇作為中國傳統戲曲的代表,從20世紀初期開始,京劇便開始走出國門,在國際舞臺上逐漸嶄露頭角,其中京劇在北美洲的傳播最為典型的例子即1930年梅蘭芳大師帶領的京劇劇團訪問美國,京劇劇團在紐約的演出贏得美國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與粵劇在主流媒體中所遭遇的尖銳批評不同,梅蘭芳所呈現的京劇在紐約受到廣泛好評。紐約的粵劇演出主要在唐人街進行,旨在為海外華人群體提供文化娛樂,因此并未在英文報刊上進行廣告宣傳,也沒有針對非華人觀眾的特別調整。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梅蘭芳的京劇劇團與美國主流社會的互動更為頻繁,巡演的意圖在于向西方世界推廣京劇藝術,并促進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在宣傳策略上,劇團不僅在華人媒體上發布演出信息,還在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紐約時報》上刊登廣告。此外,演出地點的選擇也反映了劇團的開放和包容心態,他們并未局限于只在唐人街演出,而是擴展到紐約市中心的著名劇院,其中包括百老匯劇院和國家大劇院,這一決策顯著擴大了京劇在全球藝術領域的影響力。通過這些努力,京劇不僅作為中國文化代表在海外贏得尊重和贊譽,而且為中美文化交流搭建橋梁。
三、近代北美洲唐人街音樂活動
近代以來,北美洲唐人街都是華人聚集的主要場所,也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主要傳播地,唐人街從最初單純的華人居住區逐漸發展成為中華文化傳統象征。在這些充滿同胞情誼的社區里,海外華人能夠在一個全新的國度和多元文化交融的環境中找到心靈慰藉,找到那些熟悉的中國文化元素。
(一)唐人街的形成
華人移民北美洲的開端在19世紀40—70年代,這一時期大約有一百萬中國人跨越海洋,抵達美國和加拿大。他們中的許多人參與了當時流行的“淘金熱”,或投身于鐵路建設等艱苦工作中。海外華工為了團結互助,并增強群體的力量,原本散居于城市邊緣的華人開始圍繞自己的聚居區聚集,逐步形成了今天遍布北美城市中心的唐人街。
(二)唐人街音樂社團的功能
唐人街是中國傳統音樂傳播的重要場所,通過社團組織、娛樂場所和宗教活動等途徑,中國傳統音樂得以在這些地方傳播和發展。華人移民還經常舉辦音樂演出、慶祝活動和文化節日等,進一步推動了中國傳統音樂在當地的傳播。北美洲唐人街的音樂社團對于海外華人具有很多意義,它們不僅豐富了華人的文化生活,還在社會聯系、文化認同,以及促進中美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首先,音樂社團具有社會功能。這些社團通常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聚集音樂愛好者,提供一個平臺讓他們進行排練、表演,同時也是一個信息交流和社交的場所。這樣的聚會加強了社區成員之間的聯系,增強了華僑的凝聚力。其次,樂社團活動在文化認同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演奏和演唱中國傳統音樂和經典作品,社團成員加深了對自身族群文化的理解和認同,這種文化實踐增強了華人社區內部的凝聚力和文化自豪感。最后,音樂社團在促進中美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橋梁作用。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通過華人移民傳播到北美洲,促進了兩種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這種文化交流不僅讓當地社區了解和欣賞中國傳統音樂,也為海外華人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文化身份,強化了他們在異國他鄉的文化自信和歸屬感。
四、近代中國傳統音樂在北美洲的傳播特點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音樂傳播的主要原因來源于身居海外的國人對中國傳統音樂的需求。中國音樂在北美洲的傳播歷程生動反映了近代華人努力融入美國社會的歷史,這一過程見證了中國音樂從最初的邊緣化到最終被更廣泛接受和融合的轉變。這一轉變不僅與華人社區的努力密切相關,而且受到中美兩國關系、海外社會對華人態度變化的影響,還與中華文化所固有的包容性和適應性相關。近代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在北美洲的傳播特點可歸納為以下幾點:階段性、地緣性、民間性。
(一)階段性
近代中國音樂在北美洲的發展和傳播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一是19世紀以前,當時的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尚無交集。在這一階段,由于早期到達北美洲的華人大都不是專業的音樂家,其表演并不能達到專業水平,表演目的以娛樂為主,因此未將西方音樂元素融入中國音樂中。
19世紀50年代—20世紀50年代,中國音樂經歷一個重要的轉變期,開始吸納并融合西方音樂元素。在這個階段早期,華人選擇與美國主流社會保持一定距離,堅守自己的文化習俗和傳統。從20世紀30年代起,在海外出生的華人因其獨特的文化意識,開始將西方元素融入中國傳統音樂中,中國音樂在北美洲出現創新。
(二)地緣性
地緣性因素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在北美洲的傳播范圍和深度。一些中國人通過海上航線或陸路輾轉多國,最終抵達北美洲,他們在當地形成獨立的社區,例如:舊金山、洛杉磯、紐約、多倫多等地的唐人街。此外,在所有前往北美洲的中國人中,來自廣東的人占據多數,因此近代北美洲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播以廣東音樂、粵劇為主。粵劇是以粵方言演繹的劇種,其受眾主要為廣東和港澳地區僑胞,由于其他地區的民眾因語言障礙難以對其產生興趣,因此粵劇團的演出地點基本局限于唐人街,其作用也多是為了緩解粵籍僑胞的思鄉情懷。
(三)民間性
中國傳統音樂在北美洲的傳播以粵劇為主,這些中國傳統音樂不僅使傳統音樂得以在海外傳播,更加成為海外華人的情感紐帶,為身處在海外的國人帶來精神上的慰藉。華人在北美洲建立了各種民間組織和團體,如:同鄉會、商會等,這些組織為華人社區提供了交流、互助、文化傳承等平臺。通過民間組織和團體活動,中國傳統音樂在北美洲保持了民間性特點,強化了海外華人的文化認同感。此外,中國傳統音樂常通過口口相傳、民間演出等方式傳播,持續保持著其民間性和傳統性。
五、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音樂在海外傳播歷史悠久,其傳播方式主要是由中國人傳入各國。中國音樂在北美洲的傳播是一個復雜而多元的過程,是一段跨越文化與地域的交流史,它不僅展現了華人群體的文化適應和創新,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影響力。從19世紀50年代至今,中國傳統音樂不僅在唐人街生根發芽,更在廣闊的北美社會中贏得了認同與尊重。通過一代代華人藝術家的不懈努力,中國傳統音樂逐漸從邊緣走向中心、從華人社區走向主流社會,成為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傳播歷程也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與適應性,展現了華人群體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努力與智慧。
參考文獻:
[1]耿瑞敏.美國華人的中國音樂活動研究——以舊金山華埠和紐約為例(1849-2000)[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2021年.
[2]吳維.海外華人流散地的音樂文化與族群身份認同——以加拿大卡爾加里唐人街為例[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21年.
[3]戴劍武.20世紀以來廣東音樂的海外傳播研究[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22(04):66-71.
[4]王耀華等著.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國際傳播與推廣[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5.
[5]黃昆章,吳金平.加拿大華僑華人史[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加]黎全恩等.加拿大華僑移民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7]黎全恩,丁果,賈葆蘅.加拿大華僑移民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王靜怡.中國傳統音樂在海外的傳播與變遷——以馬來西亞為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陸國俊.美洲華僑史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10]李未醉,蘇前忠.加拿大華僑與音樂文化交流[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5(04):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