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艷 陳福仙
摘? 要:指向實踐的學習重視在過程中學,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創造性發展的主要前提;同時實踐性學習的情境,也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理念的培育。從實踐層面思考教學的整體改進,是中職英語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文章基于群文閱讀的推進,以議題開發作為重要紐帶,從學科實踐、學科融合和綜合實踐三個維度思考議題的設計。議題上承課程目標、下啟文本選擇,貫穿課堂教學全過程,能夠引領英語學科教學實踐的開展。議題的開發和實施具有探究性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實踐導向;中職英語;議題開發
* 本文系宜興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指向深度學習的中職英語群文閱讀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YX/2021/25)研究成果。
2022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提出了“變革育人方式,突出實踐”的課程改革基本原則,這一原則的提出,有其深刻意義。因為學習方式的變革是改進教學的重要支點和依托,能夠促進育人內涵、品質的變革;學習方式的變革,其本質就是育人方式的變革,因為學習方式決定了學習過程,決定了育人導向和實踐效果。認知領域強調實踐性,并得到了現代認知科學原理的支撐;情景心智觀強調學習的具身性、情景性;杜威的實用主義強調“做中學”;建構主義強調過程中建構,這些認知主張都強調實踐,是實踐角度審視認知的各維度的體現。知識來源于實踐,知識的學習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真正發生;同時學習本身也是一種實踐形態,因此從實踐維度審視學習,并確立學習的實踐導向,是返璞歸真的應然之舉。
一、研究背景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突出實踐的課程改革基本原則,對高職英語教學中有積極的指導意義。語言學習的過程,應該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過程。兒童從牙牙學語到熟練掌握語言,是在模仿中學、在情境中學、在不斷運用中學,語言實踐才是語言學習最本質、有效的方式。語言學習中強調實踐,正是把握了語言學習的本質。
相較初、高中的英語學習,中職英語更應強調其實踐性。從中職英語課程標準的目標定位看,英語學習是為了提高運用能力,為職業發展奠定基礎。其職業模塊的教學內容,大都圍繞職場運用,有鮮明的實踐性;課標提出的課程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開展語言實踐活動”。因此實踐導向的教學改進是中職英語教學改革的應然選擇。長期以來,中職各學科的地位尷尬。雖然英語是必修科目,但學生學習的主要目的在于技能提升和就業,因此對英語學習并不重視,缺乏學習動力;就教師而言,由于缺乏成績的壓力,教學中也很難有類似中小學教學的全力投入,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實踐導向的教學改進,強化學科教學的實踐化,是化解尷尬的最優選擇。
成尚榮先生認為,學科實踐的內涵是:“強調超越知識點的素養目標、學科專家思考與行動的慣例、過程技能與操控技能的整合和真實情境中的問題解決。”就學科實踐的內涵看,學科學習方式的變革要求以學科素養為導向,在學習的過程中,在真實的情景中,學會問題解決的正確思維方式和策略,在實踐中提升真實能力。學科學習的本質應該是一種實踐形態。作為語言學習的中職英語教學,應該從實踐層面思考教學的整體改進。教師需要在把握學習規律的基礎上,以學科實踐為導向,通過設計建構學習的策略、模式,促進學習目標的達成。
選擇群文閱讀作為中職英語教學改進的突破點,正是基于以上的認識和考量。群文閱讀是多文本的閱讀,不僅拓展了閱讀量,更為關鍵的是在多文本閱讀的讀、議、比、評的過程中,改變了閱讀過程中單一的信息輸出模式,形成了教師、學生、文本的多頭交互,學生的知識、技能和思維得到充分訓練,反思和元認知能力得到培育。這樣的學科學習形態,契合學科學習實踐化的導向。另外,群文閱讀的組織實施,能夠提升教師的課程整合能力,引領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進。
在群文閱讀中,議題是整個教學流程的核心,議題上承學科目標,下引群文文本的選擇,貫穿學習過程。議題的設計開發,是群文閱讀的重要環節。實踐導向的群文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有賴于議題的價值判斷與整體開發。
二、實踐導向下的中職英語群文閱讀教學議題開發維度
(一)指向運用的學科議題
中職英語學習與初高中英語學習最大的區別在于專業運用。《中職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英語為職場發展奠基的目標要求,并且其職業模塊的內容設計,也緊扣職場實踐。因此中職英語群文閱讀議題的開發,最主要的方向是職場運用的實踐。議題開發中,相關人員應該關注學生學習專業的內容,從專業與英語學科的交匯處設定議題的內容范疇;議題的設定,要能夠促進學習實踐的開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符合群文閱讀對議題設計的基本要求,能夠貫通學習文本,有可議性、生成性等。
例如,在旅游商貿專業的英語教學中,為了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創設交際實踐場景,使學生理解中外文化的差異,教師設計了“跨文化理解”的相關議題:1. “狗仗人勢”與“big dog”——詞匯中的文化差異;2. “一個水果”——語法規則中的文化差異;3. “飯吃了嗎”和“天氣真好”——跟老外聊天;4. 梁祝化蝶——羅密歐與朱麗葉殉情(文學中的悲喜劇)。
多文本的閱讀及教學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有學生總結和反思了跨文化理解。如日常打招呼的差異,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上哪呢?”等,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對西方人而言,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把這種問候理解為對個人隱私的詢問。在西方的日常問候,人們局限于泛泛而談,常用“早上好”之類;或者選擇談論天氣,如“今天天氣不錯啊!”
告別語的差異,在中國,來客道別時,主人一般注重表達不舍之情,會客氣地挽留對方:“再坐會兒吧!”“時間還早呢!”“有空再來玩!”等,而西方人則可能對這些話產生誤會,會認為主人不希望他離開而感到左右為難。英語國家的人道別時,更為注重雙方接觸的評價,以表達愉快交談的心情,如“很高興見到你!”“今天的交談很有收獲,謝謝你的幫助!”等。通過這些議題與選文的匹配,以及在模擬實踐情景中的實施,學生能夠明白文化差異對口語交際中的影響,進而在具體的實踐中,能夠正確選擇、合理運用。
(二)跨學科學習的議題
知識產生于復雜的現實情景中,必然關涉多個學科。核心素養下的教育,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注重培養解決現實問題的關鍵能力,而現實問題常常不會是單一的學科能夠解決的,因此倡導跨學科的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是課程改革、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實踐導向下的中職英語跨學科主題的學習,可以根據中職學科、專業的學習內容、具體情境,通過群文閱讀跨學科議題的方式,依托群文閱讀課程的整合功能,開發相關專題并實施。當然,相關議題的開發,還是要依據中職英語學習的具體內容展開。
跨學科學習議題的開發,可以是“英語+學科”和“英語+專業”。“英語+學科”的議題,是指英語與語文、數學、思政等學科內容的整合而提煉的議題,是基于英語學科學習的內容、形式等方面與其他學科有交叉的部分;“英語+專業”議題同樣是基于英語學習與專業學習有交叉的部分而提煉、設計的。這些議題的引領,拓展了英語學習范圍,提升了英語學習的實踐性,有利于學生英語知識的建構。例如,教師在進行英文詩歌教學時,結合語文學科開展設計:從節奏與寫作技巧、字音與寫作技巧、詩歌的語感與寫作技巧三個維度設計議題,組合雙語閱讀文本,開展群文閱讀教學。
在議題的整體引領下,教師圍繞議題設計問題鏈:英文詩歌中的節奏變化如何影響詩歌的意境?英文詩歌節奏變化的應用是否有利于漢語寫作?在英文詩歌中,如何運用單詞的語音特點強調某些意義?如何通過文學手法營造英語詩歌的美感?教師通過運用啟發性的問題鏈,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思考、辨析、歸納和提煉,促進了學生的知識建構。
為了從朗誦的直觀角度體驗詩歌的表達差異,教師設計了“換種語言讀詩歌”的議題:針對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教師提供翻譯版本,請學生用中文、英文分別朗誦。小組從用詞、韻律節奏等方面進行討論。
《望廬山瀑布》英語譯文如下:
Over my bed is the bright moonlight,
Is the frost painting ground in white?
I raise my head to see the moon bright,
Lower it to picture my home in mind.
通過對比朗誦和分析評議,學生明白了詩歌的魅力在于節奏、韻律和意境,如果翻譯作品無法完全體現這些魅力要素,就會顯得直白無趣。由此,教師進一步開展英文原版詩與中文譯文的朗誦比較。為了深化這一認識,教師還選擇了一些優秀中譯作品的朗誦、比較讓學生進行賞析,學生進一步明確了翻譯英文詩歌作品的技能、技巧。從實施效果來看,在英文詩歌學習中采取跨學科設計,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和文學素養,還可以讓學生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已有知識,促進英語知識、技能的深度把握與建構。學生可以相互借鑒不同語種的文學創作形式和技巧,提升自身的文學表達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
學科與專業的結合,較多地在英語實用文本的學習中開展。教師可以結合英語學習內容,與專業學習內容對接,設計相關議題,引入專業運用的相關內容,開展實用文本的閱讀和寫作。如在旅游專業中,教師設計了“為英國朋友講茶道”這一議題,將旅游英語和學生的茶藝課相結合。在實用文本的學習階段,教師將學生的茶藝老師邀請進英語課堂,結合旅游專業的茶藝課,通過用英語講述制茶、泡茶的方式,讓學生體會語言運用的魅力,同時學生從茶道中,感受到水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更深入地了解和體驗了中國傳統文化,堅定民族文化自信,更好地成為中國文化的講述者和傳播者。在專業視角下使用英語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激發、實用能力得以強化,可知實踐是促進知識建構的最有效抓手。
(三)融入綜合實踐的議題
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課程的一種形態,其最大的特點是大任務、大主題引領,在更大的學習空間中,融合年級、學段及學科,將各學科、專業的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等綜合運用,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素養。當然,教師從單一的學科層面很難設計和推進綜合實踐活動,可以選擇從學科層面融入綜合實踐的過程。
例如,學校開展的“上善若水”水文化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通過對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內容的分析,從英語學科層面設計了相關議題和學科實踐活動,并融入綜合實踐活動。
旅游專業學生在學習有關景點介紹的單元內容時,授課教師依托校園景觀“善水廣場”,結合學校校訓“上善若水 尚技修遠”,以“善水”為主題開展“行走的課堂”活動,進行室外景點特色的實地體驗。具體而言,教師帶領學生親自體驗“善水廣場”的景點特色,學生在完成課堂知識的學習后,進行實地考察,通過聽、說、讀、寫、看等活動記錄景點特色,挖掘文化故事,小組分工協作,完成階段性的成果展示;學生結合所學內容,用不同的方式展現了自身對“善水”文化的理解。學生在參與的實踐過程中,增強了英語語言溝通能力、合作創新意識以及傳統文化自信。
“上善若水”水文化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學校的一個品牌項目,將在較長的時間內持續推進。本課題組正在計劃設計英文版的項目形式,并已經得到了學校相關部門的認可。
三、結語
實踐導向下中職英語群文閱讀教學議題的開發和實施,切實引導了英語教學由知識教學向實踐運用教學的轉變,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學科應用能力,學生的學科素養得以真正提升。議題的開發還有許多維度值得去探究,也應該結合學校教育、教學的更多層面,建設有特色的英語教學樣態,以促進中職學科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成尚榮. 實踐育人的理論基礎、核心要義與基本形態[J]. 中國教育學刊,2022(10):55-60.
[2]于澤元,王雁玲,黃利梅. 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J]. 中國教育學刊,2013(06):62-66.
[3]李書丹. 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J]. 中國文藝家,2018(04):277.
(責任編輯:鄭? 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