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漢文
摘要: 《燭之武退秦師》的解讀的視角是多元的,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在解讀這篇課文時,一定要看到文章背后的利益鏈,要看到雙方是如何權衡利弊、趨利避害的,這樣就可以形成文本解讀的“利益”新視角。通過分析可以發現,當事方對利益的判斷發生改變,燭之武用自己的邏輯改變了秦伯對利益的判斷,而無論利益判斷怎樣改變,利益鏈最終鎖定的都是己方的利益,合則取之,不合則棄之。對于《燭之武退秦師》這篇課文而言,合適的視角,離不開對“利益鏈”的分析。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解讀視角,有助于形成深度學習的理想狀態。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材分析;《燭之武退秦師》
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下冊《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歷來是重點解讀的課文,同時也是教學名家常選的教學內容。對于這篇課文,解讀的視角是多元的,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有人從道義的角度去解讀,得出的結論是交戰雙方或不同的人物是講道義的。有些人是從不講道義的角度去解讀的。比如,有人從謀略的角度去解讀,得出的結論是燭之武退秦軍的時候,通過有力的邏輯讓秦伯接受了他的觀點,從而成功地使敵人退師,表現出很強的膽略和謀略。有人從口才的角度去解讀,得出的結論是燭之武以三寸不爛之舌退秦師……應當說這些解讀視角與結論都使得后人在解讀這篇課文的時候形成了更加立體的感覺。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兩國交戰盡管沒有直接刀兵相接,但是重兵屯于城下,顯然并非兒戲之事,如果只憑一方的口才而退對方之師,那這樣的結論未免顯得有一些幼稚。因此,在解讀《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時,一定要看到背后的利益鏈條,看到雙方是如何權衡利弊、趨利避害的,這就是本文解讀的一個重要的新視角——利益視角。
一、利益視角下的文本解讀
《燭之武退秦師》與一般的課文不同,講的是兩國之間紛爭的事實,只不過切入口選擇了燭之武退秦師過程中發生的一些細節。
這是一件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事情,說到春秋時期,人們都知道那個時候戰亂不斷,許多百姓流離失所,所以后人常說“春秋無義戰”。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判斷,因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是非常重“義”的,人與人相處也經常強調“義為先”,甚至在國與國相交的過程中,“義”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在這種情況下解讀“春秋無義戰”這句話,就可以發現在燭之武退秦師的具體事件背景當中,必須要高度重視利益這一要素。
在利益的視角下解讀這篇課文,其好處在于可以從最本質的角度尋找到課文解讀的利器,而這也可以讓學生乃至教師對整個事件的發展形成本質的認識。這樣的認識可以幫助讀者超越淺層的認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忽視了利益解讀的視角,而純粹從道義或者其他的角度去解讀,很有可能對事物的本質認識形成錯覺。比如,不少讀者認為這篇文章主要寫的是燭之武的口才及其力量。不可否認的是,燭之武的口才在事情發展的過程中確實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換另外一個人可能達不到這樣的效果。但很顯然,所謂口才并不是口舌之利,而在于用簡潔的語言、清晰的邏輯去說明利害關系,并且讓游說的對象接受自己的觀點。因此,口才的背后是清晰的利益判斷,是對對方心理的準確把握。只有帶著底氣走到對手的面前,并且帶著強大的邏輯去充分表達,才能讓對方接受自己的邏輯與觀點,從而做出符合自己預期與需要的判斷與選擇。
燭之武做到了這一點。只不過在課文當中,燭之武的邏輯隱藏在語言當中,而對于后來的解讀者來說,需要透過語言去分析利益鏈。只有這樣才能讀懂燭之武,才能讀懂故事中的人與事。
二、利益視角下的角色判斷
那么在利益視角之下,不同的角色表現出怎樣的利益判斷呢?對于這一問題分析如下。
從交戰雙方的利益來判斷,可以得出的基本結論是:雙方在不同的視角下對利益的判斷是不一致的。最初以“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的理由去準備開戰,實際上只是表面的托辭。從燭之武的闡述可以發現,“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從這段話可以發現,燭之武對利害關系認識及其闡述邏輯就是:“亡鄭”與“陪鄰”之間并不存在得利的可能性。言下之意就是說秦國完全沒有必要通過“亡鄭”來“陪鄰”,這是不符合自身利益的事情。當然,這里存在一個問題:秦國此前有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從全文來看,并沒有明確的闡述,但是如果結合相關的歷史材料以及從一般邏輯的角度來看,秦國是思考過類似問題的。秦國為什么還作出了相關的選擇呢?這就需要從更深的層次來進行利益鏈的分析了。
無論晉國怎樣游說秦國,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在秦國最初的判斷中,一定有讓自己獲利的可能性存在,而且還應當是大概率事件。根據當時合縱連橫的相關事實來看,秦國配合晉國來攻打鄭國,要么是可以直接獲得土地或資源上的利益,要么是晉國將自己原有的利益出讓給秦國。當然,任何利益的獲取都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基于“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原則,可以認為秦國最初的判斷必然是利大于弊。
在這樣的基礎上分析燭之武的邏輯,他一定要通過推理與闡述,讓秦國認識到其最初的選擇是弊大于利的。從這一點出發再來看燭之武的闡述,就可以發現其中的利益鏈分析更加清晰:根據“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這一段來分析,如果不攻打鄭國,那么就可以得到焦、瑕兩座城池,這是實實在在的利益。戰國紛爭,很大程度上都是圍繞土地爭奪來進行的。除此之外,如果攻打鄭國,那么晉國還會有坐收漁翁之利的可能,理由就是“夫晉,何厭之有”。這句話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殺器”,相對于客觀現實的分析而言,這種基于人心的分析與推斷,更容易讓秦伯產生畏懼之感。俗話說:“不怕賊光顧,就怕賊惦記。”盡管秦與晉兩國同時攻打鄭國,但并不意味著秦與晉就完全同心,秦晉之間實際上是相互猜忌、相互防范的,更何況此時的晉國已經有了相關異動的跡象——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即使秦伯對此事已經有了覺察,但也架不住從另外一個人的嘴中說出來,后者產生的力量往往更大。因此,通過燭之武的這樣一段闡述,讓秦伯對形勢的判斷產生質的改變,而判斷一旦改變就意味著選擇也發生改變,于是秦國“乃還”。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當事方對利益的判斷發生著改變,而無論利益判斷怎樣改變,利益鏈最終鎖定的都是己方的利益,合則取之,不合則棄之。
三、文本解讀新視角下的深度學習
文本解讀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課文進行深度解讀的過程,自然也就對應著深度學習的過程。深度學習是新課程改革下提升高中語文學科育人效能的有效策略。這一策略的價值體現就在于讓學生找到合適的解讀視角,從而形成深度學習的理想狀態。
就《燭之武退秦師》這篇課文而言,從利益視角進行分析,可以幫助學生透過現象抓住本質,讓學生認識到無論是課文中的三國國君,還是相應的大臣們,所追求的實際上都是國之利益。而這樣的認識形成,對于學生而言顯然是一次精神塑造,可以讓學生認識到為國家爭取利益,才是應有的選擇。
當然,必須要注意的是,在當下解讀這篇課文時,要讓學生將國家的利益與人民的利益結合在一起。“春秋無義戰”中的國君與大臣注重的利益往往忽視了人民的利益,這是對這篇課文進行批判閱讀的一個重要著力點。認識到這一不足的存在,對于學生的課文解讀來說并沒有壞處。相反,通過認知平衡的打破與重新建立,學生可以獲得更高水平的認識,即只有真正重視人民的利益,那么國家的利益才能真正得到建立與鞏固。從立德樹人理念落地的角度來看,這顯然是積極的文本解讀成果。
參考文獻:
[1]錢杏雯.由《燭之武退秦師》看“春秋無義戰”[J].語數外學習(高中版中旬) ,2022(8).
[2]李澤慧,李毓琨.基于深度學習的語文學科育人策略探究——以《燭之武退秦師》教學為例[J].教師,20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