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杜易陽
摘?要:本文研究了設施農業用地到期后的土地復墾問題。首先,介紹了設施農業用地到期后土地復墾的概述。接著,闡述了土地復墾的重要性,討論了土地復墾對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并介紹了土地復墾的可行性和技術支持。隨后闡述了設施農業用地到期面臨的問題,包括農業生產連續性的中斷等,進一步提出了土地復墾實施的有效策略。最后,展望了未來土地復墾的發展趨勢和挑戰,提出了進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建議。
關鍵詞:設施農業用地;土地復墾;土地資源;發展建議
當前,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在農業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中,設施農業用地的廣泛應用為農產品的生產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設施農業用地備案到期后,大量土地面臨閑置和廢棄的境地,土地資源的浪費和損失問題日益凸顯。因此,本文旨在研究設施農業用地到期后的土地復墾問題,探討如何在用地到期后對土地進行有效的再利用,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農業生產的連續性。通過系統地分析土地復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討論土地復墾的策略與機制,研究土地復墾中的技術與創新,并評估土地復墾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本文的研究意義在于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減少土地資源的浪費與損失,保護環境,推動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的全面進步。同時,本文也為決策者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思路,以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引導土地復墾工作的推進與落實。希望本文能對相關領域的研究和實踐產生積極影響,為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農業發展做出有益探索。
1?設施農業用地概述
設施農業用地是指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在室內或半室內環境下進行農業生產的一種模式。相較于傳統農業,設施農業利用人工環境控制、溫室、大棚等設施進行農作物種植和養殖,使農業生產具備更強的可控性和穩定性。這一模式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應用,并為地區經濟發展和食品供應提供了重要支撐。設施農業用地的典型特征是以人工環境為基礎,創造了符合作物生長需求的氣候、光照、濕度和營養等條件。通過技術手段,如加溫、通風、灌溉、照明等,控制環境條件,為作物提供最適宜的生長環境。這樣可以克服傳統農業的季節限制和氣候不穩定性,實現全年穩定生產。同時,由于環境條件可控,設施農業獲得了更高的作物產量和品質穩定性,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設施農業用地廣泛適用于各類農作物的種植和養殖,包括蔬菜、水果、花卉、草本植物以及魚類、蝦類等水產品。其中,蔬菜類農作物是設施農業的主要產業,包括葉菜類、果菜類和根莖類等;水果類農作物如草莓、藍莓、香蕉等也在設施農業中得以大規模種植;此外,設施養殖業也逐漸興起,通過人工控制水質、氧氣、溫度等因素,進行魚類、蝦類的規模化養殖。設施農業用地的發展離不開現代科技的支持。通過種植培育技術、自動化管理系統、溫室材料技術等創新,設施農業實現了高效、節約資源的生產方式。例如,利用光合作用燈光、循環利用營養液等新技術,可顯著提高作物生長速度和產量。此外,精確的環境控制和智能化的管理系統,為農民提供了精細化的管理和預警,優化了農業生產過程。
設施農業用地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模式,通過人工環境控制和科技手段實現了農產品的穩定生產和高產高質。它在提高農產品供應、增加農業產值、改善農村就業和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精準農業提供了示范和借鑒。然而,設施農業用地到期后的土地復墾問題也亟須思考和解決,以確保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農業生產的連續性。
2?土地復墾的重要性
土地復墾是指對于失去農業生產能力或遭受環境破壞的土地進行修復和再利用的過程。它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為可持續農業發展提供了土地資源的補充,也對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以下將從農業、環境和社會經濟三個層面闡述土地復墾的重要性。
(1)在農業上,土地復墾對于增加農業用地供給和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隨著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長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農業用地面臨不斷壓力和減少的情況。土地復墾可以使失去農業生產能力的土地重新成為耕作用地,為農業提供新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在世界上一些資源匱乏的地區,土地復墾能夠極大地增加農業生產能力,滿足糧食需求。
(2)在水土保護上,土地復墾對于緩解和適應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土地復墾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結構和水分保持能力,增加土壤的含水量和保水能力,降低土壤水分蒸發率,提高干旱地區或干旱季節的土地水分利用效率。這樣可以減少水資源的浪費,保證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緩解因干旱造成的農業生產減產。同時,土地復墾可以增加植被覆蓋面積,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促進碳的固定。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物體內和土壤中,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此外,通過農作物殘留物的還田和綠肥的應用,可以進一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農業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
(3)在社會經濟上,土地復墾對于農民就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失去農業生產能力的土地通常會導致農民的收入減少和就業困難。而通過土地復墾,這些失去功能的土地可以重新成為農民的工作場所,提供就業機會。同時,土地復墾也有助于農村經濟多元化發展,引入農業種植、養殖、旅游等產業,提升農村經濟的整體水平。
3?土地復墾的可行性和技術支持
土地復墾作為一項重要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措施,具有顯著的可行性,并且可以依靠現有的技術支持實施。首先,土地復墾的可行性源于其重要的價值。土地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資源,因此保護和恢復受損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土地復墾可以修復受污染、退化或廢棄的土地,提供可持續的農業用地、林地或生態系統。通過復墾,可以恢復土地生產力,增加農作物產量,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同時,土地復墾可以依靠現有的技術支持實施。隨著科技的發展,許多先進的技術和方法可用于土地復墾。例如,土壤修復和改良技術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和質量,提高其養分和水分保持能力;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可以用于土地資源評估和監測,幫助選擇合適的復墾方案;現代農業技術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生長和產量,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此外,生物技術創新如基因編輯技術和微生物修復技術等也可以用于加速土壤修復和植被恢復過程。
除了技術支持,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也是土地復墾的重要保障。政府可以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推動土地復墾工作的實施,并提供經費和補貼等資源支持。此外,政府還可以建立土地復墾的管理體系,加強監督和評估,保障土地復墾工作的質量和效果。土地復墾具有可行性,并且可以依靠現有的技術支持實施。通過綜合應用先進的土地復墾技術、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我們可以有效恢復受損土地的生產力和生態功能,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人類社會創造更加繁榮和可持續的未來。
4?設施農業用地到期面臨的問題
4.1?土地資源浪費與損失
設施農業用地到期后,由于設施和設備的丟失或廢棄,導致土地資源的浪費和損失。這些設施和設備通常包括溫室結構、灌溉系統、照明設備以及其他基礎設施。這些資源在短期內可能無法被其他農民或農業企業充分利用,從而造成了資源的閑置和浪費。此外,一些農民可能無法承擔設施和設備的搬遷和再利用的成本,也增加了資源的損失。
4.2?環境負面影響
設施農業用地到期后,可能會面臨環境問題的加重。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可能會使用大量農藥、化肥和其他化學物質,可能導致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當土地復墾不及時或不充分時,這些污染物可能會通過土壤滲漏和徑流進入環境中,對生態系統和水資源造成破壞。此外,可能出現廢棄物無人處理的情況,如廢棄的種植介質、農膜等,進一步增加了環境的污染和負擔。
4.3?農業生產連續性的中斷
設施農業用地到期后,如果沒有及時進行合理的土地復墾和轉型,農業生產可能面臨連續性中斷的風險。設施農業用地通常提供了穩定的生產環境,使農民能夠實現全年無季節限制的種植和養殖。然而,一旦租賃合同到期,沒有合理的土地復墾計劃,農民將失去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資源,需要重新尋找新的土地進行農業經營,這將導致農業生產的中斷和農民收入的喪失。
設施農業用地到期面臨的問題包括土地資源的浪費與損失、環境的負面影響和農業生產的連續性中斷。這些問題對于農業發展、環境保護和農民利益產生負面影響,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政策來解決。通過加強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環境保護和農業轉型,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這些問題的發生和影響,實現可持續的農業發展。
5?土地復墾的有效策略
5.1?土壤修復和改良
土壤修復和改良是土地復墾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首先,通過土壤測試和評估,可以了解土壤的質地、結構、養分含量和污染情況。基于這些信息,可以采取相應的措施來修復和改良土壤。例如,通過施加有機肥料和礦質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提供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此外,使用土壤調理劑如石灰和有機物質,可以調整土壤的pH值,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性。同時,適當的耕作措施如深翻、翻耕和覆蓋作物等,有助于改善土壤質地,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抗旱能力。
5.2?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恢復
在土地復墾過程中,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恢復至關重要。通過合理的植被恢復和生態系統的重建,可以促進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恢復,維持生態平衡。可以選擇適宜的原生植物進行栽植,以增加植物的多樣性。同時,建立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物保護區,提供適宜的棲息地和保護措施。保護和引入瀕危物種,有助于恢復和保護物種的多樣性。通過教育和宣傳,可以增強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認識和意識,提倡可持續的生態觀念和行為。
5.3?農業轉型和創新
土地復墾是農業轉型和創新的一次機遇。在土地復墾過程中,可以推廣新的農業生產模式,以適應新的環境和市場需求。例如,發展有機農業,減少化學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提供健康和高品質的農產品。精準農業利用先進技術,如遙感、傳感器和數據分析,實現精確施肥、精確灌溉和作物管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農業生產效益。循環農業注重農業廢棄物的處理和再利用,推動農業生產與資源循環利用的有機組合。此外,可以鼓勵農民參與農產品加工和農業旅游等附加值較高的領域,提高農民的收入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5.4?政策和法律支持
政府的政策和法律支持是土地復墾成功的基礎。政府可以制定和實施相關政策,為土地復墾提供資金支持和激勵措施。例如,提供貸款和補貼計劃,給予土地復墾項目稅收減免政策,為農民提供經濟支持。政府還應建立完善的土地復墾監測和評估機制,跟蹤復墾工作的進展和成果。加強與農民組織、科研機構和社會組織的合作,共同推動土地復墾工作的順利進行。此外,政府也可以加強教育和培訓,提供相關技術指導和知識普及,以提高農民對土地復墾工作的認識和能力。
5.5?教育和培訓
在土地復墾過程中,教育和培訓是至關重要的。通過提供相關的培訓課程和技術指導,可以幫助農民掌握土地復墾的知識和技能,提高他們的農業生產水平和創新能力。這些培訓可以涵蓋土壤修復和改良技術、植物栽培技術、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法、農業轉型和創新的實踐經驗等。同時,還可以加強農民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農業發展的理解,引導他們采取可持續的農業管理措施,促進土地的長期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此外,還可以通過建立農業合作社、農民培訓中心和示范農場等機構,提供平臺促進農民之間的交流和協作,分享成功案例和經驗。政府、農業專家和科研機構可以與農民密切合作,共同開展土地復墾相關的研究和技術創新,為農民提供專業的指導和支持。
6?展望未來土地復墾的發展趨勢和挑戰
隨著人類對土地資源需求的不斷增加,土地復墾成為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然而,未來土地復墾將面臨以下發展趨勢和挑戰。首先,可持續發展將成為土地復墾的核心目標。注重減少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和土地產出,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其次,科技創新將在土地復墾中起到關鍵作用。利用先進的農業技術、遙感技術和人工智能等,實現土壤質量評估、作物生長監測和資源管理的精確控制。生物技術創新如基因編輯技術和微生物修復技術等也將為土地復墾帶來新的解決方案。同時,多方合作將成為土地復墾的重要方式。政府、農民、企業和科研機構等不同利益相關者需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政府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法律支持,農民要接受培訓,轉變經營方式,企業和科研機構要提供創新技術和管理經驗。最后,土地政策和法規的改革將為土地復墾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政府在土地管理、土地轉讓和土地權益保護等方面需要加強改革,為土地復墾提供更好的法律環境和政策支持。
未來土地復墾將注重可持續發展、依靠科技創新、倡導多方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提升社會參與和意識,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并推動土地政策和法規的改革。通過應對這些挑戰,未來土地復墾可以為農業生產提供可持續的土地資源,促進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重目標的實現。
結語
總的來說,未來土地復墾的發展面臨著許多挑戰和機遇。通過注重可持續發展、科技創新、多方合作、氣候變化適應、社會參與和意識提升,以及資源可持續利用等方面的努力,可以實現土地復墾的可持續發展。土地復墾不僅僅是恢復土地生產力,更是為未來提供可持續的農業生態系統和資源保障。只有通過合作、創新和持續努力,我們才能確保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為未來的世代留下更好的土地環境。
參考文獻:
[1]劉斌鋒.土地整改土地復墾相關問題淺談[J].冶金與材料,2019,39(04):191192.
[2]李欣宇.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棄耕成因及對策建議[J].中國集體經濟,2019(16):56.
[3]芮茂剛.土地整治對水土保持的影響與意義探析[J].綠色環保建材,2019(06):4546.
[4]李振宇.土地整治中存在的生態問題及策略探討[J].建材與裝飾,2019(15):177178.
[5]陳靜,寧思堯.我區“五化”加快推進設施農業發展[N].廣西日報,20230803(002).
[6]徐興利,黃家偉.現代設施農業讓生活更有盼頭[J].食品界,2023(07):815.
作者簡介:王娟(1984—?),女,漢族,貴州六盤水人,大學本科,中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土地管理及土地測量等相關領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