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勞動教育觀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文章通過深入分析習近平勞動教育觀核心要義,挖掘習近平勞動教育觀的價值觀念、精神動力、主要目標和基本元素,提出了習近平勞動教育觀在職業教育中的實施路徑:首先,結合職業教育特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勞動價值觀念;其次,結合勞動教育實踐,教育學生弘揚新時代勞動精神;再次,結合社會發展需求,培養學生形成創造性勞動能力;最后,結合學生發展特征,培育學生養成良好勞動習慣與品質。
關鍵詞:習近平勞動教育觀;核心要義;職業教育;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G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18-0031-04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1]習近平總書記從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和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全局角度出發,提出要將勞動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把勞動價值觀、勞動精神、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勞動品質等有機融合,形成思想深邃、立意高遠、科學系統、內涵豐富的勞動教育觀,為新時代在職業教育中開展勞動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習近平勞動教育觀的核心要義
(一)習近平勞動教育觀的價值觀念
勞動要以人為中心,要重視勞動對勞動者自身的價值與作用。[2]在2018年9月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著重指出:“要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3]“四最”勞動價值觀內涵豐富、精簡凝練,把“四最”作為新時代勞動價值的衡量標準,明確了習近平勞動教育觀的價值觀念。
1. 勞動最光榮
“勞動最光榮”展示了勞動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享有最高禮贊。在現代社會,雖然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但是任何領域的發展都需要有人付出辛勤的勞動。沒有勞動者的辛勤付出,就不可能有任何事業的發展,也無法維持良好的社會秩序和經濟運轉。“勞動最光榮”強調了勞動的偉大性和光榮性,呼吁人們珍視工作、尊重勞動者,推崇節儉和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并倡導全民參與勞動、追求個人和社會的共同繁榮。
此外,其也意味著,任何職業,只要是通過勞動來服務于社會,就是值得尊重和鼓勵的。無論是體力勞動者還是知識分子,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付出來創造價值,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2. 勞動最崇高
“勞動最崇高”昭示了勞動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擁有的崇高地位。“勞動最崇高”表達了對勞動價值的肯定和贊美,強調了勞動的高尚性和卓越性。“勞動最崇高”是一種呼吁人們珍惜勞動、熱愛勞動的理念,旨在塑造社會勞動者的形象,弘揚勞動精神和勞動文化。“勞動最崇高”既是一種價值觀念,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勞動的崇高在于它是人類創造力的具體體現,正是由于廣大勞動者的聰明才智與辛勤付出,才有了今天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勞動的崇高還在于它是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只有通過不斷地勞動,人們才能將自己的才華和潛力充分釋放。
3. 勞動最偉大
“勞動最偉大”顯示了勞動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具有磅礴力量。“勞動最偉大”表達了勞動的巨大價值和意義,表達了對勞動者的尊重和敬意,指向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雙手為社會創造價值,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中國人民從古至今,一直以勤勞、刻苦、熱情、樸實的精神,創造出了許多輝煌的歷史和文化。比如,偉大的勞動模范謝富治、中國著名的鋼鐵工人王進喜、建筑工程師楊根思等,他們都是用自己的雙手開拓了中國社會的美好未來。
4. 勞動最美麗
“勞動最美麗”揭示了勞動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富有美德邏輯。“功祟惟志,業廣惟勤”,勤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華夏兒女歷來注重培養勤勞美德,并將勤勞視為“修齊治平”的重要途徑。“勞動最美麗”不僅是一種美德的表達,更是一種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選擇,它強調了勞動對美的貢獻和美的價值,是對勞動價值的一種贊美和肯定。這種價值觀體現了美德邏輯,即通過具體的行動和實踐去傳承和體現人類共同的美德價值觀。新時代,應當繼續弘揚艱苦奮斗、辛勤勞動的傳統美德,讓勞動成為一種美德和榮譽,鼓勵更多人參與到勞動中來,為創造美好幸福生活而不斷努力、不懈奮斗。
(二)習近平勞動教育觀的精神動力
1. 勞模精神
勞模精神是一種勤勞、創新、奉獻、拼搏的價值觀,反映了勞動模范在長期生產實踐過程中形成的職業品質和職業素養。弘揚勞模精神可以激勵人們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秉持愛崗敬業、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激勵勞動者甘于奉獻、淡泊名利、不斷進取、超越自我,從而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弘揚勞模精神,用勞動模范人物的先進思想、先進事跡影響教育學生,對于廣大青年學生成長成才、形成良好職業素養具有十分的重要作用。通過勞動模范人物的先進經驗和事跡的宣傳,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斗志,鼓舞他們在努力奮斗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2. 勞動精神
勞動精神是勞動者所具有的關于勞動本身的信念信仰和精神稟賦,是廣大勞動人民在工作或生產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精神品質和生活態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勞動精神一直被視為一種崇高的品德,是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在崇尚勞動中,學生可以了解到勞動的重要性和意義;在熱愛勞動中,學生可以產生自覺投入勞動的愿望和興趣;在辛勤勞動中,學生可以培養專注、堅韌和創新的精神;在誠實勞動中,學生可以樹立誠信、責任的價值觀念,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3.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推崇和傳承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專業技能和質量意識等精神和品質,它是一種積極向上的職業道德和工作態度。工匠精神是在工作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對細節的執著追求,體現了對行業、對職業的熱愛和狂熱追求。弘揚工匠精神是一種對工作的敬業態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和卓越的職業素養,它不僅是工匠的專屬品質,也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鍥而不舍、勇毅前行和超越自我的態度和精神。弘揚工匠精神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創造活力,提升學生的技術技能水平,培養學生不斷追求卓越的品質和精益求精的能力。
(三)習近平勞動教育觀的主要目標
1. 建設技能型社會
建設技能型社會是習近平勞動教育觀的主要目標之一。技能型社會是社會形態的一種變革,建設技能型社會要求勞動者不僅要在思想上重視勞動技能,更要在具體工作中熟練掌握應用技能。建設技能型社所需的技術工人和專業人才必須掌握豐富的專業技能,以參與到各個領域的建設中。只有加強勞動教育,拓展學生實踐鍛煉機會,才能讓其掌握更多的技術技能,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奠定堅實的職業基礎。
2. 提升創造性勞動能力
勞動能力是勞動者在掌握勞動技能、完成勞動目標過程中呈現出來的一種綜合素養。[4]創造性勞動能力是指在工作中能夠創新并提出新的解決方案,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的能力。首先,提升學生的創造性勞動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勞動教育中,鼓勵學生設計自己的實踐項目、制定實踐計劃、自主選擇工具材料等,可以促進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他們對勞動實踐活動的熱情和興趣。其次,提升學生的創造性勞動能力有利于學生的職業發展。在當今高速發展的社會,職場競爭日益激烈,需要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提升學生的創造性勞動能力,可以使其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更加具備優勢,更容易獲得機會和成功。
(四)習近平勞動教育觀的基本元素
1. 勞動意識
勞動意識是勞動者在勞動實踐中形成的對勞動性質和勞動作用的看法,是其作為勞動主體對勞動客體的主觀能動反映。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要強化學生勞動意識。[5]勞動意識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它能夠激發個體的創造力、干勁和責任心,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學生的勞動意識是開展勞動教育的思想基礎和先決條件,只有當學生深刻理解勞動的價值,他們的潛能才能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如何強化學生的勞動觀念、提高勞動認知水平、教育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是當前時代勞動教育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2. 勞動習慣
勞動習慣是指在生產實踐過程中,勞動者形成的一種穩定的、長期的、自覺的勞動行為方式。良好的勞動習慣不僅能夠提高工作效率,更能夠培養個人的自律意識、責任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和競爭。《意見》中明確提出勞動教育的總體目標之一就是通過勞動教育讓學生形成良好勞動習慣。良好的勞動習慣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勞動品質,也有助于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勞動習慣養成離不開勞動實踐,唯有在勞動實踐中,學生才能提高認識,磨煉意志,端正勞動態度,淬煉勞動品德。
3. 勞動品質
勞動品質是指在生產實踐過程中勞動者自發形成的態度、能力和素質,它是衡量一個人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重要標準。良好的勞動品質是一個人職業生涯成功的重要保障,具有高品質的勞動者,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競爭力,還能夠為企業和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新時代勞動教育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覺性、自愿性、勤儉性、誠實性、耐苦性、責任心以及團結協作等勞動品質,幫助學生在社會勞動生產實踐中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和良好的勞動品質。
二、習近平勞動教育觀在職業教育中的實施路徑
(一)結合職業教育特點,樹立正確勞動價值觀念
職業院校在實施教育教學活動時,一方面需重視提升學生技術技能,另一方面則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職業院校應該根據自身特點,發揮自身優勢,將習近平勞動教育觀貫穿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幫助學生樹立“四最”勞動價值觀,增強學生對職業教育的認同感和認可度,打造具有鮮明職業教育特征的新時代勞動教育體系。一方面要營造校園勞動文化氛圍,將勞動文化融入校風、教風、學風,建設特色校園勞動文化,創新勞動教育宣傳形式;另一方面要促進勞動教育和專業課程深度融合,把“四最”勞動價值觀和課堂教學緊密結合,讓課程思政在職業院校勞動教育中發揮出積極作用,促進學生勞動價值觀念轉化。
(二)結合勞動教育實踐,弘揚新時代勞動精神
職業院校在開展勞動教育實踐過程中,既要注重培養學生實踐操作技能,開展相關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又要注意培養學生勞動精神,將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勞動教育實踐中。
在實踐活動方面,可以定期組織學生整理內務、參加志愿者服務、打掃校園衛生等相關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勞動、辛勤勞動的勞動精神;在日常教育方面,可以組織身邊勞動模范組成宣講團進校宣講,通過短片介紹、演講報告、現場展示等多種方式,講述勞動模范的成長軌跡,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借助真實的人、事、話、情展現新時代勞模工匠的風采,培養學生學習勞動模范愛崗敬業、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在課程設置方面,應注意根據不同院系、不同專業、不同課程合理融入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等相關內容,深挖課程思政元素,實施符合自身實際的特色勞動教育課程設置計劃,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三)結合社會發展需求,培養創造性勞動能力
習近平勞動教育觀的主要目標是建設技能型社會和提升創造性勞動能力。結合時代發展需要和社會發展需求,加強職業院校學生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形成創造性勞動能力,是建設技能型社會的應有之義。新時代新背景下,職業院校應當厘清新時代對高職學生創造性勞動能力的需求內涵,充分發揮職業院校自身優勢,加強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讓學生走進生產一線,參與社會勞動,酌情提高學生在企業真實工作情景中參與勞動實踐的課時比重,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接受實踐檢驗,豐富學生勞動體驗,增強學生勞動實踐技能,開闊學生視野,避免定式思維,錘煉學生創新創造能力,形成學科教學與勞動實踐融通、課內勞動與課外實踐融合的勞動教育新路徑。
(四)結合學生發展特征,培育學生培養良好勞動習慣與品質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注重青年學子養成良好勞動習慣與品質。對于職業院校學生來說,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是他們走向社會、成長成才的必經之路。職業院校應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加強學生勞動習慣養成教育,從思想深處讓學生正確認識勞動,形成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的勞動品質。在新生入學階段,應將勞動教育納入入學教育體系,引導學生成為熱愛勞動、辛勤勞動的踐行者。在平時教育中,應將勞動教育綜合評價結果納入學生評優選先、入團入黨的考核依據,激勵學生比學趕超,爭做先進。
三、結語
職業院校在實施習近平新時代勞動教育觀的進程中肩負著重要使命,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職業院校必須根據職業教育特性,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在此基礎上,教育學生弘揚新時代勞動精神,通過勞動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勞動的樂趣與價值。此外,結合社會發展需求,職業院校還需致力于培養學生形成創造性勞動能力,使他們能夠在勞動中發揮主動性,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同時,針對學生身心發展特征,職業院校還需注重培育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與品質,使他們能夠在勞動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素養。綜上所述,只有通過這些途徑,職業院校才能更好地培養出適應市場需求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為我國的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做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J]. 求是,2022(21):4-35.
[2] 李珂.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思想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18(01):12-16.
[3] 習近平.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報,2018-09-11(01).
[4] 萬婕,朱惠蓉. 試析大學生創造性勞動能力的培養[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5):57-59.
[5]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N]. 人民日報,2020-03-27(01).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