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對新一代大學生的品德素質和專業技能的提升具有重要價值。文章通過分析水利類專業與課程思政的內在價值,以及現階段水利專業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應對措施。從創新“立德樹人”理念,實現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相融合、實施“雙師培訓”方案,提高教師思政教學素養、豐富“創業實踐”教學,注重學生“水利精神”的培養等方面進行,以提升水利專業大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其創新創業能力,從而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和挑戰。
關鍵詞:課程思政;水利類專業;雙師培訓;創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18-0092-04
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強化需注重構建協同育人耦合機制,實現專業教育、通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統一與深度耦合,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高校畢業生,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貢獻。[1]在此背景下,教育不再僅是知識傳授,而是融合知識、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成為“三位一體”的綜合體。學校教育不再是單一的教師教學,而是一個多方共同參與的育人團隊合作,教育也不再是學生在校期間的分段經歷,而是全過程、一體化的育人過程。水利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行業,對于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水利人才至關重要。[2]《水利人才“十三五”規劃》強調了培養水利人才的重要性,水利類院校應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水利人才為己任,在人才培養中加強思政教育的融合與改革,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3]
一、水利類專業與課程思政內在價值闡釋
(一)水利人應具備的思想道德品質
水利人是從事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和研究的專業人員,應具備一定的思想道德品質,以保障水利事業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共同利益。其應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自覺將國家、人民的水利安全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視作自身的使命,以社會責任心來推動水利事業的發展。應遵守職業道德,恪守承諾,嚴格遵守法律法規,保持清白廉潔,是塑造水利人品質的基本準則。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也至關重要,鼓勵水利專業學生積極創新、勇于實踐,推動水利科技的進步。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是協同工作、推進項目的關鍵,水利人也應將環保意識與可持續發展觀念牢記于心,意識到水利事業的發展需要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以實現長遠的可持續發展。關懷社會和群眾利益是不可或缺的品質,積極參與公益事業,推動水利工程更好地造福社會。
(二)水利類專業與課程思政融合的價值
水利類專業作為工程技術類學科的重要分支,其核心使命在于解決人類社會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管理方面的重大問題,涉及國家和人民的切身利益。在水利類專業的學習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具有重要的內在價值。首先,課程思政可以幫助水利類專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課程思政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水利工程的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推動技術與人文的有機融合,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水利工程技術人才。一方面,水利類專業注重培養工程技術人員,需要學生具備扎實的技術知識和實踐技能,另一方面,也需要學生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課程思政通過傳授思想政治理論、國家政策法規、社會道德規范等知識,以及探討社會發展與科技創新的關系,使水利類專業的學生在學術、技術和社會責任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有助于塑造水利類專業學生的正確人生觀,使他們認識到自身所學技術與社會的緊密聯系,強化他們為社會作貢獻的責任感,樹立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的志向。最后,水利類專業關注的是水資源的科學開發和有效利用,以解決人類日益嚴重的水資源問題。而課程思政則通過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社會問題、人文精神等方面的議題,幫助他們更加全面、深刻地認識水利工程與社會的關系。通過課程思政的引導,學生能夠深刻理解水利工程對于社會發展的重要性,領悟到技術創新對解決水資源問題的重要作用。此外,課程思政還能促使學生形成創新意識,推動科技與人文的有機融合,進而促使水利工程技術更加符合社會的需要,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水利專業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問題
(一)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融合效果差
當下水利專業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面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融合方面,包括融合度不足、教學方法不靈活、課程設計不合理和學生興趣不高等方面。一是融合度不足。課程思政與水利類專業課程融合度不高是問題的核心。傳統教學往往將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劃分為兩個獨立領域,導致學生難以將思政內容與專業知識有效融合,二者脫節可能導致學生對思政課程產生抵觸情緒,認為其與實際創業無關,降低了學生對創業能力培養的積極性。二是教學方法不靈活。傳統教學方法可能較為單一、傳統,強調教師對知識的灌輸,缺乏針對創新創業的實踐性、探究性教學方法。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和能力,難以讓學生主動將思政教育與創業實踐相結合。三是課程設計不合理。[4]課程設計方面可能存在思政教育內容設置不明確、與水利專業實際需求脫節等問題。課程設計理論性較強,但缺乏與創業實踐緊密結合的案例分析、項目實施等內容,未能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和能力。四是學生興趣不高。學生可能對思政課程缺乏興趣,認為其與專業課程關聯度不高,因此可能對思政教育內容產生抵觸情緒,無法主動將其與創業實踐相結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創業能力的全面培養。
(二)創業導師隊伍缺乏思政教學素養
創業不僅僅是技術、市場、商業方面的挑戰,也是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責任的考驗。思政教育對學生的創業具有重要作用,能引導學生以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觀念來開展創業,并在創業過程中考慮社會、環境、公益等因素。然而,目前創業導師隊伍思政教育的素養普遍不足,未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水利領域創業需要學生具備社會責任感、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而創業導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應該具備能夠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能力,但一些創業導師可能更專注于技術層面,忽視了更為根本和綜合的教育。創業不僅是為了賺取利潤,更應該考慮到對社會、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對公益事業的貢獻。思政教育應引導學生以積極向上的態度來創業,追求長遠的社會價值,而部分創業導師的引導往往偏向于商業利益,缺乏對學生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的引導。[5]
(三)創業實踐忽視對學生“水利精神”的培養
水利精神指的是“忠誠、干凈、擔當,科學、求實、創新”,體現了對水資源的重視、對水環境的保護、對水利事業的熱愛、對水利工程的創新和對人民福祉的貢獻。水利精神不僅僅關乎創業者個人的成功,更關乎國家、社會、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它對于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想道德具有重要影響。但一些高校在對學生開展的創業實踐過程中,往往忽視“水利精神”的培養。水是生命之源,對于水利領域的學生來說,深刻理解水資源的重要性是創業的基礎。在實際創業實踐中過于注重創業項目的商業性,忽視了水資源的節約、合理利用和保護,不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同時,水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是嚴重的社會問題,水利領域的創業者應該具備保護水環境的責任心和行動力。但創業實踐沒有將水環境保護納入創業過程的重要環節,導致創業者對水環境保護的意識不夠強烈。另外,水利事業是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家和人民的發展至關重要,創業者應該懷著對水利事業的熱愛和責任心去創業,但創業實踐中往往缺乏對水利事業的深入了解和熱愛,只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忽視了水利事業的長遠價值。
三、課程思政視域下水利專業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路徑
(一)創新“立德樹人”理念,實現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相融合
整合課程思政元素的方法和策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個方面。1. 設計課程目標與思政目標的對應關系。針對水利類專業的核心課程,明確課程的基本目標,同時設計符合課程思政要求的思政目標,在教學設計中具體落實。2.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例如,在水利工程課程中,強調工程項目的社會效益,提倡環保、節能等價值觀念,引導學生將社會責任融入專業學習中。3. 將國家水利領域的政策導向、發展戰略等融入相關專業課程中。例如,教師可以在水資源管理課程中引入國家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要求和政策,讓學生了解國家政策對專業領域的引導和影響。[6]4. 在課程中強調學生作為水利類專業人才應當具備社會責任意識。通過案例教學、實踐項目等方式,讓學生認識到自身所學專業對社會、對人民的責任,激勵他們為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強化教材的思政屬性是在課程思政視域下水利專業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路徑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首先,通過審查和精心選擇教材內容,將符合國家政策、社會核心價值觀以及水利領域特點的知識有機融入教材中,確保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接受正確的思想引導。其次,教材編寫應強調積極向上的語言表述,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此外,在教材設計中嵌入思政教育要素,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教材內容所體現的價值觀念,并將其運用于實踐情境中。教材作為學生主要的學習工具,通過合理設計和引導,能夠為水利專業大學生提供良好的思政資源,推動他們形成全面發展的人格,具備社會責任感、道德品質和創新能力。[7]
(二)實施“雙師培訓”方案,提高教師思政素養
實施“雙師培訓”旨在通過結合學術教育與實踐教育,提升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使其既具備學科深度和廣度,又具備實踐經驗和職業技能。“雙師培訓”方案是提高教師思政教學素養的重要途徑,能夠促進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創業能力全面提升,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水利領域特色的創業人才。通過開展培訓課程、研討會、學術交流等活動,提高教師對思政教育的認識,強化其在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能力。教師應具備水利領域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具備教育學、社會學、環境學等多學科知識,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將學科知識與社會責任相結合。“雙師”培訓計劃的實施,可以使教師隊伍更好地理解學科知識與創業實踐的相互關聯,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創業能力培養,引導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結合實踐和理論。例如與水利工程公司合作,將企業的技術專家和學校的教授共同作為水利專業學的導師。企業的技術專家傳授最新的水利工程實踐經驗,而學校的教授則負責傳授學科知識和研究方法,學生在雙向導師的指導下,不僅可以學到實踐中所需的技術技能,也能夠理解學科知識如何應用于實踐中。例如,學生學習水利工程設計課程時,企業導師可以分享實際工程項目的設計經驗,教授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而學校導師則可以講解設計原理和理論知識,使學生對水利工程領域有更深刻的理解,提升實踐能力。在實施“雙師培訓”計劃的同時,也需要注重教師隊伍的素質提升、教育理念的創新,以適應創新創業教育的需求,確保教育教學的有效實施。[8]
(三)豐富創業實踐教學,注重學生“水利精神”的培養
加強實踐經驗的分享和總結,引導學生真正理解“水利精神”對創業的價值和意義,讓學生在創業實踐中更好地理解和貫徹“水利精神”,為未來水利領域的創新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首先,高校可以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例如參與蜀水小河長分隊暑期社會巡河活動、行業技能操作、知識競賽等。通過參加活動,學生不僅可以發掘潛能,拓展第二課堂,豐富課外生活,還能在校園內營造積極向上、風清氣正的校園文化氛圍,從而激發和弘揚“水利精神”,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其次,可以邀請水利領域的專業人士作為指導教師,提供實時指導和咨詢,與學生共同探討創業想法、業務模式,傳授寶貴的行業經驗。[9]同時還可以建立創業項目展示區,展示各種水利領域創業項目的創意、設計、原型和成果,定期舉辦項目展示和交流活動,激發學生創新靈感,讓他們相互借鑒、提升。最后,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實踐經驗分享會,邀請成功創業者和行業專家分享創業心得和實踐經驗,促進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通過開展實踐活動和創業交流讓學生能在真實創業環境中積累經驗、了解水利領域的特點和挑戰,樹立正確的創業觀念和“水利精神”,為未來的創業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四、結語
課程思政視域下水利專業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是適應新時代高校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未來,應進一步深化課程思政教育,提高其實效性,確保思政元素融入各類專業課程,同時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培養更多具備創業背景和實踐經驗的導師,提高創業指導的質量。此外,還應積極探索創業項目孵化、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國際創業交流等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創業機會。最重要的是,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創新需求,不斷調整和優化培養模式,使之更貼合學生的創業實際,推動水利專業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走上更加健康、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 王啟云,滕皓. 新時代水利精神在水利類高校課程思政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 灌溉排水學報,2023,42(07):154.
[2] 阮紅芳. 水利類高職公共體育課程思政數據資源庫的研究[J]. 水電站機電技術,2023,46(06):136-138.
[3] 張憲明,韋慶華,賴永明. 高職院校水利類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探索——以“常態混凝土壩施工”為例[J/OL].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1-5[2024-05-12]. http://gfagzcadd5f6184ce4461h5x9no505po556uv5.fzfy.oca.swupl.edu.cn/kcms/detail/11.4754.T.202 30324.0946.002.html.
[4] 高鍵,李星瑤,高黎,等. 新時代水利精神融入水利類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路徑研究[J]. 四川水利,2022,43(05):166-171.
[5] 黃小華. 水工建筑物課程思政路徑探析[J].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1(02):63-65+89.
[6] 王勤香,李歡. 專業基礎課程“水力學”思政元素挖掘與教學融入探討[J]. 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03):40-42.
[7] 潘永膽,侯林峰,和麗清. 高職院校新時代水利精神教育融入水利專業教學的思考[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06):131-132.
[8] 韓紅亮,王雪梅,樊維聰,等. 高職水利類專業“課程思政”改革現狀與對策研究[J].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04):79-82.
[9] 張憲明,韋慶華,余金鳳. 高職水利類專業“課程思政”的建設和實踐[J]. 現代職業教育,2021(04):89-91.
(責任編輯:牛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