戢怡萱 靳洪
摘 要:伴隨著“互聯網+農業”的崛起,認養農業已經漸漸走進了人們的生活。本文對武漢市郊區認養農業發展現狀進行調查研究,指出武漢市郊區發展認養農業存在的困境,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提高武漢市郊區認養農產品開發能力。
關鍵詞:認養農業;訂單農業;互聯網+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悅農——基于武漢市郊區認養農業現狀與發展的調查研究”(202311600010);
湖北經濟學院學生科研項目“悅農——基于武漢市郊區認養農業現狀與發展的調查研究”(57)
作者簡介:戢怡萱(2003- ),女,湖北武漢人,湖北經濟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學生,研究方向為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靳洪(1980- ),湖北武漢人,湖北經濟學院正高級實驗師,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創新管理。
農業認養化的發展,其核心是農產品的個性化、多樣化和對品質的提高。在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國工業產業水平也不斷在上升,但對于新時代的智慧農業建設,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基于此,農業認養化最顯著的特征更加符合當前時代主題,認養農業依托或創新當地的資源特性,并根據顧客的個性化需要來組織生產,從而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顧客對農產品的多樣化需求。
認養農業也被稱為訂單農業、合作農業等,是我國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型農業方式,即由農戶本人或其所在的農產品企業與食品用戶雙方共同簽署訂單,并對產品的使用過程進行設計和規劃。而認養農業則屬于訂單農業的另一個形態,是指商品生產者與用戶(認養戶)之間達成的一種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生產方式[1]。它是指由用戶事先預付了一定價格以后,再由生產商向用戶提供綠色食品、有機農業生產。認養農業的出現并不是偶然,它是在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為適應人們的生活需求,開拓農業消費市場所形成的一種模式[2]。
一、武漢市郊區認養農業可行性分析
(一)認養農業順應時代趨勢
隨著中國農村信息化的迅速發展以及居民消費結構的加速升級,食品安全問題得到了更廣泛的關注,農業標準化生產與消費服務也成了新焦點,定制與認養相結合的新農產品也因此而生,農業品牌競爭力“定制+認養”:在如今已漸成趨勢。當今社會競爭激烈,都市生活節奏太快,人的身心負擔過大,人們急切地希望從都市的忙碌生活中擺脫出來。于是消費者可以在線上平臺認養品牌產品,在空余時間里查詢品牌的產品生長情況,足不出戶便能體會農耕生活中收獲的喜悅,感受農耕生活的樂趣,緩解緊張焦慮的心情。此模式十分適合現代都市職場人,既能打破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機,又能解決消費者的情緒需求,治愈負面情緒。
(二)政策扶持促進新型農業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業農村現代化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創造性地回答了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全面振興鄉村指明了實踐路徑,為建設農業強國提供了行動指南。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指出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設施農業、體驗農業、認養農業,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拓展農業增收空間[3]。“認養+定制”的農業作為一項新興農業方式,是中國農村經濟創新的重要嘗試,也符合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際需要。近年來,國家通過制定有關優惠政策支持和引導“互聯網+農業”發展,使“互聯網+農業”的融合度得到了逐步增強,為該農業模式的發展提供了有效驅動力。農產品認養模式在我國京津唐、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興起,廣東也已進行試點,不僅如此,國外認養農業也非常火爆,德國、法國、以色列都有非常成功的案例。
(三)地理優勢利于認養農業發展
武漢市位于長江中游地區,市域面積8569.15平方公里,下設13個區。氣候方面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有著充足的光照和熱量,雨熱同季且雨水充足。地形地貌方面,處于低海拔地區,大部分區域海拔差異度較小,以平原為主,其中壟崗平原約占全市總面積的42.6%,平坦平原約39.3%,另有少部分丘陵、低山地帶,分別占比約12.3%、5.8%。宜農荒地總量在全國居第11位,種子植物資源約占全國1/7,人均水資源是全國的1.5倍,擁有發展“認養+定制”農業的優勢。從總體自然狀況上看農業生產條件優越。武漢市共有近城區7個,遠城區6個,經濟開發區2個,自然旅游景點1個,共計16個。隨著武漢都市農業不斷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但是郊區大面積空閑土地未得到充分開發,伴隨著“互聯網+農業”的崛起,認養農業或成為武漢市郊區農業發展的新路子[4]。
二、武漢市郊區認養農業發展現狀
(一)武漢市郊區認養農業農戶分析
農戶過去所采納新技術的使用效果和目前科技成果實用性程度對農戶采納新技術的意愿沒有顯著性影響[5]。在調查的農戶中,只有16.39%的農戶表示以前采用的技術效果還不錯,而83.61%的農戶表示對以前采用的農業技術效果不滿意。在關于科技成果實用性問題的調查中,26.22%的農戶表示目前農業科技成果實用性強,73.78%的農戶表示目前農業科技成果不適合農民的實際需要。但這兩種情況并未對農戶今后采納新技術的意愿造成負面影響,這表明農戶對農業技術還是有剛性需求的。
在調查武漢市郊區農戶對目前認養農業科技服務的看法時,27.87%的農戶在生產中不想采取認養農業模式,67.21%的農戶認為雖然有認養農業模式但流于形式,只有4.92%的農戶認為認養農業是有科技服務并且服務能夠貼近農民需要。通過對調查結果分析來看,農技人員的服務質量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會對農戶新技術的采納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在武漢郊區農戶對農技人員服務水平存在不滿,57.38%的農戶認為農技推廣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36.07%的農戶認為農技人員技術水平需要提高。但是,無論是科技成果本身質量、科技推廣機構管理,還是農戶自身條件,都對農戶接受認養農業新技術的意愿沒有明顯的影響。
(二)基于新型農業模式推廣
武漢市新洲區邾城街破月村的金浦源種植業專業合作社通過大力發展“兜底+生態+認養”的種植養殖模式,已經走出農業振興新路子。近年來,合作社年接待游客采摘近7000人次,產值100余萬元,輻射帶動周邊區域農民發展果蔬種植1000多畝,幫助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每年發放固定勞務費20萬元。除此之外,武漢市郊區部分農園采取國際上成熟的社區互助農業(CSA)理念,提出了共享農業的新概念,運用5G物聯網技術,研發管家式田政服務,實現智慧農業。但是武漢市耕地保有量 452 萬畝,人均耕地占有量為 0.3665 畝/人,耕地面積的總量限制了糧食及主要農產品持續增產的上限,郊區中經營種植業的成本攀升,對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產生負面影響,降低農民種植意愿,在當前總體發展態勢良好的背景下,武漢市郊區認養農業發展依然面臨諸多限制。
(三)生產能力狀況分析
武漢市空間生產能力,整體上表現為由城市中心向遠郊區逐漸升高的空間格局,城市東北、西北部低值聚集。從各城區綜合情況來看,東西湖區、漢南區、蔡甸區、江夏區、新洲區都有著較高的四級地和五級地的占比,生產功能優勢強。新洲區中部土質自然肥力高、有機質含量豐富、利于農業生產,有著較大的高值生產功能用地面積體量,發展潛力及優勢良好。東西湖西部、蔡甸區南部和漢南區擁有較好的產業基礎和區位條件,地處低湖平原,氣候溫潤、土地深厚,農業發展條件優秀。而江夏區擁有“三山三水三分田”的優質自然稟賦,自古就是典型的魚米之鄉。在遠城區中黃陂區生產功能相對優勢并不明顯,區內丘陵面積廣大,降水充足且集中,雨季有洪澇風險,農業生產因此而受到影響。而其他中心城區與近郊區可種植土地面積較小,且空間生產能力也相對較差。
三、武漢市郊區發展認養農業的困境
(一)農民思想較為傳統,缺少前瞻性
農民缺少前瞻性,對于市場改變的捕捉能力較差,許多農民仍然停留在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上,缺乏對現代農業技術和管理方法的了解和應用。他們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利益,缺乏長遠的規劃和發展思路。這種思想缺失導致了農業生產效率低下、農產品質量不穩定等問題,且農業生產周期較長,無法及時調整農業生產,易對農業收益造成損失,限制了農業的發展。
(二)土地資源短缺
郊區土地面積有限,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土地被大量征用用于城市建設,導致農田面積減少。同時,由于城市化帶來的人口增長和消費需求增加,對土地資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這使得農民面臨著土地不足的問題,無法擴大農業生產規模,限制了認養農業的發展[6],同時還存在著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問題,給認養農業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
(三)農業產業鏈不完善
郊區農業產業鏈相對薄弱,一是農產品生產環節存在規模化、標準化程度不高的問題,導致產品質量不穩定;二是農產品加工環節薄弱,缺乏高附加值的加工產品;三是農產品銷售環節存在問題,市場渠道不暢,銷售渠道單一,缺乏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缺乏健全的配套設施和完善的農產品流通渠道,制約了認養農業的發展。
(四)市場需求不穩定
市場需求的不穩定性也是制約認養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消費者對認養農產品的認知度不高,對其需求理解不夠,導致市場需求不穩定,給認養農業的經營和銷售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另一方面,市場需求受季節、節假日等因素的影響較大,農產品供需矛盾突出。
(五)缺乏統一和強有力的科學規劃指導
武漢市郊區的農業總體上還處于現代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較低的狀態,農業的種植、養殖方式還停留在傳統的農業管理模式上,新的農業技術很難推廣使用。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發展緩慢,農產品供應、銷路不暢,許多小農戶和農戶對農業生產缺乏科學的指導,盲目跟風種植、養殖,導致農產品滯銷、農民增收困難等一系列問題。
四、武漢市郊區認養農業發展對策
(一)健全特色種養扶持政策
研究制定相關支持政策,積極推進現行國家和省級支持政策的落實。將把對基礎設施進行改進作為主要的工作內容,拓寬各種途徑,在多個方面加大對認養特色農業的投資,特別是對培育出來的認養特色農產品給予扶持,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農產品,提高產品的競爭能力。農業銀行的“惠農貸”優先扶持“認養農業”,鼓勵農民以“資產”“資本”“技術”等多種形式“入股”,參與到企業的經營活動中來。
(二)利用“科技”手段,加快培育“AI農業”
建立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加強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提升農業生產水平,推動認養農業的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利用AI、物聯網等技術從選種、土壤檢測、智能耕作等方面為農業提供實時數據,以提高農作物產量、減少成本。完善農村信息網絡、水利、交通等各類配套設施,建立農業信息共享平臺,為“AI農業”的發展打好基礎。強化對武漢市諸多高校、農業科研機構和企業的支持力度,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AI農業”技術落地提供人才保障。
(三)加強產業融合
進一步加強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產品開發與觀光、保健養老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提升農業旅游產品的參與性、觀賞性、趣味性和知識性,使農產品的教育、娛樂、人文、生態、健康等諸多作用進一步拓展。將糧食、水果、蔬菜、牲畜、魚、草、花卉等農產品資源要素加以融合,使其具有多樣化的產品組合,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可供選擇的特色產品。建設和改善農業配套設施,加強農產品加工和流通環節的建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推動認養農業向產業化、規模化發展[7]。
(四)建立“定制化”農產品基地的認定標準
建立“定制化”農產品基地的認定標準,對農產品的生產經營和管理工作進行規范化。標準主要包括了產品基本工藝要求、農田管理基本標準、種植過程技術規程等內容,為定制化農業生產者提供具體的管理規范,以方便定制化農業生產者向地方政府部門進行注冊,在滿足了相應的管理要求后,將頒發營業執照。同時,積極推動農業生產規范化、標準化、特色化的發展。
五、結語
認養農業不同于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它可以通過上游的農業結構調整來激發更大的市場消費需求,使得生產者從被動地生產轉向主動地創造更大的生產價值,從而實現了農業資源的高效配置。“認養農業”在強調地域資源、作物品種等方面的優勢基礎上,從以產量為主轉向以特色為主、以品質為輔的特色化經營,對促進優特農產品發展、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另外,農業定制化既能讓消費者擁有對最終產品的選擇權,也能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控制,也能對其進行監控,從而讓消費者對其產品有足夠的認識,促進其消費。
參考文獻:
[1] 謝振華.定制農業的主要模式和優化對策[J].農技服務,2020,36(10):134-136.
[2] 江蛟,李德新,羊杏平.定制農業研究初探[J].經濟研究導刊,2019(13):36-36.
[3] 謝若揚,王樹梅,梁偉軍.習近平關于農業農村現代化重要論述的理論內涵、內在邏輯與價值意蘊[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5):11-19.
[4] 賀雪峰.武漢郊區農地的拋荒與確權[J].決策,2018(9):13.
[5] 王宏杰.武漢農戶采納農業新技術意愿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8,30(23):82-85.
[6] 周江梅,黃躍東.供給側視角下農業定制化發展的對策與途徑[J].當代農村財經,2016(6):46-49.
[7] 楊本君.“互聯網+”背景下的農產品定制消費新零售探析[J].電子商務,2019(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