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秋
摘要: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必須抓好落實好,要堅持把就業擺在經濟社會優先發展的位置。近年來隨著我國高職院校辦學規模迅速擴張,高職院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長,畢業生面臨著社會市場提供的就業崗位供需失衡、職業期望與自身綜合素養存在差距等問題。基于此,本文結合學生管理工作實際,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現狀進行調研,分析影響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因素,探求解決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的應對策略和思路,為促進高職院校畢業生實現穩就業、高質量就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現狀;影響因素;應對策略
引言
就業是民生之本,樂業才能安居。就業牽動著千家萬戶的生活質量,也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近幾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高職院校畢業生在高校畢業生中占比較高,社會對高職院校畢業生認可度較低,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和競爭壓力較大。因此,研究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現狀及特點、探究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的難點所在、找到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的對策顯得尤為迫切。
一、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現狀
高職教育,作為職業教育中高等教育層次,肩負著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一線崗位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培育的對象在人力資源市場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人力資源市場的重要力量。但通過對高職院校畢業生持續跟蹤發現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現狀不樂觀,主要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就業區域相對集中
從生源地域來看,大部分高職院校本省甚至本市生源占比較大。這是影響高職院校學生畢業后就業選擇地也相對集中的因素之一。大部分學生畢業以后集中選擇在離家近的城市就業,但由于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與發達城市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導致西部地區對企業的吸引力較小,這種地域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了就業機會不均等,集中在本地域城市就業的學生遠遠多于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
(二)就業崗位相對集中
從行業選擇情況來看,大部分高職院校學生對公務員、事業單位、央企、國企等體制內行業就業意愿較強,選擇民營企業就業、自主創業的學生占比較低。大部分學生更傾向于“鐵飯碗”編制內崗位[1]。
(三)就業意愿不強,“慢”就業現象突出
當代大學生處在生活水平較高的時代,社會責任意識不強,家庭責任感不明顯。因此,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動性、積極性不強,就業心理準備不足。尤其是高職院校學生在畢業以后沒有就業的“緊迫感”且不愿到基層工作。因此,“慢”就業、“等”薪資待遇更好的單位再就業這種現象突出。
(四)就業崗位與專業對口度不高
通過調研貴州健康職業學院2020屆—2023屆畢業生發現,其中從事與專業對口相關工作的畢業生占比較少。通過持續跟蹤畢業生去向發現畢業生畢業后在選擇與本專業對口度不高的相關工作后換工作的頻率較高,企業人才流失現象嚴重。通過調研用人單位發現,高職院校培育的畢業生在專業技能、工匠精神上與社會市場真實需求符合度有差距,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選擇是“被迫”選擇。
二、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影響因素
通過對貴州健康職業學院2020屆—2023屆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發現影響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的因素主要有社會環境、學校、學生個人等幾個方面。
(一)社會環境
1.社會認同度不高并存在偏見。我國高職教育發展時間較短,近幾年在國家高度重視下職業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認同度并不高。社會大眾還普遍存在盲目追求高學歷人才的現象,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認知觀念還沒有從根本上轉變,社會普遍認為高職教育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習能力、抗壓抗挫能力、職業精神等均不如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學生。社會大眾把職業教育的培育目標等同于高等教育,導致職業教育存在偏見[2]。
2.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就業機會不均等。我國是一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國家。經濟發展較快的一、二線城市在吸引外資企業、知名企業時比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西部城市有明顯優勢。經濟發展迅速和產業的聚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就業結構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一、二線城市聚集的企業群帶動了當地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也為該區域提供了較多的社會崗位。然而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城市對企業的吸引力較小同時能夠提供的崗位少于快速增長的高職院校畢業生人數。
3.用人單位存在就業歧視。由于中國的教育過去以高等教育為主,導致高職院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常常被與高學歷學生進行比較。社會普遍認為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專業技能、綜合素質、敬業精神方面與高學歷高文憑的畢業生有差距,在用人時更多地傾向于選擇知名大學、高文憑畢業生。忽略了職業教育的任務是為生產崗位培養具有扎實專業知識和較強實踐技能的技術技能型綜合應用人才。
4.就業機制不健全。目前我國關于就業、實習管理的制度建設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