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李翱
摘要:以ChatGPT為代表的AIGC技術的應用對勞動力市場帶來了巨大影響,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陣地,如何提升高職學生的就業能力意義顯著。通過對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現狀與AIGC時代下勞動力市場變化進行分析,本文提出了高職學生就業能力提升路徑:抓住學校課堂進行全面專業技能提升;深入企業課堂關注校企合作提高職業素養;關注家庭課堂五育并舉促進綜合素質提升。
關鍵詞:校企合作;就業能力;人工智能;五育并舉
引言
人工智能作為模擬人類智能并實現特定目標和任務的技術平臺已經被認為能夠通過改變勞動分工與人力資本價值結構深刻影響勞動力市場。一些對技能要求比較高的職業, AIGC時代正在被取代被改造。2023年3月27日,高盛更發布最新研究,全球預計將有3億個工作崗位被AIGC取代。可以看出,AIGC對高職學生的就業帶來了嚴峻挑戰。因此有必要針對AICG時代高職學生應該如何提高就業能力展開專項研究。
一、AIGC時代高職學生就業能力面臨的困境
(一)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現狀
就業能力(Employability)自20世紀初提出后,伴隨著勞動力市場特征的變化不斷發展,也可以理解為可雇傭性和可就業能力等。從概念定義角度,大學生就業能力涉及范圍較廣,普遍認為包括學科知識能力、創新能力、交際和語言能力等,也有學者認為包括社會領導能力及跨文化能力等。宋齊明(2017)基于畢業生追蹤調查認為就業能力包括知識掌握、認知性技能、組織勝任技能、職業態度四維度[1]。龔勛和蔡太生(2018)從專業能力、就業人格、準職業形象以及人格兼容度等四維度進行了理論分析[2]。
從實證研究角度,國外有學者相繼提出了二維和三維就業能力模型,目前也出現了四維就業模型,在該模型中,可以分別從學科理解力(Subject Understanding)、技能(Skills)、效能信念(Efficacy Belief)和元認知(Meta-cognition)進行就業能力分析。國內較有代表性的是王建光和楚洪波(2021)基于吉林省 2631份調查數據實現了一定突破,構建了以外在核心能力、內在核心能力為主的大學生高質量就業能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指出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處于中等水平[3]。
(二)AIGC時代帶來的勞動力市場變革
2022年12月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生成型預訓練變換模型)被公開試用,發布5天其注冊用戶就超過了100萬人,實現了Facebook10個月的注冊數,迅速成為用戶數增速最快的應用程序,兩個月后其月活躍用戶已超過1億,受到社會各界和學界關注。2023年ChatGPT迅速更新迭代,甚至被認為是AIGC元年(AI Generated Content,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生成內容)
ChatGPT作為AIGC的典型代表,突破了早期的分析式AI(Analytical AI,或稱決策式AI,Discriminant AI)的諸多限制,能夠根據已有數據進行分析、判斷和預測的功用,憑借其學習歸納已有數據后進行創造,基于歷史進行模仿式、縫合式創作,生成全新的內容的能力,將全面影響各個領域,進一步釋放生產力、變革生產關系、推動產業升級[4]。智能化作為工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式不僅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深刻影響,更與歷史上的多次技術革命類似,將會對勞動力市場產生巨大沖擊。
AIGC的發展,使得與信息、數據的收集、整理、簡單加工、傳輸相關的一些白領工作,一直在不斷地被侵蝕。和分析式AI不同,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AI表現出了較高的創造能力,同時能夠與用戶進行交流,呈現出人類社會具有的社交智慧,這令許多學者認為生成式AI對技能型人才的雇傭帶來了巨大影響。
(三)高職學生適應AIGC時代的必要性
AIGC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的發展將從知識本位向技能本位轉變,這對高職學生的就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目前社會各界對高職學生這一群體的就業能力研究的關注度并不充分,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難以滿足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高職學生作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能型人才的代表,其就業能力不僅決定他們的就業和生存發展,更會顯著影響中國經濟轉型的進程。
具體而言,AIGC的發展對高職學生提出了新的技術要求,如掌握編程語言、算法設計和數據分析等技能,具備持續學習和自我更新能力成為高職生日益重要的職業素養。專業技能與通用技能并重。強調創新與創造力、跨學科與跨界融合。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給傳統專業帶來沖擊,部分崗位可能被自動化取代,因此高職生需要不斷提升自身技能和知識儲備。
可以認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高職生不僅要具備專業技能,還需要掌握與人工智能相關的通用技能[5],如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時代,創新與創造力成為職業素養的重要部分,高職生需要具備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工作環境。職業素養培養將更加注重跨學科與跨界融合,鼓勵高職生掌握多領域知識,提高綜合素養。
二、AIGC應用背景下高職學生就業能力提升路徑
(一)抓住學校課堂進行全面專業技能提升
AIGC已經對就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為此需要改變教育理念、修改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善用AI工具,與時俱進,加強AIGC人才培養。技能與知識相比,具有私有性、高門檻、長期性、不可替代性等優勢。因此,高職院校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該注重發展AI所不擅長的思維能力,即培養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審辯能力、創造能力;培養數字智商、數字情商、數字韌性 ,這些技能比學習知識更容易形成核心競爭力。
高職院校在學校課堂中,要引導學生將AIGC用于學習,而不是替代學習。通過AIGC技術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范圍,為教育教學帶來更多新思維、新方法,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后續學生的職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二)深入企業課堂關注校企合作提高職業素養
隨著AIGC技術的繼續進步,最終將衍生和進化為具有獨立形態和演進邏輯的基礎技術,并形成以該技術為基礎的一系列新職業。學生所需要具備的職業素養也日益增加,如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而要培養出具備這些素養的高職學生,就需要學校和企業的深度合作,共同努力,深度校企合作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通過深入企業課堂,與企業技術人員一起解決實際問題,可以充分鍛煉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6]。
深度進行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另一方面能夠有效反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促進學校相關專業通過課程設計和實踐項目培養高職學生實際就業過程中需要的能力,加強教學與實踐的結合,為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三)關注家庭課堂五育并舉促進綜合素質提升
人才的培養不只體現在教學與企業中,2022年3月江蘇省教育廳在《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中,將“扎實推進‘五育并舉,強化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善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美育、體育、勞動教育工作機制”列為省教育廳重點任務的頭條;把“切實推進‘五育并舉”作為高等職業院校的首要任務。由此看出,“五育并舉”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AIGC時代,需要進一步關注人的綜合素質的提升。在過去的人才培養體系中,人的培養被分成各個學科、科目、專業,通過設計和建立相應的課程體系,實施相應的教學組織機制,最終達成育人目標。這種運行方式雖然能夠實現人才培養,但難以避免地會出現“長于智、疏于德、弱于體美、缺于勞”的現象。新時代從“五育并舉”視域出發,我國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職業育人特色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三、AIGC應用背景下高職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展望
(一)聚焦AIGC應用產生的新職業要求,更新人才培養方式
AIGC技術的發展賦能了高職院校教育數字化轉型進程,因此需要培養學生的數字化素養,避免高職學生將AIGC片面地與代寫作業結合,而是應該借助AIGC幫助學生獲得更多樣化、更個性化地學習方式。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入AI能力的智能學習產品,從而針對性生成不同的學習內容,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可以引入推薦式AIGC技術,根據學生的課程情況、興趣與就業目標,推薦針對性的學習資源,并根據學生發展進行動態調整與優化。從而真正探索出適應學生個性化差異的績效學分制度,形成專業可選、課程可選、進度可選的個性化人才培養方式。
(二)關注AIGC時代技術更新特點,培養高職學生數字化素養
隨著AIGC技術的不斷發展,高職院校傳統的“崗課賽證”融通“崗位導向、通專融合、個性培養”的專業群課程體系將發生變化,這也對高職學生的數字化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于高職學生就業而言,在關注技能提升的基礎上,如何運用技能也非常重要。因此,培養高職學生善用技術、用好技術的數字素養能力就更為重要。在聚力培養數字化技術技能人才,為地方經濟建設提供有力人才支撐的過程中,要關注對高職學生數字素養的普及與培養。例如,高職學生對新技術的敏感度并不低于教師,但關鍵不在于高職學生會不會用AIGC工具,而在于能不能用,因此高職教育應考慮制定場景化的使用指南,明確使用規則。同時,也要關注對高職學生的激勵,引導學生了解人工智能行業有很多種不同水平的工作類型,不同能力的人可以在金字塔的不同位置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并依靠自己的興趣和努力,不停上升直至塔頂。
(三)通過深度校企合作,促進高職學生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傳統的校企合作在過去高職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取得了一定效果,高職院校通過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提供實踐機會和就業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在AIGC時代,更需要加速探索校企人才培養新路徑。例如,通過聚焦學校的優勢學科,與地方龍頭企業深度合作,匯聚尖端科創資源,搭建一流產學研平臺,促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通過強化校企合作深度,促進高職院校的教學更貼近實際的產業需求,助推產教融合發展。
(四)引導學生科技向善,全面貫徹“五育并舉”提高綜合素質
AIGC的發展在帶來諸多機會的同時,也帶來了科技向善的思考。面對AIGC可能帶來的內容、法律等諸多風險,虛實混融中該如何守住真實底線,關鍵還在于使用者本身。在AIGC發展中,發展以人為本的可信化人工智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則顯著體現為以德育為先、以智育為本的全面發展。高職院校區別于其他高校的重要特點之一在于其人才培養更聚焦某一領域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因此難免會出現重技能輕知識、重比賽輕人文,重實踐輕課程等諸多問題,在人才培養的評價考核過程中,也更重視對學生技能的考核,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于德育、美育、體育、勞育的投入明顯不足等問題。在AIGC時代,勞動教育、審美提升并不是全部交給人工智能,反而更應該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提高人對人工智能技術的使用。
結語
技術的發展深刻地影響著勞動力市場,也對高職學生的求學就業帶來了深遠影響。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從PGC(專家生成內容)、UGC(用戶生成內容)到如今AIGC的3次巨大的變革,高職學生的就業能力也應不斷變化。AIGC時代的未來社會,需要什么類型的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高職教育無法回避的問題。從高職院校而言,需要充分重視AIGC帶來的技術沖擊,對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落實方式進行充分思考。從高職學生自身而言,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技能水平,培養合理運用AIGC技術的意識和能力是提高就業能力的重要方式。從社會和企業而言,不同的產業、企業是AIGC的實際應用場景,技術的進步推動了產業的發展,產業的發展帶來了人才需求的變化,通過深度校企合作使得需求和供給更高效匹配,能夠有利于社會穩定和諧發展。
本文系1.2022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課題《“雙高”背景下高職學生就業能力模型構建及提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2SJYB2158);2.2023年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改課題《高職院校“五育并舉”視域下人才培養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023XJJG05);3.2021年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哲學社會科學課題《新形勢下高職學生就業風險多維治理研究》(項目編號:2021xjsk002)的科研成果。
參考文獻:
[1]宋齊明.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現狀及影響因素——基于本科畢業生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 [J].教育發展研究,2017,37(23):23-29.
[2]龔勛,蔡太生.大學生就業能力:要素、結構與培育路徑[J].江蘇高教,2018,(01):91-94.
[3]王建光,楚洪波.大學生高質量就業能力評價——基于吉林省2631份調查數據[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12):123-129.
[4]張夏恒.ChatGPT的政治社會動能、風險及防范[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3,40(03):5-12.
[5]胡穎蔓,歐彥麟.提質行動:高職院校“三全五育”創新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1, (19):53-57.
[6]張政利,肖彬.“政校行企”四方聯動下高職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探索[J].教育與職業, 2023,(16):61-64.
(作者單位1.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 2.中國船舶第八研究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