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庭社會工作課程實務性強的特點,正好順應教育部建設社會實踐一流課程的要求。該課程堅持“學生中心,需求與能力雙導向”的教育理念,將校內課堂與實踐基地相結合,以提升學生家庭服務能力為目標,滲透融入家國情懷、人格健全、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的情感價值觀,開展社會實踐一流課程建設。目前,課程已經形成如下特色,一是項目嵌入基地和雙導師制育人協同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問題能力;二是理論教學課堂與實踐教學服務協作融入思政元素提升育人效果;三是社會實踐課程與實踐教學基地聯合增強學生社會服務體驗經歷。課程的持續建設發展必須要緊跟新時代,聚焦新文科,繼續加強思政育人功能,密切課程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聯系,師生互動共同生產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性知識。
關鍵詞:家庭社會工作;社會實踐;一流課程;新文科;課程思政;實踐基地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20-0034-04
Abstract: Family social work emphasizes social practice. It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building a first-class social practice course. The course adheres to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student-centered, demand-oriented and ability-oriented", combining on-campus classroom with practice base. It pays attention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the family service, infiltrating emotional values of patriotism, sound personality,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t present, the course has formed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Firstly, it improves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complex problems by embedding the project into the base and exploring two-instructor system. Additionally, it enhances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by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classroom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Finally, it strengthens th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experience through social practice course and practical bases. The continuous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must keep up with the new era and focus on the new liberal art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o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rse and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o jointly produce practical knowledge of social work with the interacting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words: family social work; social practice; first-class course; new liberal arts;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al base
2019年10月,教育部發布的《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計劃在2019—2021年,建設國家級和省級一流課程各一萬門左右,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分為線上一流課程、線下一流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和社會實踐一流課程五種類型。社會實踐一流課程重在培養學生認識社會、研究社會、理解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1]。
一家庭社會工作一流課程建設探索
社會工作是一個以實踐為本的專業和學術領域[2],社會工作專業特別強調學生實務實踐能力的培養。社會工作專業課程中有很多都是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技能訓練相結合的實務課程,家庭社會工作就是重要的實務課程之一。惠州學院家庭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專業的限定選修課程,32學時,2學分。自2013年開設家庭社會工作以來,該課程一直重視與社會實踐教學基地合作培養學生實務實踐能力,進行課程建設,不斷提升教學水平。2020年獲評惠州學院社會實踐一流課程和課程思政示范課程,2022年獲得廣東省一流本科課程(社會實踐類)認定。該課程授課對象是本科大三年級學生,前期已經學過社會工作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和方法類課程,學生修完該課程后將會進入實踐教學基地開展畢業頂崗實習。課程堅持“學生中心,需求與能力雙導向”的教育理念,將校內課堂與實踐基地相結合。從新時代社會特殊家庭、普通家庭和社區鄰里存在的不同需求出發,重點以提升學生家庭服務能力為目標,滲透融入家國情懷、人格健全、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的情感價值觀,反向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
(一)? 教學目標
基于學生已經具備較為全面的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方法、相對缺乏社會接觸和生活體驗以及真實復雜實踐機會的情況,結合惠州學院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辦學定位,為培養具有綜合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社會工作人才,課程目標分成三類,①知識目標:學生深刻理解家庭和家庭社會工作理論基礎和主要方法;熟悉評價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單親家庭、空巢家庭、貧困家庭以及家庭暴力等不同專題的家庭社會工作過程。②能力目標:學生具備在真實情境下處理突發事件和復雜問題的能力;學生具有面對家庭暴力、特困家庭等的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學生具備能夠完成小組任務的協同合作能力。③素質目標:培養學生愛國愛家的家國情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生體驗平等、尊重、關愛等基本價值,促使自身人格不斷完善;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和愛崗敬業精神;學生服務弱勢群體家庭,培養社會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
(二)? 課程內容與教學資源
課程內容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部分。理論教學內容分成家庭社會工作概述、方法與過程三個專題,將馬克思全人教育理論、美滿家庭、成功家教、優良家風,特別是嶺南“家”文化中奮斗和進取精神融進理論課堂。實踐教學內容嵌入基地日常業務,選擇確定項目,具體包括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單親家庭、空巢家庭、貧困家庭和家庭暴力等不同專題。
教學資源包括在線教學資源和實踐教學資源。一是充實在線教學資源。①鏈接使用中國大學MOOC家庭社會工作、家庭塑造人——讓生命更有質感等優質課程;②在超星平臺建設SPOC家庭社會工作,擁有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授課教案、教學課件、作業庫和案例庫等完備教學資料;③陸由云平臺案例資料和惠民社工、仲愷高新區黨群服務中心等實踐基地資源案例庫。二是整合全方位的實踐教學資源。建立了惠州市惠民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廣東省婦女維權與信息服務站(惠州站)、惠州市民政局惠民綜合服務中心和惠州市仲愷高新技術開發區黨群服務中心4個長期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促進家庭服務項目品牌化發展;建立實踐項目指導老師庫,實現學校與基地聯動合作;保障社會實踐教學經費,奠定物質基礎。
(三)教學組織實施
課程組織實施主要體現在實踐教學、教學方法和成績評價等方面,具體如下。
第一,實踐教學具有挑戰度和實用性,構建系統化實踐教學方案。學生分小組完成實踐教學,實踐形式包括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工作坊、講座、社區活動、社區劇場及其他形式創新的專業服務手法,實踐內容為家庭相關服務的不同專題,每個小組成員均需有實際的角色擔當和任務承擔。
第二,理論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采用多種教學方法[3]。校內課堂教學根據家庭不同需求設置夫妻關系、親子關系等不同情景,結合社會工作專業實務實訓軟件——陸由云平臺的相關案例信息,激發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通過組內討論與組間比賽、小組準備與組間討論、學生提問與同學回應等方式,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促進學生系統牢固掌握知識,努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探究能力和批判性高級思維能力。
第三,成績評價強調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總成績構成多元化[4]。課程成績包括課堂教學平時成績(10%)、實踐教學成績(60%)和期末考試成績(30%)三部分。平時成績主要通過學習通智能工具里面的簽到、搶答、主題討論、單元測驗等功能結合學生在智慧課室上課的綜合表現,結合課堂角色體驗表現評分;實踐教學成績包括小組實踐成果評價(70%)和個人課程實踐總結反思(30%)兩個部分,由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校內教師團隊評價和校外指導老師評價共同組成;期末考試采取開卷考試的方式,題型包括簡答題、論述題和案例分析題等。
二家庭社會工作一流課程的特色體現
經過不斷建設,家庭社會工作課程形成了一定特色,具體如下。
(一)? 項目嵌入基地和雙導師制育人協同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問題能力
學生分組實踐教學結合基地日常工作業務,面對真實家庭需求選擇確定具體項目,采用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和創新協作的方式,完成包括需求調研、方案設計、執行實施和反饋評估等實踐教學任務;校內外實踐教學指導老師,隨時關注項目進展,適時對學生進行指導與幫助,以2020級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實踐安排為例,見表1。學生在真實的社會實踐環境中,逐漸學會應對各種現場突發事件,提供滿足社會多元復雜需求的高質量家庭相關服務[5]。
(二)? 理論教學課堂與實踐教學服務協作融入思政元素提升育人效果
理論教學課堂融進新時代家庭家教家風和嶺南“家”文化等內容,實踐教學服務用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服務家庭和社會,手腦并用,學思結合,滲透融入家國情懷、人格健全、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強化專業教育的同時,推動實現德育、智育、美育、體育和勞動教育實踐化[6],課程思政自然融入專業教育,如鹽入水,潤物無聲,見表2。學生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服務中強化了以家國天下為先、以家庭文明為重、以社會責任為念的文化基因,以實際行動服務國家、回報社會。
(三)? 社會實踐課程與實踐教學基地聯合增強學生社會服務體驗經歷
學生在課程實踐中為普通家庭、特殊家庭和社區鄰里提供社會服務,體驗社會,理解社會;基地為學生課程團隊提供包括工作場所、服務項目、物資經費和指導老師等優越實踐條件,讓學生深入基地和行業內部,接觸社會,感受社會,見表3。通過在長期穩定的教學基地持續開展家庭社會工作課程實踐教學,學生的社會接觸和生活體驗更為深入。
三? 家庭社會工作一流課程建設展望
自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設宣言》的發布,中國高等院校文科教育發展進入了新時代[7]。家庭社會工作社會實踐一流課程的持續建設發展,必須要緊跟新時代,聚焦新文科。新文科建設的目的之一是要破除人文社會學科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相對脫節的問題[8],家庭社會工作社會實踐一流課程建設需要多方鏈接社會資源,發揮互聯網在社會服務中的作用,創新網絡化服務模式,促進行業、教育、科技、人才系統融合協同發展,構建高質量發展新生態,不斷向內容的多元性、互動的高效性、方法的先進性等方面建設穩定的社會實踐基地,以實現課程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同時,新文科強調知識在應用下生產,知識為未來生產;強調創新,教育是為未來社會培養人才[9]。課程建設需要不斷深化家庭社會工作參與式行動研究,總結梳理相關服務案例,建立師生之間的對話式教育體系,開展師生之間、服務主體與服務對象之間互為主體的能力建設[10],通過“研究、行動、評估、反思批判”等螺旋遞進式循環[11],在建設家庭社會工作案例庫的基礎上,共同生產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性知識。這也正好契合新文科對知識生產新模式的要求。
另外,中國新文科建設強調凸顯中國自身特色。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具有的特點應把握三個方面:體現繼承性、民族性,體現原創性、時代性,體現系統性、專業性[12]。中國新文科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的捍衛者、保養者與拓展者,必須堅守文科化人、人文育人的文科精神、文科靈魂[13]。家庭社會工作社會實踐一流課程的建設發展,需要繼續加強思政育人功能,提高課程思政效果。一方面,從課程思政教學內容來看,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需要不斷挖掘完善課程內容中的思政元素,持續將我國源遠流長的家文化思想體系融進專業化的家庭社會工作教育教學中,進一步促進家庭社會工作課程的本土化建設[14],使得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更能感受到中國家文化的影響力,促進人格全面發展,厚植家國情懷。另一方面,從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來看,通過講授思辨教學內容、家庭治療體驗與練習、家庭服務實地觀摩、家庭服務需求調查與評估、家庭服務方案設計、家庭服務方案實施、家庭服務結果評估等滲透融入課程思政教育,實現立德樹人目標。
四? 結束語
家庭社會工作社會實踐一流課程建設的適用對象是惠州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的本科學生。整體來說,課程建設有力支撐了培養具有綜合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社會工作人才的目標,提高了學生家庭社會工作服務方案的設計能力和開展相關家庭服務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深入社會、理解社會、研究社會和服務社會,同時也提高了社會對家庭社會工作服務的認知度,增強了學校社會工作專業的社會影響力。學校領導、教學督導、同行專家和專業學生普遍認為教學情況好,教學效果優秀。課程實踐教學經驗,被本專業同類課程——婦女社會工作、學校社會工作等學習借鑒;課程思政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的做法,對本校和同類院校應用性強的專業課程建設具有較好示范性。但是,家庭社會工作社會實踐一流課程也還存在實踐教學資源不是很豐富和社會工作專業實踐知識生產不足的問題。未來持續建設需要一方面不斷加強與社會實踐教學基地的互動融入共同發展,為社會實踐一流課程建設提供多元優質的實踐教學資源;另一方面構建社會工作專業師生學習共同體和研究共同體,在社會實踐一流課程的建設過程中生產實踐性知識。
參考文獻:
[1] 霍曉麗.社會實踐類一流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以貴州財經大學“社會工作實務”課程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3(8):72-75.
[2] 李曉玲.師生共發展的課堂家庭教育研究——以家庭社會工作思政教育課程改革為例[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2,41(11):155-158.
[3] 周麗,曹鈺,張玲,等.“微生物學”一流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微生物學通報,2023,50(5):2265-2279.
[4] 黎新宏.高校社會實踐一流課程建設的價值、困境與路徑[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3(9):109-113.
[5] 郭子輝.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應用型高校實踐教學深度推進的路徑探索[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3(5):127-129.
[6] 楊國棟,馬曉雪.新文科視域下課程思政與知識傳授融合的基本邏輯與實現路徑[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5):96-105.
[7] 王嘉,王利.新文科視野下地方本科院校新聞學人才培養的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30):23-26.
[8] 權培培,段禹,崔延強.文科之“新”與文科之“道”——關于新文科建設的思考[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7(1):280-290.
[9] 黃啟兵,田曉明.“新文科”的來源、特性及建設路徑[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2):75-83.
[10] 張和清,廖其能,李炯標.中國特色社會工作實踐探索——以廣東社工“雙百”為例[J].社會建設,2021,8(2):3-34.
[11] 張洋勇.社會改變與知識生產——社會工作中的行動研究[J].社會科學戰線,2023(4):240-249.
[12]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6-05-17)[2024-2-17].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9/c1024-28361447-2.html.
[13] 龍寶新.中國新文科的時代內涵與建設路向[J].南京社會科學,2021(1):135-143.
[14] 王海洋.社會工作的實踐自覺:理論蘊涵與實現路徑[J].學海,2023(5):146-155.
基金項目:廣東省本科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建設項目“惠州學院——惠民社工大學生社會實踐教學基地”(粵教高函〔2021〕29號);惠州學院2022年度社會工作研究專項項目“社會工作介入幼兒家庭教育的研究——以惠州市為例”(無編號)
作者簡介:柳春慈(1979-),女,土家族,湖北巴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家庭社會工作、基層社會治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