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 李曉琦 蔣芳琴 潘愛芬 張懷永



作者簡介?張建,護師,碩士研究生在讀
*通訊作者?張懷永,E-mail:l4urp4pa@163.com
引用信息?張建,李曉琦,蔣芳琴,等.基于行為改變輪理論的早期康復干預對下肢骨折術后病人的影響[J].循證護理,2024,10(11):2046-2051.
摘要?目的:分析基于行為改變輪(BCW)理論早期康復護理策略對下肢骨折術后病人肢體運動功能康復、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1月在我院行下肢骨折手術治療的83例病人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41)和觀察組(n=42),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基于BCW理論早期康復護理。比較兩組病人肢體運動功能康復、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狀況。結果:干預后,觀察組Lysholm膝關節各維度評分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觀察組總體健康、生理職能、社會功能、軀體疼痛及活力評分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下肢骨折術后病人實施基于BCW理論早期康復護理能夠促進其肢體運動功能康復,有效緩解不良心理狀態,明顯改善生活質量。
關鍵詞?行為改變輪理論;早期康復護理;下肢骨折術;功能康復;心理狀態;生活質量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4.11.029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交通運輸行業的飛速發展,下肢骨折發病率呈不斷增長趨勢,在臨床上較常見[1]。下肢骨折屬骨科常見疾病,病人常表現為局部腫脹、疼痛、骨骼畸形,不及時醫治可能引發殘障,對病人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2]。同時,因下肢出現骨折促使機體處于應激狀態,病人腎上腺皮質激素升高、糖皮質激素分泌增多,導致其心率、血壓異常,再加上病人對疾病知識缺乏了解,促使病人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3-4]。早期康復護理指通過結合病人術后實際身體狀況、手術療效等,為其制訂個體化早期康復計劃,以加快病人康復速度,促進身體康復,現階段已常見于臨床外科領域[5]。Michie等[6]最早提出的行為改變輪(behavior change wheel,BCW)理論模型,能力(capacity,C)、機會(opportunity,O)、動機(motive,M)構成模型行為來源,屬于BCW理論模型的中心(COM-B模型),通過教育、激勵、建模、環境重建等形式強化病人疾病認知水平,以進一步改變其行為習慣,達到促進身體健康的目的,目前BCW理論指導的護理干預已用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全髖關節置換術等多類手術病人中,效果明顯[7]。為此,本研究嘗試對下肢骨折術后病人實施基于BCW理論早期康復護理干預,以觀察其對病人肢體運動功能康復、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1月在我院行下肢骨折術治療的83例病人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41)和觀察組(n=42)。兩組病人年齡、骨折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病人經X線、CT等影像學檢查,符合手術治療指征;2)病人意識清楚,可正常交流;3)病人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合并精神障礙類疾??;2)機體心、腦、腎等重要臟器存有器質障礙性疾??;3)試驗期間無法繼續追蹤觀察者。
1.3?方法
1.3.1?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包括:術前指導病人行下肢肌肉(脛前肌、股四頭肌等)主動收縮和關節的主動活動鍛煉,術后第1天指導病人抬高患肢約30°,使關節處于功能位,術后第2天指導病人行股四頭肌收縮鍛煉,術后第3天指導病人行術肢踝、背伸趾關節鍛煉,術后第3天~第7天使用骨折治療儀治療,目的為促進病人機體血液循環,加快傷口愈合,術后第2周護理人員幫忙或指導病人家屬托住病人術肢踝關節,利用助力直腿抬高,關節恢復機(CPM)逐漸增加度數,指導病人行術肢關節無痛范圍內鍛煉等。
1.3.2?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基于BCW理論早期康復護理。具體如下。
1.3.2.1?成立基于BCW理論的早期康復護理小組
組員包括關節外科醫生1名、康復治療師1名及關節外科??谱o士2名,??谱o士需臨床骨科護齡≥5年,病人入院后,全體小組成員共同商定,從教育、說服、激勵、強制、培訓、環境重建、建模7個層面考慮并制訂基于BCW理論的早期康復護理計劃。
1.3.2.2?制訂基于BCW理論的早期康復護理計劃
基于BCW理論模型形成下肢骨折病人早期康復護理計劃,見表2。通過教育、說服、建模干預,幫助病人糾正錯誤認知,建立正確下肢骨折疾病認知;通過教育、培訓干預,提高病人治療護理依從性、積極性,使病人積極主動并正確地報告自身心理狀態及健康訴求,掌握疾病知識(發病機制、注意事項、預后等)、手術具體方案、術前準備工作、術后預防并發癥方法以及正確行肢體康復鍛煉的能力;通過限制、環境重建及建模干預,強化病人與醫護人員、同伴間的溝通,為病人贏得向醫護人員、同伴汲取下肢骨折疾病相關知識及幫助的機會。
1.4?觀察指標
本研究對病人肢體運動功能康復、心理狀態、生活質量進行測評。測評時間為肢體運動病人術后轉入病房當日(干預前)和病人出院當日(干預后)。評估方法:由責任護士采用問卷星與紙質打印量表結合的方式,在病人家屬協同下,指導病人完成對應量表的評定,并最終記錄數據,完成數據整理。
1.4.1?肢體運動功能康復評估
采用Lysholm膝關節評分量表[8]評估兩組病人肢體運動功能康復狀況,包括8個項目,跛行:“無”計5分,“輕度或間歇跛行”計3分,“嚴重或持續跛行”計0分;腫脹:“無”計10分,“過度用力后腫脹”計6分,“平時用力后”計2分,“持續腫脹”計0分;支持:“無”計5分,“手杖或拐杖”計2分,“不能負重”計0分;上樓:“無問題”計10分,“輕度減弱”計6分,“每一步都困難”計2分,“不能上樓”計0分;絞鎖:“無絞鎖或卡感”計15分,“有絞鎖但無卡感”計10分,“絞鎖偶然”計6分,“絞鎖經常”計2分,“體檢時絞鎖”計0分;下蹲:“無問題”計5分,“輕度減弱”計4分,“不大于90度”計2分,“不能下蹲”計0分;不穩定:“從無打軟”計25分,“運動或費力時偶有打軟”計20分,“運動或費力時常有打軟”計15分,“日常生活偶有計10分,“日常生活常發計5分,“每一步計0分;疼痛:“無計25分,“不常疼痛或用力時輕微疼痛”計20分,“用力時顯著”計15分,“步行2公里后顯”計10分,“步行2公里內顯”計5分,“持續疼痛”計0分。
1.4.2?心理狀態評估
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9](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10](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進行評定,HAMA評分>29分表示病人處于嚴重焦慮狀態,HAMA評分22~29分表示病人處于中度焦慮狀態,HAMA評分14~21分表示病人處于輕度焦慮狀態,HAMA評分<14分表示病人正常。HAMD評分>29分表示病人處于嚴重抑郁狀態,HAMD評分22~29分表示病人處于中度抑郁狀態,HAMD評分14~21分表示病人處于輕度抑郁狀態,HAMD評分<14分表示病人正常。
1.4.3?生活質量評估
采用健康狀況量表(SF-36)[11]進行評定,該量表包括機體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總體健康8個維度,SF-36評分與其生活質量呈正相關,Cronbach′s α系數為0.922。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 表示,行t檢驗;定性資料采用例數、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Lysholm膝關節評分(見表3)
3?討論
下肢骨折病人康復速度過緩現象明顯,可以肯定的是病人早期身體康復鍛煉能夠促進其患肢功能康復。下肢骨折病人身體康復期間,除輔助康復護理干預外,積極的心理疏導,提供正確健康教育與下肢骨折相關知識支持,幫助病人樹立肢體功能鍛煉與身體康復關聯意識,使其積極主動配合醫護人員進行身體鍛煉,有效促進骨愈合。
3.1?基于BCW理論早期康復護理計劃對下肢骨折術后病人功能康復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Lysholm膝關節各維度評分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對下肢骨折術后病人實施基于BCW理論護理能夠促進其肢體運動功能康復,與謝倩倩等[12]的研究結論相似,這是因為基于BCW理論早期康復護理策略,依據下肢骨折病人個體需求,行針對性情感支持,融入教育、培訓等元素對病人開展針對性疾病健康信息指導,有效避免了因個體認知不足、自我效能感低下影響病人康復鍛煉的發生,與何云月[13]研究結論一致。家屬為病人的主要社會支持系統,其對疾病認知及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態度同樣影響了病人的決策。本研究將病人家屬納入教育對象,旨在讓病人家屬表達其對疾病及術后康復鍛煉的信念與認知,以正向影響病人,促使病人擁有正確術后肢體鍛煉的能力[14]。同時,通過激勵、培訓、建模手段,強化病人記憶力及疾病接受能力,其間不斷增強其鍛煉動機與意志力,病人鍛煉主觀性提升,并聯合病人家屬督促病人完成身體康復鍛煉計劃,下肢肌肉、關節活動度及步態等鍛煉有效促進了其肢體運動功能的康復。
3.2?基于BCW理論早期康復護理計劃對下肢骨折術后病人心理狀態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HAMA、HAMD評分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提示:對下肢骨折術后病人實施基于BCW理論早期康復護理能夠有效緩解其不良心理狀態,與趙少敏[15]的研究結論相似,這是由于個體行為產生的三大來源為能力、動機、機會(信息環境),本研究采用基于BCW理論早期康復護理策略是以三大來源為基礎,借助教育、培訓、強制、環境重建元素為下肢骨折病人提供早期康復鍛煉功能指導,激發病人康復鍛煉的主觀參與性,提升其功能鍛煉認知水平,病人鍛煉積極性提高,有效排解了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并能自發自主參與早期康復鍛煉,通過建模(確認自身能成為他人的榜樣)手段強化病人的自我效能感,并鼓勵病人提問醫護人員,康復治療師及時解答病人,同時開展的針對性疼痛教育能夠幫助病人樹立正確管理疼痛意識,有效避免了因疼痛引發不良心理反應。
3.3?基于BCW理論早期康復護理計劃對下肢骨折術后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生理職能、軀體疼痛、活力、社會功能及總體健康評分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對下肢骨折術后病人實施基于BCW理論早期康復護理可明顯改善其生活質量,與李福霞等[16]的研究結論相似,這是因為基于BCW理論護理干預,通過了解病人當前心理及行為狀態,進行個性化心理及教育干預,可提高病人疾病相關認知,喚醒其行為改變的內在動機[17]。以激勵、強制、建模等干預增強病人“自我承諾-強化管理”的意愿[18]。以目標設定等干預不斷進行行為積累,持續至質變,幫助病人固化養成健康行為[19]。本研究中,基于BCW理論早期康復護理策略注重培養下肢骨折病人主動、積極及規律訓練的意識,激發其康復鍛煉動機,樹立下肢骨折術后身體康復正確認知,從多方面(精神、行為等)出發肯定病人肢體鍛煉的必要性、重要性,強化其身體鍛煉主觀積極意識,幫助病人建立良好康復行為及習慣,改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對下肢骨折術后病人實施基于BCW理論早期康復護理能夠促進其功能康復,有效緩解不良心理狀態,明顯改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艷,趙玉煥,龐咪,等.提升自我效能干預聯合康復訓練對下肢骨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9,22(4):444-448.
[2] 伊秀娟,楊曉丹,劉亞麗,等.細節護理在下肢骨折患者術后跌倒預防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2):95-97.
[3] HENKELMANN R,SCHNEIDER S,MLLER D,et al.Outcome of patients after lower limb fracture with partial weight bearing postoperatively treated with or without anti-gravity treadmill(alter G)during six weeks of rehabilitation--a protocol of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J].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2017,18(1):104.
[4] 李偉,涂益鴻,劉彥勛,等.活血化瘀法對下肢骨折患者圍手術期血栓前狀態分子標志物指標的影響[J].中國中醫急癥,2017,26(4):698-702.
[5] 梁雪竹.早期規范性康復訓練對下肢骨折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康復效果的影響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20,15(33):189-191.
[6] MICHIE S,VAN STRALEN M M,WEST R.The behaviour change wheel:a new method for characterising and designing behaviour change interventions[J].Implementation Science,2011,6:42.
[7] 葉菁菁,張詠梅,謝倩倩,等.基于行為改變輪理論的健康教育與康復鍛煉對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現代預防醫學,2021,48(6):1132-1135.
[8] 林建寧,孫笑非,阮狄克.膝關節Lysholms評分等級評價膝關節功能[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8,(3):230-231.
[9] 藺國憲,劉士協,楊德森,等.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在神經癥中的應用[J].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1986,19(6):342-344.
[10] 李文波,許明智,賈福軍,等.漢密頓抑郁量表6項版本的臨床應用[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7,33(2):119-120.
[11] 胡祖應,胡香春,朱嬡嬡,等.SF-36量表在職業病患者生存質量調查中的應用[J].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2020,38(11):846-848.
[12] 謝倩倩,張詠梅,宋凌霞,等.基于BCW理論的早期康復鍛煉對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20,17(7):181-184.
[13] 何云月.信息及動機護理干預對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髖關節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28(4):440-443.
[14] 李福霞.基于BCW理論的健康教育模式在癌痛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7.
[15] 趙少敏.以信息-知識-行為理論為指導的護理干預對老年腦梗死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臨床與病理雜志,2020,40(8):2164-2169.
[16] 李福霞,申洪昌,秦珂,等.癌痛患者基于BCW理論健康教育模式應用研究[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8,25(7):518-523.
[17] 尹琳,胥清華,杜丹.基于行為改變理論的干預模式對PCI術后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和健康素養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0,26(2):256-260.
[18]?CLARKE A L,JHAMB M,BENNETT P N.Barriers and facilitators for enga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exercise in end-stage kidney disease:future theory-based interventions using the Behavior Change Wheel[J].Seminars in Dialysis,2019,32(4):308-319.
[19] 楊懷洪,譚月.基于行為改變理論的健康教育在支氣管哮喘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2,28(7):948-953.
(收稿日期:2023-06-25;修回日期:2024-03-15)
(本文編輯薛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