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曼

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化轉型的核心目標是,實現“差異化教學、個性化學習、精細化管理、智能化服務”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和數字校園新形態。
關鍵詞 數字化轉型 城院模式 人才培養 教學改革
在數字化轉型的征程中,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按照“源于規范、高于規范”的理念,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在師生發展、教育教學、管理服務等方面的作用,探索形成了數字化轉型“城院模式”。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沈萍在與本刊對話中分享了該模式的特色實踐與未來規劃。她表示,高職院校推進信息化標桿校建設,運用數字技術創新教學范式和管理模式,能有效實現從大規模標準化培養人才向大規模個性化培養人才的轉變,這是高職院校提升治理水平、推進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
技術與教育融合“城院模式”縱深推進
“數字化轉型的‘城院模式,其主要亮點在于全面而深入地整合數字技術于教育體系之中。”沈萍表示,這一模式可以概括為“二聚焦、二驅動、三賦能、四保障”。
首先,“二聚焦”指的是專注于規劃制訂和標準建設,以此確保頂層設計的周詳和適宜。其次,“二驅動”以資源和數據為核心動力,推動課堂教學生態的重構和現代治理體系的構建,這為數字化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再次,“三賦能”側重于創建以需求、問題和目標為導向的跨部門、跨業務、跨系統的典型應用場景,旨在賦能教學、管理、服務,使其更加高效和智能化。最后,“四保障”則是確立組織、安全、人員和經費等方面的保障措施,構建數字化轉型的長效機制。
在構建“城院模式”的過程中,學校進行了具有創新性的實踐與探索。首先,在謀劃數字化轉型的頂層設計方面,學校聚焦規劃制訂和標準建設,通過制訂“十四五”專項規劃,明確總體建設框架,并基于國家標準和學校實際需求,出臺了一系列信息化管理辦法和標準,確保規劃的順利落地。
其次,學校夯實了數字化轉型的基礎工程。通過資源驅動課堂教學生態重構,構建“國家、省、校三級,專業、課程、課堂三層,課前、課中、課后三段”多層級的教學資源開發體系,并對教室和實訓室進行智慧化改造,鼓勵教學模式的創新。同時,學校以數據驅動現代治理體系構建,通過數據治理和數智大腦的建設,實現數據資產的全面管理和高效利用。
在找準數字化轉型的實踐路徑上,學校創設了跨部門、跨業務、跨系統的典型應用場景,為師生、家長、校友等提供便捷化、人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務。這些應用場景的創設,不僅推動了教學模式、評價方式和服務形式的變革,還實現了個性化學習、精準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務的目標。其中,教學類應用場景,以差異化施教和個性化學習為目標,側重基于學習行為分析的精準教學;管理類應用場景,以構建現代治理體系為目標,側重于跨部門的教務、學工、人事、資產、科研等決策支持;服務類應用場景,以構建校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為目標,側重于基于數據驅動的辦事流程精簡和優化,關注用戶體驗。
沈萍指出,“城院模式”推進了數字技術與教育要素深度融合,進而在教學范式、組織架構、教學過程、治理能力、評價方式等方面實現了全方位的創新與變革。這不僅提升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也為學校的數字化轉型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推進數字化轉型 形成“城院案例”
談及學校數字化轉型工作的成效,沈萍頗感自豪。她表示,自2020年起,學校相繼榮獲全國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樣板校、教育部第一批數字校園建設試點等榮譽,并于2023年榮膺浙江省職業教育信息化標桿學校,更被推薦參評全國職業教育信息化標桿學校。
一方面,凸顯了教學變革的“溢出效應”。數字化轉型極大地推動了教學變革,一批數字化教學的“名課程”和“名教師”由此涌現。8門課程榮獲國家在線精品課程稱號,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順利通過驗收。至今,已有92門課程在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上線,17門課程入選學習強國平臺,為全國300多所學校和機構所選用。此外,學校還與新疆、四川涼山等地區開展“同步課堂”和“虛擬教研室”等活動,將51門課程推向國際平臺,實現了“課程出海”28門,為服務國家戰略、數字賦能教學帶來了顯著的“溢出效應”。
另一方面,釋放了管理革新的“倍增效應”。學校校本數據中臺集成了高達3.6億條的數據,覆蓋31個業務系統,包含2292張標準表和38818個數據項。這一舉措實現了數據資產的統一管理與開放共享,高質量完成了教育部數據中臺對接工作。如今,數據在學校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形成了“智慧決策、精細管理、智能服務”的數字化治理體系。學校還成功獲批浙江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綜合試點校,其“城院堡壘”項目入選浙江省2022年教育領域數字化改革創新試點項目。這一系列成就充分展示了數字賦能管理所帶來的“倍增效應”。
同時,實現了服務增效的“乘數效應”。通過校務服務平臺,學校將所有高頻事項上線,為師生提供了120余項服務。同時,整合短信、釘釘等渠道提供業務提醒服務,累計已辦結事項超過50萬項。其中,“城院釘”整合了30余項微應用,形成了“跑一次、填一次、點一次”的綜合服務體系。這一模式得到了全國職業院校的認可,《技術賦能管理,推進校務治理新模式》入選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成果案例,充分展現了數字賦能服務所帶來的“乘數效應”。
談及未來“城院模式”的深化,沈萍強調,隨著產業數字化變革的加速、科技革命的持續演進,以及人工智能的日益普及,學校將進一步推進 “城院模式”的數字化轉型,走好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最后一公里”,持續探索具有學校特色的數字化轉型實踐路徑,形成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城院案例”。下一步將從四個方面著力:
一是打造有美譽度的“城院資源”。繼續加大力度推進虛擬仿真實訓平臺、專業教學資源庫和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與應用,力爭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上線200門課程,并將近80門課程輸出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擴大“城院資源”的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
二是構建有辨識度的“低碳城院”。響應“光富浙里”行動計劃,全面升級校園網絡設施,實現10G PON部署,核心主干達到50G,確保所有宿舍和教學場所光纖入室、千兆到用戶終端。同時,積極推動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校園中的應用,構建具有校本特色的綠色低碳校園能源體系。
三是研發“城院學伴”智能助理。發揮學校教學資源優勢,運用數據分析、知識圖譜等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數據融合、關系挖掘、推薦優化等手段,研發“城院學伴”智能助理,實現“智能推送、精準導學”輔助個性化教與學。
四是打造“城院校企融”服務平臺。以需求為導向,建集教學、科研、生產、培訓于一體的“城院校企融”服務平臺,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動態調整,構建良性產教融合生態,提升學校教育適應性。
標桿校建設是提升職教質量的有力抓手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進入提質培優機遇期和改革攻堅關鍵期“雙期疊加”的新階段,高職院校的生源類型最廣、受到數字時代的沖擊最大。在沈萍看來,《職業教育信息化標桿學校建設指南》及相關配套文件,為職業院校的數字化轉型設定了新標桿。
信息化標桿校建設正是應對上述挑戰的有力抓手。通過拓展應用場景、擴大優質資源供給、賦能教學與評價改革和提高數據治理能力,職業院校能夠借助數字技術,創新教學范式和管理模式,實現從標準化培養向個性化培養的轉變。這不僅有利于提升教學質量,還能提高管理效能,是職業院校提升治理水平、推進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
職業教育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和挑戰。懷進鵬部長在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指出,我國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正在從“3C”走向“3I”。沈萍表示,這意味著我們要更加注重應用服務導向,擴大優質資源共享,推動教育變革創新。“具體到職業教育領域,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軟硬件系統的‘被閑置和‘不愿用、教學資源的應用水平低以及數據驅動管理和服務深度、效度不夠等。”為了應對挑戰,沈萍建議,要以教職工數字素養和數字能力提升為出發點,以專業、課程、課堂的數字化轉型為著力點,以賦能教學、管理、服務為關鍵點,以學生的數字素養提升為落腳點,培養既懂產業技術又懂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助力區域產業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