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哲


關鍵詞:七年級;籃球:變向運球;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96?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4)06-0069-03
一、指導思想
本課以《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指導,以滬教版《體育與健身(2019年版)》七年級教材為依據,堅持以“健康第一”和“立德樹人”為指導思想。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本課注重“學、練、賽、評”設計,以“籃球運球技術綜合運用”為實施方向,以“數字化轉型的三個助手”為抓手,通過信息技術運用與評價助推體育教學質量提升為設計嘗試,激發學生參與學練的內在動力;本課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練習模式,從而體現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以“少人多組”為主要組織形式,注重練習密度的高效和運動負荷的高能,使學生體能得到充分鍛煉,同時,本課也注重培養學生組織能力及團結互助的集體主義思想,為將來適應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教材分析
變向運球是《體育與健身(2019年版)》七年級的籃球教材之一。它是籃球運動中最基礎的進攻技術,其動作結構由運球、蹬地、轉體、壓肩、換手和加速運球組成。熟練掌握變向運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參與籃球運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有助于形成果斷、自信等心理素質,有助于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和遵守規則的習慣,對培養學生勇于拼搏,不斷挑戰自我等優良品質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為七(3)班男女合班,學生思維活躍、活潑好動,善于模仿并具有一定的挑戰精神,在小學基本都接觸過籃球運動,對于新的技術動作有強烈的渴望意識,但同時他們容易急于求成。本班級學生的身體素質參差不齊,特別是本教材技術對靈敏、協調素質要求比較高,因此有一定教學難度,在教學中采用逐漸增加難度,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結合相關體能練習為主要的教學手段以達到本教材的教學效果。
四、教學策略
(一)賽練結合,激發興趣
本課設計了不同內容、不同難度的挑戰和比賽情境(如變向運球比賽、2v2比賽、體能大比拼等),將各種練習融于比賽中,通過比賽來評價動作。避免形式枯燥單一,從而提高學練興趣,激發了學生積極挑戰自我的品質。
(二)循序漸進,技能疊加
本課教學從復習變向運球(過1個、2個和4個自制假人)—運球+傳球—運球+投籃—運傳投的綜合運用,通過2人一組練習、4人一組練習、8人一組練習等循序漸進的進行,動作由易到難,步步深入,引導學生逐步學會籃球運動中變向運球的動作方法與實戰運用,呈現結構化的教學過程。在教學中,教師關注學生的能力水平,重視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三)信息輔助,助力教學
本課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輔助課堂。在主教材中,利用視頻動作展示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練習內容、方法與器材布置。在隊伍調動中,利用視頻來減少教師隊伍調動時間。通過運動負荷監測學生心率,讓教師能真正了解每位學生的練習情況,把課堂的時間真正給予學生。
(四)寓德于體,彰顯力量
本課充分彰顯了籃球運動文化、特點與女籃精神的力量。通過口頭相互加油鼓勁,小組相互協作配合完成運傳投等技術,體能練習傳遞女籃精神鼓舞學生堅持到底,使學生真實體驗籃球運動的魅力。
五、教學資源
(一)多媒體
本課的主題導入、練習音樂、規則講解、練習視頻、隊伍調動都通過PPT來播放呈現,能激發學生練習興趣,易建立完整動作概念,減少教師講解示范時間,提高練習密度。
(二)技術手段與平臺
本課通過運動手環來監測每位學生心率變化,讓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練習情況,以便隨時可以進行內容調整。同時通過課中學生練習片段投屏,便于學生了解自己的技術動作掌握和完成情況。課后通過天天跳繩App進行課后作業布置,便于統計與管理,讓學生課上練習得到鞏固與加強。
(三)可調節籃球架
本課充分利用場地與教具資源,將2片正規排球場改造成8片小籃球場進行“學、練、賽”。通過籃球架高度和數量的調整,能激勵更多學生向自己目標奮進,同時提高了練習密度和強度。
(四)自制假人與地貼
本課充分利用自制假人和地貼進行熱身、輔助和體能練習,達到了一物多用的目的。同時,通過地貼讓學生明確練習站位與指定位置。
六、教學安全與保障措施
1.清理場地雜物和檢查器材,排除安全隱患。強調學生安全教育,明確練習要求和次序。
2.課前提醒學生不佩戴手表等飾品,課中提醒撿球時觀察同伴位置及周圍情況,避免發生碰撞。
3.做好相關身體部位的熱身活動,關注學生學練情況,及時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