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霞
【摘要】項目式教學主要是指以學生為主體,以課程標準為中心的驅動性問題引導的教學理念。將項目式教學與初中地理教學融合在一起,既能促進學生展示自己在課堂中的主體性價值,也能推動學生提升知識的應用能力。基于此,本文從確定項目主題、設計教學、確定合作小組、情境創設、項目實踐、項目評價五個方面出發,對項目式教學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項目式? 初中地理? 應用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6-0109-03
傳統的初中地理教學往往以教材為基礎開展統一化的教學,已經很難滿足當代初中生的學習實際,限制了學生的綜合發展。而項目式教學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有效應用,不僅能推動學生在新的教學模式中提升應用實踐能力,還能促進學生整體化、生活化、多樣化地學習地理教學[1]。因此,教師需要結合地理新課標要求,選擇符合學生身心發展和項目式教學理念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項目式教學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探究
(一)展示學生課堂主體價值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學生的主體價值的發揮是比較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應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得到落實。搭建項目式主題的時候,關注學生對主題的興趣,選擇符合學生年齡認知和學習興趣的主題,就能從教學核心出發,調動學生的初中地理學習興趣[2]。設計指向核心素養培養和學生主體認知的教學目標和過程,既能讓學生扮演好自己主動參與者的身份,也能促進教師扮演好自己的教育者、指導者、引導者、觀察者的角色。
(二)提升學生知識應用能力
目前,項目式教學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還不夠成熟。這一點不僅影響了教師對項目式學習的精確認定,還影響了學生項目式教學準備。最終,這樣的項目式教學影響了初中地理的教學效率[3]。從確定主題、設計教學、搭建項目小組、引導學生實踐,便能在改變之前項目式教學中的不足的同時,促進學生在不同地理知識中提升項目式教學效率。搭建項目式實踐,引導調動學生將地理知識內化,提升整體的應用能力。創新項目式教學,搭建游戲化的教學體系,能夠讓學生學會如何將這些知識應用到生活之中。
(三)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
初中地理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了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結合圖示、資料、問題,搭建教學情境,既能推動學生對地理理念、關系的學習積極性,也能促進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感受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和諧相處[4]。布置項目小組下的啟發式任務,既能推動學生結合地理學的基本思維方法,搭建全面、系統的認識,也能促進學生學會用批判性和動態性的認識,開展項目實踐和創新項目式教學,既能推動學生掌握地理學的基本認識方法,認識人地關系,也能促進學生認識地域系統,學會如何有效解釋和預測。此外,這樣的教學活動也能促進學生在地理戶外考察、社會調查中發展行動能力和品質。
二、項目式教學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分析
(一)選定項目主題,設計地理教學
確定項目式的主題,不僅能夠推動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明確整體化的教學計劃,還能促進學生考慮學校的教學基礎設施和綜合學習資源的高效應用[5]。設計符合學生地理認知、學習的核心素養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不僅能推動學生明確學習核心,還能促進學生在合適的進度中高效完成任務。基于此,教師需要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身心發展認知出發,選定項目式的地理教學主題。接著,從初中地理中的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能力核心素養出發,設計符合教材核心的地理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章“天氣與氣候”中的“第二節 氣溫的變化與分布”為例,結合新課標的課程理念和總目標,教師要選定與學生興趣有關的項目主題,再設計核心素養下的地理教學。“第二節 氣溫的變化與分布”是學習世界氣候的基礎,其教學重點包括:掌握等溫線的閱讀;閱讀世界平均氣溫分布圖;繪制氣溫曲線圖;用圖及簡單的繪圖能力。以此為基礎,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確定項目化的主題為“氣溫”。為了增加學生的理解和認識,可以確定項目主題為“氣溫的變化與分布”。在確定項目主題后,教師便需要設計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和過程。立足項目主題,可以確定地理教學目標:1.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說出氣溫和人類的生活和生產之間的關系;2.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3.搜集與氣溫相關的資料和內容,繪制符合學生認知的氣溫曲線圖;4.閱讀了解氣溫變化的綜合規律,培養學生讀圖、用圖及簡單繪圖能力。
基于以上教學目標,可以設計符合初中學生地理認知的核心素養的教學過程:1.聯系生活,關注氣溫與生活的關系;2.關注氣溫變化,運用問題啟發學生;3.搭建項目小組,確定地理合作任務;4.理解氣溫分布,深度理解等溫線圖;5.結合氣溫實踐,繪制氣溫曲線圖表;6.展示學生成果,給予有效成果評價。
基于這些初中地理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既能推動學生確定自己項目式教學核心目標,也能促進學生后續選擇合適的角度參與地理教學實踐。此外,這樣的教學目標和實踐,能夠提高學生讀圖、看圖等綜合分析能力。
(二)搭建項目小組,布置啟發任務
目前,部分學生缺少合作意識和探究自然世界的積極性和精神,這不僅會影響學生更加高效地掌握地理知識,還會阻礙學生持續應用和創新能力的提升。而項目式背景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有效應用,能夠改變這些問題的同時,提高學生提升核心素養和實踐能力。基于此,教師便需要結合新課標中所提出的“堅持育人為本,確定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地理課程目標”的要求,選擇好地理教材核心內容。以此為基礎,對學生的地理學習基礎進行分析,再搭建項目式的教學小組。接著,布置啟發式項目任務,為后續的教學實踐提供幫助。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章“天氣與氣候”中的“第三節 降水的變化與分布”為例,教師便需要結合核心教學內容,搭建項目小組,確定啟發任務。“第三節 降水的變化與分布”的教學重點包括:測定降水和降水量;說明降水與人類生產與生活之間的深度關系;選擇降水量柱狀圖,說明降水的變化規律;結合世界平均降水量圖,了解世界降水分布之間的差異。在正式教學這些核心內容之前,需要對學生的地理學習基礎內容進行綜合化解讀。解讀的內容主要包括以往的地理成績、地理學習態度、地理學習方式、地理學習理念等。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其中,A層次學生的基礎較為薄弱、學習主動性不高、學習方式單一等;B層次學生的基礎一般、學習主動性一般、學習方式不符合時代需要;C層次學生的基礎較為豐富、學習主動性較高、學習方式豐富。將這些不同基礎的學生融入一個小組中,再搭建啟發性的小組任務:1.基礎地理知識任務:什么是降水和降水量?地區的降水量是怎樣的?降水有幾種形式?世界降水量的主要分布是如何思考的?2.中等地理觀察任務:觀察地區降水和人類生產與生活之間的聯系;結合信息技術,繪制降水量柱狀圖,了解降水的變化規律;繪制世界降水量分布圖;3.優秀地理實踐任務:結合地區地理實踐調查、線上調查等實踐活動,了解降水量等地理概念;結合信息化的游戲化實踐活動,鞏固地理知識;選擇課后測試和記憶作業,引導學生應用生活化的地理知識。
完成啟發性的層次性項目任務,既能推動學生在課堂前、中、后提升自己的表現力和表達能力,也能促進教師調節和引導課堂效率。此外,這樣的項目式教學實踐,不僅能夠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積極性,還能推動學生在合適的學習環境中接受啟發性的教學知識和技巧。在完成這些小組化的啟發性任務時,還需要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和參與實踐,并在實踐的過程中改變自己的深度思考。如此,學生可以提升自己的交流、合作能力。
(三)創設項目情境,調動教學情緒
傳統的初中地理教學存在著導入教學內容和方式落后,與新課標教學聯系不相符的教學問題。這些教學問題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協調觀等核心素養的落實,還能影響新課標以及新時代地理教學理念和實踐的革新與發展。而結合新課標,創設項目式的教學情境,既能推動學生改善自己的初中地理學習實踐,也能促進學生創新項目學習積極性。基于此,教師便需要以新課標的課程理念和總目標為基礎,選擇地理教材核心內容,創設趣味化的項目化教學情境,進而調動學生地理學習積極性。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章“居民與聚落”中的“第一節 人口與人種”為例,教師便需要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內容,設計項目化的教學情境,進而調動學生的教學積極性。“第一節 人口與人種”的教學包括:掌握世界人口的增長和分布;了解人口帶來的問題、影響;人種的分布及特點。以這些內容為基礎,便能確定教學的主題為“人口與人種”。基于教學的主題,確定項目任務,搭建項目化的教學情境。正式學習前,可以選擇“同學們知道現在世界的人口的增長情況是怎樣的嗎?”這一問題,激發學生理解知識。再借用課件搭建世界人口的分布圖片和展示不同顏色人種的視頻,引導學生調動地理學習的興趣。接著,引導學生結合圖片和地圖,繪制世界和中國的人口增長狀況表和人種分布圖,促進學生選擇合適的方式掌握知識。
(四)開展項目實踐,提升應用能力
傳統的初中地理教學很少關注學生地理實踐能力,更加關注的是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結合新課標和基礎教學內容,開展項目化的教學實踐,既能推動學生改變這些教學實踐,也能推動學生提升知識的應用能力。此外,結合新課標課程理念中的活化課程內容和推進教學改革的教學要求,開展項目式的教學,便能推動學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基于此,教師便需要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內容,開展符合新時代的項目化實踐,進而推動學生核心素養和應用能力的提升。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中的“第四節 自然災害”為例,教師便需要結合新課標和教材內容,開展項目化的教學實踐,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第四節 自然災害”的教學重點包括:分析自然災害的內涵;了解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確定與地區有關的自然災害;了解我國自然災害的特點、分布、成因;結合圖片、資料,理解我國自然災害的特點和分布形成的原因;認識自然災害頻發的基本國情;增強防災減災意識。以此為基礎,再結合項目主題,引導學生開展多樣化的項目實踐。這些項目實踐主要包括:結合教材內容,確定地理書面知識;觀察和調查地區現狀,掌握知識;收集線上知識內容,開展實踐;整合理論和實踐,完成課余知識,鞏固地理知識。項目小組完成這些活動實踐,引導學生確定常見的自然災害理論知識。學生便能在這個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完成項目實踐的過程,不僅能促進學生提升知識的應用能力,還能推動學生掌握自然災害的內涵和關系。此外,這樣的項目實踐也能促進學生理解地區自然災害,并選擇合適的方式理解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五)關注項目評價,落實學習效果
基于新課標課程理念中提出的“發揮評價功能,促進學生學業進步和全面發展”的教學理論要求,教師更需要在項目化的實踐中結合教學內容,優化項目評價,進而推動學生落實項目化教學的學習效果。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中的“第二節 土地資源”為例,教師便需要從多個角度出發關注項目化的評價,進而落實地理知識的應用。“第二節 土地資源”的教學目標包括:了解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掌握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情況;認識到我國土地資源的問題,培養國情意識。以教學目標為基礎,搭建項目化的教學評價標準。結合這些核心評價標準內容,從評價理念、主題、方式出發,搭建項目化的評價語言。接著,還需要從教師、學生、家長出發,搭建項目化的評價主體,進而關注線上和線下的評價體系的搭建。這些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土地資源的特點、土地分布情況、地區土地資源分布情況、土地資源的現狀等。這樣的評價可以促進學生熱愛土地的同時,培養地理核心素養。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項目式教學理念下開展初中地理教學,是新時代背景下的一次比較成熟的教育改革實踐。這一教學的有效落實,既能推動學生學會如何在較難知識點中搭建項目式學習思維和實踐,也能推動學生提高初中地理核心素養和實踐能力。基于此,教師需要結合教材,與學生一起選定項目主題,設計合理化和科學化的地理教學;搭建項目小組,布置啟發任務,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地理自主學習情緒;開展項目實踐,提升學生的思維和應用能力;關注項目評價,落實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增加記憶。
參考文獻:
[1]劉玉祥.項目式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實踐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3(22):88-90.
[2]任玉瑩,鄭惠元,戶清麗. 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初中地理課程制作——以“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27):4-9.
[3]魏海寧.項目式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探討[N].科學導報,2023-07-28(B3).
[4]王穎.項目式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 中學課程輔導,2023(18):87-89.
[5]陳龍生.項目式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實踐研究[J].華夏教師,2023(3):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