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新發展時期背景下,數字化轉型以及產業互聯網建設成為各領域發展的主流趨勢,糧食經濟在實際過程中也需遵循此趨勢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為此我國積極開展“國家糧食平臺”“糧庫智能化升級改造”等項目,充分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推動糧食經濟繼續向好發展。基于此,本文將針對糧食經濟發展中數字化轉型以及產業互聯網建設的價值進行分析,并結合實際案例分析當前糧食技術的建設成果,在此基礎上提出優化策略。
關鍵詞:糧食經濟;數字化轉型;信息化建設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各領域開始逐漸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糧食產業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同樣積極探索自身數字化發展道路,在各種機遇支持下取得長足進步。據《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底,5G網絡基本覆蓋所有縣城城區,鄉村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速度不斷提升,農村電商在鄉村數字經濟中保持領頭羊地位,其2022年網絡零售額達到2.17億元。同時,智慧農業建設成效不斷顯現,2022年農業生產信息化率提升至25.4%。然而需要認識到的是,當前農業數字化基礎較其他行業仍有不足、農業產業鏈數字化建設通暢度相對較低、農業價值鏈存在較大發展空間,這導致糧食產業豐產不豐收情況較為顯著,因此,基于數字化以及產業互聯網的糧食產業發展路徑成為當前業內重點研究的課題。
一、基于數字化與產業互聯網的糧食產業發展模式探索的必要性
在當今時代背景下,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水平不斷提升,與社會各領域生產活動已經緊密融合,其在拉動區域經濟發展、推動國家治理體系與能力建設現代化以及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方面發揮重要價值作用。當前,基于信息產業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世界范圍內的普遍趨向,我國在實際發展中應充分利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機遇及其內在價值,充分培育發展新動力源泉。為實現此目標,我國近年來在發展中積極進行物聯網、大數據、“互聯網+”等一系列頂層設計,同時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推動“上云用數賦智”行動實施方案,旨在構建多層聯動的產業互聯網平臺。該方案將依托于建設企業級數字基礎設施、開放核心資源等形式來帶動中小型企業數字化轉型目標達成,主要目的是落實國家整體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目標,實現智慧社會建設,打造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同時,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也積極開展電子商務建設,推動糧食交易線上開展,形成“網上糧店”銷售新業態,如此可以更好地滿足民眾對于食品安全和方便快捷購物的需求。
通過構建多層聯動的產業互聯網平臺,可以更好地實現信息共享,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推動產業升級,促進可持續發展,利用精準營銷帶動產銷合作向智能化新時代發展。
二、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成果
為詳細說明我國近年來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所取得的成績,本文以糧食大省——山東省為例進行具體說明,為響應國家積極推動糧食產業數字化轉型以及產業互聯網建設要求,其于2019年開展“好糧有網”項目,并在2019—2021年三年內分三步走取得了喜人成果。
1.全面建成糧油電商平臺
山東省“好糧有網”項目開展以來,其積極樹立正確的發展思路,將開發建設具備普惠性、公益性特征的糧油專業電商平臺作為此環節工作重點,賦予其B2B、B2C等功能,同時其實際發展過程中積極開發網頁、H5等,并積極開發微信小程序,為全流程交易奠定基礎,提供不同支付渠道對接。在德州、臨沂、煙臺等多個區域開通“好糧有網”的專題展廳經營功能,并為各大企業的網上推廣和展示提供系統化服務。在此階段中,平臺上有400多家店鋪、5000多種產品,并為第二屆和第三屆中國糧食貿易大會和省級糧食工業展覽會提供覆蓋線上和線下兩個平臺的展示渠道。在這段時間里,“好糧有網”在全省范圍內,通過“齊魯糧油特惠湖北”等網絡捐助,共捐助高品質糧食十萬公斤以上。上線以“不見面”為核心的購物體驗中心,舉辦以“齊魯糧油暖春行,平價包郵齊魯”為核心的購物體驗活動,并在京、滬、鄂等區域推出以穩定價格為核心的購物體驗中心,相關舉措均獲得較好效果。同時其與阿里巴巴合作組織的數字轉型研修班,為企業轉型發展聚集了一批優秀的人力資源。
2.重點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
山東省在“好糧有網”項目第二階段中對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做出高度重視,在具體的工作中,從糧食收購到產品訂單,再到產品質量跟蹤、物流協調、供應鏈融資、無人門店等糧食企業生產經營全鏈條上,通過互聯網的創新應用,設計與之有關的業務軟件和平臺功能,為企業提供具有高度綜合能力和全面協同能力的全數字化管理解決方案,以此為基礎構建相應轉型標桿。同時該項目構建基于螞蟻區塊鏈的食品供應鏈聯合鏈,實現食品質量追溯和供應鏈融資等關鍵技術的應用。以德州發達面粉集團為例,其是山東省重點扶持的典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其利用糧食采購模塊,讓企業可以在網絡上公布采購要求,托運人通過在線答復并安排交易,司機收到訂單后,根據二維碼將貨物送到工廠,從而完成各個流程的操作,同時還可以使各種主體進行線上協作,實現商業數據的互聯和共享。此功能開通5個月以來,共實現47萬噸糧食貿易,成交價11.8億元,使用物流車輛21000輛,94%實現自主預訂。此外,山東省與恒豐銀行簽訂戰略協議,推動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企業在糧食收購過程中,推出一款新應收賬款貸款,首筆貸款額度即可達2000萬元。
3.構建產業互聯網平臺
山東省“好糧有網”項目三期建設過程中,以“數字新基建”為主線,以“AI技術”為核心,以“三鏈協同”“五優聯動”為要點,聚焦“產、購、儲、銷”一體化,對供應鏈進行優化,提供物流、融資等方面支持;以“創新商業模式+前沿互聯網技術”將數據與信息相結合,構建面向全領域、全方位、多層次的數字技術平臺,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有效協作。對供應鏈進行優化和穩定,為提高糧食產業發展品質,更好地保證糧食安全創造新動能。
三、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對策建議
1.繼續優化頂層設計
通過對當前各產業數字化滲透情況進行分析可知,農業領域數字化滲透處于各行業末端,而這也使得其具備較強發展潛力與開發前景。因此,應在國家層面上強化對農業數字化轉型的頂層設計,促進存量與增量的結合。
首先,要自上而下從總體上制訂并健全糧食產業數字化轉型的總體規劃與執行計劃,以及充分利用數據資源的配套措施。實際工作中可集中資源規劃并打造標桿性示范項目,著力于糧食產業大數據平臺、數字農業園區、電商直播基地、物流快遞園區等硬件載體設施提高建設力度。同時也要加大政策執行力度,防止體制軟化以及政策落空情況出現。各個示范區應該制定出一套對其進行評估和督察的方法,對其進行持續補充與完善,以保證其能夠迅速地實施并產生良好效果。在評價考核方面,應盡量以實際使用狀況為主,而非從建設角度進行考量。
其次,對規范實施進行主動引導。在規范系統中,既要包括一般規范,同時要盡可能地為標準化體系提供必要基礎結構、數據資源等關鍵內容闡述。例如,為切實達成數據標準化建設目標,相關部門搜集和準備相關的信息時可以參照典型例子,建立規范化統計口徑以及相關指標,進而推動信息資源統籌規劃趨向標準化發展,在滿足數據安全保障要求的前提下,達到信息共享和資源交換的目的,進而提高數據使用效率。
再次,對糧食產業數字轉型過程中所面臨的潛在風險進行科學、合理預測,并為其提供相應政策和規定支持,保證風險有相應解決辦法。為實現此目標,需要相關部門積極深入具體地區開展實地走訪調研,對糧食產業數字化轉型推進過程中所面臨的具體問題進行明確,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制度保障體系。
最后,要做好整體協調工作。構建多部門合作推動機制,將當地工作熱情發揮到最大,并推動當地按照規定時間節點,按時完成全年階段性目標。
2.基于補齊農業短板推動科技企業賦能數字糧食產業
傳統糧食產業發展觀念認為轉型升級以及價值鏈增值均可實現推動產業發展水平提升的目標。然而其也存在生產、加工和流通環節不夠緊密、難以持續的問題。而通過對數據流和資金流的高效滲透,實現供應鏈重組,從而構成完整的農業生態圈閉環,其開放、無邊界、強互動等特點,將會主動填補農產品鏈條不足,加快其轉型為現代糧食產業。科技賦能是實現此目標的關鍵環節,為此,各地必須加速發展和普及數字化應用技術,實際工作中可采取如下對策。
一是在已有條件支持下,繼續不斷擴大鄉村數字化信息網覆蓋面,加大對偏遠地區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工程的推廣與覆蓋力度。
二是充分依托我國現行信息化建設戰略,積極推動鄉村地區信息化建設水平不斷提升,積極與聯通、移動等運營商達成合作,共同建設5G網絡,切實推動鄉村5G技術應用領域拓展,使鄉村地區5G通信技術覆蓋率增長。
三是為解決農業科技創新供應瓶頸問題,充分發揮農業科技產業優勢,加強農業科技應用,如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地基物聯網等,充分落實實時監測農業生產各要素的要求,構建模式、載體多元化的信息服務產品。政府在實際工作中可充分利用財政手段給予相應支持,通過數字農業開發補貼、獎勵機制等激發數智企業開發糧食產業數字化配套相關應用的積極性,并在此基礎上構建數字農業反饋、優化機制,對在應用推廣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反饋和分析,從而提升其應用推廣成效。
3.提高農戶參與糧食產業數字化建設能力
從實際發展角度分析,培育一批具備數字素質和應用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實現糧食數字化發展的重要智力保障。首先,建設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平臺與科研平臺,為我國糧食產業數字經濟發展與信息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鼓勵農業高校開設物聯網場景應用、大數據分析與決策等專業,旨在聚焦先進技術研究、應用以及成果轉化。相關專業的開設,將為數字農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持,也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數字化應用和互聯網應用在農業中的應用也十分重要,因此政府方面需要將兩方面有機地融合起來,通過對農民進行數字化技術與能力培訓,排除技術障礙和人為因素障礙,讓更多的農民享受到數字化帶來的便利。其次,政府部門也需要積極鼓勵已進行數字化應用的企業,建立數字農業農民教育基地,并展開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現場培訓,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實踐機會,幫助其更好地應用數字化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業產值,提高農民收入。最后,大力實施“互聯網+農戶”項目。將移動端拓展為“新型農具”,提升小農戶對移動端以及數字信息應用水平,提升其在農業發展中的支持引導作用,促進其參與農業生產和服務,為糧食產業落實數字化發展決策、提升農戶及數字農業間的融合度提供有力保障。
4.提升“互聯網+糧食”平臺建設成效
為切實滿足數字化轉型以及產業互聯網建設要求,并充分利用其帶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相關部門在實際工作中應注意加強對“互聯網+糧食”平臺建設的關注度。在具體的工作過程中,要保證云平臺可以將全部業務活動都固化為相應的服務,相關服務應該是業務邏輯完整、業務邊界清晰、具備通用性并且在相應的業務情景下還可以進行共享使用的最小業務單位。在云計算環境下,對服務進行“設計、開發、發行、部署、管理、分析”的規范化管理,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業務設計與發展過程中,緊密地與業務需求相聯系,按照國家標準與當地特色,對業務邏輯、數據標準、接口標準等進行定義,從基礎層面上達到構建標準化的目的,并保證其具備可重復性與擴展性。第二,在發行和配置過程中,能夠快速確保其業務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并且能夠靈活接入各種應用系統和外部第三方系統,實現業務信息互聯互通,實現業務信息實時共享。第三,在執行管理和分析時,可以準確地計算出被調用的全部服務數量,并且在服務相應商業單元變化時,還可以對該服務進行重新設計與開發,從而在不影響其他應用的前提下,達成循環優化目標。
在此基礎上,通過服務拼裝快速定制并緊密貼合業務原則開展應用建設,利用一系列“服務”對整個商業過程進行靈活組裝,從而保證業務流程的靈活性和及時反應性。如對當地儲備糧進行輪換監督管理,是通過糧食部門提出要求,儲備糧部門對糧食狀況進行核查后,再制訂輪換方案。糧庫根據糧食輪換調撥工作安排,完成采銷合同、出入庫工作。隨后,檢防所或質檢站對輪換入庫的糧食進行取樣、化驗,如果質量達標,那么輪換工作結束,如果質量不達標,那么就會由監督檢查處進行行政執法監督。在此過程中,每個業務行為都可以根據相應服務進行靈活編排和快速實現,并且與實際業務需求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達到跨單位和跨部門的商業協作。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在實際發展中應積極加大對糧食經濟發展中的數字化轉型,以及加強對產業互聯網建設的關注程度,從頂層設計、科技助力等角度入手為相關目標實現提供有力支持,為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目標實現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謝嫣琪,苑江浩,陳鑫,等.基層糧食部門信息化網絡和數據庫建設情況調研報告[J].中國糧食經濟,2021(8):69-71.
[2]張銀.糧食數字化轉型導向的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分析[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2(2):59-61.
[3]林一楠,高明,商秋平.產業數字化轉型與鄉村振興[J].2021.DOI:10.3969/j.issn.1673-6362.2021.04.009.
[4]張維,葛亮.加快信息化發展推動數字化轉型提高糧食和物資儲備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J].中國糧食經濟,2022(4):21-23.
[5]李慧強.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園區數字化轉型現狀、問題及對策——以糧食產業園區為例[J].老區建設,2023(1):45-50.
[6]周靜,辛立秋.數字經濟背景下我國傳統農業數字化轉型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化農業,2021(6):37-40.
[7]許繼平,孔德政,王昭洋,等.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大米供應鏈數字孿生系統構建[J].農業機械學報,2023(3):372-381.
[8]蔡濤,張庚斐,姜佩文,等.新常態下農業糧食經濟管理的問題及對策——評《新時期我國糧食產業經濟安全戰略研究》[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22(2):672.
[9]徐啟鳳.生產率視角下碳排放對糧食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22(8):208-213.
[10]包金.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糧食經濟發展策略研究[J].山西農經,2022(11):28-30.
[11]王玫.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對地區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效應分析[J].質量與市場,2020(21):122-123.
[12]王偉華.以數字化轉型和產業互聯網建設 推動糧食經濟高質量發展[J].中國糧食經濟,2021(1):53-55.
作者簡介:霍勝民(1969.09— ),男,漢族,山東龍口人,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糧食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