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對當前初中文言文教學具有指導意義。在探討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運用于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可行性的基礎上,探索其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實際運用,旨在拉近文言文與學生生活的距離,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學效率,達到學為所用、以文育人的效果。
關鍵詞: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
作者簡介:高信文(1998—),女,江蘇省昆山市周市中學。
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新教學理念影響的不斷擴大,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與魅力,聚焦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已成為教師的共識。對于語文學科而言,如何重塑作為重點與難點的文言文教學,改變文言文教學“繁、難、悶”的現狀,是推動語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當前背景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便體現出極大的優勢。教師將“生活教育”理論融于文言文教學之中,將眼前熟悉的現實生活與遙遠陌生的文言文聯系起來,能有效拉近學生與文言文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教師也要讓學生將課內學習與課外實踐靈活勾連,啟發學生去發現、去理解、去收獲與運用新知。在生活化的文言文教學之下,學生能夠勤于思考、樂于實踐、善于體悟,達到學為所用、以文育人的效果。
本文在分析將“生活教育”理論運用于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可行性的基礎上,以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經典文言文的課堂實踐為切入點,探究文言文課堂中“生活教育”理論的實際運用,為提升文言文教學實效提供新的思路。
一、將“生活教育”理論運用于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可行性
將“生活教育”理論融入文言文課堂,既是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現實需要,也是該理論與時俱進的體現,對打造高質量、強活力、多趣味、深哲理的課堂,具有極為顯著的價值。
(一)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現實需要
文言文是我國璀璨瑰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中奪目的一筆。學習文言文是了解古代歷史的方式,也是發展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更是繼承和發展中國古典文化的責任,意義深遠。2017年出版的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篇目約占所有選篇的一半,文言文選篇較以往也有大幅增加。可見,文言文教學已被擺在一個至關重要的位置上,教育工作者無疑要在這上面傾注更多的精力。
然而,由于文言文使用的年代距離學生的生活較為久遠,學生難以理解文本;時代背景、社會制度、民俗風貌、人生經歷的不同,使學生難以與作者產生共鳴;文言文在句式結構、言語表達等方面與現代白話文之間存在的顯著差異,也會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在學習中逐漸喪失興趣。教師將“生活教育”理論融合到文言文教學中,使教學立足于現實世界,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聯系生活中的熱點事件和話題,創設直觀、多樣的形象和情境,能有效減少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陌生感。同時,教師也可以借助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素材,化抽象為具體,讓文言文中晦澀的知識內容變得生動、立體,讓學生在多元的生活化情境中更加積極主動地發現新知、發揮想象、體驗情感、收獲感悟、提升思維。這對現階段的文言文教學來說,無疑是最優解。
(二)“生活教育”理論特點的契合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融合了中西方先進教育思想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的教育理論。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1]作為聯系文言文教學與學生生活實踐的關鍵紐帶,“生活教育”理論對學生高效學習、學以致用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打破了傳統文言文教學與生活實踐的隔閡,將文言文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幫助學生形成情感上的共鳴。一方面,將生活作為教學的素材,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復雜難懂的文言知識。學生可通過具體情境的創設梳理文言文脈絡,借助現代漢語保留的文言詞匯和具體語境來理解文言字詞的意思,依托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態度去解讀古人的思想。另一方面,學生學習文言文知識最終也要回歸生活,在靈活運用中展現其真正價值。學生要積累文言文中的千古名句、名人事例、哲理故事作為自己的寫作素材,通過文言文中對社會風俗與自然景觀的描寫了解中國地理、歷史與文化并培養審美情趣,探究文言文字里行間體現的人文精神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更好地促進自身審美素養的提升與發展。“生活教育”理論的運用讓文言文教學不再局限于知識的傳授與記憶,得以煥發生機。
二、“生活教育”理論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實際運用
為了將“生活教育”理論更好地融入文言文教學活動,實現教學最優化,教師需要不斷進行實踐與反思,通過對具體案例的總結與反饋,綜合評估文言文教學生活化的實施效果,并在對比與思考中不斷優化教學模式與策略。基于此,筆者以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經典文言文的教學設計和實踐為例,具體分析“生活教育”理論在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中的實際運用策略與效果。
(一)創設情境貼近生活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在一定情境中發生的,人類的學習不能離開生活而存在[2]。教師可以根據不同文本的特點,通過創設角色扮演、游戲闖關、地圖模擬、媒體再現、展覽參觀等多種多樣的生活情境,給予學生沉浸式體驗。依據文本重難點,教師還可以設計大小情境嵌套,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調整和修正,將晦澀難懂的知識用別出心裁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既避免了由于串講造成的割裂感,使教學過程渾然一體,又解決了文言文枯燥乏味的問題,使學生樂在其中。貼近生活的情境創設兼顧了趣味性和知識性兩大特點,在尊重學生興趣、主體地位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在逼真、生動、多元的情境中思考,在新奇、有趣的角色體驗中發現,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領略古代漢語與古典文學的獨特魅力,從而高效地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活板》的教學為例。筆者從文章的第三段“昇死,其印為余群從所得,至今寶藏”切入,創設情境:請幫助畢昇撰寫活字印刷術的傳家秘籍。在這樣新奇的情境下被“委以重任”,學生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筆者圍繞傳家秘籍分別設置如下板塊。①秘密材料:活字印刷術需要準備哪些材料?它們各有什么妙用?②操作步驟:如何保證印刷的有效性?③高能員工:什么樣的人能勝任這份工作?每個板塊的問題既環環相扣,又緊緊圍繞文本內容而設計,整個教學過程形式新穎且一線貫穿,展現出獨特的魅力。板塊①“秘密材料”一項考查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知,學生通過快速瀏覽文本進行定位,圈點勾畫膠泥、鐵板、松脂、紙灰、平板、刻刀等物品,再結合上下文說出其用處。板塊②“操作步驟”是板塊①的進一步深入,學生結合板塊①中的材料順序從課文中找出介紹每一種材料用法的相關語句,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與同學合作,將其翻譯成現代漢語來進行概括,這對提升學生的文言文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很有益處。板塊③“高能員工”則是一個開放式的問題情境,學生根據上下文以及提示,結合他們自己的經驗和觀點,展開聯想,驅動探究。從“薄如錢唇”“旋刻之”可得出員工需要有高超的刻字技術;從“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可得出員工應該熟練掌握韻部;從“活字印刷術是在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改良創新的”可得出員工最好具有雕版印刷的經驗……這里的問題情境允許有多樣的、個性化的回答,學生可極大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散思維去解決問題,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學生展開自主閱讀,在與文本的對話中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課文內容。
(二)問題設置指向生活
對于文言文教學來說,問題的設置是否具有張力,是否指向明確也是判斷課堂是否有效、精彩的標準之一。在設置問題時,教師要避免出現“對不對”“是不是”“行不行”等無法激發學生思考的問題,應立足于文言文所傳遞的精神態度和思想內涵,更多地以問題為導向去引導學生思考學習文言文對自身的意義,達到以文育人的效果。從這個角度來說,在教學時聯系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實踐體驗,聯系新聞熱點和社會話題,能夠使文言文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與現實生活共振,幫助學生融貫古今,引起學生的共鳴。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孫權勸學》的教學為例。“勸”和“學”是探究本文價值的兩個出發點,“勸”凸顯了孫權的勸告藝術,“學”則突出開卷有益的道理。為了使學生感悟經典文言文的現實意義,筆者聯系學生生活,設計了以下兩個問題:“在日常生活中規勸別人時,怎樣說話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呢?”“結合自身的情況,談談今后你將如何進行學習?”這樣的提問從現實生活出發,使學生有意識地將文本內容與自己的生活實踐勾連起來,進行深入思考。針對第一個問題,學生能夠說出“規勸時要注意說話的語氣,溫和中不失嚴厲”“最好能夠現身說法,更具有說服力”“規勸要注意場合和時機,考慮聽者的感受”“規勸要有明確的目的和價值取向,要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等答案。針對第二個問題,通過前面部分的學習,學生在明白學習重要性的基礎上,也能水到渠成地說出“要善于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學習要持之以恒,勤奮努力,不斷拓展自己的學習內容”“作為學生,無論何時都要做到善于學習、樂于學習和堅持學習”等答案。將問題的設置指向生活,不再流于形式,既能使冰冷的文字變得溫暖、具體、鮮活,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保證課文解讀的深度與質量,又能讓學生體會到文言文所傳遞的價值內涵,克服學習上的困難,養成熱愛學習的好習慣,從而更好地學習和生活。
(三)素材積累服務生活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承載著古人豐富的思想和智慧,包含著深刻而又多樣的文化內涵和人生哲理,表現出獨特的審美意蘊。文言文所凸顯的人物的思想品質、作者的道德追求和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都能促使學生遵守道德準則,不斷完善自我道德修養,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因此,文言文教學肩負著教育學生為人處世的原則、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能力、喚醒學生文化傳承意識的重任。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陋室銘》的教學為例。劉禹錫在《陋室銘》中彰顯了中華文化中最為正道的君子文化。引導學生理解劉禹錫的“君子之德”和“大雅之行”,既是本文核心思想教學的體現,也是培養學生德行與傳承文化的要求。基于此,筆者在教學中設計了“抓住關鍵詞,體會三重境界”的教學環節來指導學生反復品讀涵泳,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首先,抓住“綠”與“青”,可見陋室環境的清幽寧靜、簡單別致,這是“君子之德”的第一重境界:不追求外在形式的華美,儉以養德。其次,抓住“鴻儒”與“白丁”,從交友上能夠看出劉禹錫樂于和博學之士談笑切磋、增長才德,而不和才識不逮之人來往的人生態度,這是“君子之德”的第二重境界:見賢思齊,擇善而從,以期提升自我的文化學識和道德修養。最后,抓住“素琴”與“金經”,琴原本就是一種修正、規范自身的樂器,“素”又強調琴的樸素無裝飾,撫琴載歌的過程,就是修身養性、明志靜心的過程;“金經”指的是佛道經籍,讀經的過程就是調心靜心的過程,明理增慧、明心見性,這就可以看出“君子之德”的第三重境界:尋求內在的寧靜豐潤,涵養德性,來達到充盈、自由、脫俗的精神境界。這使學生從對文言文關鍵詞的品讀、探究、體悟,上升到分析文言文的精神內核,明白了劉禹錫的精神品質對于個人成長的思想標桿式的作用,認識到了“君子之德”對當代社會的重要意義,將“君子之德”與“大雅之行”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追求,根據自身實際不斷探索其新的表現,并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為其注入時代特色,豐富其內涵。學生通過品讀,與作者進行心靈溝通與靈魂對話,切實體會文言文的內蘊美與人格美,以此陶冶性情、塑造品行、完善人格,從而更好地學習、生活、做人。
三、總結
新課程標準的發布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變文言文教學“繁、難、悶”的現狀,不斷提升課堂魅力,促進文言文教學減負、提質、增效成為語文教學的重點與關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應用,對于文言文深度教學的推進以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師將“生活教育”理論引入文言文教學之中,合理開發利用文言文的課程資源,依據文言文特點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創設形式多樣的情境、設置新穎明確的問題、積累豐富深刻的素材,能為文言文課堂注入鮮活的生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促使他們自覺主動地學習、探究,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與創造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詩意棲息。從這個角度來說,探索“生活教育”理論在文言文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多元化運用,挖掘其獨特的價值與魅力,對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而言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5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477.
莫雷,張衛.學習心理研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