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指出,要把解決學生心理問題與解決學生成才發展的實際問題相結合,把心理健康工作質量作為衡量教育發展水平、辦學治校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圍繞如何在數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探索與研究,分析學習本質,探討賦能學習過程的途徑,提出了聚焦學習實踐的創新教學策略。
關鍵詞:數學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李肖華(1977—),女,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陽區實驗中學。
當前,教育領域日益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與素養發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亟待創新,教師不僅要關注知識技能的傳授,還要更多地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本文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和策略,試圖構建一條能夠提升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學習自信心和抗壓能力的教學路徑,從而增強他們勇敢面對未來生活與學習挑戰的內在力量。
一、基于學習本質,秉持數學教學原則
(一)積極情緒原則
積極情緒原則是指教師和學生都應該保持積極的情緒態度,學生應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和課堂活動。這一原則旨在營造積極、友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愉快地投入學習中,而不是被消極情緒所困擾。
例如,在教學“有理數的大小”時,教師可以通過引入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或案例,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主動參與學習,也可以設計一些趣味性強的數學游戲或挑戰。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比較不同有理數的大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選擇一種比較方法,如利用數軸、轉化成相同分母、直接比較大小等,然后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比較。最后,每個小組展示自己的比較結果,并給出解釋。借助小組合作或角色扮演等形式,學生能親身體驗并參與討論,在實際操作中感受有理數的大小,從而達到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主動學習的目的。積極的情緒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更樂意開展課堂討論、完成作業以及參與其他學習活動,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更快地吸收知識,提高學習效率[1]。
(二)體驗成功原則
體驗成功原則要求教師創造條件,讓學生通過獲得成功來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在學習中感受快樂。這一原則旨在通過積極的學習體驗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的積極態度。
例如,在教學一元二次方程時,筆者結合體驗成功原則,設計了“一元二次方程挑戰賽”,以構建生動有趣的課堂環境。首先,筆者準備了一些簡單的一元二次方程練習題,涉及方程求解、函數圖象、實際應用等方面。比如:求解方程2x2-5x+2=0;求函數y=x2+4x+3的頂點;繪制函數y=-x2+4x-3的圖象;一架飛機從高度300米處開始下降,下降高度和時間的關系可以用方程h=-5t2+30t+300表示,其中h為飛機的飛行高度,t為時間,求飛機多久能落地。然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要求每個小組派出代表參加挑戰。在挑戰賽中,設定獎勵機制,答對一道題可得到相應的分數,最終得分高的小組可以獲得獎勵。這樣的設計能夠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提高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增強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當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成功和快樂時,他們會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愿意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數學。享受成功和快樂的學習體驗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學習活動[2]。
(三)合理容錯原則
合理容錯原則指教師應該給予學生足夠的容錯空間,允許他們犯錯并從錯誤中學習。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要善于引導學生逆向建構。
“逆向建構”是一種教學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從已知的知識點反推,推導出未知的知識點。在教學平方根與立方根知識時,教師可以使用逆向建構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思維。首先,教師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一個數的平方是16,你能猜出這個數是多少嗎?”然后引導學生逆向思考,從已知的平方值推導,嘗試不同的數值,直到找到一個數的平方等于16。這樣,他們就會理解平方根的概念,并且能夠應用這個概念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更進一步思考,從平方根問題拓展至立方根問題:“如果一個數的立方是27,你能猜出這個數是多少嗎?”再次引導學生逆向思考,從已知的立方值推導出原始數值。最后,總結平方根與立方根的概念及其應用,并讓學生嘗試解決更多相關的問題,加深他們對這些概念的理解。通過這樣的逆向建構教學方法,學生能夠在逆向思考和不斷試錯的過程中逐漸建構正確的數學概念。教師要給學生合理的容錯空間,以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讓他們敢于嘗試新的方法和探索新的解題方式,培養他們的逆向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賦能學習過程,拓展數學教學途徑
(一)猜測——建立自信
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猜測、實驗和探索,讓學生學會通過思考和實踐來解決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一元一次不等式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嘗試通過觀察和直覺猜測不等式的解。比如,給出不等式2x-5>7,讓學生在具體計算前,先猜測可能的解,并進行初步驗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數值代入法,讓他們選擇一個數值來代入不等式中,以驗證不等式是否成立。比如,有學生假設x=5,然后將這一數值代入不等式中進行計算,計算結果為2x-5=2×5-5=5。顯然,5小于7。因此,學生可以初步得出結論:x應大于5才能使不等式成立。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相信自己的選擇和嘗試,同時引導他們在猜測的基礎上進一步尋找一般性的解法或者規律。猜測的過程能給予學生應對疑難的勇氣,學生會積極投入學習中,并通過成功的嘗試,樹立數學學習自信。
(二)實驗——大膽嘗試
在數學教學中,實驗探究是一種鼓勵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以及不同方法和策略來解決難題的教學方法。通過實驗和大膽嘗試,學生可以更積極地探索新的數學概念,激發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在教學“數軸”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個關于數軸的探究任務,如讓學生在數軸上表示一個分數或小數,或利用數軸進行加減運算。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直覺進行嘗試,并提供足夠的實驗材料,如紙質數軸、線段模型等,讓他們通過實際移動和表示線段的方式來探索數字在數軸上的位置,更直觀地理解數軸的概念和應用。在學生嘗試的過程中,教師應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讓學生在實踐中逐漸掌握數軸的使用方法和相關概念。實驗和大膽嘗試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合作和溝通,讓他們在協作中相互交流、共同成長。這種實踐性的學習方法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和興趣。
(三)互動——懂得分享
互動旨在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積極交流,鼓勵學生彼此分享經驗、觀點和想法。這種教學方式強調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和信息的雙向傳遞。
在教學勾股定理時,教師可以引入具體的直角三角形,讓學生測量直角三角形兩條直角邊的長度。然后,教師可以介紹勾股定理公式:a?+b?=c?。其中,a和b代表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的長度,c代表斜邊的長度。教師可以提出具體案例,演示如何使用勾股定理來驗證三角形是否為直角三角形,加深學生對勾股定理的理解。此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堂上交流互動,將具體的數代入勾股定理公式,進行實際運算和驗證;還可以將學生分組,讓他們合作解決一些挑戰。每個小組可以在組內或組間分享解題思路和方法,學生由此在小組合作中學會分享和傾聽,培養合作精神。學生通過分享交流,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數學知識,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提升學習效果。教師通過互動交流,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困惑點,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的問題,提高教學效率。
三、聚焦學習實踐,創新數學教學策略
(一)設置懸念,激活好勝心
“設置懸念,激活好勝心”是指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設計一些引人入勝、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或情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好勝心。設置懸念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高度集中,從而更好地吸收和消化所學知識。
在教學多邊形內角和時,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始時提出一個問題,如五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讓學生感到好奇和困惑。或是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要求各個小組在規定時間內計算不同多邊形的內角和,并找出規律。這樣的良性競爭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勝心,讓他們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并努力尋找答案。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多邊形內角和的規律。在課堂結束時,教師應表彰那些找到答案的小組,并對他們的努力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樣的激勵式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勝心,讓學生感受到探索學習的快樂和成就感。設置懸念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使學生深入思考問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二)變式練習,增強抗挫力
在數學教學中,變式練習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它在保持事物本質不變的前提下,通過不斷變更問題的情境或改變思考的角度,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有助于鞏固和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同時也能增強他們的抗挫力。
在教學二次函數時,教師可以設計多種類型的變式練習題,涵蓋二次函數的各種應用和求解方法,包括求頂點、軸對稱、開口方向、最值點等方面的題目。比如,設計一些綜合性較強的應用題,讓學生將二次函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一些開放性問題,讓學生根據二次函數的性質和特點進行自主探索;講解一些常見的錯誤案例,要求學生分析錯誤的原因并找出正確的解題思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在面對困難時保持積極的心態,勇于迎接挑戰,相信自己能夠克服困難。通過激勵,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學習態度,增強抗挫力。
(三)聯系生活,培養責任感
“聯系生活,培養責任感”是指將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生活技能和社會責任感。例如,通過分析購物、理財、時間管理等實際問題,理解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和意義。
在教學“三視圖”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實際物體,如書桌、手機、房屋等,然后讓他們嘗試畫出這些物體的三視圖;也可以布置具有現實意義的設計任務,如設計一間小屋、一輛汽車或一個家具,要求學生繪制這些物體的三視圖。然后,師生一同討論學生的作品,分析其中的優點和不足。教師要強調繪制三視圖需要精確的測量和表述,提倡對細節的關注,從而讓學生體會繪圖精確性的重要意義,使其之后對待自己的作品更加負責、嚴謹。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思考三視圖的應用場景。比如,如果三視圖繪制不準確,那么在實際建造或設計中可能會出現什么問題。這樣的思考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到學好數學知識的現實意義,培養他們的責任感。此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開展數學探究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在實踐中更深入地學習數學知識。
綜上所述,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數學教學中是非常有益的,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研究表明,以指向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原則賦能學習過程,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學業水平,對他們的心理素質和生活技能施加積極影響。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在實證基礎上考察不同教育背景和學生個體差異對教學效果的影響,不斷完善并優化數學教學實踐。這樣的努力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還可以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孫凱.初中數學建模活動的內容設計與組織原則[J].教學與管理,2021(22):46-48.
莊子運.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提升班級管理效能的實施策略[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3(1):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