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運用文獻研究法、歸納總結法、比較分析法等,對安徽省農村三產融合的現狀進行探討分析,發現存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薄弱、產業融合發展層次較低、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水平低、產業融合面臨要素制約等問題,提出了完善農村產業融合服務體系、創新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方式、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主體、完善互利共贏利益聯結等發展對策。
關鍵詞 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現狀;發展對策;安徽省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9.022
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在實現農村現代化、促進鄉村振興、打造農業強國上發揮著重要作用。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進一步強調,要通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來為共同富裕助力。近年來,安徽省積極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在取得成效的同時,也遇到了問題和困難。因此,通過對安徽省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現狀的分析,探究影響三產融合發展進步的問題,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為安徽省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提供借鑒。
1963年,美國學者Rosenberg N.在其對美國機械設備業發展演化的研究中指出,一項技術達到成熟階段后將被廣泛采用和應用于各個領域,這時將會催生出專門從事相關技術生產和應用的新部門或產業[1]。經過半個多世紀,學者對該理論進行不斷的研究和深入,產業融合理論逐漸走向成熟,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農村三產融合是在一定條件下,在產業融合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產業融合發展形式,是產業融合理論在農村發展中的應用和創新。農村三產融合的內涵最早在日本學者今村奈良辰(1996年)的“六次產業化”理念中提出,農業不能只通過發展種植業或養殖業這種單純的傳統農業來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還要提高加工業和流通業領域的發展,實現農業多種經營[2]。隨后有學者在“六次產業化”理論的基礎上,對產業融合的內涵進行了深度的探討,認為產業融合是一二三產業之間的交互影響,并提出了“乘法效應”(1×2×3=6)及“加法效應”(1+2+3=6),創新新業態[3]。我國學者姜長云(2015年)根據“六次產業化”的背景,對推進我國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進行了研究,認為產業融合是產業之間相互滲透與重構的過程,其過程的特質是延伸產業鏈、拓展產業邊界及實現產業功能的互換[4]。
根據國內外的經驗,農村三產融合指以農業為基礎,以新型經營主體為引領,以利益聯結為紐帶,通過增長產業鏈、產業功能拓展和技術滲透、要素凝聚和創新組織制度等方式,跨界配置資源、技術及資本,促使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銷售及休閑旅游等服務業有機整合,使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緊密結合、協同發展,最終實現農業多功能拓展、農業產業鏈延伸和農民增收[5]。
1" 理論概述
1.1" 產業融合理論
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之間或同一產業內不同行業之間,通過模糊產業邊界,相互滲透,交叉發展,最終產生新的行業。通過農業和二三產業融合,逐漸形成休閑農業、生態農業等新業態。新業態的產生促進產銷一條龍等形式的出現,給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擴大農產品附加值的空間,帶動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
1.2" 農業多功能理論
農業多功能一般指農業除為社會提供農產品的基本功能外,還有經濟功能、社會功能、政治功能、生態功能及文化功能5種類型。農業多功能的作用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農業多功能性擴大了農業范圍,產生了農業新業態,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充分發揮了農業文化和生態功能,打造農村旅游新方式,發揮農業經濟功能,提高農民收入。2)農業多功能性充分發揮了農業生態環境功效,減少了農業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如化肥、農藥的使用,節省了農業資源,增加農民經營凈收入;同時,利用農業多功能性將鄉村與旅游、文化、教育、養老等產業融合,打造鄉村旅游產業,提高農民收入。3)通過農業多功能性,促進土地經營權的流轉,使企業或合作社通過土地入股的形式參與農村三產融合的發展,提高農民收入。
1.3" 產業鏈理論
產業鏈屬于產業經濟學范疇,指從事相同產業經濟活動的企業間,由于分工不同,在整個產業間形成上、中、下游的經濟關聯。農業產業鏈是其中特殊的一環。基于此理論,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的過程,必定要延伸農業產業鏈,通過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形成許多工作崗位,使農民獲得更多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同時,促進了農戶與企業的合作,產生新的生產運營管理模式,降低農戶因為價格和市場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從而提高農民收入。
2" 安徽省農村三產融合現狀
2016—2021年,安徽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定增長,由11 720元增長到18 372元,增長了56.8%;農業生產總值從2 137億元提高到2 803億元,增長了23.8%。同時,農村三產融合推動了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快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促進了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安徽省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已成為新興支柱產業,生態農業在農村三產融合的助力下效益顯著提升,數字智慧農業發展迅猛。
2.1" 農業現代化水平有效提高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加速電商進村,助力農村發展,實現鄉村振興。2019年,安徽省農業科技園區引進項目130項,轉化科技成果200余項,推行技術、設施、品種500多項,帶動園區周圍農民30.14萬人,平均每人增收1.9萬元。2022年,全省建成縣級電商綜合服務中心41個、鄉(鎮)村級電商服務站點3 028個,創建省級農村電商示范縣20個、電商強鎮11個及5個縣域電商特色產業園(街)。
立足現代產業,促進農業高速發展。2021年,全省共建設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18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87個,獲得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147個。農業機械化率有效提高,2022年,全省農業機械總動力7 070萬 kW,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83%。
鄉村特色產業的發展也得到提升,2021年,全省“一村一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2 700多元,達到21 000多元。
2.2" 鄉村休閑旅游業功能得到拓展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開拓了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的文化傳承、生態療養等多種功能。鄉村休閑旅游整體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由粗放的外延式發展向高質量的內涵式發展轉變,整合了農村多種資源,帶動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向高端化、品牌化、規模化迅速發展,進而拓寬了農民就業渠道,增加了農民收入來源。2021年,安徽省建設省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51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55個,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重點縣2個,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41個,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8個。
2018年,安徽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共有經營主體17 047家,比2016年增加了4 281家,年均增長15.6%;接待游客1.96億人次,年均增長21.4%;營業收入787億元,年均增長13%。2021年,安徽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經營主體年接待游客達2.2億人次,比2018年增長10.9%,營業收入穩定增長,從2018年787億元增長到810億元,帶動農戶66.2萬余戶。
2.3" 農業工業化水平獲得提升
農產品加工業是“接一連三”的重要橋梁,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促進了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加快了龍頭企業和產業園區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建設。2023年以來,安徽省省級龍頭企業共1 213家,位居全國第4;省級及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已增加至157個,園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所在縣平均水平高出20%。
聚焦發展重點產業,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農村三產融合推進了10大1 000億級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安徽省誕生了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的名優品牌,如和縣黃金瓜、碭山酥梨、銅陵白姜等,帶動了農業經濟轉型升級和產業創新發展。2021年,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為1.42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從2012年1.6∶1提高到2.4∶1,2021年,省級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排名全國第11位,產值約為7 000億元。
2.4" 生態農業成效顯著
安徽省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三產融合為支撐,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推進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2023年以來,安徽省新增稻漁綜合種養面積5.6萬hm2,總面積47.8萬hm2,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了“生態種養+旅游觀光+農事體驗+科普教育+產品加工銷售”的生產模式。2020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超過80%,75%以上的國家級園區和50%以上的省級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
全省化肥使用量在2012—2021年的10年間,從333.5萬 t下降到284.7萬 t,年均下降1.8%;農藥使用量從2012年11.7萬 t下降到2021年7.6萬 t,減少4.1萬 t;秸稈綜合利用率由58.4%提高到91%以上。2015—2021年,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由34.4%提高到41.3%,提高了6.9個百分點。
2.5" 農業新興業態整體提高
通過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推進了信息進村入戶和現代農業大數據工程建設,加快了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擴大了農村網絡覆蓋率,逐步實現農村信息化時代。安徽省行政村已實現光纖寬帶、4G網絡全覆蓋,自然村光纖寬帶、4G網絡覆蓋率超過90%,5G網絡已延伸至農村熱點區域。通過5G、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手段,為農業科技發展賦能,使農民用上了種植“新農具”,有效促進種植業從“靠經驗”向“靠數據”轉變。實施“快遞下鄉”工程,完善配送及綜合服務網絡,目前,鄉村快遞服務網點已實現全覆蓋。
在“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的推進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迅速,2021年,安徽省有淘寶村39個、淘寶鎮84個,電子商務的發展為農村居民提供增收的機遇,提高收入水平,為促進鄉村振興、共同富裕貢獻力量。在“農戶+電商企業+合作社+基地”模式下,安徽省建立項目600余個,2020年,縣域農產品網絡營銷額接近890億元,占農產品交易總額的1/5,位于全國第3位。
3" 安徽省農村三產融合存在的問題
3.1"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薄弱
安徽省農村地域遼闊,農村分布廣泛,農村的地理環境存在差異,農村基礎設施水平參差不齊。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安徽省北部沿江和南部山區等地區的公路交通設施薄弱,農村公路水平相對較低,農用資源的輸送和農村居民進出十分不便。部分農村農田缺乏有效灌溉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不夠,且一些農村地區缺乏垃圾處理和環境衛生設施,農村人居環境質量仍需改善。部分地區農村二三產業的電力需要和信息傳輸缺少電力和網絡設施的支撐,降低了相關企業對這些地區投資興業的意愿,影響農村電力等產業的發展,對農村產業鏈發展帶來阻礙[6]。
3.2" 產業融合發展層次較低
安徽省農村產業之間融合度相對較低,整體發展層次不高,仍位于起步階段。產業鏈縱向延伸較短,產業鏈條不能向生產環節的產前、產中、產后全程延伸,且橫向新技術滲透不夠,大宗農產品的加工水平較低,精加工及綜合利用水平低下。鄉村休閑旅游農業缺乏資金和政策的幫助,不能深度發掘鄉村文化內涵,缺乏文化教育、休閑體驗、健康養生等高水平項目,經營特色不足,難以持續健康發展。特色農產品發展水平低,產業鏈短,資源特點發掘不足,未能體現“新、特、優”,無法有效地吸引消費者。
3.3" 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水平低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新型經營主體成長緩慢、帶動能力不足的問題未得到解決。雖然安徽省能緊跟最新農業政策,結合市場發展需求進行生產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較多,但在利益取舍、認識程度和發展程度上,缺乏長遠眼光,還存在工業能力不足、產業領域窄、品種不良、糧食品牌“多而雜”、帶動能力不強、產品缺少附加值、企業研發能力低、產品缺少創新、優質優價未能形成、訂單爽約、缺少聯合發展等問題,導致農業二三產業發展滯后,產業鏈融合不夠[7]。
3.4" 產業融合面臨要素制約
1)科技要素制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科技的應用可以有效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但安徽省在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作用上,農業科技發揮的作用不足。部分地區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投入不足,導致農業科技研發能力相對薄弱。缺乏高素質的農業科技人才,農業科研人員的研究成果脫離實際,未考慮消費者的需求,農業科技成果難以轉化為生產力。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不夠完善,農民獲取科技信息和科技支持有限,無法及時提升農業生產技術水平。
2)資金要素制約。安徽省許多農村地區面臨貸款難、融資難的問題。政府財政缺少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專項資金、融資渠道狹窄,農業企業難以獲得足夠的發展資金。可用于貸款的農村金融產品少、農民缺少可貸款的抵押物,農民在三產融合發展中資金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3)人才要素制約。安徽省農村人口外出務工人數多,農村多為老人,缺乏青壯年,人口老齡化嚴重,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不能跟上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步伐,缺乏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所需人才,致使農村三產融合進步緩慢。
4)土地資源約束。在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隨著農業多功能開拓,農業產業聚集,對土地的需求不斷增加,但政府的土地政策不能滿足現實所需,許多產業不能正常運轉。
4" 促進安徽省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對策
4.1" 完善農村產業融合服務體系
1)促進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提高整體水平。加快農村土地治理和農田灌溉等農業設施建設。加大政府財政支持力度,促進城鄉道路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共建共享。加快全面普及水利設施、城鄉道路及農村物流設施,提高農村網絡質量,完善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道路。將農村道路、交通、水、電、氣等基礎設施進行全面升級。
2)加速農村綜合性信息化服務平臺的建設。由“點”及“面”,從中心城市向周圍縣(區)輻射,再向偏遠地區蔓延,最終延伸到城市邊緣農村地區,保障全地區農民可以及時了解到當前最新信息。
3)加強人才培育,促進科技發展和普及。引領各類科研人才與技術人才重心向農村轉移,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創業,設立農村創業基金,為大學生到農村創業提供資金支持。同時,加快普及農村職業教育,將工作落到實處,加速農村更新換代,培育一批新型職業農民,使之成為產業融合發展的中堅力量。
4)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在現有的基礎上,簡化辦理流程,降低貸款利率,政府提供擔保,充分發揮農村金融機構的作用。
4.2" 創新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方式
1)立足現實情況,準確定位,確定優勢產業、特色農業、綠色農業,不斷發展壯大安徽省農村資源優勢,不斷提升農村三產融合質量,打造出安徽省知名新型品牌產業,帶動其他產業發展,構建專業、現代、高效率的農業產業格局。
2)全方位推進農業產業鏈發展。依靠農業產業強鏈,打造集種植、規模化深加工、產品研發和品牌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推進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完善種植、生產、加工、倉儲、物流、銷售等農業產業鏈有機整體,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推動農業從單純的農產品生產向二三產業領域延伸,實現農產品產業鏈各節點升值。
3)立足現代產業園區,引導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完善相關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充分發揮各類產業園區的作用,將周邊農村二三產業向重點鄉鎮、縣城及產業園區聚集,整合周邊資源,制定服務標準,控制全程質量,樹立誠信意識,實現農村產業發展規模化、品牌化。
4)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發展農業新興業態。保質保量地加速農業與教育、文化、旅游、健康養老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農村產業發展,提高“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劃的質量,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農業教育、鄉村養老等產業,實現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型模式。
4.3" 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主體
1)家庭農場、企業等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村三產融合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積極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不斷壯大,推動合作社發展橫向一體化,增大生產規模,豐富產品種類,推動農業產品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同時,促進合作社發展縱向一體化,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培育一批持續健康且多元化發展的合作社。
2)強化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促進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冷鏈物流和服務等多元化發展;同時,促進龍頭企業技術水平提升,強化自身核心競爭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3)發揮家庭農場的作用。調動外出青年返鄉創業的積極性,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吸引高校畢業生和科技人員等返鄉就業,支持他們開辦家庭農場和合作社,提倡就地發展農產品初加工和銷售等,延伸產業鏈條,推動產業融合。
4.4" 完善互利共贏利益聯結
1)聯結利益共享產業增值收益。圍繞訂單合同、股份合作、資產租賃、服務協作、生產托管利益返還等利益聯結模式,打造龍頭企業、合作社和農戶風險共存的利益共同體,探索“訂單收購+分紅”“產業聯盟一體運營”“土地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風險共擔、互利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使產業融合的“紅利”能更多地分享到農戶和經營組織,促進上游農戶能夠得到更多的價值分配,實現“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一產變三產、社員變職員”[8]。
2)建立風險防范機制。建立政府、銀行、保險三方合作機制,充分發揮農產品期貨等金融衍生品的風險規避作用。提高經營主體契約精神,增強風險防范能力。
參考文獻:
[1] Rosenberg N.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1840-1910[J].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63(23):414-446.
[2] 今村奈良臣.第6次産業の創造を21世紀農業を花形産業にしよう[J].月刊地域つくり,1996(1):1-6.
[3] 櫻井清一.6次産業化政策の課題[J].フードシステム研究,2015,22(1):25-31.
[4] 姜長云. 日本的“六次產業化” 與我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J]. 農業經濟與管理, 2015(3): 5-10.
[5] 馬曉河.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幾點思考 [J]. 農村經營管理, 2016(3): 28-29.
[6] 張斌兵.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研究——以安徽農村為例 [J]. 宿州學院學報, 2020, 35(9): 20-24.
[7] 潘廣元, 孔令娟, 吳子峰, 等. 安徽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現狀與對策 [J]. 安徽農學通報, 2020, 26(16): 24-27.
[8] 傅琳琳, 黃祖輝, 朋文歡. 農村產業融合經營主體 “互利共生” 的機理與推進路徑 [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 22(6): 69-77.
(責任編輯:易"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