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依托稻米產業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著力推進稻米全產業鏈向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綠色化方向發展。為了進一步做大做強秀洲區稻米產業,介紹了秀洲區稻米產業鏈發展現狀及取得的主要成效,提出了稻米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保障措施。
關鍵詞 稻米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現狀;成效;浙江省嘉興市
中圖分類號:S511.2+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9.053
嘉興市秀洲區是浙江省糧食主產區,素有“浙北糧倉”之美譽。先后獲得農業農村部糧食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示范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全省產糧大縣、全省第一屆河姆渡杯糧食生產先進區金獎等榮譽稱號。嘉興市秀洲區稻米產業全產業鏈被浙江省糧食安全和推進農業現代化協調小組認定為省級示范性農業全產業鏈,同時,也是浙江省農業全產業鏈“百鏈千億”行動重要組成部分。
1" 秀洲區稻米產業鏈發展現狀
近年來,秀洲區堅決扛起保障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加大政策補貼投入,深入開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行動[1],持續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走出了一條生產穩定、綠色優質、保障完善的糧食安全新路子。2023 年,糧油播種總面積2.18萬 hm2,總產量14.27萬 t,產值3.42億元,建成稻米制品加工和稻漁種養2條全產業鏈,稻米產業全產業鏈總產值達38.7億元。現有糧食功能區438個、面積1.07萬 hm2,建成農機專業合作社24家、水稻育秧中心18家、植保合作社12家、糧食烘干中心23家、農機維修中心2家;創建美麗農業基地19家和高品質綠色科技示范基地25家,水稻種植企業41家、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及種糧大戶601戶;推行統防統治1.12萬 hm2,綠色防控1.19萬 hm2,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模式達到2 734.7 hm2以上,水肥一體化667 hm2。化肥、農藥使用強度分別為每667 m2 25.8 kg、0.154 kg,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到 95.9%,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89.44%,主要糧食作物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 84.32%,水稻規模經營率72.5%,良種覆蓋率98%以上,農機總動力18.76萬 kW,連片區域“耕種防收烘”全程機械化作業率超過98%,晚稻單產連續17年遞增。全區現有五芳齋、真真老老、金福、日月米業等稻米加工企業17家,產值33.45億元,擁有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國家級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2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4家,國家馳名商標1件,省級名牌農產品1件。并于2021年9月實施“種業強區”戰略。
2" 稻米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做法
2.1" 守住紅線,穩糧固基
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騰退糧食生產功能區非糧化用地,完善田間設施和災害監測體系。在全省率先大面積啟動“非糧化”耕地清退還糧工作[2],全區因地制宜、分類分批騰退“非糧化”耕地,糧食生產功能區“非糧化”整治優化率達76%。
2.2" 設施提標,藏糧于地
落實《秀洲區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建設高標準農田,改善田間設施。持續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力度,累計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2.23萬 hm2,完成稻田退水“零直排”治理2 467.9 hm2,稻田排放水樣氨氮磷平均下降35%。
2.3" 科技創新,藏糧于技
依托嘉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水稻育種科技優勢的同時,全面啟動“穩糧增效促進工程”“農業設施裝備提升工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秀洲區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等重大水稻產業振興計劃,全區所轄5個鎮的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全部被認定為省級基層示范性農業公共服務中心,現有省級農業科技研發中心10家、省級農業科技企業15家;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國家級優質水稻原良種繁育基地、浙江省水稻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嘉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嘉興中心等水稻育種研發平臺落戶秀洲區。大力開展科技創新和科技活動,以耕作制度改革、肥藥兩制高效利用、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農旅融合為專項,開展糧食高產創建和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形成實用技術深度融合、增產增效關鍵措施明確、農事操作簡便的技術標準,推行稻漁共生標準化生產,穩糧增效。
2.3.1" 稻漁共生,穩糧增效
針對田塊地勢低洼特點,先后出臺了《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及稻漁綜合種養相關補助政策,稻—蝦(龍蝦、澳洲淡水青龍蝦)、稻—鱉、稻—魚、稻—蟹等多種稻漁綜合種養生態模式快速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實現了一地雙業、一水兩用、一畝雙收,極大地拓展了漁業發展空間和穩定了糧食安全生產面積,并快速滋生了稻鱉米、稻蝦米、稻魚米的開發[3]。實現了“稻漁共生、穩糧增效”目標。截至2023年底,全區累計推廣稻漁綜合種養面積2 734.7 hm2,年實現稻漁總產值1.5億元以上,總產量12 000 t以上,直接帶動全區農民增收4 000萬元以上。
2.3.2" 肥藥兩制,綠色發展
秀洲區以成功創建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和“肥藥兩制”綜合改革試點區為契機,開展化肥減量示范區建設,出臺有機肥和綠色防控政策,完成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處置任務。堅持精準測土、科學配肥、減量施肥相結合,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5.9%以上,2023年,推廣配方肥1.15萬 t,推廣面積達2.14萬 hm2,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應用面積在1.19萬 hm2,推進秸稈肥料化、能源化、飼料化、基料化等多途徑利用率達到95%以上[4],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率和處置率分別達85%以上和100%,廢舊農膜回收率達90%以上;在敏感區域和主要流域累計建設氮磷生態溝渠攔截系統13個;培育提升以綠色生產為導向的綠色發展先行區塊15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50個,品牌農產品30個,綠色食品認證產品29個,建成美麗糧園20家、最美田園2個。
2.3.3" 良種良法,示范創建
以科技進步、優化結構、提升品質為方向,加大政策落實力度,強化農業科技服務,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實施良田、良種、良法、良機綜合配套,切實提升水稻綜合生產能力和產業競爭力,促進水稻增產增效。順應市場需求和稻蝦產業日益壯大,加快發展優質稻和稻蝦、稻鱉、稻魚等優質米開發;建立超級稻、優質稻新品種示范和病蟲草害綠色綜合防控生產技術百畝示范方水稻產業提升核心示范區,積極開展種子統供、病蟲統防、肥料統配、農機統一作業等社會化服務,積極培育發展水稻(農用無人植保機)飛播、飛防、飛施(肥)新業態;積極探索具有秀洲特色的萬元千斤“藏紅花—晚稻”等新型穩糧增效農作模式;加快制訂“綠秀洲”“嘉禾嘉米”區域公用品牌稻米產品生產操作規程,加大本地種業公司——浙江禾天下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扶持力度;繼續做好水稻政策、技術、品種和市場信息發布、水稻苗情監測、品種展示推介、稻米品質鑒評、主推技術培訓等基礎服務工作。
2.3.4" 延伸產業,永葆優勢
現有“綠秀洲”“嘉禾嘉米”2個區、市級區域公用品牌,以五芳齋、真真老老為代表的粽子加工企業10家,1家粽子企業通過有機認證,2家粽子企業通過HACCP認證,3家粽子企業通過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具有近100年歷史的五芳齋,擁有400多家餐飲門店、700多個早餐經銷網點,“五芳齋”粽子獲國家地理標志、“五芳齋”商標為中國馳名商標。近年來,電商銷售額突飛猛進,穩居榜單首位且獨分全國400家粽子電商店鋪半壁江山。位于銷量第二的“真真老老”品牌獲省級老字號和省級知名商號。全區現有稻米加工企業17家,2023年,粽子總產量達5.74億只、產值25億元、利稅1.2億元;此外,還建有水稻育繁推種業企業6家、生產基地9個。
2.3.5" 制度創新,爭當典范
為促進秀洲區稻米產業健康發展和農民增收,成立了嘉興市稻米產業農合聯秀洲分會,通過匯聚農技研發推廣專家、稻米生產加工產業帶頭人、農業土專家、農村致富能人和農產品經紀人等各類農村實用人才,打造從水稻品種繁育到米制品加工的“田間到餐桌”全產業鏈,大幅度提升稻米產業各環節黏合度,實現稻米產業提質增效、增產增收,全面實現秀洲區稻米“品質提檔、效益升級”。鼓勵農民將土地向村級集體流轉,探索建立農戶、村級集體、供銷聯社、種糧大戶、加工企業、社會化農機服務組織多方受益共贏工作機制,挖掘資源集約、優勢互補、價值提升潛能,實現稻米全產業鏈提質增值和村級集體經濟壯大。在財政資金補助上,向種業研發、村級集體農機裝備和社會化服務、產加銷一體、農旅結合、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等領域傾斜。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協調區域(油車港鎮和王江涇鎮)重點發展富硒大米、功能性營養大米,創建適宜觀賞、攝影、音樂節等農旅產業發展的彩色水稻和美麗糧園,為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貢獻力量。
3" 稻米全產業鏈建設取得的成效
3.1" 做實一產種植鏈,穩住糧食生產基本盤
強化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在全省率先大面積啟動“非糧化”耕地清退還糧工作,貫徹落實科技強農、機械強農“雙強行動”和“種業強區”戰略;積極示范推廣稻漁綜合種養高效生態模式,積極推進農田基本設施和農業機械裝備迭代升級,穩住糧食生產基本盤,努力提高種糧效益和效率。以“嘉禾嘉米”“綠秀洲”“秀水漁米”品牌創建為契機,積極推廣“企業+基地+農戶”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全面開展“五優聯動”試點行動,助力企業增效、農民增收、財政減負,牢牢守住糧食安全生命線。
3.2" 做強二產加工鏈,培育稻米產業增長極
二產加工重點抓好2鏈、3龍頭和3個增長極,2鏈即精品稻米加工鏈和嘉興粽子特色產品加工鏈2個鏈條;3龍頭即浙江五芳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嘉興市真真老老食品有限公司2家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和秀洲區金福-日月稻米產業省級產業化聯合體;3個增長極即五芳齋網上平臺銷售增長極、真真老老海外銷售增長極、金福-日月稻米產業省級產業化聯合體——稻鱉稻蝦生態米加工開發增長極。
3.3" 做活三產農旅鏈,擦亮浙北糧倉金名片
秀洲區在建設國家級農業強鎮、省級田園綜合體、市級美麗田園等產業平臺的稻米產業農旅景區的基礎上,結合7 000年馬家浜稻作文化、奶牛農牧結合、金福-日月產業化聯合體——稻蝦稻鱉種養加銷基地、新塍糕點美食小鎮、浙江禾天下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美之奧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育繁推種業科普基地、五芳齋粽藝、真真老老粽子博物館等農旅文化建設,擦亮浙北糧倉金名片,多維度奏響新時代田園牧歌,奮力建設高質量的鄉村振興示范地和共同富裕典范城市。
4" 稻米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保障措施
4.1" 建立組織領導保障機制
成立以秀洲區人民政府分管農業農村的副區長為組長,農業農村和水利局黨委書記、局長為副組長,分管糧食生產、鄉村產業發展的副局長及糧油種植業、水產、科教、鄉村產業發展科和所轄5個鎮分管農業的副鎮長為成員的工作專班和服務團隊,加強調度協調,形成統籌推進、分工協作抓落實的機制,并列入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考核范疇。
4.2" 建立政策激勵支持機制
建立秀洲稻米全產業鏈發展重點工作責任制,制定責任制落實方案,把目標任務分解細化到各部門、各鎮,確定責任人和完成任務時限。各成員單位和部門認真履行職責,確保完成各項目標任務。強化工作考核,對成效顯著、貢獻突出的部門、單位和個人給予通報表揚,并給予項目建設經費后補助獎勵,未完成目標任務的通報批評,問題嚴重的要追究責任。
4.3" 建立科技人才支撐機制
以種業企業為核心,加大人才引育和創新型人才培養,提升水稻良種繁育實力;健全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加大稻米全產業鏈關鍵環節技術攻關和科技推廣傳播;依托嘉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嘉興職業技術學院的科研和師資力量,積極培養本土創新創業型、經營經紀型人才,建立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職業農民隊伍,營造創新創業氛圍。
4.4" 建立質量安全支撐機制
加快“綠秀洲”“嘉禾嘉米”稻米生產加工標準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稻米產業溯源體系,進一步規范種植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生產端、米制品加工產品端、米制品流通銷售端的完整信息鏈;突出產地環境監控、投入品監管、生產技術規范、市場準入、市場監測等關鍵環節,加強“肥藥兩制”監督檢查力度和米制品生產加工環節產品質量抽檢力度,實現“田間到餐桌”全程監管。
4.5" 建立金融信貸支撐機制
強化財政資金扶持,積極爭取各級支持水稻全產業鏈發展的各類支農資金。在農業發展資金使用上,重點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利建設、糧食功能區建設,扶持種植和加工企業建設育苗工廠、烘干中心、精品稻米加工中心等,并在財政資金補助上,向種業研發、村級集體農機裝備和社會化服務、產加銷一體、農旅結合、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等領域傾斜。支持涉農銀行業金融機構向稻米全產業鏈生產加工經營的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傾斜,探索抵押物貸款和信貸擔保服務及小額信用貸款政策,擴大貸款受益面。繼續實施水稻生產保險試點,進一步完善第三方災害損失評估、政府監督理賠機制。
4.6" 建立宣傳推廣交流機制
充分利用報刊、電視等傳統媒體和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宣傳秀洲區稻米全產業鏈歷史、現狀及建設成就,深挖稻米產業的優勢進行專題報道。總結各鎮稻米全產業建設的好經驗、好做法,注重典型帶動,推廣先進經驗。組織舉辦農民豐收節、秀洲優勢農產品展銷會、水稻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展示會,鼓勵企業積極參加嘉興市、浙江省、上海市及長三角毗鄰地區農業博覽會,鼓勵企業申報省、市、區級好稻米評選活動,支持鎮、村、企業圍繞稻作文化、稻米制品文化開展形式多樣的節慶活動。
參考文獻:
[1] 李國棟, 張建偉.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戰略下我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構建研究——基于“中央一號文件” 的質性研究 [J]. 農業經濟, 2023(10): 26-28.
[2] 唐紫晗, 徐志紅, 華元春, 等. 浙江省耕地“非農化” “非糧化” 典型模式及分類治理研究 [J]. 浙江國土資源, 2023(1): 24-25.
[3] 周夢琪, 張坷舒 開通知網號. “一水雙用” ,如何用出更大效益? [N]. 紹興日報, 2023-08-17(2).
[4] 金基浩.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 [J]. 農村實用技術, 2023(4): 122-124.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