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耕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媒體時代促進鄉土文化傳播有助于增強中華文化主體性;重塑鄉村文化空間,促進群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優化文化產業結構與布局,賦能鄉村振興。當前,國家層面高度重視鄉土文化的保護和傳播,頭部商業平臺積極生產、推送鄉土文化,傳播載體立體多樣。同時,當前鄉土文化傳播中農民的文化主體地位被遮蔽、傳播內容泥沙俱下、鄉土文化人文價值挖掘不足、“破圈”不易。要積極探索“鄉土文化多元—分眾傳播主體機制”“鄉土文化認知—情感內容傳播機制”“鄉土文化發掘—傳播媒介創新協調機制”,以促進鄉土文化的高效傳播。
【關鍵詞】新媒體;鄉土文化;傳播;現實圖景
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1]“鄉土文化就是在鄉村中的長期共同生活里所形成的鄉村特有的、相對穩定的生活方式與觀念體系總稱”[2],具體包括歷史文化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優良家風家訓、新鄉賢文化、農業農耕文化遺產、民俗文體活動等。鄉土文化提供了文化交往場域、促進社會交往和關系調節,具有休閑娛樂價值、經濟價值、精神動力價值等。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拓展了人們的生存空間和文化空間,使得鄉土文化空間得到拓展、呈現方式更加直觀多樣。伴隨著鄉村社會的發展,人們經歷了從“鄉土”到“離土”的變遷;而隨著新媒體的發展,鄉村文化的傳播又呈現出“返土”的特征。新媒體在幫助農村抵御現代化沖擊波中發揮著“文化修補”的作用,通過記錄和再現使得鄉土文化得以存續。同時,新媒體的發展也給鄉土文化傳播帶來了挑戰,如流量至上的理念導致虛假文化、盲目追求經濟效益、怪誕惡搞、以丑為美等現象浮現。
一、鄉土文化傳播的時代價值
(一)是自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文化主體性的實踐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3]鄉村生活方式的轉變和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使得鄉村文化呈現出新的文化空間和文化傳播方式。一方面,網絡的發展提供更多機遇讓我們在電視、電腦、手機上看到了鄉村振興的系列成果、鄉村戲曲的傳播、農家書屋的陳列布置、村BA、村超、村晚的廣泛報道;另一方面,當前,農村出現“空心化”現象,一些人將城市文明與鄉村文明相對立,指出鄉土文化衰退、文化活動式微,甚至將農村看作文化荒漠,把農村僅僅當作需要進行文化幫扶的對象。事實上,鄉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農村具有豐富的文化表達,如舞蹈、村歌民歌、剪紙、皮影戲、木偶戲、地方戲曲、節日習俗、重要儀式、趕大集、古廟會等等,都是農民日常生活、文化記憶的重要表達,滋養著城鄉居民的精神世界。因此,注重鄉土文化傳播,是自覺承擔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命,延續中華文脈,增強中華文化主體性的現實要求。
(二)是重塑鄉村文化空間,促進群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鄉村社會的公共文化空間包括水井、古樹、小賣部、文化廣場、鄉村書屋、文化小院、傳統廟會、打谷場、祠堂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飯市”、閑談、廟會等逐步退出人們的視野。新媒體的發展使得鄉村產生了虛擬文化空間。當前許多農民主要的娛樂方式為在家里看手機短視頻,或者打麻將、撲克牌消磨時光,看似清閑,卻精神空虛、人際關系疏離。一些村子由于經費、組織人員老去等原因,中斷了廟會等大型文化活動,而這些正是鄉土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當前,僅限于特定節日、特定地域的文化活動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對消失的村莊和傳統文化空間,“新媒體技術的運用不僅打破了傳統空間限制,還拓展了傳統文化資源和產品的價值空間,促使鄉村傳統文化遺產迸發新的活力和價值”[4]。通過數字化記錄和再現使得鄉土文化得以存續,促進人們的精神生活經歷“鄉土—離土—返土”的歷程,為實現自我表達、促進城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人的現代化提供了重要基礎。
(三)是優化文化產業結構與布局,賦能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5]隨著經濟和技術的發展,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閑暇時間增多,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生活需求日益旺盛,成為消費驅動的重要引擎。廣泛的編譯、傳播技術變革,通過網絡信息平臺的推送,將增強文化的傳播速度、覆蓋范圍,促進傳播內容調整,從而影響人們的文化消費習慣和閑暇生活習慣。
鄉土文化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可以通過發展鄉村文旅、數字鄉村、鄉土文創、鄉土文化節、藝術節、運動會等實現其經濟價值。比如,《數字鄉村建設指南2.0》指出,鄉村數字文化建設,要借助電子商務、網絡直播等方式,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打造嵌入鄉土文化的鄉村文創品牌。[6]這對保護和傳承農耕文化、傳統村落、鄉土生活,賦能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二、新媒體時代鄉土文化傳播的現實圖景
(一)國家高度支持,頭部平臺積極推送,“網紅主播”不斷涌現,但農民文化主體地位被遮蔽
國家高度重視鄉土文化傳承和傳播,快手和抖音等頭部平臺積極推送鄉土文化。如快手自2018年以來發起的“幸福鄉村帶頭人”“三農快成長計劃”等;抖音于2019年推出的“文旅扶貧計劃”“新農人計劃”等[7]。新媒體技術的下沉為農民賦權。但同時,當前鄉村文化建設中,一些地方和社會對農民文化需求不了解、回應不充分,依然以“送”文化“下”鄉的方式來推動公共文化事業;一些綜藝節目依然處于城市群體的視角來制作,當前鄉土文化傳播,官方主流媒體的宣傳較多,鄉土“網紅”影響覆蓋面大,而普通農民主播在鄉土文化傳播中影響力不夠。盡管當前一些“土味文化”“鄉土網紅”走紅,給人一種農民正在深度參與鄉土文化傳播的假象,但卻忽視了背后的技術鴻溝、商業力量、城市視角等問題。梁漱溟認為:“鄉村問題的解決,天然要靠鄉村人為主力。”[8]要想方設法調動村民的能動性,重塑鄉村文化形態,促進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的保護、傳承和傳播。
(二)短視頻和直播虛火旺盛,傳播內容泥沙俱下,民間優秀鄉土文化“破圈”不易
當前,隨著無線網絡和移動數據流量包的普及,農民通過簡單的拍攝,加上一些特效和濾鏡、音樂、文字,即可完成短視頻創作和發布,隨時隨地可以開通直播。抖音等APP的關聯功能和社交功能為農民賦權,造就了虛擬文化廣場。隨著鄉村場景在新媒體中不斷出現,鄉村和農民擁有了自我表達的權力,創造著草根的敘事方式。當前鄉土文化傳播內容涉及對鄉村生產、生活、生態、交往實踐等景觀的呈現,例如傳統生活方式的開展、傳統技藝的展現、農民藝術家的才藝展示等,具有較強的地域特色。呈現出生活化與碎片化、娛樂化、割裂化、虛假化、同質性等特征。涌現出了李子柒、阿木爺爺、手工耿等主播。但也有一些媒體制造了愚昧、怪誕、審丑、庸俗、賣慘、虛假等信息,影響了鄉土文化傳播生態。
(三)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流量和經濟導向有余,鄉土文化人文價值挖掘不足
當前,一些地方政府致力于探索鄉土文化和文化產業的結合點,商業媒體以經濟發展為目標導向,秉持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發展理念。在政府支持、平臺制作和播放、當地村民參與下,實現了影視IP和文旅文創的雙贏。
社交媒體中“流量”成為主播實現自身價值和自我認同的重要方式。“當下抖音、快手等已將短視頻內容與其他商業模式相結合,其功能已遠遠超過內容傳播與分享的意義”[9]。相關平臺通過設置一些虛擬打賞兌換現金、流量變資金等賺錢規則,吸引大量農民成為新媒體用戶和內容創作者。他們通過對鄉土生活的視聽展現,在社交媒體吸引粉絲關注,并開展相關盈利活動。這種市場導向易引發農民對商業邏輯的迎合,使鄉土文化傳播中的人文價值,如生存智慧、價值追求、約束機制等缺乏挖掘力和傳播力。
(四)傳播載體立體多樣,自媒體傳播更具時效性,主流媒體傳播相對滯后且創新協調不足
傳統傳媒時代,信息的發布往往遵循自上而下的根式傳播。新媒體時代,鄉土文化傳播的載體更加豐富多樣,包括“實”“長”“短”“直”“官”,呈現出交互傳播特點。“實”,即指群眾文化活動載體、節日載體、物質載體、書本載體等物質文化和現場表演。“長”,即指以愛奇藝、騰訊視頻、芒果TV、優酷、嗶哩嗶哩、咪咕視頻等為主的長視頻平臺。“短”即以抖音、快手等為頭部的短視頻平臺。“直”,包括抖音、快手、斗魚、虎牙、YY等。“官”,包括黨和政府的主流媒體、公共文化設施場館等,如平潭融媒體中心制作的系列短視頻《我們的村落》。與自媒體相比,官方媒體的時效性普遍更弱;一些官方媒體主要傳播新聞性、宣傳性信息,缺乏鄉土文化傳播的自覺;一些官方媒體以“硬傳播”為主,在豐富性、生動性、生活化等方面有待提升。需要強調的是,在促進鄉土文化國際傳播的過程中,要尤為注重傳播方式,保持官方媒體與自媒體的適度距離。
三、新媒體時代鄉土文化高效傳播的策略建議
(一)鄉土文化多元—分眾傳播主體機制
“鄉土文化多元—分眾傳播主體機制”即打造覆蓋全國、省、市、縣、鄉鎮多層級,網上網下多領域,由鄉土文化創造者、傳承者、研究者、從業者、公共文化服務工作者、傳媒工作者、鄉土文化使用者等構成的多元、多樣、有機、分眾的傳播主體。該機制從傳播者維度看:其一,要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重塑鄉土文化共同體。要創新激勵政策和機制,激發鄉村內生動力。其二,要注重鄉土文化研究者、文化名人作用的發揮。將民間散落的鄉土文化用精簡、生動的語言創新表達,打造當地文化形象新名片。其三,發揮社會綜合力量,探索“文產特派員”制度,發揮專業人士能動性,助推鄉土文化傳播和鄉土文化產業發展。從接受者維度看:一方面,要將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和引領農民精神成長有機結合,否則就會造成文化傳播的空轉,浪費資源;另一方面,要注重鄉土文化傳播的分眾化、全平臺布局,增加受眾黏性。例如,針對青年受眾,要找準鄉土文化與青年亞文化的對接點,注重美麗鄉村、“非遺傳承人”、新農人、鄉村文化合伙人的宣傳。
(二)鄉土文化認知—情感內容傳播機制
“鄉土文化認知—情感內容傳播機制”即傳播者藝術地運用一系列鄉土文化資源引起人們的關注、激發人們對鄉土文化的情感、引導人們增強并彌散這種心境,使受眾的鄉土情感經歷感官接觸、心靈體悟、情感激發、情緒感染、情感升華等過程,從而促進鄉土情感的發育和完善。構建該機制,首先,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鄉土文化傳播內容的引領,治理鄉土文化傳播亂象,積極探索優秀鄉土文化與當代文明的契合點;其次,要增強鄉土文化傳播內容的整體性,打破地域界限和信息繭房;最后,要善于共情,依托鄉音鄉貌、鄉親鄉事,打通鄉土文化傳播的情感通道。“鄉村網紅與鄉土文化在新媒介語境下的崛起,便是轉型時期中國社會崇尚鄉村詩意棲息、維護傳統文化這一‘新情感結構’的真實寫照。”[10]可以結合人們共同的情感引發共鳴,講好鄉土故事。
(三)鄉土文化發掘—傳播媒介創新協調機制
“鄉土文化發掘—傳播媒介創新協調機制”即在鄉土文化的發掘、保護、傳承、傳播等各個階段,創新各種政策措施營造有利傳播環境、綜合運用多種載體、以科技創新賦能鄉土文化傳播,促進鄉土文化的保護和搶救,立體化、整體性、全域性傳播。一方面,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制定政策、加大投入,重視鄉土文化的發掘、保護和搶救;另一方面,創新載體,促進鄉土文化的立體傳播、整體傳播、全域傳播。新媒體時代,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界限越發模糊,要堅持系統思維,加強不同傳播載體之間的協同創新。打造系統性的傳播矩陣。同時,應根據鄉土文化種類和特點,選擇差異化的傳播方式。如竹篾等工藝技藝類鄉土文化,以可視化和體驗性較強的Work-Shop手工作坊增強傳播;馬街書會等藝術表演類鄉土文化,以跨時空的直播、VR、AR虛擬手段傳播;廟會、集市等具有時間節點性,可以用數字虛擬技術、短視頻等重點突出其情境性和體驗性。
[本文為2022年河南興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專項項目“現代化視域下河南農民精神生活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22XWH071);2024年河南省軟科學項目“河南文旅文創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研究”(項目編號:242400410451);2022年度全國黨校(行政學院)系統重點調研課題“現代化視域下農民精神生活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22DXXTZDDYKT055)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論“三農”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100.
[2]胡映蘭.論鄉土文化的變遷[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3(6):94-101.
[3]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8.
[4]趙瞳.新媒體時代鄉村文化傳播的空間轉向、內在瓶頸與路徑建構[J].新聞愛好者,2023(7):80-82.
[5]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22.
[6]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數據局.數字鄉村建設指南2.0[EB/OL].http://www.scs.moa.gov.cn/gzdt/202405/t20240516_6455622.htm.
[7]匡文波.短視頻中的鄉土文化呈現及其發展局面的開拓[J].人民論壇,2020(27):137-139.
[8]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99.
[9]胡泳,年欣.自由與馴化:流量、算法與資本控制下的短視頻創作[J].社會科學戰線,2022(6):144-165+282.
[10]顧麗杰,張晴.鄉村網紅的崛起與鄉土文化的轉向[J].新聞愛好者,2020(12):37-40.
作者簡介:賈月,中共河南省委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中共河南省委黨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講師,博士(鄭州 450000)。
編校:鄭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