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經典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話語體系三說

2024-09-03 00:00:00甘文平?胡新穎
社會科學動態 2024年2期
關鍵詞:意識形態

摘要:20世紀以來,西方批評家喬治·斯坦納、雷蒙德·威廉斯和特里·伊格爾頓先后比較明確地表達了對經典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話語體系的看法。從整體上看,斯坦納強調文學的傾向性及其對批評家的貢獻,但忽視了馬克思和普列漢諾夫的觀點;威廉斯凸顯文學的本體論特質,卻沒有提及馬克思的學說;伊格爾頓突出文學意識形態的重要性以及文學語言的社會意義,而遺漏了普列漢諾夫的貢獻。與此同時,以上“三說”都將唯物史觀作為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的指導思想。有鑒于此,我們只有將三者一并考慮,才有可能更近距離地觸摸到該體系的全景圖。持續引介、研究和總結該領域的相關資源,對我們從宏觀上審視和把握其本源樣態與發展文脈,以及從微觀上洞悉其豐富內涵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經典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話語體系;批評實踐;唯物史觀;意識形態;語言觀

中圖分類號:I0-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4)02-0005-08

佩里·安德森——被伊格爾頓譽為“英國最杰出的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在其《西方馬克思主義探討》(1974)中,將盧卡契、科爾施、葛蘭西、本杰明、霍克海默、沃爾佩、馬爾庫塞、勒斐伏爾、阿多爾諾、薩特、戈德曼、阿爾都塞、科萊蒂等13位理論家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成員。盡管當時有不同意見,但似乎無人對該版本進行修訂。(1)安德森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的一代經典馬克思主義者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統一,他們在各自所屬的東歐和中歐黨內,在政治和思想上起到了不可分割的作用,但從1918年到1968年這半個世紀里,這兩者(理論與實踐)在西歐卻越來越脫離。(2)安德森一方面為西方馬克思主義概念構形,另一方面為經典馬克思主義劃界,但他并未細說后者。

所幸,在安德森前后已有多位學者就此問題各抒己見。早在1903年,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家弗朗茨·梅林就梳理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學遺產問題,但內容不夠全面。(3)彼得·德梅茨的《馬克思、恩格斯和詩人: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起源》(1967)主要評述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學觀,卻僅僅略論梅林和普列漢諾夫。(4)弗朗西斯·馬爾赫恩的《當代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1992)亦是十分簡略地梳理了經典馬克思主義之發端與發展。(5)相對而言,斯坦納、威廉斯和伊格爾頓三位學者先后比較明確地界定了經典馬克思主義。綜合來看,它們既有共性也有個性,既有特色又有不足。因此,我們只有將它們結合起來一并考慮,才有可能更加接近經典馬克思主義的全景圖。持續引介、研究和總結該領域的相關資源,對我們從宏觀上審視和把握其本源樣態與發展文脈,以及從微觀上洞悉其具體內涵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斯坦納的經典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話語體系

斯坦納是美國著名的文藝批評家。他的論文集《語言與沉默——論語言、文學與非人道》寫于1958年至1966年間,共收錄了31篇論文,涉及文學批評與社會批判的關系、文學語言、語言哲學、大屠殺及其與文學和文學語言的關系等話題,內容豐富,思想深刻。其中“馬克思主義與文學”部分收錄了7篇文章。第一篇文章《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家》(1958)提出,“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來源于三個經典文本——前面兩個是恩格斯的書信,第三個是列寧的一篇短文”(6)。

首先,斯坦納節選了恩格斯于1885年11月26日致明娜·考茨基書信中的一段話:“我決不反對傾向詩本身。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和喜劇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強烈傾向的詩人,但丁和塞萬提斯也不遜色;而席勒的《陰謀與愛情》的主要價值就在于它是德國第一部有政治傾向的作家。可是我認為,傾向應當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而無須特別把它指點出來;同時我認為,作者不必把他所描寫的社會沖突的歷史的未來的解決辦法硬塞給讀者。”(7)

其次,斯坦納引述了恩格斯于1888年4月初致瑪格麗特·哈克奈斯書信中的部分內容:“我決不是責備您沒有寫出一部直截了當的社會主義的小說,一部像我們德國人所說的‘傾向性’,來鼓吹作者的社會觀點和政治觀點。我決不是這個意思。作者的見解越隱蔽,對藝術作品來說就越好。”(8)在引出列寧的文本之前,斯坦納認為“按照這個原則,恩格斯表達了他對莎士比亞的偏愛超過了席勒,對巴爾扎克的偏愛超過了佐拉”(9)。

最后,斯坦納摘錄了列寧寫于1905年的《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中的經典話語:“出版物應當成為黨的出版物……無黨性的寫作者滾開!超人的寫作者滾開!寫作事業應當成為無產階級總的事業的一部分,成為由全體工人階級的整個覺悟的先鋒隊所開動的一部巨大的社會民主主義的機器的‘齒輪和螺絲釘’。寫作事業應當成為社會民主黨有組織的、有計劃的、統一的黨的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10)

斯坦納分別深入闡釋了恩格斯的兩封信以及列寧關于“黨的出版物”的意義。斯坦納將“馬克思主義”分為“正統馬克思主義”和“準馬克思主義”,前者是列寧主義,后者是“恩格斯的馬克思主義”。前者強調文學是“無產階級的武器”和歌頌“正面英雄”,譴責色情和風格含混的文學。日丹諾夫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我們蘇聯文學不怕被指控為‘有傾向性’。是的,蘇聯文學是有傾向性的,因為在階級斗爭的每一個時代沒有、也不可能有沒有階級、沒有傾向、沒有政治的文學。”(11)

斯坦納認為“準馬克思主義”具有以下四個特征:第一、文學受到歷史、社會和經濟力量的影響;第二、作者的意識形態內容和鮮明的世界觀通過文學批評體現出來;第三、懷疑詩歌創作中的非理性因素和“純粹形式”;第四、文學批評中的辯證傾向。也即是說,無論如何強調辯證唯物主義,“準馬”批評家在研究藝術品時強調它的完整性和它存在的中心地位。接著,斯坦納總結了作為一種哲學、辯證唯物主義、洞見策略的馬克思主義對文學批評家的四個貢獻:

其一,“分離”的概念——詩人的傾向和他對事物的實際看法之間存在一個辯證的沖突。

其二,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的“區別”概念。我們可以確定《包法利夫人》遜色于《安娜·卡列琳娜》。自然主義復制一個客體的所有特征,是積累;現實主義描寫構成本質的特征,是亨利·詹姆斯稱之為有機形式的“深呼吸整體”(12)。

其三,“時間和地點意識”——批評家應該具有社會學意識;注重“時代精神”;研究新讀者大眾的反應。

其四,斯坦納用托洛茨基的話表達“對待文學的態度”:“藝術的發展是每個時代的活力和意義的最高檢驗。”(13)因此,語言健康是保護一個鮮活社會的根本。“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批評家不會從庸俗的藝術品角度看待文學。”(14)

二、威廉斯的經典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話語體系

英國學者威廉斯在《馬克思主義與文學》(1977)中寫道:“我終于弄清楚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與文學理論首先是由普列漢諾夫根據恩格斯晚期著作的觀點加以系統化,隨后又由蘇聯占主導地位的馬克思主義流派加以普及的。”(15)此話大概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恩格斯的晚年時期指的是從1883年3月馬克思逝世至1895年恩格斯逝世。(16)在此期間,恩格斯主要忙于整理《資本論》的第2卷和第3卷,并撰寫了《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和《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不朽著作,同時包括系列重要書信。基于中國學者在恩格斯晚年對馬克思主義重大貢獻方面的研究成果(17),我們認為恩格斯晚年的文論思想主要包含在他的8封書信里。

第一封信《1885年11月26日恩格斯致明娜·考茨基》和第二封信《1888年4月初恩格斯致瑪格麗特·哈克奈斯》的部分內容見斯坦納的引述。第三封信是《1890年6月5日恩格斯致保爾·恩斯特》,他在分析易卜生的戲劇與挪威社會關系時認為,作為方法的歷史唯物主義是指南,不是剪裁歷史的公式。第四封信《1890年9月21—22日恩格斯致約瑟夫·布洛赫》反對庸俗的馬克思主義,批判經濟唯一論。第五封信《1892年3月16日恩格斯致奧·倍倍爾》肯定了梅林在其《萊辛傳奇》中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18世紀德國作家哥特霍爾特·萊辛的作品。第六封信《1893年4月11日恩格斯致弗·梅林》再次肯定了 《萊辛傳奇》。第七封信《1893年7月14日恩格斯致弗朗茨·梅林》特別指出文學批評不能只重視意識形態的內容而忽略其形式。第八封信《1894年1月25日恩格斯致瓦爾特·博爾吉烏斯》強調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相互作用并對經濟基礎發生作用。(18)

第二,普列漢諾夫系統化地總結恩格斯晚期著作中的馬克思主義文論。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學者盧那查爾斯基認為,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追隨者中盡管梅林的作品最多,但“它們就基本原理系統化而言,與普列漢諾夫的著作甚至遠不能相比”(19)。此言印證了威廉斯對普列漢諾夫的評價。盧那察爾斯基在《作為文學批評家的普列漢諾夫》(1929—1930)一文中將普列漢諾夫的馬克思主義文論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1)將批判性地改造之后的黑格爾美學思想與俄蘇最進步和最民主的文學批評原理任務融為一體;(2)仔細研究文化發展的發源地和與之有關的人種學資料;(3)具體地研究個別時代的社會變遷在藝術上的反映,如藝術的本質與社會的關系、藝術發展的不平衡性、藝術的標準、“為藝術而藝術”和藝術的功利性、藝術的形式與內容的相互關系、個人在藝術中的作用、藝術作品的社會學分析與美學分析相結合等。(20)

第三,蘇聯占主導地位的馬克思主義流派指的是20世紀20—30年代蘇聯馬克思主義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除了普列漢諾夫以外,還包括弗·弗里契、阿·盧那查爾斯基、米哈伊爾·里夫希茨、弗·希列爾。鑒于吳元邁在其文章中已經介紹了希列爾和利夫希茨(21),本文重點介紹該流派的代表性人物盧那查爾斯基。

《關于藝術的對話》中的4篇論文基本上代表了盧那察爾斯基的馬克思主義主要觀點。除了《作為文學批評家的普列漢諾夫》(1929—1930)之外,論文《無產階級美學的原則》(1919)提出了無產階級藝術的三個基本特征:“熱愛科學和技術,對未來的廣博看法,戰斗的熱情、不留情面的真實……表達前所未聞的規模和難于預感的深度。”(22)論文《馬克思主義和文學》(1923)認為文學作品的形式與內容同等重要,且密切相關;把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學理論,將文學看作是社會的反映和獨立的社會現象、研究文學的產生和發生作用的規律……馬克思主義藝術家的理想主義素養及其高超的表達力。(23)《關于馬克思主義的批評任務的提綱》(1928)要求全俄馬克思主義批評家“提供整個社會發展的完整圖畫……找到該作品的基本社會傾向……對于[作品]內容的評價轉到對形式的評價……成為青年作家的老師……讀者的老師……。”(24)此外,盧那察爾斯基在《西歐藝術理論中的新流派與馬克思主義》(1930)一文中重點引述了弗里契《藝術社會學》中藝術的社會功能、藝術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以及藝術在歷史時期的繁榮與衰落等核心內容,并且認為他的《藝術社會學》是“我們在藝術學科領域最近所擁有的最系統的著作”(25)。

第四,除了以上主要學者之外,法國的拉法格和德國的梅林為普及恩格斯的文學批評觀起到重要作用。拉法格“不僅是把歷史唯物主義運用到法國文學批評的第一人,而且也是馬克思、恩格斯之后把歷史唯物主義運用于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領域的第一人”(26),因為他的7篇法國文學研究論文全部寫于1885年至1896年之間,幾乎與恩格斯晚年書信寫作的時間同步。(27)恩格斯的上述第五、六、七封信都表達了對梅林的高度認同。

三、伊格爾頓的經典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話語體系

英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批評家伊格爾頓在與德魯·米爾恩合編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讀本》(1996)(簡稱《讀本》)的“前言”中,用另一種方式表達了他對經典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話語體系的理解。

《讀本》包括兩個“前言”、25位作者的文章節選和一篇關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文學集》的綜述論文。排在前面的五位作者分別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列寧、托洛斯基和沃洛希諾夫。鑒于第六位及以后的作者是瓦爾特·本雅明和布洛赫等,再結合安德森對“西馬”和“經典馬”的界定,伊格爾頓心中的“經典馬”學者大概指的是以上五位。

排列第一位的《卡爾·馬克思和弗雷德里奇·恩格斯》包括五個選段:

第一個選段又包含兩個單元。第一個單元“馬克思和恩格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首先節選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評判〉序言》(1859)中的一段話:“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28)

其次,該單元選取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1846)的主要片段:“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表現在某一個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如果在全部意識形態中,人們和他們的關系就像照相機中一樣是倒立成像的……它們沒有歷史……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29)

第二個選段“馬克思:‘歷史發展的不平衡特征和藝術的問題’”摘錄了他的《〈政治經濟學評判〉導言》(1857)中的內容:“關于藝術,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榮時期決不是同社會的一般發展成比例的,因而也決不是同仿佛是社會組織的骨骼的物質基礎的一般發展成比例的。”(30)

第三個選段“馬克思:詩歌的未來”選自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1852):“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19世紀的社會革命不能從過去,而只能從未來汲取自己的詩情,它在破除一切對過去的迷信以前,是不能開始實現自己的任務的。”(31)

第四個選段“恩格斯:‘反對庸俗的馬克思主義’”引自恩格斯于《1890年9月21日至22日致約瑟夫·布洛赫》書信中的一段話:“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如果有人在這里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生影響并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32)

第五個選段“恩格斯:‘論現實主義’”摘自恩格斯于《1888年4月致瑪格麗特·哈克奈斯》書信的全文。其中第一個主要觀點是“據我看來,現實主義的意思是,除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33)。第二個主要觀點見前文斯坦納的文中內容。第二至第五個選段中的標題皆出自伊格爾頓之手,以示強調。

第二位“V·L·列寧:里奧·托爾斯泰和他的時代”出自列寧的《論文學與藝術》(1911):“列·托爾斯泰的時代,在他的天才藝術作品和他的學說里非常突出地反映出來的時代,是1861年以后到1905年以前的這個時代……在我們今天這樣的時候,任何想把托爾斯泰的學說理想化,想袒護或沖淡他的‘不抵抗主義’、他的向‘精神’的呼吁、他的向‘道德的自我修養’的號召、他的關于‘良心’和博‘愛’的教義、他的禁欲主義和寂靜主義的說教等等的企圖,都會造成最直接和最嚴重的危害。”(34)

第三位“里奧·托洛斯基:形式主義詩學與馬克思主義(1923)”收錄在他的《文學與革命》(1960)。托洛斯基批評了什克洛夫斯基關于環境、階級、人種等與文學作品的直接對應關系的機械論,強調社會歷史條件的整體性與相似性特征。他認為,“每一階級有自己的藝術政策……這是隨著時間變遷的……人的藝術工作是前后相繼的……文學的方法根植于最遼遠的過去,它代表著長期的累積的語文技巧的經驗,而要表現新時代及其新階級的思想、感情、情緒、觀點與希望。人不能跳到這個外面去”(35)。

第四位“V·N·沃洛希諾夫:關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1929)”來自他的《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哲學》(1986)(36):“真正的存在(基礎)是如何決定著[語言]符號的,符號又是怎樣反映和折射著形成中的存在的……顯而易見,話語將是最敏感的社會變化的標志……話語能夠記錄下社會變化的一切轉折的最微妙和短暫的階段……(1)不能把意識形態與符號的材料現實性相分離……(2)不能把符號與從該時代的社會視角來關照的具體形式相分離……(3)不能把交際及其形式與它們的物質基礎相分離。”(37)

四、對“三說”的評述與思考

上述三種觀點在跨時代變遷的大潮中彼此呼應,順勢延展,形成一股強大的思想洪流。它們內涵豐富,特點鮮明,異中存同,從歷時和共時兩方面給我們帶來啟示與思考。

斯坦納的經典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話語體系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強調文學與文學創作理念的重要性,即必須從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出發,把握文學與社會歷史的關系。文學必須反映社會現實,揭示現實社會中的矛盾與沖突以及社會發展的規律,創造出“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文學作品。

第二,強調文學的階級屬性和先進性。正如恩格斯和列寧所說,無產階級文學必須站在無產階級廣大群眾的立場上揭露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剝削和壓迫的現實,揭露資產階級為維護自身利益而編造出種種謊言的虛偽本質,為社會進步指明方向,即反映“時代精神”。這個“時代精神”還包括代表新生力量的新讀者群的反應。

第三,強調文學批評過程中文學語言的強大功能,即文學批評家必須研究文學語言特征,呼吁作家使用健康語言創作出能夠滿足讀者新的審美期待的優秀作品。為此,斯坦納認為進步文學作品必須體現在先進思想內容與高雅語言形式的高度契合。斯坦納從理論基礎、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文學語言、讀者反應五個方面闡釋了經典馬克思主義文論思想體系,對后世產生很大的啟發。

斯坦納的經典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觀契合了《語言與沉默》的主旨。他認為西方現代社會的非人道主義逆流(納粹暴行)導致西方文學創作陷入了沉默,文學語言被利用而變得腐朽。因此,文學批評必須重新審視經典文學作品的積極進步主題,關注文學語言的人性力量,從經典文學和經典文學語言中汲取力量,發揮文學應有的強大積極功能,改變文學與語言的現狀。為此,斯坦納推崇恩格斯和列寧的文藝觀,肯定恩格斯對經典文學的分析與評判,這對一個非馬克思主義者來說相當難能可貴。目前中國學者只關注《語言與沉默》(38)的其他選文而忽視此文,因此我們有必要重估該文的思想價值。

但是,斯坦納的經典馬克思主義文論思想存在明顯的不足。首先,他將該體系簡化為恩格斯的兩封信和列寧的一篇文章,這是“極簡主義”的負面表征。換言之,他忽視了以馬克思為代表的其他批評家對“經典馬”的開啟、完善與傳播工作。其次,恩格斯的兩封信思想內容豐富,斯坦納僅摘取其中一點,難免出現理解上的片面性。再者,他將“經典馬克思主義”分為“正統馬克思主義”和“準馬克思主義”兩個界限分明的流派,這是值得商榷的。例如,恩格斯并未反對文學的“傾向性”問題。恩格斯同樣強調文學語言的積極作用。此外,他在該文的其他地方對文學性的傾向性持否定態度,認為“正統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和理論以及列寧把傾向性作為作者和黨派的理想已經證明是無益的”(39),這說明斯坦納沒有善始善終地從唯物史觀和辯證法考察文學。

威廉斯的經典馬克思主義文論思想包含三層意思:

第一,恩格斯晚年的文藝觀包括理論闡釋和文學批評實踐兩個部分。在理論闡釋方面,恩格斯在其系列著作中系統地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文學創作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在文學批評實踐方面,恩格斯主要通過信件將唯物史觀運用到評論哈克納斯、易卜生和梅林等作家和批評家的作品。尤其是,恩格斯強調了文學的“傾向性”,即無產階級文學必須為無產階級服務,必須揭露無產階級受剝削和受壓迫的命運,批判資產階級的虛假本質。與此同時,恩格斯強調以文學為代表的藝術的相對獨立性與復雜性以及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統一性。

第二,普列漢諾夫——被盧那查爾斯基稱為“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奠基人”(40)以及被弗蘭尼茨基認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俄國馬克思主義的首要人物”(41)——在其《沒有地址的信》等著作中從人類學、社會學、藝術學等視角系統地闡明了文學的起源及其與社會歷史之間的關系,包括文學(藝術)的本質、文學(美學)的社會性、傾向性、功利性等。與此同時,他在解讀托爾斯泰等作家的作品時提出了文學社會學的批評觀。正如學者丁國旗指出的:“普列漢諾夫的思想異常豐富復雜,要真正理解普列漢諾夫的美學,不去整體上閱讀他的著作是很難達到的。”(42)而且,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猶如一條紅線一直貫穿普列漢諾夫文學批評理論和實踐。還要指出的是,他對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總結貢獻巨大,影響直至列寧。

第三,以盧那查爾斯基為代表的蘇聯馬克思主義流派進一步將恩格斯和普列漢諾夫的文藝觀貫徹到文學創作與批評過程。例如,盧那察爾斯基于1928年11月在全俄無產階級作家協會代表大會上作了主題為《關于馬克思主義的批評任務的提綱》講話,號召作家們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理論,文學批評家應該在文學批評方法以及如何引導新作家和讀者等方面作出貢獻。與此同時拉法格和梅林分別將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思想傳播到法國和德國。至此,傳統馬文論批評家基本上完成他們的使命。他們的工作是斯坦納關于經典馬克思主義對批評家的四大貢獻的具體表現。

但是從字面意思看,威廉斯的經典馬克思主義沒有提及馬克思,這有點令人不解。如果威廉斯在此僅指代恩格斯本人,那么他把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學觀割裂開來了。眾所周知,恩格斯晚年期間系統建構和闡釋的歷史唯物主義是以馬克思以及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努力之結果為基礎的,也即是說,唯物史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的思想結晶。當然,如果威廉斯筆下的“恩格斯晚期著作”包含了馬克思的文學觀,則無可厚非。總之,我們在解讀恩格斯晚期著作時必須將馬克思的思想考慮在內。

伊格爾頓的經典馬克思主義文論觀大致包含以下三層意思:

第一,理論基礎維度。他援引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三位偉人的話語,強化了唯物史觀在文學創作與批評中的理論價值與意義,認為這是我們一切行動的指導思想。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三個方面,伊格爾頓更加注重以文學為代表的意識形態與經濟基礎的關系以及它的相對獨立性,并由此強調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性。同時,他重申了馬恩列的文學觀——無產階級文學的進步本質,它肩負著批評資產階級制度和創造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先進文學的使命。

第二,文學批評理論維度。他通過托洛斯基的論述,批評了形式主義將文學與社會歷史割裂開來,批評了形式主義的機械論,即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與具體社會環境相對應,卻忽視了社會歷史條件的整體性和相似性。

第三,文學批評實踐維度。他借用沃洛希諾夫的語言(哲學)觀,在闡明文學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同時特別強調文學語言的重要性,即語言的社會性、變化屬性及其意識形態的標記性。

當然伊格爾頓也有不足。他沒有將以普列漢諾夫和盧那查爾斯基等為代表的蘇聯馬批評家和法德批評家的相關著述納入思考視野,這些是完善、貫徹和普及經典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話語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綜上所述,斯坦納、威廉斯和伊格爾頓三位學者的論說具有以下四點共性:抓住了經典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理論基石——歷史唯物史觀;重視文學批評實踐;凸顯文學承擔批判社會和預示歷史進步的政治功能;強調文學作品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性。在其內涵和外延兩方面基本構成延展與深化的關系,共同為經典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話語體系的形塑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當然,它們還有一個共同的欠缺——沒有考慮1844年之前的經典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形態。(43)總之,以上“三說”都只是經典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思想譜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44),只有在它們的基礎上進行拓展研究,我們才有可能把握該體系的豐富思想內涵。

五、結語

當代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批評家弗雷德里克· 詹姆遜認為馬克思主義能夠包容和吸收各種批評方式,是“不可超越的地平線”,這一切離不開經典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話語體系創立者的奠基性工作及其追隨者對該體系的發展、完善與傳播。他們的貢獻為該體系的持續發展、繁榮與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因此,我們既要繼續關注和研究他們的文學批評論著,深挖其思想內涵,也要關注以上“三說”沒有關涉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哲學和政治經濟學以及社會學論著,還要關注其他馬克思主義批評家——例如英國的克里斯托弗·考德威爾 (45)和美國的伯納德·史密斯(46)的思想資源,重點研究該體系的人員構成、時期劃分、著述解析、觀點清理、學理歸納、實踐運用,力圖更加準確地把握該體系的時空邊界,掌握其發展脈絡及其內在邏輯。也許我們無法為該體系提供一個十分準確的定義,但是保持對它的研究本身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這將為我們理解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找到更多可靠的理據,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時代化提供更加科學的理論基礎和更加有效的實踐指導。

注釋:

(1)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概念由卡爾·科爾施于1930年在他的《〈馬克思主義和哲學〉問題的現狀—反評判》中初次提出,當時的學界對這種提法沒有多大反響。1956年,梅洛—龐蒂在《辯證法的歷險》一書中再次提出,反響較大。安德森在《探討》中加以沿用,這個概念和提法便流傳開來。參見陸梅林選編:《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文選》,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第115—116頁。

(2) 參見吳元邁:《關于馬克思恩格斯的文藝遺產——西方對馬恩文藝遺產的歷史考察》,《江淮論壇》1982年第5期;張永清:《馬克思主義批評理論的初始形態——試論馬克思恩格斯1844—1895年的批評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年第2期;張永清:《馬克思主義批評理論的前史形態——試論馬克思恩格斯1833—1844年的批評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6年第3期;張永清:《時代境遇中的馬克思主義批評理論》,《文學評論》2016年第5期。

(3) Peter Demetz, Marx,Engels and the Poets: Origins of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7.

(4) 弗朗西斯·馬爾赫恩編:《當代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劉象愚、陳永國、馬海良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10頁。

(5)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79頁。

(6)(7)(8)(9)(10)(11)(12)(13)(14)(39) George Steiner, Language and Silence: Essays on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the Inhuman, New York: Open Road Integrated Media, 2013, p.315, p.315, p.315. p.316, p.316, p.317, p.323, p.324, p.325, p.319.

(15) 雷蒙德·威廉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王爾勃、周莉譯,河南大學出版2008年版,第3頁。

(16) 顧海良在研究恩格斯晚年對《剩余價值理論》手稿的深入理解時,將恩格斯的晚年時期分為1883年3月至1885年5月和1885年至1895年兩個階段。參見顧海良:《試論恩格斯晚年對〈資本論〉第四卷的獨特理解》,《江淮論壇》1991年第5期。嚴書翰認為1883年至1895年是恩格斯的晚年時間。嚴書翰:《恩格斯晚年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與創新》,《求是》2002年第11期。

(17) 關于恩格斯晚年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意識形態的系統性闡釋的代表性論文,參見陳其泰:《恩格斯晚年對唯物史觀理論的重大貢獻》,《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肖喚元、于洋:《恩格斯晚年對意識形態理論的批判性建構及啟示——基于恩格斯晚年五封書信的文本研究》,《理論導刊》2022年第5期。關于恩格斯晚年對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的代表性論文,參見《楊柄論馬克思恩格斯文藝思想發展分期》和《陳遼論馬克思恩格斯文藝思想發展分期》,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編輯委員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第9卷,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版,相關論述分別在第415—417頁和第417—421頁。

(18) 國內很多學者集中分析了恩格斯晚年五封信,即除了以上(4)(7)(8)三封信以外,還有《1890年8月5日恩格斯致康拉德·施密特》和《1890年10月27日恩格斯致康拉德·施密特》。此類代表性的論文有歐陽慧《恩格斯晚年書信對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發展及其當代價值》,《馬克思主義學刊》2019年第7卷第3輯第84—89頁。論文分析了恩格斯五封信中的歷史唯物史觀和“歷史合力論”、意識形態等內容,但是沒有從文學的角度分析這些書信。

(19)(20)(22)(23)(24)(25)(40) 阿納托利·盧那查爾斯基:《關于藝術的對話:盧那查爾斯基美學文選》,吳谷鷹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301、301—371、57、75—85、165—175、294、167頁。

(21) 吳元邁:《關于馬克思恩格斯的文藝遺產——西方對馬恩文藝遺產研究的歷史考察》,《江淮論壇》1982年第5期。

(26) 張永清:《馬克思主義批評理論的初始形態——試論馬克思恩格斯1844—1895年的批評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年第2期。

(27) 《拉法格論文集》,羅大岡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文集》收錄了《薩弗》《關于婚姻的民間歌謠和禮俗》《雨果傳說》《舞臺上的達爾文主義》《左拉的〈金錢〉》《浪漫主義的根源》《革命前后的法國語言》,其創作時間分別是1886年、1886年、1885年、1890年、1891年、1896年、1894年。

(28)(29)(30)(31)(32)(33)(34)(35)(36)(37) Terry Eagleton, and Drew Milne eds.,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A Reader, Oxford and Cambridge: Blackwell, 1996, p.31-32, pp.32-33, pp.34-35, pp.35-38, p.39, p.39, pp.42-45, pp.51-57, p.60, pp.62-65.

(38) 目前關于《語言與沉默》的評論性文章主要有張定浩:《沉默開始》,《東方早報》2013年12月22日;李歐梵:《拯救語言,拯救被污染的文化》,《深圳特區報》2014年1月18日;凌越:《詩人何以沉默,如何打破沉默》,《新京報》2013年12月21日;李公明:《沉默的語言與……不愿沉默的音樂》,《東方早報 》 2013年12月29日;張楠:《〈語言與沉默〉中的語言與沉默》,《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年第5期;張李莉:《喬治·斯坦納〈語言與沉默〉中的文學批評觀》,《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魏天無:《文學批評的功能及其里昂類型——以喬治·斯坦納為中心》,《華中學術》2017年第2期。這些文章都沒有提及論文“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家”。

(41) 普雷德拉格·弗蘭尼茨基:《馬克思主義史》第1卷,胡文建等譯,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42) 丁國旗:《普列漢諾夫文藝思想研究在中國考察》,《閩江學刊》2014年第1期。該文總結了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在翻譯和研究普列漢諾夫作品兩個方面的成果。

(43) 張永清認為伊格爾頓沒有把馬克思主義批評理論體系的“前史形態”——1844年8月28日之前的馬克思主義——納入其“批評理論視野和批評范式中”。參見張永清:《時代境遇中的馬克思主義批評理論》,《文學評論》2016年第5期。

(44) 張玉能:《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經典與現代性》,《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他認為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經典主要是指馬克思、恩格斯分別致斐·拉薩爾批評他的悲劇《馮·濟金根》的信(1859年4月19日、5月18日),恩格斯致敏·考茨基批評她的小說《舊和新》的信(1885年11月26日)、恩格斯致瑪·哈克奈斯批評她的《城市姑娘》的信(1888年4月初)。這四封信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集中進行文學批評實踐的文本,雖然是書信,但也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最完整、最系統、最集中的表現。

(45) 筆者認為,安德森沒有將考德威爾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成員,但也沒有說明是經典馬克思主義成員。考德威爾的作品在梅林去世后10多年才出版,所以前者不在后者的考慮之列。斯坦納和德梅茨也沒有提到考德威爾。威廉斯寫道:“馬克思主義文化及文學理論首先是由普列漢諾夫根據恩格斯晚期著作的觀點加以系統化的,隨后又由蘇聯占主導地位的馬克思主義流派加以普及的。”他接著說,“我那時還從不同的視角閱讀了英國30年代馬克思主義者特別是克里斯托弗·考德威爾的著作。”(參見雷蒙德·威廉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導言”,王爾勃、周莉譯,河南大學出版2008年版,第3頁。)如果把上面兩句話結合看,威廉斯的名單里包括考德威爾。馬爾赫恩在談到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發端與發展時提到了馬克思、恩格斯、考茨基、普列漢諾夫、列寧、托洛茨基、盧森堡、巴赫金、伏羅西諾夫(沃洛希諾夫的別稱)和梅德韋杰夫,然后說“考德威爾也許是馬克思主義傳統中最后一位知名的博學者了”。參見注釋④的第10頁。可見馬爾赫恩對此持模棱兩可的態度。伊格爾頓按照時間順序,將考德威爾排在本雅明和布洛赫之后,但沒有明說考德威爾是否是經典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一員。中國學者陸建德認為,考德威爾“與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者有其不同之處,但他恐怕也難歸屬于‘西方馬克思主義’,關鍵在于他不是滿足于坐而論道的‘書齋的學者’,而是一位以筆當劍而后又投筆從戎的革命家”。(參見《考德威爾文學論文集》,陸建德等譯,百花洲文藝出版1995年版,第14頁。)由此看來,中外學者還沒有解決考德威爾的“身份”問題。

(46) 盡管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伯納德·史密斯的研究非常少,但是我們不能忽視他。

作者簡介:甘文平,武漢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湖北武漢,430070。胡新穎,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湖北宜昌,443002;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漢,430070。

(責任編輯 莊春梅)

猜你喜歡
意識形態
芻論“意識形態終結論”的本質及危害
理論導刊(2016年11期)2016-11-19 15:58:04
網絡空間無政府主義思潮審視
從意識形態角度對《麥田里的守望者》兩譯本的研究
廣告語的批評性話語分析
新媒體時代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創新路徑研究
科教導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0:56:27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紅色文化的價值訴求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3:43:49
伊格爾頓意識形態理論存在合理性解析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2:55:21
意識形態、文藝、宣傳與百姓生活
聲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43:37
文化軟實力發展與我國意識形態安全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1:28:18
二胎題材電視劇的多維解讀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49: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啊嗯不日本网站|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 julia中文字幕久久亚洲|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91小视频在线播放|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大陆国产精品视频| www亚洲天堂|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 亚洲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av天堂最新版在线|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婷婷伊人久久|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亚洲美女一区|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亚洲最新网址|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啪啪网|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久久网欧美|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欧美中文字幕|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日本久久免费|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自|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欧美一级在线看| 99re热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不卡|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精品一区污| 久久久久久久97| 国产日本一线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99在线观看|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国产三级毛片|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精品99在线观看|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97久久精品人人|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 四虎综合网|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小说|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在线|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AV在线天堂进入| 国产久草视频|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天天色综合4|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